便携式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41647发布日期:2018-10-23 22:23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在对木材等被切割件进行切割加工时所使用的切割机等便携式加工机。



背景技术:

例如,便携式的切割机具有:基座,使其抵接于被切割件的上表面;和加工机主体,其以能够上下移动操作的方式支承于基座的上表面侧。加工机主体具有电机、和将该电机作为驱动源而进行旋转的刀具。加工机主体能够在切割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上下位移,其中,切割位置是使刀具相对于基座向下表面侧突出的位置,避让位置是使刀具相对于基座的下表面向上方避让的位置。在使刀具从基座的下表面突出的状态下,使刀具旋转的同时切入被切割件并使该切割机移动,据此,能够对被切割件进行切割加工。在基座的上表面设有基本覆盖整个刀具的刀具防护罩。从该刀具防护罩向下方突出的刀具的下部被切入被切割件。通过该刀具防护罩覆盖切割部位周围以防止切削粉飞散。

在所述便携式加工机中,具有用于进行电机的动作控制的控制器。控制器为在矩形平板形状的浅底的壳体内收装控制基板后通过树脂成型而绝缘的部件,对于其在便携式加工机内的配置,在现有技术中也提供了各种技术。在下述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与控制器的配置相关的现有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在电机的后方将控制器以上下立起的姿势内置的技术。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同样在电机的后方将控制器以横倒的姿势内置的结构。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一种将控制器以横倒的姿势内置于电机的上方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79873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178226号

专利文献3: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148015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控制器向上变大,而对手柄的操作造成妨碍,其结果,需要将手柄朝向上方配置。在专利文献2中,控制器成为位于控制器的附近的操作柄接近基座的障碍。在专利文献3中,也需要与控制器的厚度相应地将手柄配置于上方。由于这些问题,导致操作性恶化、制品的大型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在改善操作性,抑制工具主体部的大型化的同时,内置控制器。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上述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的各技术方案来解决。第1技术方案为:一种便携式加工机,具有:基座,使其抵接于被加工件;加工机主体,其支承于该基座的上表面侧;和手柄部,其与该加工机主体设置为一体。在第1技术方案中,加工机主体构成为,具有以电机作为驱动源来进行旋转的刀具,其向下方位移而使该刀具向基座的下表面侧突出,使该突出部分切入被加工件来进行加工。在第1技术方案中,在刀具的向基座的下表面侧的突出量为最大的状态下,用于进行电机的动作控制的控制器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其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比手柄部靠后方的位置。

根据第1技术方案,控制器以其整体在前后方向上比与手柄部一致的位置靠后方偏移的方式配置,据此能够使手柄部的握持性变得良好。

第2技术方案为:在第1技术方案的便携式加工机的基础上,加工机主体通过被设定于比刀具的旋转中心靠后方的位置的摆动支点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被支承,在刀具的向基座的下表面侧的突出量为最大的状态下,控制器的姿势被设定为在侧视观察时朝越靠后侧越向上方位移的方向倾斜的倾斜姿势,该控制器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其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比摆动支点靠后方的位置。

根据第2技术方案,在加工机主体以比刀具的旋转中心靠后方的摆动支点为中心能够上下摆动地设置的形态的加工机中,能够实现用于收装控制器的空间在前后方向上的紧凑化,并且,在避免控制器相对于基座的干涉的同时,将加工机主体的上方移动端位置设定在更上方。

第3技术方案为:在第1或第2技术方案的便携式加工机的基础上,在手柄部的周围设定有为了供使用者握持而放置手的握持区域,使控制器的前部在前后方向上与该握持区域重叠,并且使控制器的后部在上下方向上与该握持区域重叠。

根据第3技术方案,能够在确保所需且足够的握持区域的同时,将控制器紧凑地配置。

第4技术方案为:在第1~第3中的任一种技术方案的便携式加工机的基础上,加工机主体以能够左右倾摆的方式支承于基座,在使加工机主体位于垂直位置的状态下,控制器配置为在后视观察时其上部侧向接近刀具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姿势。

根据第4技术方案,能够实现用于收装控制器的空间在上下方向上的紧凑化,并且,在避免控制器相对于基座的干涉的同时,能够使加工机主体在左右方向上倾斜至更大的角度。

第5技术方案为:在第3或第4技术方案的便携式加工机的基础上,作为电源能够安装电池组,在刀具的向基座的下表面侧的突出量为最大的状态下,电池组在电机的后方位于手柄部的握持区域的下方。

根据第5技术方案,由于电池组位于比手柄部的握持区域靠下方的位置,因此,电池组不会成为握持手柄部时的妨碍。

第6技术方案为:一种便携式加工机,具有:基座,使其抵接于被加工件;和加工机主体,其通过摆动支轴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该基座的上表面侧。在第6技术方案中,加工机主体构成为,具有以电机作为驱动源来进行旋转的刀具,其向下方摆动而使该刀具向基座的下表面侧突出,使该突出部分切入被加工件来进行加工。在第6技术方案中,用于进行电机的动作控制的控制器构成为,其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电机配置于摆动支点侧。

根据第6技术方案,对于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控制器在电机与摆动支轴之间被紧凑地配置。在摆动支轴位于电机的前侧的形态的加工机中,控制器配置于电机的前侧。在摆动支轴位于电机的后侧的形态的加工机中,控制器配置于电机的后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右侧视图。本图表示使加工机主体位于上方的待机位置的状态。

图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左侧视图。在本图中表示出了加工机主体位于上方移动端的状态。

图3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整体的俯视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纵剖视图。本图是以上下穿过刀具的旋转中心的面进行剖切的纵剖视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左侧视图。在本图中表示出了加工机主体位于下方移动端的状态。

图6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后视图,且是图4的(VI)向视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右侧视图。本图表示使加工机主体向下移动至下方移动端位置的状态。

图8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左侧视图。在本图中表示出了加工机主体位于上方移动端的状态。在本图中,表示出了将手柄部的左右半分割结构分离后的状态。

图9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立体图。本图表示从左侧斜后方观察到的状态。在本图中,表示出了将手柄部和控制器收装部的左右半分割结构的左侧拆下来后的状态。

图10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后视图。本图表示使加工机主体向下移动至下方移动端,且使其上部向朝右侧位移的方向倾斜的状态。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立体图。本图表示从左侧斜上方观察到的状态。

图12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左侧视图。在本图中表示出了加工机主体位于下方移动端的状态。

图13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纵剖视图。本图是以上下穿过刀具的旋转中心的面剖切的纵剖视图。

图14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15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右侧视图。

图16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左侧视图。在本图中表示出了手柄部的内部。

图17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左侧视图。在本图中表示出了将便携式加工机主体保持于上方移动端位置的状态。在本图中也表示出了手柄部的内部。

图18是图16的(XVIII)-(XVIII)剖视向视图,且是电机的纵剖视图。

图19是图16的(XIX)-(XIX)剖视向视图,且是电机的横剖视图。

图20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右侧视图。本图表示将刀具防护罩的右侧拆下来后的状态。本图表示引导部件返回到避让位置,保持部件位于保持位置的状态。

图21是引导部件周围的右侧视图。本图表示使引导部件位于引导位置,使保持部件位于保持解除位置的状态。

图22是图21的(XXII)-(XXII)剖视向视图,且是支承保持部件的部位的纵剖视图。

图23是图21的(XXIII)-(XXIII)剖视向视图,且是支承引导部件的部位的纵剖视图。

图24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的整体的立体图。本图表示将该便携式加工机设置在长规尺上的状态。

图25是图24的(XXV)向视图,且是2个长规尺的连接部的俯视图。

图26是连接部件的俯视图。

图27是图25的(XXVII)-(XXVII)剖视图,且是长规尺的横剖视图。

图28是从基座下表面侧观察而得到的便携式加工机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W被切割件;1便携式加工机(切割机);2基座;2a被加工件抵接面;3主轴;6主开关;7解锁操作柄;8前把手;9开关操作柄;10加工机主体;11刀具;12电机;12a电机壳体;12b定子;12c转子;12d电机轴;12e进气孔;12f冷却风扇;12g传感器基板;12h、12i轴承;12j中间分隔壁;12k通气口;12m后防护罩;13减速齿轮部;13a齿轮壳体;14手柄部;S握持区域;15电池组;15a拆卸按钮;16电池安装部(前侧);16a导轨部;17电池安装部(后侧);17a导轨部;18压缩弹簧;19主体支轴;20刀具防护罩;20a集尘口;20b表示旋转方向的箭头;20c贯插槽孔;21、22固定螺钉;23固定螺钉;24切入深度刻度;25前侧支承部;26后侧支承部;27剩余容量显示部;28变速拨盘;30控制器收装部;31控制器;32排气孔;100便携式加工机(第3实施方式);102基座;102a被加工件抵接面;102b导轨承受部;102c卡合板;103主轴;103a固定螺钉;104前把手;106控制器;107排气孔;108调整拨盘;109开关操作柄;110加工机主体;111刀具;112电机;112a电机壳体;113减速齿轮部;113a齿轮壳体;114手柄部;115电池组;116电源部;117压缩弹簧;118六角扳手;119主体支轴;120刀具防护罩;121固定螺钉;123角度刻度(倾斜角度);124切入深度刻度;125前侧支承部;126后侧支承部;130刀具引导部;131引导部件;132支轴;133第1施力部件(扭力弹簧);135保持部件;136支轴;137第2施力部件(扭力弹簧);138止挡件;140长规尺;141第1规尺;141a第1导轨部;141b第2导轨部;141c卡合缘部;142第2规尺;142a第1导轨部;142b第2导轨部;142c卡合缘部;143规尺连接件;144主体部;144a收装凹部;144b定位凹部;144c螺纹孔;145固定部件;145a突起部;145b螺钉贯插孔;146固定螺钉(沉头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图1~图10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便携式加工机1的一例,将会例示使用者手持进行移动操作的切割机(圆锯)。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部件、结构等的前后方向,以使便携式加工机1移动而进行切割的方向为前侧。使用者位于该便携式加工机1的后侧。因此,对于部件等的左右方向,以使用者为基准来使用。

如图1~图3所示,该便携式加工机1也称为切入式圆锯,具有:基座2,使其抵接于被切割件W的上表面;和加工机主体10,其支承于基座2的上表面侧。基座2具有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基座2的下表面被设为与被切割件W抵接的被加工件抵接面2a。在基座2的上表面侧支承有刀具防护罩20。在基座2的上表面的前后两处设有前侧支承部25和后侧支承部26。前侧支承部25和后侧支承部26被设置为彼此平行地向上方立起的状态。刀具防护罩20通过前侧支承部25和后侧支承部26以能够左右倾摆的方式被支承。

如图2和图3所示,加工机主体10的后部侧通过主体支轴19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刀具防护罩20的左侧。主体支轴19被设定于比刀具11的旋转中心(主轴3)靠后方的位置,据此,能够使刀具11在刀具防护罩20内上下较大地位移。加工机主体10通过安装于其与刀具防护罩20之间的压缩弹簧18,而被施以向朝上方摆动的方向的力。如图2所示,加工机主体10在压缩弹簧18的施力下被保持于上方移动端位置(待机位置)。通过使加工机主体10以主体支轴19为中心抵抗压缩弹簧18而向下方摆动,能够使刀具11的下部从基座2的被加工件抵接面2a向下方突出。在图4~图6中,表示出了使加工机主体10向下方摆动而使刀具11的从基座2的被加工件抵接面2a的突出量成最大的状态(加工机主体10的下移动端位置)。通过在该突出的状态下使便携式加工机1向前方移动,而能够使刀具11从被切割件W的端部切入来进行切割加工。另外,当启动电机12使刀具11旋转的同时对该加工机主体10进行按下操作时,刀具11的下部从基座2的被加工件抵接面2a突出而切入被切割件W(切入式切割)。

加工机主体10支承于通过前侧支承部25和后侧支承部26以能够左右倾摆的方式支承的刀具防护罩20,据此,能够使刀具11相对于基座2左右倾斜。在图10中表示出了使加工机主体部10向右侧倾斜了大致45°的状态。通过使刀具11向左侧或右侧倾斜,而能够使刀具11斜着切入被切割件W。刀具防护罩20乃至刀具11的倾斜角度能够通过在前侧支承部25上标示的角度刻度进行确认。刀具防护罩20乃至刀具11相对于基座2的倾斜位置能够通过拧紧固定螺钉21、22来进行固定。

通过由刀具防护罩20来覆盖刀具11的周围,能够防止切割粉等的粉尘的飞散。在刀具防护罩20的后部设有用于连接集尘机的软管或集尘箱的集尘口20a。因刀具11的旋转而从切割部位(刀具11的切入部位)被吹起到刀具防护罩20内的粉尘向后方流动后,经由集尘口20a被集尘。如图1和图4所示,在刀具防护罩20的右表面侧标示有表示刀具11的旋转方向的箭头20b。

如图2和图8所示,通过拧紧设于刀具防护罩20的左侧表面的固定螺钉23,能够使加工机主体10的摆动位置(摆动角度)在下方移动端位置或摆动途中的任意的位置停止向下方的移动。通过调整加工机主体10的摆动位置,并且由固定螺钉23进行固定,而能够将刀具11的从被加工件抵接面2a的突出量固定在任意的尺寸,据此能够对刀具11相对于被切割件W的切入深度进行任意调整并固定。如图2和图8所示,在刀具防护罩20的左侧表面标示有用于表示刀具11的切入深度的切入深度刻度24。

如图7所示,加工机主体10具有:作为驱动源的电机12,其使刀具11旋转;减速齿轮部13,其将用于使电机12的旋转输出减速的齿轮系收装于齿轮壳体13a内;和手柄部14,其供使用者握持。电机12连接于减速齿轮部13的左侧。

电机12使用的是以电池组(直流电源)15作为电源而动作的DC无刷电机。电机12具有固定于电机壳体12a侧的定子12b、和以自如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定子12b的内周侧的转子12c。在定子12b的电机轴线J方向上的后表面(左表面)安装有传感器基板12g,该传感器基板12g具有用于检测转子12c的旋转位置的磁传感器。连接于转子12c的电机轴12d在电机轴线J方向上通过前后的轴承12h、12i以能够绕着其自身的轴线自如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电机轴线J方向上,前侧的轴承12h保持于齿轮壳体13a。在电机轴线J方向上,后侧的轴承12i保持于电机壳体12a的中间分隔壁12j。

在电机轴12d上安装有冷却风扇12f。如图2、5、8所示,在电机壳体12a的左侧方设有多个进气孔12e。当该电机12启动时,电机轴12d上的冷却风扇12f一体地旋转。通过冷却风扇12f的旋转,外部空气经由进气孔12e被导入电机壳体12a内。流入到电机壳体12a内的外部空气对定子12b、转子12c和传感器基板12g等进行冷却的同时在电机轴线J方向上向前方(右方)流动。如图7和图9所示,在冷却风扇12f的侧方,于电机壳体上设有通气口12k。冷却电机壳体12a的内部的外部空气(电机冷却风)经由该通气口12k流入控制器收装部30。流入到控制器收装部30内的电机冷却风被用于冷却后述的控制器31。

电机12的旋转输出经由减速齿轮部13减速后被传递给主轴3。主轴3经由设于刀具防护罩20的左侧部的圆弧形的贯插槽孔20c向该刀具防护罩20的内侧突出。在向刀具防护罩20内突出的主轴3的顶端部安装有圆形的刀具11。刀具11被拧入到主轴3的顶端面的刀具固定螺钉3a固定。主轴3通过在电机轴线J方向上的前后的轴承3b、3c以自如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齿轮壳体13a。

在电机壳体12a的前表面侧和后表面侧这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安装1个电池组15的电池安装部16、17。在图8中表示出了将电池组15拆下后的状态的电池安装部16、17。前侧的电池安装部16和后侧的电池安装部17分别具有用于能够安装滑动安装形式的电池组15的结构。在前侧的电池安装部16上设有上下一对的导轨部16a。在上下一对的导轨部16a之间配置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在后侧的电池安装部17也设有上下一对的导轨部17a。在上下一对的导轨部17a之间设有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使电池组15分别向右方移动而能够安装于前后的电池安装部16、17。通过在对设于电池组15的左端部的拆卸按钮15a进行按下操作的同时使该电池组15向左方滑动,而能够将该电池组15从电池安装部16、17拆下来。

电池组15为将多个单电池内置于具有大致六面体的电池壳体中的锂离子电池,其采用了也能够安装于其他的电动工具的通用性较高的电池。通过使具有六面体的块体形状的2个电池组15分别沿电机12的电机轴线J方向移动,而能够相对于电池安装部16、17安装、拆卸电池组15。通过将电池组15从电池安装部16、17拆下来,用另外准备的充电器进行充电而能够反复使用。

如图3和图7所示,在电机壳体12a的上表面设有剩余容量显示部27和变速拨盘28,其中,剩余容量显示部27用于显示2个电池组15的剩余容量;变速拨盘28用于对电机12的旋转速度进行微调整。

在电机12的后表面侧,于后侧的电池安装部17的右侧设有控制器收装部30。控制器收装部30具有从电机壳体12a的后表面向后方延伸的箱体形状。如图2所示,控制器收装部30被设置为在使加工机主体10位于上方移动端位置的状态下从电机壳体12a的后表面沿基座2的上表面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的状态。因此,如图5所示,在使加工机主体10位于下方移动端位置的状态下,控制器收装部30变为使其后部侧向朝上方位移的方向倾斜的姿势。在控制器收装部30的内部主要收装有用于进行电机12的动作控制的控制器31。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控制器收装部30内的控制器31的姿势进行了研究。后面会对此进行说明。

用于供使用者握持的手柄部14被设为从电机12的电机壳体12a的上部跨至控制器收装部30的后部上表面的环形。手柄部14的前部连接于电机壳体12a的上表面,手柄部14的后部连接于控制器收装部30的后部上表面。环形的手柄部14的内周侧为了使用者将手插入来进行握持而确保有足够的空间(握持区域S)。在手柄部14的内周侧(下表面侧)设有用使用者握持的手的指尖进行扣动操作的扳机形式的开关操作柄9。如图8所示,在开关操作柄9的扣动操作方向后方内置有主开关6。当对开关操作柄9扣动操作时,主开关6接通而使电机12启动。当电机12启动时,刀具11旋转。

在手柄部14的前部设有前把手8。如图3、6、7所示,前把手8从手柄部14的前部向左方较长地延伸。使用者用一只手握持手柄部14,用另一只手握持前把手8,由此能够以更稳定的姿势轻松地移动操作该便携式加工机1。在手柄部14的上表面设有解锁操作柄7。在没有对解锁操作柄7向前侧进行解除操作的状态下,开关操作柄9被锁定在断开位置而无法被进行扣动操作。使用者能够在用握持手柄部14的手的例如拇指对解锁操作柄7向前侧进行滑动操作的同时用食指对开关操作柄9进行扣动操作。

控制器31为将控制基板收装于浅底的壳体后进行树脂成型的部件,其具有大致矩形平板形状。控制器31为主要包括用于进行电机12的动作控制的控制电路、电源电路的部件,其搭载有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和自动停止电路等,其中控制电路由单片机构成,该单片机根据由电机12的传感器基板12g检测到的转子12c的位置信息来发送控制信号;驱动电路由FET构成,该FET根据从该控制电路接收到的控制信号来截止或者导通电机12的电流;自动停止电路根据电池组15的状态的检测结果来阻断对电机12的供电,以不会成为过放电或过电流状态。

如图8和图9所示,具有矩形平板形状的控制器31主要以在左右方向上倾斜的姿势被收装于控制器收装部30内。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加工机主体10位于上方移动端位置的状态下,控制器31以如下姿势配置,即,从相对于基座2垂直立起的位置,向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且向使上部侧朝接近刀具11侧的方向(右方)倾斜的姿势。因此,如图9所示,在使加工机主体10位于下方移动端位置的状态下,控制器31变为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均倾斜的姿势。

另外,控制器31配置于其整体在前后方向上比与手柄部14对齐的位置(握持区域S)向后方偏移的位置。如此,通过控制器31在前后方向上偏移配置,且如上述那样以在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复合式倾斜的姿势配置,能够在抑制手柄部14的高度的同时确保其足够的握持空间(握持性)。

并且,加工机主体10通过设定在比刀具11的旋转中心(主轴3)靠后方的位置的摆动支点(主体支轴19)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被支承,控制器31相对于主体支轴19靠后侧偏移配置。因此,如图5所示,在使刀具11的向基座的下表面侧的突出量为最大的状态下,控制器31的姿势变为在侧视观察时朝越靠后侧越向上方位移的方向倾斜的倾斜姿势。据此,能够实现用于收装控制器31的空间(控制器收装部30)在前后方向上的紧凑化,并且在避免控制器收装部30或控制器31对基座2干涉的同时,使加工机主体10在减小刀具11的向基座2的下表面侧的突出量的方向上能够移动到更大的角度。

另外,在手柄部14的周围(主要是下方)设定有为了供使用者握持而放置手的握持区域S,控制器31以使其前部在前后方向上与握持区域S重叠,且使其后部在上下方向上与握持区域S重叠的倾斜姿势被收装。据此,能够确保为了手柄部14的握持性而所需的且足够的握持区域S的同时,使控制器31被紧凑地配置。

加工机主体10通过前侧支承部25和后侧支承部26以能够左右倾摆的方式支承于基座2。如图6所示,在使加工机主体10位于垂直位置的状态下,控制器31配置为在后视观察时其向越靠上部侧越接近刀具11的方向(右侧)倾斜的倾斜姿势。通过将控制器31按上述的朝向倾斜配置,能够实现控制器收装部30在左右方向上的紧凑化,并且,能够在如图10所示那样使加工机主体10向右侧倾斜时避免该控制器收装部30对基座2干涉的同时,使加工机主体10左右倾斜到更大的角度。

另外,如图5所示,在将刀具11的向基座2的下表面侧的突出量设定为最大的状态下,电池组15构成为,在电机12的后方,位于手柄部14的握持区域的下方。因此,在使用者握持手柄部14时,电池组15不会成为妨碍。

如图7和图9所示,控制器收装部30的内部通过设于冷却风扇12f的周围的通气口12k而与电机12的电机壳体12a的内部连通。因此,电机冷却风经由通气口12k流入控制器收装部30的内部。从通气口12k流入的电机冷却风被吹到控制器31。据此,进行控制器31的冷却。对控制器31冷却后的电机冷却风经由设于控制器收装部30的右侧部的排气孔32被排出到外部。如此,能够利用电机冷却风有效率地对具有开关元件等发热源的控制器31进行冷却。

根据上述结构的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加工机1,具有矩形平板形状的控制器3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电机12的后方,且相对于手柄部14的握持区域S向后侧偏移而配置,据此能够在抑制手柄部14的高度的同时,确保其足够的握持区域S(握持性)。

另外,在控制器收装部30内,控制器31在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以复合式倾斜的姿势被收装。据此,能够实现控制器收装部30的紧凑化,避免对基座2的干渉,由此能够较大地设定加工机主体10的上下摆动范围、左右倾摆范围。

可以对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图11~图13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加工机1。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加工机1,在追加了与集尘机等附属设备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功能的这一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加工机1不同。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加工机1全部具有控制器31的配置状态等、第1实施方式的部件和结构。对于同样的部件和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于电机壳体12a的左部设有后防护罩12m,在该后防护罩12m的内部设有无线通信部40。在无线通信部40上能够安装1个通信适配器41。在后防护罩12m的左端面设有用于插入通信适配器41的适配器插入部42。适配器插入部42为方形的孔,其沿剩余容量显示部27的下方向右方较深地设置。如图13所示,在适配器插入部42的纵深部装入有适配器承受部44。通过将通信适配器41插入适配器插入部42并连接于适配器承受部44,能够经由通信适配器41而在该便携式加工机1与集尘机等附属设备之间进行无线通信。适配器插入部42能够由端帽43堵塞。通过将通信适配器41安装于适配器插入部42并盖上端帽43,能够进行对通信适配器41和适配器承受部44等的防尘。

通信适配器41被进行用于与预先指定的集尘机的通信适配器之间可进行无线通信的关联操作(配对)。在将该通信适配器41安装于无线通信部40的状态下,当对开关操作柄9进行接通操作而使该便携式加工机1启动时,所涉及的启动信息从通信适配器41发送至集尘机侧,基于此,集尘机自动地启动。此外,如图12所示,通过事先将集尘软管51连接于集尘口20a,集尘机50被附属于该便携式加工机1,且集尘机50被接通电源而处于启动待机状态。

通过具有在与作为附属设备的集尘机50之间主要使启动、停止操作联动的无线通信功能,能够配合该便携式加工机1的启动、停止而使集尘机50自动地启动、停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其作业性。

接着,对作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100的切割机进行说明。如图14~图17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便携式加工机100具有:抵接于被切割件W的上表面的基座102、和支承于基座102的上表面侧的加工机主体110。基座102具有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基座102的下表面被设为与被切割件W抵接的被加工件抵接面102a。刀具防护罩120被支承于基座102的上表面侧。前侧支承部125和后侧支承部126设于基座102的上表面的前后2处。前侧支承部125和后侧支承部126被设置为彼此平行地向上方立起的状态。通过前侧支承部125和后侧支承部126,刀具防护罩120以能够左右倾摆的方式被支承。

如图16和图17所示,加工机主体110通过主体支轴119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刀具防护罩120的背面侧。随着加工机主体110的上下移动,刀具111在刀具防护罩120内上下位移。加工机主体110通过在其与刀具防护罩120之间夹装的压缩弹簧117被向朝上方摆动的方向施力。如图17所示,加工机主体110通过压缩弹簧117的施力而被保持于上方移动端位置(待机位置)。通过使加工机主体110以主体支轴119为中心抵抗压缩弹簧117而向下方摆动,能够使刀具111的下部从基座102的被加工件抵接面102a向下方突出。通过使该便携式加工机100在该突出的状态下向前方移动,能够使刀具111从被切割件W的端部切入而进行切割加工。另外,当在启动电机112使刀具111旋转的同时对该加工机主体110进行按下操作时,刀具111的下部从基座102的被加工件抵接面102a突出,切入被切割件W。

加工机主体110支承于通过前侧支承部125和后侧支承部126以能够左右倾摆的方式支承的刀具防护罩120,据此,能够使刀具111相对于基座102左右倾斜。通过使刀具111向左侧或右侧倾斜,能够使刀具111斜着切入被切割件W。刀具防护罩120乃至刀具111的倾斜角度能够通过标示于前侧支承部125的角度刻度123来进行确认。刀具防护罩120乃至刀具111相对于基座102的倾斜位置能够通过拧紧固定螺钉进行固定。

通过刀具防护罩120覆盖刀具111的周围,防止切割粉等粉尘的飞散。在刀具防护罩120的后部设有用于连接集尘机的软管或集尘箱的集尘口120a。因刀具111的旋转而从切割部位(刀具111的切入部位)向刀具防护罩120内被吹起的粉尘向后方流动后,经由集尘口120a被集尘。在刀具防护罩120的正面侧标示有表示刀具111的旋转方向的箭头120b。

加工机主体110的摆动位置(摆动角度)能够通过拧紧设于刀具防护罩120的背面侧的固定螺钉121,而在摆动途中的任意的位置停止向下方的移动。调整加工机主体110的摆动位置,并通过固定螺钉121进行固定,据此,能够将刀具111的从被加工件抵接面102a突出的量固定在任意的尺寸,据此,能够任意调整并固定刀具111相对于被切割件W的切入深度。如图17所示,在刀具防护罩120的背面标示有用于表示刀具111的切入深度的切入深度刻度124。

如图18所示,加工机主体110具有:作为使刀具111旋转的驱动源的电机112;将用于使电机112的旋转输出减速的齿轮系内置于齿轮壳体113a的减速齿轮部113;和供使用者握持的手柄部114。电机112连接在减速齿轮部113的背面侧。

电机112使用以电池组(直流电源)115作为电源而动作的DC无刷电机。电机112具有:固定于电机壳体112a侧的定子112b;和在定子112b的内周侧以自如旋转的方式被支承的转子112c。在定子112b的后表面(左表面)安装有传感器基板112g,该传感器基板112g具有用于检测转子112c的旋转位置的磁传感器。被连接于转子112c的电机轴112d在电机轴线J方向上通过前后的轴承112h、112i以绕着自身轴线自如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电机轴线J方向上,前侧的轴承112h保持于齿轮壳体113a。在电机轴线J方向上,后侧的轴承112i保持于电机壳体112a的背面中央。

在电机轴112d安装有冷却风扇112f。如图16、17所示,在电机壳体112a的背面(左表面)设有多个进气孔112e。当该电机112启动时,电机轴112d上的冷却风扇112f一体旋转。通过冷却风扇112f的旋转,外部空气经由进气孔112e被导入电机壳体112a内。流入电机壳体112a内的外部空气在对定子112b、转子112c和传感器基板112g等进行冷却的同时,在电机轴线J方向上向前方(右方)流动。如图19所示,在冷却风扇112f的侧方,于电机壳体112a的后表面侧设有通气口112j。对电机壳体112a的内部冷却后的外部空气(电机冷却风)经由该通气口112j流入手柄部114的内部。流入到手柄部114内的电机冷却风被用于后述的控制器106的冷却。

电机112的旋转输出经由减速齿轮部113减速后,被传递给主轴103。主轴103经由设于刀具防护罩120的背面侧的圆弧形的贯插槽孔120c向该刀具防护罩120的内侧突出。在向刀具防护罩120内突出的主轴103的顶端部安装有圆形的刀具111。刀具111通过拧入主轴103的顶端面的刀具固定螺钉103a被固定。主轴103通过电机轴线J方向前后的轴承103b、103c以自如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齿轮壳体113a上。

如图16、17所示,手柄部114呈从电机壳体112a的上部跨至后部的环形。在手柄部114的内周侧(下表面侧)设有由使用者所握持的手的指尖进行扣动操作的扳机形式的开关操作柄109。当对该开关操作柄109进行扣动操作时,电机112启动,而使刀具111旋转。

如图14~图17所示,在手柄部114的后部设有用于安装电池组115的电源部116。通过使电池组115从左方向右方相对于电源部116滑动,能够使该电池组115以机械式且电气式连接于电源部116。通过使电池组115向左方滑动,而能够将该电池组115从电源部116拆下。电池组115从电源部116拆下,通过使用另外准备的充电器进行充电而能够反复利用。电池组115为内置多个单电池的锂离子电池,其能够安装作为其他的电动工具的螺钉紧固机等的电源而具有互换性的电池组。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电源部116与电机壳体112a的后表面之间,于手柄部114的后部,在其内部安装有主要用于控制电机112的动作的控制器106。控制器106为在大致矩形平板形的浅底壳体内安装搭载有电容器106a等的控制基板后而树脂成型的部件,如图16所示,其沿上下方向保持为纵向朝向。通过该控制器106进行电机112的动作控制,包括进行其转速控制、基于过载或者过放电的自动停止功能等的控制。在控制器106的后方设有用于调整电机112的旋转速度的调整拨盘108。

如图19所示,在控制器106的前方配置有上述的通气口112j。电机冷却风经由通气口112j流入手柄部114的内部。从通气口112j流入的电机冷却风被吹到控制器106。据此,进行控制器106的冷却。对控制器106冷却后的电机冷却风从设于手柄部114的右侧部的排气孔107向外部排出。在图19中,从通气口112j至排气孔107的电机冷却风的流动用粗的实线箭头表示。如此,利用电机冷却风能够有效率地冷却具有电容器106a等发热源的控制器106。

在手柄部114的前部设有前把手部104。如图14所示,前把手部104从手柄部114的前部向左方延伸。使用者能够用一只手握持手柄部114,用另一只手握持前把手部104,由此能够利用双手握持该便携式加工机100轻松地进行移动操作。在前把手部104的右侧部能够插入并保持六角扳手118。上述的刀具固定用的固定螺钉103a能够使用该六角扳手118进行紧固,也能够向相反方向旋松。由于能够将在刀具更换作业中所需的六角扳手118保持于前把手部104,因此能够实现该刀具更换作业的便利性。

在刀具111的后侧设有用于辅助该刀具111顺畅地旋转的刀具引导部130。刀具引导部130具有引导部件131和保持部件135。引导部件131也称为楔刀(wedge knife)或分离刀,其具有如下功能,即,使其进入刚切割后的切割槽部C,而将该槽宽保持在刀具111的板厚程度。通过由引导部件131保持切割槽部C的槽宽,而能够确保刀具111的顺畅的切入状态(由于引导部件接触切割槽部而使刀具没有受到旋转阻力的状态),以实现切割精度的提高。

如图20所示,引导部件131在刀具111的后方支承于刀具防护罩120的后部内侧。引导部件131通过支轴132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刀具防护罩120的后部内侧。引导部件131通过支轴132以能够在图20所示的避让位置和图21所示的引导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设置。

引导部件131以与刀具111大致同等板厚的薄钢板为原材料而形成,其转动顶端侧形成为半圆弧形状。如图23所示,引导部件131被第1施力部件133朝使其转动顶端侧向下方位移的方向(在图20中为逆时针转动方向)施力。第1施力部件133使用扭力弹簧。当引导部件131通过第1施力部件133的施力而被推出至图21所示的引导位置时,其顶端侧(下部侧)进入刚切割后的切割槽部C中。通过使具有与刀具111同等板厚的引导部件131进入切割槽部C,而将该切割槽部C的槽宽保持在大致与刀具111同等程度的槽宽。

如图20所示,引导部件131通过保持部件135被保持在向上方转动的避让位置。保持部件135在引导部件131的前侧通过支轴136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设置。保持部件135通过支轴136以在图21所示的保持解除位置和图20所示的保持位置之间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如图22所示,保持部件135被第2施力部件137朝从图21所示的保持解除位置向图20所示的保持位置进行转动的方向(在图20、21中为逆时针转动方向)施力。

第2施力部件137使用施力比第1施力部件133大的扭力弹簧。在保持部件135一体设置有向后方伸出的保持卡合部135a。与此相对,在引导部件131的前部一体设置有卡合承受部131a。卡合承受部131a与保持卡合部135a的下侧卡合。因此,如图21所示,在保持部件135抵抗第2施力部件137的施力而位于保持解除位置的状态下,成为保持卡合部135a向上方避让而容许卡合承受部131a向上方位移的状态,其结果,引导部件131通过第1施力部件133的施力而成为被推出至引导位置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20~图23所示,在保持部件135通过第2施力部件137的施力而位于保持位置的状态下,成为保持卡合部135a向下方位移而使卡合承受部131a被向下方按下的状态,其结果,引导部件131抵抗第1施力部件133的施力而成为返回至避让位置的状态。

如图20所示,保持部件135在通过第2施力部件137的施力而位于保持位置时,成为其转动顶端部(检测部135b)从基座102的被加工件抵接面102a向下方突出的状态。但是,保持部件135的由于第2施力部件137的施力而朝向保持位置侧的转动端位置通过止挡件138被限制。保持部件135的朝向保持位置侧的转动端位置被限制在检测部135b相对于基座102的被加工件抵接面102a正交的近前的位置(越靠转动顶端侧越朝向后方位移的方向倾斜的位置)。因此,在使基座102的被加工件抵接面102a抵接于被切割件W的上表面的阶段中,保持部件135的检测部135b与被切割件W的上表面抵接,而且,由于该便携式加工机100的自重超过第2施力部件137的施力,结果使保持部件135抵抗第2施力部件137的施力而转动至图21所示的保持解除位置。另外,在使刀具111从被切割件W的端部切入的作业中,被切割件W的端部随着该便携式加工机100的移动而与检测部135b抵接,通过便携式加工机100在该抵接状态下被移动操作,而使保持部件135抵抗第2施力部件137的施力而转动至图21所示的保持解除位置侧。

当保持部件135转动至保持解除位置时,由保持卡合部135a对卡合承受部131a的按下状态被解除,其结果,引导部件131通过第1施力部件133的施力被推出至引导位置。被推出至图21所示的引导位置的引导部件131抵接于被切割件W的上表面,并随着该便携式加工机100向切割方向的移动而一体地移动,之后通过第1施力部件133的施力而进入切割槽部C,在该阶段中,该引导部件131被推出至引导位置(与被加工件抵接面102a交叉的纵向姿势)。通过具有与刀具111大致同等程度的板厚的引导部件131进入切割槽部C内,能够将该切割槽部C的槽宽维持在刚切割后的槽宽。据此,对刀具111因与切割槽部C的接触而产生的旋转阻力被抑制,从而确保刀具111的顺畅的旋转状态,进而实现高精度的切割加工。

在切割作业完成后,提起该便携式加工机100,而使基座102的被加工件抵接面102a离开被切割件W的上表面时,由被切割件W对检测部135b的上推被解除,因此,保持部件135通过第2施力部件137的施力而返回至图20所示的保持位置。在保持部件135返回至保持位置的过程中,卡合承受部131a通过保持卡合部135a被按下,因此,引导部件131抵抗第1施力部件133的施力而自动返回至图20所示的避让位置。这样一来,引导部件131在不使用时返回至沿着基座102的上表面的避让位置(不向被加工件抵接面102a侧突出的位置)。在避让位置,引导部件131被保持为使其长边方向沿着基座102的上表面的横向姿势。引导部件131在保持于避让位置的状态下成为不从基座102的被加工件抵接面102a突出的状态,因此,能够对因其他部件等的干涉等而导致的其损伤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式加工机100,在刀具引导部130中,引导部件131的转动中心(支轴132)与保持部件135的转动中心(支轴136)均配置于刀具111的后方。另外,引导部件131和保持部件135的转动范围均被保持在比刀具111靠后方且靠近基座102的狭窄的区域。由此,与现有技术中将这种引导部件设于加工机主体并使其与加工机主体的上下移动一体地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使该引导部件131的移动区域变小,据此,能够实现刀具防护罩120的紧凑化。

如欧洲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第2638995号说明书所公开的那样,现有技术中的引导部件构成为,支承于切割机主体侧,并且与在刀具防护罩内进行上下移动的刀具一体地上下移动,因此,需要在刀具防护罩中确保该引导部件的移动空间,其结果致使刀具防护罩变大而难以实现其紧凑化。此外,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4723号中所公开的引导部件构成为,固定于向基座下表面侧突出的引导位置,且在上下方向上无法移动,因此,根本不需要在刀具防护罩中确保其移动空间。根据例示的实施方式,能够改善引导部件的支承结构,实现刀具防护罩的紧凑化。

便携式加工机100能够通过使基座102的被加工件抵接面102a直接抵接于被切割件W的上表面来进行切割加工,除此以外,例如在进行铝复合材等的切割加工或开槽加工的情况下,还能够作如下使用,即,如图24所示,在被切割件W的上表面放置长规尺140,并且在该长规尺140的上表面放置该便携式加工机100。通过使用长规尺140,能够以较长的距离对被切割件W迅速且精确地进行切割加工。

对于长规尺140进行了如下的现有技术中未有的研究。长规尺140具有将前侧的第1规尺141和后侧的第2规尺142进行连接的结构。第1规尺141和第2规尺142通过下面进行说明的新的规尺连接件143彼此连接。第1规尺141和第2规尺142均为以铝的拉制材作为原材料的部件,并且彼此使用相同的部件。

在第1规尺141和第2规尺142的上表面设有引导便携式加工机100的第1导轨部141a、142a和第2导轨部141b、142b。第1导轨部141a、142a为截面呈矩形的凹槽形状,在其上表面侧形成为呈凸的朝向(向下侧敞开的朝向)。另一方面,如图28所示,在基座102的被加工件抵接面102a设置有供该第1导轨部141a、142a插入的导轨承受部102b。导轨承受部102b为截面呈矩形的槽部,具有使第1导轨部141a、142a能够不晃动地插入的宽度和深度,且设置在从基座102的前端至后端的范围内。

第2导轨部141b、142b具有向上方敞开的截面呈矩形的凹槽形状,并且以与第1导轨部141a、142a上下颠倒的朝向设置。第2导轨部141b、142b与第1导轨部141a、142a平行地设置。第2导轨部141b、142b的槽宽与第1导轨部141a、142a的槽宽一致。如图24所示,第2导轨部141b、142b沿着偏离基座102的左端缘设置。如图27所示,在第2导轨部141b、142b的右侧部设有卡合缘部141c、142c。另一方面,如图28所示,在基座102的左端缘上设有防倒用的卡合板102c。卡合板102c能够固定于从基座102的左端缘伸出的位置和未伸出的位置。在将该便携式加工机100设在长规尺140上的状态下,如图27所示,使卡合板102c从基座102的左端缘伸出并使其进入卡合缘部141c、142c的下侧,据此能够防止该便携式加工机100的倒下。如图28所示,在基座102的被加工件抵接面102a上粘贴有用于提高相对于长规尺140的滑动性的滑动板102d。利用滑动板102d提高基座2相对于长规尺140的滑动性,据此能够对便携式加工机100轻松地进行移动操作,由此能够提高切割作业的作业性。

如图25所示,第1规尺141和第2规尺142通过分别在第1导轨部141a、142a之间以及在第2导轨部141b、142b之间插入规尺连接件143而彼此连接。规尺连接件143的详细的结构在图26中示出。规尺连接件143具有长条状的主体部144和4个固定部件145。在主体部144的单面上,4个收装凹部144a大致等间隔设置。在4个收装凹部144a的左侧后部设有定位凹部144b。各定位凹部144b以与收装凹部144a相同的深度连续设置。

4个固定部件145分别收装在收装凹部144a内并通过固定螺钉146固定。在各固定部件145的左侧后部设有向后方延伸的突起部145a。各突起部145a收装在定位凹部144b内。全部的固定部件145分别通过使突起部145a位于定位凹部144b内而同向配置。

如图27所示,固定螺钉146使用沉头螺钉。在各固定部件145上设有用于贯插固定螺钉146的螺钉贯插孔145b。在主体部144上设有4个用于拧入固定螺钉146的螺纹孔144c。主体部144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比第1导轨部141a、142a和第2导轨部141b、142b的左右的纵壁部之间的尺寸(导轨宽度)小。据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该规尺连接件143相对于第1导轨部141a、142a和第2导轨部141b、142b的插入、取出的操作。

与此相对,各固定部件145的螺钉贯插孔145b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稍长的长形孔形状。因此,各固定部件145在收装凹部144a内以能够左右位移的方式被支承。另外,当将固定螺钉146拧入螺纹孔144c时,通过该固定螺钉146的头部座面的锥形状的作用,将固定部件145的右端侧(突起部145a的相反一侧)从主体部144的右端缘挤出而按压第1导轨部141a、142a和第2导轨部141b、142b的右侧的纵壁部。4个固定部件145的右端部按压右侧的纵壁部的结果,主体部144的左侧部按压左侧的纵壁部。

如此构成的2个规尺连接件143插入第1规尺141和第2规尺142的第1导轨部141a、142a之间、以及第2导轨部141b、142b之间。如图27所示,2个规尺连接件143以彼此上下颠倒的朝向插入。通过跨在第1规尺141和第2规尺142之间被固定的2个规尺连接件143,该第1规尺141和第2规尺142以共面连续的状态连接,能够确保该长规尺140的连续性。通过使用经由规尺连接件143将第1规尺141和第2规尺142连接的长的长规尺140,而能够对大型的被切割件W进行一次性切割加工,从这一点来讲,能够实现切割作业的效率化。

在现有技术中,对所述长规尺的连接结构提供了如下的技术,即,如在德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第202013104555号说明书中所公开的那样,利用设于连接件的磁铁的吸引力来进行连接的技术,或者如欧洲专利申请第1892056号说明书中所公开的那样通过使设于连接件的固定螺钉顶着导轨部的底面而上下支撑,来进行连接的技术。然而,根据这些现有技术的连接结构,难以可靠地消除连接件相对于导轨部在左右方向(规尺面方向)上的晃动或者位置偏移,因此,其结果,存在相连接的2个长规尺彼此在面方向上容易发生位置偏移的问题。

针对这一点,在上述例示的规尺连接件143的连接结构中,在第1导轨部141a、142a和第2导轨部141b、142b内,规尺连接件143通过固定螺钉146的紧固力使固定部件145和主体部144向彼此相反方向位移而以使之按压左右的纵壁部的支撑状态被固定,据此,能够使该规尺连接件143以在宽度方向上不会晃动的方式进行固定,据此,使第1规尺141和第2规尺142以彼此在面方向上不会晃动的状态连接。此外,也可省略2个规尺连接件143中的一方。

可以对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追加实施各种变更。例如,在例示的刀具引导部130中,例示了通过保持部件135将引导部件131保持于避让位置的结构,但所述保持部件135也可以省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即,通过手动操作使引导部件131例如卡合于保持凸部而将其保持于避让位置,或者通过拔插保持销来保持于避让位置。

另外,作为便携式加工机100例示了使加工机主体110相对于刀具防护罩120上下移动的形态的切割机,但刀具防护罩固定于加工机主体侧的形态的切割机也可以适用所例示的刀具引导部130。

并且,不限定于安装了作为刀具111的锯齿的便携式加工机100,具有开槽用的刀具的切割机也可以适用所例示的刀具引导部130。另外,例示了以电池组115为电源的便携式加工机100,但以商用的交流100V电源为电源的交流电源式的切割机也可以适用所例示的刀具引导部13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