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编席编织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3258发布日期:2018-11-09 22:05阅读:7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竹编席的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指的是一种竹编席编织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竹编席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日用床上用品,请参见图 1,竹编席的生产主要利用竹篾来穿针引线编织而成,编织竹编主要包括两组竖篾(a,b)和垂直交错编织的横蔑(c)组交错编织形成,但在编织成的席子中,往往会出现一个技术难题,那就是两组竖篾在排版后,竖蔑和竖蔑之间的间隙较大,使用时因为竖蔑和竖蔑间隙大,而使得竹席上容易藏污纳垢,而且,在长时间使用后,间隙也会变得更大,间隙越大,竹篾就越容易被破坏断裂,造成竹席变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竹编席编织机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竹编席编织机构,包括编织针导模、往复编织气缸和设置在往复编织气缸的气缸轴上的编织耙,所述编织针导模上竖向设有两排平行设置的编织针导向孔,所述编织针导向孔沿着编织针导模的长度方向排列分布,且前后两排编织针导向孔呈前后交错间隔排列,每个编织针导向孔内都安装有针体,每根针体的下部都连接有带动针体做竖向上下往复运动的小气缸,其中,同一排的小气缸同步工作,而前后不同排小气缸的相反方向工作,当不同排的小气缸让针体高度差达到最大时,在两组竹篾之间的空档中置入横向的横篾;所述编织耙具有一排片状的推耙齿,推耙齿均匀分配插入到从针体穿出的两组竹篾中,当不同排的小气缸让针体高度差达到最大后,将横篾往前推到两组竹篾的交叉编织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针体为一种竹编席用编织针,包括柱状的针体,所述针体上从侧面开设有竹篾引导槽,在竹篾引导槽内贯穿着往前输送进行编织的竹篾,该竹篾引导槽倾斜设置,使得竹篾穿过后沿长度方向侧身倾斜向前,在编织时竹篾被摆正后往两边外扩进而消除竹篾和竹篾之间的编织间隙。

优选地,所述竹篾引导槽的槽体深度至少为针体的横向厚度。

优选地,所述竹篾引导槽相对于针体横截面的倾斜角度在15°至60 °之间。

优选地,所述编织针导模固定在一下横架上,所述编织耙固定一和下横架相平行的上横架上,所述的上横架固定在所述往复编织气缸的输出轴上,往复编织气缸的数量为至少2个,所述下横架和往复编织气缸都为固定的。

优选地,所述针体为方条状,所述编织针导向孔为贯穿编织针导模的方形孔。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目的只要是消除编织后的竹席的竹篾和竹篾之间的间隙,主要是两组竖蔑之间的排版间隙。为了让竖蔑和竖蔑之间排版之后没有间隙,本实用新型将编织针上的竹篾引导槽倾斜设置,这样就让竖竹篾在往前传输时侧着身子的,当达到编织位置后,竖竹篾则会摆正位置,在回位时,竖竹篾在原来的传输方向上外扩,这样竖竹篾和竖竹篾之间的间隙就大大缩小甚至能够做到一种“绷紧”的状态,消除了竹席的竹篾间隙,消除了编织竹席容易藏污纳垢和易被弄烂的问题发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利用编织针的竹篾引导槽倾斜结构,让编织后的席子竖向竹篾之间消除间隙,保证了编织竹席的质量,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编织席的编织版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编织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竹编席编织机构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2、3和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利用上述的编织针可制成一种竹编席编织机构,它主要包括编织针导模3、往复编织气缸4和设置在往复编织气缸4的气缸轴上的编织耙5,编织针导模3上竖向设有两排平行设置的编织针导向孔301,编织针导向孔沿着编织针导模3的长度方向排列分布,且前后两排编织针导向孔呈前后交错间隔排列,每个编织针导向孔内都安装有针体1,每根针体的下部都连接有带动针体1 做竖向上下往复运动的小气缸8,其中,同一排的小气缸同步工作,而前后不同排小气缸8的相反方向工作,当不同排的小气缸让针体1高度差达到最大时,在两组竹篾之间的空档中置入横向的横篾2c;编织耙5具有一排片状的推耙齿501,推耙齿501均匀分配插入到从针体1穿出的两组竹篾中,当不同排的小气缸让针体1高度差达到最大后,将横篾2c往前推到两组竹篾的交叉编织位置。

竹编席用编织的针体1上从侧面开设有竹篾引导槽101,在竹篾引导槽内贯穿着往前输送进行编织的竹篾2,该竹篾引导槽101倾斜设置,使得竹篾穿过后沿长度方向侧身倾斜向前,在编织时竹篾被摆正后往两边外扩进而消除竹篾和竹篾之间的编织间隙。竹篾引导槽101的槽体深度至少为针体的横向厚度。竹篾引导槽101相对于针体1横截面的倾斜角度在15 °至60°之间。

其中,竹篾引导槽101的槽体深度因为是倾斜的,它的真实深度可以为图2中的L2长度,而编织针的针体的横向厚度为L1,当竹篾引导槽101 角度达到一定时,L2的长度至少为L1,这样就能够让和L2相同宽度的竹篾往前导送。

请参见图3和图4,编织针导模3固定在一下横架6上,编织耙5固定一和下横架相平行的上横架7上,上横架7固定在往复编织气缸4的输出轴上,往复编织气缸4的数量为至少2个,下横架6和往复编织气缸4 都为固定的。针体1为方条状,编织针导向孔301为贯穿编织针导模3的方形孔。方形的结构保证了针体不会旋转偏位。

结合图3和图4,在编织时,有两组(排)竖向的竹篾和一组横向的横蔑2c,把竖向的两组竹篾分为第一竖蔑2a和第二竖蔑2b。第一竖蔑2a 和第二竖蔑2b分别从前排的针体和后排的针体的竹篾引导槽穿出,编织耙的推耙齿501是片状的,它插入到第一竖蔑2a和第二竖蔑2b之间的间隙中。在工作时,起始状态下,前排的或者后排的小气缸顶起编织针,而另外一排的小气缸不工作,这样该排的编织针处于最低位,这样在第一竖蔑 2a和第二竖蔑2b的上下之间就产生了空档,在这个空档中直接传过一根横蔑2c,穿横蔑2c的工作可以采用人工作业或者是采用一个履带式的往复机构来完成,履带机构用一根牵引杆从这个空档的一端穿到另一端取走横蔑2c,回位后放下横蔑。

当横蔑穿入后,往复编织气缸4就开始工作,推着整个编织耙往前,这样推耙齿501就顶着横蔑2c往前推,让交错的第一竖蔑2a和第二竖蔑 2b完成编织一次,且推耙齿501把横蔑2c顶到编织位置后,还会往前行进一段行程,这样就能够往前带着第一竖蔑2a和第二竖蔑2b穿过竹篾引导槽101行进一段距离,到达了预设的行程位置后,前后两排的小气缸立刻工作,交替交换它们气缸轴上的编织针的高低位置,由于位置的交换,这样就把已经前推的横蔑“困”在编织位上,完成一次编织作业,最后又是穿入下一条横蔑,往复编织气缸4又一次前推工作,如此循环编织工作。

在上述的编织过程中,编织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让第一竖蔑2a和第二竖蔑2b“侧着身子”往前,到编织位置就自动摆正,进而形成一个“外扩运动”,这个“外扩运动”,让第一竖蔑2a和第二竖蔑2b彼此之间的横向间隙消除,让第一竖蔑2a和第二竖蔑2b紧密的靠拢。

上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和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