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无纺布及多层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752552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层无纺布及多层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多个层的多层无纺布。
背景技术
以往,无纺布在纸尿布或生理用卫生巾等卫生用品、揩布等清扫 用品、纱布等医疗用品的广泛领域使用。这样,无纺布是在不同的各 种领域使用,但在实际用于各领域产品的情况下,必须制造成适应各 个产品的用途的性质及构造。
近年,对通过层积多层无纺布以达到所希望的功能而进行设计的 多层无纺布的需求在增加。另外,在该多层无纺布中,要求制造成适 应各个产品的用途的形状及构造。
对此,例如在日本专利第3587831号公报中,提出以下的多层无 纺布,即作为吸收性物品的用于皮肤接触面的表面片,层积第一纤维 层和含有潜在性巻缩纤维的第二纤维层,对该第一纤维层和第二纤维 层在多个位置局部热融接的多层纤维进行加热处理,由此进行制造, 在第一纤维层形成多个隆起部。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该多层无纺布是通过层积第一纤维层和含有潜在性巻缩纤 维的第二纤维层,对该第一纤维层和第二纤维层在多个位置热融接的
多层纤维进行加热处理而制造的多层无纺布。该多层无纺布,通过第 二纤维层热收缩在第一纤维层产生松弛部而形成多个凸状部。第二纤 维层在水平方向(平面方向)热收缩,第二纤维层在保持片状的形状 同时尺寸变小,第一纤维层如上所述的松弛的部分构成凸状部。在此, 凸状部只由第一纤维层形成。但是,在这样的多层无纺布中,在第一 纤维层由柔软的纤维构成的情况下,存在由于穿着压力等容易使凸状部压扁的问题。即是,这样的多层无纺布,最初的触感虽然良好,但 由于使用中凸状部容易被压扁而有与皮肤接触率高的情况,其结果, 存在给予使用者异物感、或者排泄物等附着在皮肤上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具有第一纤维层和层积配置在第一纤维层的 一面侧的第二纤维层的多层无纺布,其进行了调整而使得第一纤维层 及第二纤维层成为规定形状。
用于解决课题的机构
(1) 一种多层无纺布,其是具有第一纤维层和层积配置在所述 第一纤维层的一面侧的第二纤维层的多层无纺布,
从所述笫一纤维层的另一面看,形成多个槽部和多个凸状部,该 多个槽部以在该多层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凹下的形状沿规定方向形成, 该多个凸状部以向所述厚度方向突出的形状与各个所述多个槽部邻接 形成,同时其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比构成所述槽部的底部的区域的纤维 单^立面积重量大,
从所述厚度方向看,构成所述多个槽部的底部的区域及各个所述 多个凸状部由所述第一纤维层及所述第二纤维层构成,
构成各个所述多个凸状部的所述第二纤维层,是该第二纤维层的 所述第一纤维层侧的面向与所述第一纤维层的所述另一面突出的那侧 相同的一侧突出的形状。
(2) 如(1)所述的多层无纺布,构成所述槽部的所述第二纤维 层,是第二纤维层的所述第一纤维层侧的面向与所述第一纤维层的所 述另一面凹下的那侧相同的一侧凹下的形状。
(3) 如(1)或(2)所述的多层无纺布,构成所述槽部的区域 的纤维密度比在所述凸状部的纤维密度低。
(4) 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与构成所述 凸状部的所述第二纤维层的所述第一纤维层侧的相反侧的面,是向与 构成该凸状部的第一纤维层的所述另一面突出的那侧相同的一侧突出的形状。
(5) 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在所述第二 纤维层的所述第一纤维层侧的相反侧的面,进一步配置第三层。
(6) 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各个所述多 个槽部具有在该槽部的底部以规定间隔形成的多个低纤维单位面积重 量部。
(7) 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各个所述多 个低纤维单位面积重量部是厚度比在所述槽部的平均厚度薄的区域,
所述多个槽部的底部表面,沿该槽部延伸的方向具有从厚度方向 看高的区域和低的区域。
(8) 如(6)或(7)所述的多层无纺布,所述多个低纤维单位 面积重量部的全部或一部分是开口部。
(9) 如(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所述多个凸 状部的全部或一部分形成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同时从所述厚度方向 看是呈波状起伏的形状。
(10) 如(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所述第一纤 维层,是构成该第一纤维层的纤维的自由度比构成该多层无纺布的纤 维的平均自由度高的状态,
所述第二纤维层,是构成该第二纤维层的纤维的自由度比所述平 均自由度低的状态。
(11) 如(10)所述的多层无纺布,至少所述第一纤维层的构成 该第一纤维层的纤维之间交点的全部或一部分调整成使接合强度变弱
或不接合。
(12) 如(10)或(11)所述的多层无纺布,至少所述第二纤维 层含有三维巻缩形状的纤维。
(13) 如(10)到(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至少所述 第二纤维层中的构成该第二纤维层的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比构成所述 第一纤维层的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短。
(14) 如(10)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至少所述第二纤维层中的构成该第二纤维层的纤维的平均杨氏模量比构成所述 第一纤维层的纤维的平均杨氏模量高。
(15) 如(14)所述的多层无纺布,至少所述第二纤维层中的构 成该第二纤维层的纤维的平均纤度比构成所述笫一纤维层的纤维的平
均纤度大。
(16) 如(14)或(15)所述的多层无纺布,至少所述第二纤维 层中的构成该第二纤维层的纤维的无机物平均含有率比构成所述第一 纤维层的纤维的无机物平均含有率少。
(17) 如(14)到(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至少所述 第二纤维层由复合纤维构成,
所述复合纤维具有芯部和覆盖所述芯部全部或者一部分同时由比 所述芯部融点低的成分构成的鞘部,
所述鞘部的无机物含有率比所述芯部的无机物含有率高。
(18) 如(14)到(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所述第一 纤维层及所述第二纤维层由复合纤维构成,
所述复合纤维具有芯部和覆盖所述芯部全部或者一部分同时由比 所述芯部融点低的成分构成的鞘部,
相对所述第二纤维层的纤维质量的所述芯部的质量,比相对所述 第一纤维层的纤维质量的所述芯部的质量高。
(19) 如(14)到(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所述第二 纤维层由气流成网法形成。
(20) 如(1)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是气穿无纺布。
(21) 如(1)到(20)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至少在所 述第一纤维层混合防水性纤维,从所述第一纤维层侧向所述第二纤维 层侧设置亲水度梯度。
(22) —种多层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具有支承工序、移动工序 和喷吹工序,
所述支承工序中,通过把多层纤维集合体配置在通气性支承部件的规定面,该多层纤维集合体具有作为形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的、呈
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具有自由度的状态的第一纤维集合体及作为
在所述第一纤维集合体的一面侧层积配置的形成片状的纤维集合体
的、呈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具有自由度的状态的第二纤维集合体,
或把规定的纤维层积配置在所述规定面以形成所述多层纤维集合体,
从而在所述通气性支承部件从所述多层纤维集合体的一面侧进行支
承,
所述移动工序中,利用规定的移动机构,把由所述通气性支承部 件支承的所述多层纤维集合体向第一方向移动,
所述喷吹工序中,利用身见定喷吹才几构,从在所述移动工序向所述 第一方向移动的所述多层纤维集合体的另一面侧喷吹主要由气体构成 的流体。
(23) 如(22)所述的多层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所述支承工序的 所述通气性支承部件具有
朝所述多层纤维集合体喷吹的所述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通向所 述多层纤维集合体配置侧的相反侧的通气部,和
朝所述多层纤维集合体喷吹的所述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不能通 向所述相反侧、且构成所述多层纤维集合体的纤维不能向所述通气性 支承部件的所述相反侧移动的不通气部,,
在所述喷吹工序中,
通过把所述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向所述多层纤维集合体的由所 述通气性支承部件的所述通气部支承的区域喷吹,形成规定的槽部。
(24) 如(22)或(23)所述的多层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在所述 喷吹工序中,通过把所述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向所述多层纤维集合
定的低纤维单位面积重量部。
(25) 如(24)所述的多层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在所述喷吹工序
中,
上述净皮喷吹的所述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以及作为上述^皮喷吹的所述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通过所述纤维集合体由所述不通气部改 变流动方向的所述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使构成所述多层纤维集合 体的纤维移动。
(26)如(24)或(25)所述的多层无纺布的制造方法,所述低 纤维单位面积重量部是开口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提供具有第一纤维层和层积配置在第一纤维层的一面侧的 第二纤维层的多层无纺布,进行了调整使得第一纤维层及第二纤维层
成为规定形状。


图l是多层纤维网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的立体剖视图。 图3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的俯视图。 图3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的仰视图。 图4A是网状支承部件的俯视图。 图4B是网状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图1的多层纤维网将下面侧由图4的网状支承部件 支承的状态下向上面側喷吹气体而制造图2的多层无纺布状态的图。 图6是说明多层无纺布的制造装置的侧面图。 图7是说明多层无纺布的制造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图6的区域Z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图8的喷出部的仰视图。 图IO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的立体剖视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的立体剖视图。 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的立体剖视图。 图13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的俯视图。 图13B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的仰视图。 图14A是在网状支承部件上等间隔并列配置细长状部件的支承部件的俯视图。
图14B是在网状支承部件上等间隔并列配置细长状部件的支承部 件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在图1纤维网把下面侧由图14的支承部件支承的状 态下向上面侧喷吹气体、制造图12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状态 的图。
图16是形成波状起伏的网状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在二层的纤维网把下面侧由图16的网状支承部件支
承的状态下向上面侧喷吹气体、制造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状态的图。
图18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的立体剖视图。
图19A是开设多个椭圆状开口部的板状支承部件的俯视图。
图19B是开设多个椭圆状开口部的板状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在二层的纤维网把下面侧由图19A或者图19B的板
状支承部件支承的状态下向上面侧喷吹气体、制造笫六实施方式的多
层无纺布状态的图。
图21是本发明的无纺布用于生理用卫生巾的表面片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22是本发明的无纺布用于尿布的表面片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23是本发明的无纺布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中间片使用的情况的 立体图。
图24是本发明的无纺布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外片使用的情况的立 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 图l是多层纤维网的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 的立体剖视图。图3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的俯视图。图3B 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的仰视图。图4A是网状支承部件的俯视图。图4B是网状支承部件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在图1的多层纤 维网把下面侧由图4的网状支承部件支承的状态向上面侧喷吹气体、 制造图2的多层无纺布状态的图。图6是说明多层无纺布制造装置的 侧面图。图7是说明多层无纺布制造装置的俯视图。图8是图6的区 域Z的放大立体图。图9是图8的喷出部的仰视图。图10是第二实 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的立体剖视图。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 布的立体剖视图。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的立体剖视图。 图13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的俯^L图。图13B是第四实施方 式的多层无纺布的仰视图。图14A是在网状支承部件上等间隔并列配 置细长状部件的支承部件的俯视图。图14B是在网状支承部件上等间 隔并列配置细长状部件的支承部件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在图1的纤 维网把下面侧由图14的支承部件支承的状态下向上面侧喷吹气体、制 造图12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状态的图。图16是形成波状起 伏的网状支承部件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在二层的纤维网把下面侧由 图16的网状支承部件支承的状态下向上面侧喷吹气体、制造第五实施 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状态的图。图18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的立 体剖视图。图19A是开设多个椭圆状开口部的板状支承部件的俯视图。 图19B是开设多个椭圆状开口部的板状支承部件的立体图。图20是 表示在二层的纤维网把下面侧由图19的板状支承部件支承的状态下 向上面侧喷吹气体、制造第六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状态的图。图21 是本发明的无纺布用于生理用卫生巾的表面片情况的立体图。图22 是本发明的无纺布用于尿布的表面片的情况的立体图。图23是本发明 的无纺布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中间片使用的情况的立体图。图24是本发 明的无纺布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外片使用情况的立体图。
1第一实施方式
1-1.概要
用图2到图9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40。第一实施方 式的多层无纺布140是具有第一纤维层141和层积配置在第一纤维层 141的一面侧的第二纤维层142的多层无纺布。从第一纤维层141的另一面看,形成有作为在多层无纺布140的厚度方向凹下的形状的 沿着机械流动方向(MD)形成的多个槽部1;以及以向厚度方向突出 的形状与多个槽部1分别邻接且其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比槽部1的底部 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大的多个凸状部2。从厚度方向看构成这些多个 槽部1的底部的区域及多个凸状部2,分别由第一纤维层141及第二 纤维层142构成。另外,构成各个凸状部2的第二纤维层142是该第 二纤维层142的第一纤维层141侧的面向与第一纤维层141的另一面 突出的那侧相同的一側突出的形状。另外,槽部1的第二纤维层142 是第二纤维层142的第一纤维层141侧的面向与第一纤维层141的另 一面凹下的那侧相同的一侧凹下的形状。
在此,在图2所示的多层无纺布140中,槽部1从与长度方向(MD) 正交的宽度方向(CD)看以大体相等的间隔并列形成,但也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按不同的间隔形成,另外,也可以形成不并列,而从 MD看改变槽部1之间的间隔。另外,在多个凸状部2的高度(厚度) 也可以形成不均匀,成为相互不同的高度。
1-2.形状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40如上所述,层积配置 第一纤维层141和笫二纤维层142而构成。多层无纺布140是在多层 无纺布140的一面侧、具体地说是在第一纤维层141侧以大体相等间 隔并列形成多个槽部1的无纺布。另外,在各个以大体相等的间隔形 成的多个槽部l之间,形成各凸状部2。该凸状部2,与槽部1同样地 以大体相等的间隔并列形成。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槽部1从CD看以大体相等的间隔并列形 成,但不限于此,例如,如上所述,也可以按不同的间隔形成,另夕卜, 也可以形成不并列,而从MD看改变槽部1之间的间隔。
构成这些多个槽部1的底部的区域及多个凸状部2,分别层积配 置第一纤维层141及第二纤维层142。在此,在多层无纺布140的第 二纤维层142,不是简单地厚度均匀的片状,而是与形成于第一纤维 层141侧的多个槽部1等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在凸状部2中,第一纤维层141的与配置第二纤维层142那侧的 相反侧的面构成凸状部2的表面。该面在多层无纺布140的厚度方向 的外侧(在图的上方)成U字状突出。另外,在第一纤维层141的第 二纤维层142侧的面是向与构成凸状部2的表面的面相同侧突出成U 字状的形状。
作为第二纤维层142中的与第一纤维层141侧相反侧的面、构成 多层无纺布140的另外表面的面(底面)形成为平面状。在第二纤维 层142的第一纤维层141侧的面,沿着第一纤维层141的第二纤维层 142侧的面变形成凸状。即是,在第二纤维层142的第一纤维层141 侧的面,向与第一纤维层141的表面侧的面突出成U字状的那侧相同 的一侧突出。
另外,在构成槽部1的底部的区域中的第一纤维层141的厚度比 在凸状部2中的第一纤维层141的厚度薄。进而,在凸状部2的第一 纤维层141的厚度比第二纤维层142的厚度薄。
在槽部1的第一纤维层141表面侧的面是呈在厚度方向薄的凹下 的形状。另外,在第二纤维层142的第一纤维层141侧的面是在与第 一纤维层141的表面侧的面相同侧凹下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40的凸状部2的高度(厚度 方向)是大体均匀的,例如,也可以形成相互邻接的凸状部2的高度 不同。例如,通过调整后述的喷出主J^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喷出口 913 的间隔,可以调整凸状部2的高度。例如,通过使喷出口913的间隔 变狭窄可以降低凸状部2的高度,相反,通过使喷出口 913间隔变宽 可以提高凸状部2的高度。进而,通过使喷出口 913的间隔形成为狭 窄间隔和宽大间隔交替,也可以交替形成高度不同的凸状部2。另外, 在把这样交替形成高度不同的凸状部2的多层无纺布配置成与身体接 触的情况下,由于与高度均匀情况相比与皮肤接触面积变少,所以产 生减少对皮肤的负担的优点。
在此,凸状部2的高度是,优选从0.3到15mm,特别从0.5到 5mm。另外,凸状部2的宽度,优选从0.5到30mm,特别从1.0到10mm。相互邻接的凸状部2的顶点相互间的间距优选0.5到30mm, 特别从3到10mm。
在凸状部2的第二纤维层142的高度(厚度方向的长度),在凸状 部2的高度的95%以下,特别从20到90%,进而从40到70%是理 想的。在此,在第二纤维层142,在凸状部2的部分的高度(在厚度 方向的长度)形成比构成槽部1的底部的部分的高度高。
另外,构成槽部1的底部的区域的高度(厚度)是凸状部2高度 的90%以下,特别是1到50%,进而从5到20%是理想的。槽部1 的宽度,优选从0.1到30mm,特别从0.5到10mm。相互邻接的槽部 1之间的距离优选从0.5到20mm,特别从3到10mm是理想的。构成 槽部1的底部的区域的第二纤维层(内部层)142的高度是构成槽部1 的底部的区域的高度(厚度方向的长度)的95%以下,特别是从20 到90%,进而从40到70%是理想的。
在此,以下例示构成凸状部2或槽部1的底部的区域的高度、间 距和宽度等的测定方向。例如,把多层无纺布140以无加压状态i殳置 在工作台上,用显微镜对多层无纺布140的剖面摄影,由该剖面照片 或剖面映像进行测定。测定对象的多层无纺布140通过凸状部2的顶 点及槽部l地沿宽度方向(CD)切断。
另外,在测定高度(厚度方向的长度)时,把从多层无纺布140 的最下位置(即工作台表面)朝向上方的构成凸状部2及槽部1底部 的区域的各个最高位置作为高度进行测定。
在测定间距时,凸状部2的间距测定成为邻接的凸状部2的最高 位置的顶点间隔,槽部1的间距测定成为邻接的槽部1的中心位置的 中心间隔。
测定宽度时,测定从多层无纺布140的最下位置(即工作台表面) 朝向上方的凸状部2底面的最大宽度,槽部1也同样测定在槽部1的 底面的最大宽度。
在此,凸状部2剖面形状,例如,可以例示为圆顶形、梯形、三 角形、Q形和四边形等,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作为吸收性物品等的表面片使用的情况下,若考虑与穿用者皮肤接触,则在凸状
部2的顶面及侧面是曲线(曲面)是理想的。另外,为抑制由穿着压 力等压扁凸状部2或者压扁由槽部1形成的空间,从在槽部1的底面 向顶面使宽度成为窄狭的形状是理想的,例如,例示把剖面形状为圆 顶状的情况作为理想的形状。
另外,在凸状部2的第二纤维层(内部层)142的剖面形状,可 以按对上述的形状的说明那样形成规定形状,虽没有特别限定,例如, 为使第二纤维层142的坚硬感不易传给穿用者,圆顶形等曲线(曲面) 形是理想的。
进而,通过用硬的纤维层(难压扁的纤维)构成第二纤维层142, 可以在厚度方向难以压扁凸状部2。
构成第一纤维层141的纤维101可以作成自由度比构成多层无纺 布140的纤维101的平均自由度高的状态,可以做成自由度比构成第 二纤维层142的纤维102的平均自由度低的状态。例如,构成第二纤 维层142的纤维102的自由度可以调整成比构成第一纤维层141的纤 维101的自由度高。在此,纤维平均自由度,例如是指构成第一纤维 层141的纤维101及构成第二纤维层142的纤维102的自由度的平均 值。
为了使构成第一纤维层141的纤维101自由度成为高的状态,例 如可以构成纤维101之间的交点强度局部不同。具体地说,第一纤维 层141的在构成该第一纤维层141的纤维之间的交点的全部或一部分 可以调整为接合强度变弱或不接合。
为了将第一纤维层141的构成第一纤维层141的纤维之间的交点 的全部或一部分调整成接合强度弱或不接合,例如,可以配合在纤维 101表面的树脂成分的融点不同的多种纤维。例如,可以把低密度聚 乙烯(融点110°C )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芯鞘构造的纤维A及高 密度聚乙烯(融点135°C)和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酯芯鞘构造的纤维B 构成以纤维A:纤维B-70:30的比例混合的纤维集合体。另外,在把该 纤维集合体用烘箱等在120。C进行加热处理的情况下,在纤维集合体的纤维A之间的交点及纤维A和纤维B的交点由溶融的低密度聚乙 烯使纤维相互热融接。在此,由于交点的溶融的低密度聚乙烯的量多, 所以在纤维A之间交点的融接强度比纤维A与纤维B交点的融接强 度强。另外,在纤维B之间的交点由于高密度聚乙烯没有溶融,没有 热融接。即,按纤维A之间的交点强度〉纤维A和纤维B的交点强度 >纤维B之间的交点强度的关系形成热融接等的状态。在该情况下, 例如,通过由融点为120。C以下纤维构成第二纤维层142,可以使第二 纤维层142的纤维之间的交点强度比第一纤维层141的纤维交点强度 强。
在此,对"平均纤维长度"、"平均杨氏模量"、"平均纤度"、"无机 物平均含有率,,中的"平均值"的计算方法进行表示。例如,上述的第一
纤维层,纤维A:纤维B-70:30,在纤维A的纤维长度是51mm,纤维 B的纤维长度是45mm的情况下,第 一 纤维层的平均纤维长度为 (0.7x51mm) + ( 0.3x45mm ) =49.2mm,由纤维构成比可以算出"平 均值"。
作为构成第一纤维层141的纤维IOI,可以使用比多层无纺布140 的平均纤维长度长的纤维。另外,作为构成第一纤维层141的纤维101, 也可以使用该纤维101长度比构成第二纤维层142的纤维102的长度 长的纤维。纤维长度越长越可以扩大纤维间距离,由于纤维难以相互 碰撞,所以纤维之间的自由度高。
作为构成第二纤维层142的纤维102,也可以使用比多层无纺布 140的平均纤维长度短的纤维。另外,作为构成第二纤维层142的纤 维102,也可以使用该纤维102长度比构成第一纤维层141的纤维101 的长度短的纤维。纤维长越短越可以使纤维间距离变狭,可以提高纤 维密度。由此,由于可以在凸状部2中设置密度梯度,即使在凸状部 2的顶部附着少量的经血或汗等,也可以使经血等液体理想地流向第 二纤维层142。
为了降低构成第二纤维层142的纤维102的自由度,例如可以在 第二纤维层142中含有三维巻缩形状的纤维。作为三维巻缩形状,例如,可以例示螺旋状、曲折状、ft状等。在整体的纤维配向朝向平面 方向,部分朝向厚度方向那样配合的情况下,由于纤维自身的弯挫强 度向厚度方向作用,所以即使施加外压,第二纤维层也难以压扁。
进而,如果三维巻缩形状是螺旋状,例如,因为在从施加了压力
的状态解除压力时又回到原来的形状,因为即使第二纤维层142由过 剩的外压压扁一些,在外压解除后也容易返回原来的厚度,所以是理 想的。
作为在纤维中设置三维巻缩形状的方法,有通过机械巻缩形成的 形状付与和通过热收缩形成的形状付与。
机械巻缩,对纺线后连续直线状的纤维,边调整生产线速度周速 差、热及加压条件边进行付与。巻缩性纤维每单位长度的巻缩个数越 多越能提高对外压下的弯挫强度。具体地,巻缩个数可以从10到35 个/inch,进而也可以从15到30个/inch的范围选择。
作为通过热收缩进行的形状付与,例如,在由融点不同的2个以 上树脂构成的纤维中通过加热形成巻缩形状。具体地,加热设计成由 于融点差导致热收缩率不同的纤维,由于其热收缩率的差异出现三维 巻缩。从纤维剖面看的树脂构成,可以举出芯鞘构造的偏芯型、左右 成分融点不同的并列型。这样的纤维热收缩率从5到90%,进而从IO 到80%的范围是理想的。
在此,热收缩率的测定方法如下。(l)用测定的纤维100%作成 200g/m2的纤维网,(2)把该纤维网切成250x250mm的尺寸,(3)把 切成的试样在145。C的烘箱内放置5分钟进行加热处理,(4)测定通 过该热处理热收缩后的试样的长度尺寸,(5)由热收缩前和热收缩后 的长度尺寸差算出热收缩率。
第二纤维层142的三雉巻缩形状的纤维的含有率,例如为30质量 %以上,特别是50质量。/。以上是理想的。在三维巻缩形状的纤维含有 率为30质量%以上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二纤维层142中容易得到压缩 维持性及压缩复原性,所以是理想的。
在此,在第一纤维层141中也可以同样含有三维巻缩形状的纤维。在第一纤维层141中的三维巻缩形状纤维的含有率,例如为70质量% 以下,特别是50质量%以下是理想的。作为构成第一纤维层141的纤 维101通过含有三维巻缩形状的纤维,可以降低第一纤维层141的纤 维密度。在该情况下,由于从第一纤维层141向第二纤维层142的液 体转移性良好所以是理想的。另外,由于第一纤维层141的三维巻缩 形状纤维的含有率为70质量%以下,所以可以抑制三维巻缩形状的纤 维端面(切口 )与皮肤接触而形成的异物感。
另外,作为构成第二纤维层142的纤维102,可以使用杨氏模量 比构成第一纤维层141的纤维101高的纤维。换言之,在构成第二纤 维层142的纤维102中的平均杨氏模量,可以调整成比构成第一纤维 层141的纤维101的平均杨氏模量高。
在此,作为作为构成第二纤维层142的纤维102使用的杨氏模量 高的纤维,可以使用纤维度大的纤维。例如可以使用纤维度比构成第 一纤维层141的纤维101中的纤维度大的纤维。
另外,作为构成第二纤维层142的纤维102,例如可以使用无机 物含有量少的纤维。例如可以使用与构成第一纤维层141的纤维101 相比无机物含有量少的纤维。作为无机物,例如,可以例示氧化钛等 无机填充物。另外,作为即使含有无机物,杨氏模量也难以降低且得 到泛白性的纤维的例子,可以举出由复合纤维构成,具有芯部、覆盖 芯部全部或一部分且由比芯部融点还低的成分构成的鞘部,鞘部中的
无机物的含有率比芯部中的无机物含有率高的纤维。例如,在构成第 一纤维层141的纤维101中含有的无机物的含有率与构成笫二纤维层 的纤维IOI中含有的无机物的含有率即使作成相同,构成第二纤维层 142的纤维101也是鞘部的无机物的含有率比芯部的无机物的含有率 高的纤维。
作为构成第二纤维层142的纤维102,可以使用相对第二纤维层 的纤维质量的芯部质量比相对笫一纤维层的纤维质量的芯部质量高的 纤维。即,在所谓的芯鞘质量比中,用于第二纤维层的纤维比芯的质 量高。通过使用这样的纤维,即使热融接后,由于芯的质量比高,故可以维持纤维刚性。
第二纤维层142可以使用纤维长度比构成第一纤维层141的纤维 长度短的纤维,利用气流成网法形成。把纤维长度短的纤维102层积 成规定厚度而形成第二纤维层142的情况,利用气流成网法可以理想 地进行。
在用气流成网法层积纤维长度短的纤维的情况下,纤维的方向(纤 维配向)容易朝向纤维层的厚度方向。由于经血等液体容易沿纤维配 向转移,所以在例如通过用气流成网法层积形成第二纤维层(内部层) 142,纤维配向调整到朝向厚度方向的情况下,可以抑制流向第二纤维 层(内部层)142的经血等液体向多层无纺布140表面上的平面方向 扩散。另外,由于第二纤维层(内部层)142的纤维配向朝向厚度方 向,所以提高弯挫强度,即使在施加外压的情况下也很难压扁凸状部, 所以是理想的。
1-3.纤维配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
1-3-1.纤维配向
如图2所示,配置在构成槽部1底部的区域内的纤维101,在与 该槽部1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具体地在大体宽度方向配向。第一 纤维层141的纤维101及第二纤维层142的纤维102,整体地在宽度 方向(横向)配向。在此,通过调整构成第一纤维层141的纤维101 及构成第二纤维层142的纤维102的自由度或性质等,或者调整喷吹 的气体强度,可以分别调整第一纤维层141的纤维101的配向和第二 纤维层142的纤维102的配向。例如,也可以调整使得在第一纤维层 141的宽度方向配向的纤维101的比例和在笫二纤维层142的宽度方 向配向的纤维102的比例不同。
另外,凸状部2的侧部的纤维在沿凸状部2的长度方向(MD) 的方向上配向。例如,与凸状部2的中央部(两侧部间的区域)的纤 维配向相比在长度方向上配向。
1-3-2.纤维疏密
如图2所示,构成槽部l底部的区域,调整为纤维密度比凸状部2低。构成该槽部1底部的区域的纤维密度可以根据主要由气体构成 的流体(例如,热风)的量或张力等诸多条件任意调整。
进而,凸状部2的侧部的纤维密度可以根据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 体(例如,热风)的量或张力等诸多条件任意调整。
1-3-3.纤维单位面积重量
如图2所示,构成槽部l底部的区域调整成纤维101的纤维单位 面积重量比凸状部2少。另外,构成槽部l底部的区域的纤维单位面 积重量调整成比包含构成槽部l底部的区域和凸状部2的整体的纤维 单位面积重量的平均值低。
多层无纺布140整体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是从10到200g/m2,特 别是从20到100g/ii^的情况是理想的。例如,在把多层无纺布140作 为穿着在身体上的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使用的情况 下,在多层无纺布140整体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比10g/n^少的情况下, 在使用中具有容易破损的危险性,而在比200g/n^多的情况下,有时 液体难以顺利转移向与身体的相反侧。
在此,构成槽部1底部的区域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相对凸状部2 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90%以下,特别是从3到90%,进而为30到 70%是理想的。在槽部1底部的区域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相对凸状部 2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比90%大的情况下,滴到槽部1的经血等液向 下方侧(与液体滴下侧相反的一侧)转移时的阻力变高,有从槽部1 溢出经血等液体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构成槽部1底部的区域的纤维 单位面积重量比凸状部2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小3%的情况,多层无 纺布140的强度变弱,有不适于规定的用途的情况。例如,在把多层 无纺布140作为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使用的情况下, 有在使用中破损的情况。
凸状部2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例如为从15到250g/m2,特别为从 25到120g/ii^是理想的。另外,凸状部2的纤维密度为0.20g/cm3以 下,特别是从0.005到0.20g/cm3,进而为从0.007到0.07g/cm3是理想 的。在凸状部2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比15g/m2少的情况或密度比 0.005g/cm3低的情况下,有时由经血等液体的重量或外压容易导致凸 状部2压扁。而且,有时一次吸收的经血容易在加压下返回。
在凸状部2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比250g/m2多的情况或密度比 0.20g/cm3高的情况下,排泄到凸状部2的经血有时难以向下方转移而 滞留在凸状部2。
构成槽部1底部的区域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例如,从3到 150g/m2,特别是从5到80g/ii^是理想的。另外,构成槽部l底部的 区域的密度为0.18g/cm3以下,特别为从0.002到0.18g/cm3,进而从 0.005到0.05g/cm3是理想的。
在构成槽部1底部的区域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比3g/n^少的情况 或密度比0.002g/cm3低的情况下,例如,在上述多层无纺布140作为 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配置的情况下,在其使用中有时 容易破损。
另一方面,在构成槽部1底部的区域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比 150g/n^多的情况或密度比0.18g/cm3高的情况下,滴到槽部1的经血 等液体有时滞留在槽部1中。在该情况下,液体有时从槽部l溢出扩 散。
在此,第一纤维层141和第二纤维层142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比 为从10:90到90:10范围,特别为从20:80到50:50范围是理想的。在 把多层无纺布140作为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使用的情 况下,若第一纤维层141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比多层无纺布140的纤 维单位面积重量少10%,则与皮肤摩擦阻力高,有发生磨破或起斑渗 等的危险性。相反,若第一纤维层141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比多层无 纺布140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多90%,则由经血的重量或外压容易造 成凸状部2,皮压扁。
即使在槽部1或凸状部2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例如多层无纺布 140上有大量经血排泄的情况或排泄了高粘度经血等的情况下,也可 以抑制经血在表面上扩散。例如,即使在多层无纺布140上向厚度方向施加外压,凸状部2压扁一些,由于容易保持槽部1 (谷间)的空 间,所以即使在该状态下排泄了经血等的情况,有时也可以抑制在表 面上大幅扩散。进而,即使在一次吸收了的经血等在外压下返回,由 于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少,所以可以抑制向皮肤大幅的再附着。 1-4.其它
把本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40例如用于使规定的液体被吸收或 透过的情况,由于构成槽部l底部的区域透过液体,凸状部2是多孔 结构,很难保持液体,所以是理想的。
因为构成槽部l底部的区域纤维密度低,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少, 所以是适于使液体透过的。进而,由于在槽部1底部的纤维沿宽度方 向U黄向,CD)配向,所以可以防止液体过多流向槽部1长度方向(MD) 扩大而大范围扩大。构成槽部1底部的区域尽管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低, 但由于使纤维沿该槽部1的宽度方向配向(沿CD配向),所以多层无 纺布140宽度方向的强度(相对CD的强度)提高。
通过调整凸状部2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使其变高,因为纤维根数 增多,所以融接点数增加,可以维持多孔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40,理想的是气穿无纺布。
1-5.制造方法及网状支承部件
根据图6到图9,对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40的方法进 行说明。首先,把纤维网IOO放置在作为通气性支承部件的网状支承 部件210的上面侧,该纤维网是多层纤维集合体,其具有作为形成 为片状的纤维集合体、呈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具有自由度的状态 的未图示的第一纤维集合体;作为层积配置在笫一纤维集合体的一面 侧的形成大体片状的纤维集合体、呈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具有自 由度的状态的第二纤维集合体。换言之,用网状支承部件210从下侧 支承纤维网100。在此,也可以在网状支承部件210的规定面上层积 配置规定的纤维,以形成上述多层纤维集合体。在此,所谓纤维集合 体的纤维具有自由度的状态是指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中至少一部
分是自由状态。换言之,所谓具有自由度的状态是指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纤维中至少一部分可以改变其位置及/或方向的状态。另外,换言之, 所谓具有自由度的状态,是指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纤维中至少一部分是 能移动的状态。
另外,使支承该纤维网100的状态的网状支承部件210沿规定方 向移动,通过从该移动的纤维网的上面侧连续喷吹气体,可以制造本 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40。
在此,网状支承部件210,织入作为不通气部的规定粗度的多条 纱线211而制作。通过隔开规定间隔地织入多条纱线211,可以得到 形成多个作为通气部的孔部233的网状支承部件。
图4A或图4B的网状支承部件210,如上所述,形成多个孔径小 的孔部233,作为从纤维网的上面侧喷吹的气体在该纤维网通过的气 体不受网状支承部件210的妨碍地通过在下方(与配置纤维网侧相反 的一侧)。该网状支承部件210不会大幅改变^f皮喷吹的气体的流动,且 不使纤维101向该网状支承部件210的下方向移动。
纤维网100的纤维101、 102,由主要从上面侧喷吹的气体向规定 方向移动。具体地,因为限制了网状支承部件210向下方側移动,所 以纤维101、 102向沿该网状支承部件210表面的方向移动。
例如,气体喷吹的区域的纤维101、 102,向邻接该区域的区域移 动。通过在喷吹了气体的状态下纤维网100向纵向才几械流动方向(MD) 移动,形成为纤维101、 102移动的区域沿着机械流动方向(MD)。 换言之,纤维IOI、 102向喷吹了气体的区域的侧方移动。
这样,主要在才几械流动方向(MD)配向的纤维IOI、 102向侧方 移动,形成槽部1。另外,在槽部1的底部,残留在与机械流动方向 (MD)正交的方向(CD)上配向的纤维101、 102。另外,在槽部1 的侧方,换言之,在槽部1和与其邻接的槽部1间形成凸状部2。从 形成了槽部1的区域沿MD方向配向的纤维101、 102移动形成的凸 状部2的侧方部的纤维密度变高,同时,纤维IOI、 102中沿纵向配向 的纤维101、 102的比例变高。
1-6.制造装置如图6或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装置90,通过向作 为形成片状的多层纤维集合体且呈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具有自由 度的状态的纤维集合体、即纤维网100喷吹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 制造调整了纤维配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的1个或2个以 上的无纺布。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制造装置90,通过向作为形成片状的 多层纤维集合体且呈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具有自由度的状态的纤 维集合体、即纤维网100喷吹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制造多层无纺 布140。
无纺布制造装置90包括通气性支承部件200,其从一面侧支承 纤维网100;喷出部910及未图示的送气部,其构成从该纤维网100 的另 一面侧向由通气性支承部件200从一面侧支承的纤维网100喷吹 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喷吹机构;传送带930,其是使纤维网100 沿规定方向F移动的移动才几构。
另外,传送带930使由通气性支承部件200从一面侧支承的状态 的纤维网100向规定方向F移动,喷出部910及未图示的送气部,向 在由传送带930移动到规定方向F的纤维网100的另一面侧喷吹主要 由气体构成的流体。
由此,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 102,利用由喷出部910喷出 (喷吹)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及/或作为从该喷出部910喷出(喷 吹)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通过纤维网100而由在通气性支承部件 上形成的不通气部改变流动方向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使构成纤 维网100的纤维101、 102移动。通过调整该纤维101的移动量,调整 纤维网100的纤维配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形成多个槽 部1及凸状部2。在此,多层无纺布制造装置90在本实施方式的多层 无纺布140中形成槽部1,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根据通气性支承部件 的形状等,形成后述的多个开口 3。换言之,通过根据应调整的纤维 配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应形成的规定槽部或开口部的 形状,设计后述的通气性支承部件中的通气部及不通气部的形状及配置,可以制造所希望的无纺布。
另外,即使使用相同的通气性支承部件,通过改变主要由气体构
成的流体的喷吹条件,也可以调整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 102 的位置及/或方向的改变的程度(移动量等)。即,除调整通气性支承 部件的通气部及不通气部的形状及配置外,通过调整主要由气体构成 的流体的喷吹条件,可以调整无纺布的纤维配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 位面积重量及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形状等。 2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图10,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50进行说明。多层无 纺布150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40类似的形状,在第二纤 维层142的背面侧的面变形为向与第一纤维层141突出侧相同的一侧 突出这一点上不同。即,凸状部2的多层无纺布150的背面侧在变形 为向凸状部2的多层无纺布150的表面侧突出这一点上不同。
构成凸状部2的第二纤维层142的与第一纤维层141侧相反侧的 面是以下形状,其变形为向第一纤维层141的与第二纤维层142侧相 反侧的面突出的那侧相同的 一侧突出。
多层无纺布150,形成从与槽部1及凸状部2延伸形成的长度方 向(MD)交叉的宽度方向(CD)看、在厚度方向上表面及背面成为 波浪状。
可以说,在第二纤维层142的与第一纤维层141相反侧的面上, 形成向与凸状部2相反側突出的多个背面侧凸状部1B和多个背面侧 凹部2B。
3第三实施方式
根据图ll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60进行说明。多层无纺 布160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40的第二纤维层142的背面 进一步配置第三纤维层143的多层无纺布。即,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 多层无纺布140中的笫二纤维层142的与第一纤维层141侧相反侧的 面上进一步配置了第三纤维层143的多层无纺布。
通过进一步配置第三纤维层143,可以赋予规定功能或强度等。例如,通过配置第三纤维层143,可以提高形状维持性或緩冲性等。 4笫四实施方式
根据图12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70进行说明。多层无纺 布170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40的槽部1的底面上、按规 定间隔形成多个作为低纤维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开口部3的多层无纺 布。
在此,在多层无纺布170中在槽部1的底面上形成多个作为低纤 维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开口部3,但作为低纤维单位面积重量部,例如, 也可以是形成为槽部1的多层无纺布170的厚度变薄的洼部。槽部1 的底面是沿形成该槽部1的方向(MD)形成高低差的形状。
4-1.槽部及开口部
如图12、图13A、图13B或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 布170,如上所述,是形成了多个开口部3的多层无纺布。详细地讲, 多层无纺布170是在多层无纺布170的一面侧沿才几械流动方向(MD) 形成的多个槽部1从CD看以大体相等的间隔并列形成,同时沿槽部 1底面形成了多个开口部3的多层无纺布。该多个开口部3,从上面看 分别形成大体圆形或大体椭圆形。在此,本实施方式中,槽部1沿 MD方向以大体相等的间隔并列形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4安 不同的间隔形成,另外,也可以不是并列,而以改变槽部l之间的间 隔的方式形成。另外,还可以形成使凸状部2各自的高度不均一成为 相互不同的高度的方式。
在开口部3和与其邻接的开口部3之间形成连结部4,该连结部4 形成为把凸状部2和与其邻接的凸状部2连结在一起。
4-2.纤维配向、纤维疏密、纤维单位面积重量
4-2-1.纤维配向
如图12、图13A、图13B或图15所示,连结部4的纤维101、 102朝向在与长度方向(才几械流动方向;MD)交叉的方向,具体来讲, 朝向长度方向的纤维101由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例如热风)吹动 向凸状部2的侧部移动,残存朝向宽度方向(与机械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CD)的纤维,几乎所有配置在槽部l底部的纤维101都朝向宽 度方向(CD)。
另外,配置在凸状部2的側部的纤维101、 102主要朝向凸状部2 的长度方向(MD)。即,配置在凸状部2的侧部的纤维101、 102向 着纵向(MD)配向。配置在凸状部2的侧部的纤维配向成,与作为 配置在凸状部2的中央部(两侧部间的区域)的纤维101、 102、朝向 长度方向的纤维IOI、 102的比例相比,也是作为配置在凸状部2的侧 部的纤维IOI、 102、朝向长度方向的纤维101、 102的比例高。
开口部3周围(圆周边缘)的纤维101、 102沿开口部3的圆周方 向配向。换言之,从开口部3的槽部1的长度方向(MD)看的配置 在两端部近傍的纤维101、 102在相对长度方向(MD)交叉的方向上 配向。另夕卜,从开口部3的宽度方向(CD )看的两端部沿长度方向(MD) 配向。
4-2-2.纤维疏密
在多层无纺布170中,朝向纵向(MD)的纤维IOI、 102通过吹 热风等向凸状部2的侧部移动。配置在凸状部2的侧部的朝向长度方 向的纤维101的纤维根数增加。由此,因为融接的交点数增加,进而 纤维密度也提高,所以更容易维持凸状部2整体的多孔结构。另外, 构成槽部1底部的连结部4可以根据开口部3形状或尺寸调整纤维密 度。
4-2-3.纤维单位面积重量
在多层无纺布170中,构成槽部1底部的区域调整成与凸状部2 相比纤维IOI、 102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少。另外,构成槽部l底部的 区域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调整成比包含槽部1和凸状部2的整体的纤 维单位面积重量的平均值低。
如上所述,凸状部2调整成与构成槽部1底部的区域相比纤维 101、 102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多。另外,构成槽部l底部的区域的纤 维单位面积重量,调整成与包含槽部1和凸状部2的整体的纤维单位 面积重量的平均值相比低。4-3.其它
的情况下,由于槽部1的底部使液体透过,凸状部2因为是多孔结构 而发挥难以保持液体的功能。进而,在槽部1形成的开口部3除透过 液体外也可以透过固体。
由于在槽部1的底部形成多个开口部3,所以液体及固体可以很 好地透过。进而,由于配置在槽部l底部(连结部4)的纤维101、 102 中比例很多的纤维101、 102朝向宽度方向配向,所以可防止滴向槽部 1的液体向槽部1的长度方向流动而在大范围内移动。另外,由于配 置在槽部1底部的纤维101、 102配向为朝向宽度方向(与制造时的机 械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CD),所以槽部1的底部(连结部4)尽管 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低,但向宽度方向(CD)的强度(CD强度)高。
如上所述,由于通过调整成凸状部2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高,纤 维根数增加,所以纤维相互融接的交点数增加,可以很好地维持形成 的多孔结构。
4-4.制造方法及网状支承部件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制造多层无纺布170的方法进行说明。首 先,把纤维网IOO放置在作为通气性支承部件的图14A或14B的支承 部件220的上面侧。换言之,由支承部件220从下侧支承纤维网100。
之后,在(才几械流动方向;MD)移动支承该纤维网100的状态 的支承部件220。之后,通过从该移动的纤维网100的上面侧连续地 喷吹气体,可以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70。
支承部件220在细长状部件225沿与机械流动方向(MD)正交 的方向(CD)配置的状态下配置在传送带上。纤维网IOO放置在上面 侧的支承部件220沿机械流动方向移动。由此,在纤维网100的上面 侧,在与细长状部件225延伸的方向大体正交的方向上连续地喷吹气 体。即,沿机械流动方向(MD),换言之,沿与细长状部件225延伸 的方向大体正交的方向形成槽部1。另外,后述的开口部3在形成槽 部l的区域中,形成于配置在细长状部件225上面的区域。如上所述,支承部件220是在图4A或图4B的网状支承部件210 的上面,按规定间隔大致平行配置了多个细长状部件225的支承部件。 细长状部件225是不通气性的部件,使从上方侧(一方侧)喷吹的气 体不通向下方侧(另一侧)。换言之,向细长状部件225喷吹的气体, 文变其沪u动方向。
另外,细长状部件225,使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 102不从 支承部件220的上方侧(一方侧)向下方侧(另一侧)移动。
因此,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 102的移动,利用从纤维网 IOO上面侧喷吹的气体、及/或通过纤维网100由细长状部件225改变 了流动方向的气体,而进行移动。
配置在喷吹了气体的区域内的纤维101、 102在与该区域邻接的区 域中移动。具体地,在长度方向(机械流动方向(MD))配向的纤维 101、 102在与才凡械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CD,宽度方向)移动。
由此,形成槽部l。另外,没有移动而残留的纤维101、 102在宽 度方向(CD)配向,构成槽部1的底部。即,构成槽部l底部的纤维 101、 102在宽度方向(CD)配向。另外,在槽部1和与其邻接的槽 部1之间形成凸状部2。凸状部2的侧方部的纤维密度比上述移动了 的纤维IOI、 102高,另外,构成该侧方部的纤维101、 102中配置成 朝向长度方向(MD)的纤维IOI、 102的比例变高。
进而,作为被喷吹的气体、通过纤维网100由细长状部件225改 变了流动方向的气体,也使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 102向与上述 不同的方向移动。
构成支承部件220的网状支承部件210及细长状部件225,由于 限制纤维101向作为与支承部件220配置了纤维网100 —侧的相反侧 的下面侧的移动,所以纤维IOI、 102沿作为支承部件220放置了纤维 网100的面的上面的方向移动。
详细地说,向细长状部件225喷吹的气体,其流动改变沿细长状 部件225的表面流动。这样改变了流动的气体使配置在细长状部件225 上面的纤维101从细长状部件225的上面向其周围区域移动。由此,形成规定形状的开口部3,同时,调整纤维101、 102的配向、疏密或 纤维单位面积重量的1个或2个以上。
在此,通过调整向纤维网100喷吹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温 度、量或强度,另外调整移动机构的纤维网100的移动速度并调整张 力等,也可以用如图19A或者19B所示的支承部件230,得到本实施 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70。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70可以由多层无纺布制造装置90制 造。该多层无纺布制造装置90的多层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等可以参考上 述的多层无纺布170的制造方法及多层无纺布制造装置90的说明中的 记述。
5第五实施方式
根据图17对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40A进行说明。多层无 纺布140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40从形成该多层无纺布140 的槽部1及凸状部2的才几械流动方向(MD,长度方向)看形成波状 的多层无纺布。构成多层无纺布140A的第一纤维层141侧的表面呈 波浪状起伏,同时,第二纤维层142侧的表面(背面)呈波浪状地起 伏。
另外,构成多层无纺布140A的第一纤维层141的第二纤维层142 側的面(内侧面)形成波状,同时,第二纤维层142的所述第一纤维 层141侧的面(内侧面)形成波状。
例如,多层无纺布140A使用在如图16所示的箭头G方向设置了 波状起伏的网状支承部件210A进行制造。即,作为通气性支承部件, 通过使用如图16所示的设置了波状起伏的网状支承部件210A,多层 无纺布140A整体沿该网状支承部件210A形成并形成为波浪状。
凸状部2在箭头G方向(MD)形成为波浪状。构成凸状部2的 纤维网100的规定部分沿网状支承部件210A的形状变形,并设置波 浪状的起伏。
另外,槽部1在箭头G方向(MD)形成波浪状。构成槽部1的 纤维网100的规定部分沿网状支承部件210A的形状变形,并设置波浪状的起伏。
可以适当设计该波浪状的起伏图形,例如从作为机械流动方向
(MD)的箭头G方向看的波状起伏的间3巨可以例示从1到30mm, 特别是从3到10mm的情况。另外,起伏的高低差可以例示从0.5到 20mm,特别是从3到10mm的情况。在此,作为网状支承部件210 的起伏形状,除上述波浪状之外,例如,也可以例示剖面为三角形、 四边形的曲折形的形状。
在此,多层无纺布140A沿作为机械流动方向(MD)的形成槽部 1等的方向(槽部1延伸的方向)形成波浪状起伏,但不限于此。例 如,可以与形成槽部1等的方向无关,形成波浪状等的起伏。
6第六实施方式
根据图18对第六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70A进行说明。多层无 纺布170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70从形成该多层无纺布170 的槽部1及凸状部2的长度方向(MD)看形成为波浪状的多层无纺 布。另外,是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40A的构成槽部1的底 部的区域沿该底部按规定间隔连续形成多个开口部3的多层无纺布。 对多层无纺布170A的整体形状、构成槽部1的底部的区域及凸状部2 中的起伏等的形状,可以引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140A 的记述。
多层无纺布170A,如图20所示,采用在箭头G方向上孔部233 和板部235交替连续形成的板状支承部件230制造。即,通过从多层 无纺布170A中被板状支承部件230支承一侧的相反侧的表面侧喷吹 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同时在由板状支承部件230支承的状态下向 箭头G方向移动,配置在孔部233的上面侧的纤维移动以进入到该孔 部233中而设置波浪状的起伏。
作为通气性支承部件,通过使用如图16所示的设置了波浪状起伏 的网状支承部件210A,以整体上沿着在该网状支承部件210A中的波 浪状起伏的方式形成多层无纺布170A。例如,在板状支承部件230 的厚度为从0.5到20mm的情况下,从作为才几械流动方向(MD )的箭头G方向看设有波浪状的起伏。 7纤维构成
下面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纤维层及第二纤维层的纤维结构例 示。作为笫一纤维层,可以例示混合了作为低密度聚乙烯(融点110°C ) 和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酯的芯鞘结构、平均纤度为3.3dtex、平均纤维长 度为51mm、涂布亲水油剂的纤维A,和作为高密度聚乙烯(融点 135°C )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芯鞘结构、平均纤度为3.3dtex、平 均纤维长度为51mm、涂布了防水油剂的纤维B的纤维层。按70:30 的混合比含有纤维A和纤维B,纤维单位面积重量调整到15g/m2。作 为第二纤维层,可以例示高密度聚乙烯和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酯芯鞘结 构的、平均纤度为4.4dtex、平均纤维长度为38mm、涂布了亲水油剂 的纤维100%的纤维层。该纤维层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25g/m2。
另外,作为第一纤维层,可以例示高密度聚乙烯(融点135°C) 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芯鞘结构的、平均纤度2.2dtex、平均纤维长 度51mm、分别相对芯鞘的重量使氧化钛混入芯中为2质量。/。而混入 鞘中为3质量%、涂布了亲水油剂的纤维100%的纤维层。该纤维层 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20g/m2。另外,作为第二纤维层,可以例示含
有高密度聚乙烯和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酯的偏芯型的芯鞘结构的、平均 纤度为5.6dtex,平均纤维长度为51mm、相对芯的重量混入1质量% 的氧化钛、涂布了亲水油剂的纤维C,和高密度聚乙烯和聚对苯二甲 酸乙二酯的芯鞘结构、平均纤度为3.3dtex、平均纤维长度为51mm, 相对芯的重量混入1质量%氧化钛、涂布了亲水油剂的纤维D的纤维 层。该纤维层的纤维C和纤维D按50:50的混合比,纤维单位面积重 量为20g/m2。
进而,对由用梳理法形成第一纤维层的纤维集合体、用气流成网 法形成第二纤维层的纤维集合体、用梳理法形成第三纤维层的纤维集
作为第一纤维i,可以例示高密度聚乙烯和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酯 聚丙烯的芯鞘结构的、平均纤度为3.3dtex、平均纤维长度为51mm、相对芯鞘的质量在芯中混入1质量%的氧化钛/在鞘中混入2质量%的 氧化钛、涂布了亲水油剂的纤维为100%、用梳理法形成纤维单位面 积重量为15g/ii^的纤维层。
作为第二纤维层,可以例示高密度聚乙烯和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酯
的芯鞘构造的、平均纤度为5.6dtex、平均纤维长度是4mm、相对芯 的重量混入1质量%的氧化钛、由涂布了亲水油剂的纤维100%构成、 用气流成网法层积形成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20g/ii^的纤维层。
作为第三纤维层,可以例示高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的芯鞘结构的、 平均纤度为2.2dtex、平均纤维长度为38mm、相对芯的质量混入1质 量%的氧化钛、由100%涂布了亲水油剂的纤维构成、用梳理法形成 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10g/n^的纤维层。
8实施例
8-1.第一实施例
<纤维结构>
作为第一纤维层,使用的是混合有低密度聚乙烯(融点ll(TC) 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芯鞘构造的、平均纤度为3.3dtex、平均纤维 长度为51mm、涂布了亲水油剂的纤维A,和高密度聚乙烯(融点 135°C )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芯鞘构造的、平均纤度为3.3dtex、 平均纤维长度为51mm、涂布了防水油剂的纤维B的纤维层。含有混 合比为70:30的纤维A和纤维B,纤维单位面积重量调整为15g/m2。
作为第二纤维层,使用高密度聚乙烯和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酯的芯 鞘结构的、平均纤度为4.4dtex、平均纤维长度为38mm、涂布了亲水 油剂的纤维100%的纤维层。该纤维层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25g/m2。
<制造条件>
图9中的喷出口913,直径为l.Omm,间距为6.0mm,形成多个。 喷出口 913的形状是正圆形,孑L (喷出口 )的剖面形状是圆形。喷出 部910的宽度为500mm。另外,在温度为105°C,风量为12001/分的
条件下吹热风。
把由前面所示的纤维构成的巻筒用速度为20m/分的梳理机开纤,作成多层的纤维网,把该多层的纤维网切成宽度为450mm。另外,在 以速度3m/分向规定方向移动的20网眼的通气性网上配置搬送纤维 网。在由前面所示的喷出部910向多层的纤维网的一个面上吹所述热 风,另外从通气性网的下方以比热风量少的吸收量进行吸引(吸气)。 这样形成凹凸(槽部、凸状部)后,在配置于所述通气性网上的状态 下,在按温度125。C、热风风量10Hz设定的烘箱内以约30秒搬送。 <结果>
对得到的多层无纺布进行以下说明。
■凸状部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51g/m2,厚度为3.4mm(顶部厚 度为2.3mm),纤维密度为0.03g/cm3, 一个凸状部的宽度为4.6mm, 间3巨为5.9mm。
凸状部的第二纤维层厚度为2.9mm (顶部厚度为1.3mm)。 ■槽部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24g/m2,厚度为1.7mm,密度为 0.01g/cm3, 一个槽部的宽为1.2mm,间距为5.8mm。
■形状槽部的背面构成无纺布的最背面,凸状部的背面形状向 上方隆起、配置在不构成该无纺布最背面的位置上。凸状部是圆顶状, 凸状部和槽部形成沿长度方向连续延伸,从宽度方向看交替形成。在 凸状部最表面,不仅构成纤维之间的交点强度局部地不同,而且形成 密度最低。
8-2.第二实施例
<纤维结构>
是与第一实施例的纤维结构相同的纤维结构。 <制造条件>
以前面所示的喷嘴设计在温度105。C、风量10001/分的条件下喷出 热风,并从通气性网的下方以和热风量大致相等或强 一些的量进行吸 引(吸气)。
<结果>
对得到的多层无纺布进行以下说明。
■凸状部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49g/m2,厚度为2.5mm,密度为0.02g/cm3, 一个凸状部的宽度为4.7mm,间距为6.1mm。 ■凸状部2的第二纤维层厚度为2.9mm。
■槽部1: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21g/m2,厚度为1.8mm,密度为 0.01g/cm3, 一个槽部的宽为1.4mm,间距为6.1mm。 ■形状凸状部2的背面形状形成为平坦形状。 8-3.第三实施例 <纤维结构>
作为第一纤维层,使用高密度聚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丙 烯的芯鞘结构的、平均纤度为3.3dtex、平均纤维长度为51mm、相对 芯鞘各自的重量在芯中混入1质量%的氧化钛而在鞘中混入2质量% 的氧化钛、涂布了亲水油剂的100%纤维、用梳理法形成纤维单位面 积重量为158/1112的纤维层。
作为第二纤维层,使用高密度聚乙烯和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酯的芯 鞘结构、由平均纤度为5.6dtex、平均纤维长度为4mm、相对芯的质 量混入l质量。/。的氧化钛、涂布了亲水油剂的纤维100%构成、用气 流成网法层积形成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20g/ii^的纤维层。
作为第三纤维层,使用高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的芯鞘结构、由平 均纤度为2.2dtex、平均纤维长度为38mm、相对芯的质量混入l质量 %的氧化钛、涂布亲水油剂的纤维为100%、用梳理法形成纤维单位 面积重量为10g/n^的纤维层。
<制造条件>
是与第 一 实施例相同的制造条件。 <结果>
对得到的多层无纺布进行以下说明。
■凸状部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51g/m2,厚度为2.9mm,密度为 0.02g/cm3, 一个凸状部的宽为4.7mm,间距为6.1mm。
■凸状部的第一纤维层/第二纤维层/第三纤维层的厚度为 1.0mm/1.3mm/0.6mm。
■槽部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18g/m2,厚度为1.8mm,密度为0.01g/cm3, 一个槽部的宽为1.4mm,间距为6.1mm。 8-4.第四实施例 <纤维结构>
与第一实施例的纤维结构相同。 <制造条件>
除代替通气性网使用以下的支承部件外,与第 一 实施例相同。 <支承部件>
是图19A或者19B所示的板状支承部件230,使用孔部233为长 度2mmx宽70mm,与邻接的孔部233隔开3mm的间隔形成的板状支 承部件。板状支承部件230的厚度是0.5mm。板状支承部件230的材 质是不锈钢。
<制造条件>
与实施例1相同。
<结果>
对得到的多层无纺布进行以下说明。
■凸状部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43g/m2,厚度为2.8mm,密度为 0.02g/cm3, 一个凸状部的宽度为4.7mm,间距为6.5mm。 ■凸状部的第二纤维层厚度为1.5mm。
,槽部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10g/m2,厚度为1.2mm,密度为 0.008g/cm3, 一个槽部的宽为1.8mm,间距为6.5mm。
■槽部的微隆起部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21g/ii^,厚度为1.9mm, 密度为0.01g/cm3, 一个微隆起部的宽度为1.8mm, 一个微隆起部的长 度为1.5mm, CD间距为6.5mm, MD间距为5.0mm。
,槽部的微凹陷部(开口部)纤维单位面积重量为0g/m2,厚度 为Omm,密度为0g/cm3, 一个微凹陷部的宽度为1.8mm, 一个微凹 陷部的长度为3.2mm, CD间距为6.5mm, MD间距为5.0mm, 一个 -敞凹陷部的开孔面积为4.2mm2,形状为纵向长的椭圆状。
-形状在槽部1上形成微隆起部和微凹陷部(开孔)。
9用途例作为本发明多层无纺布的用途,例如,可列举生理用卫生巾、衬 套、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等。此时,凸状部可以朝向皮趺面侧、 与皮肤面相反侧的背面侧的任一方,但通过朝皮肤面侧,由于降低与 皮肤的接触面积,所以能不易感受由体液形成的潮湿感。另外,也可 以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和吸收体之间的中间片使用。在该情况下, 由于降低与表面片或者吸收体的接触面积,难以从吸收体返回。另外,
即使是吸收性物品的侧片或尿布等的外面(外背)及面拉扣套件等, 由于降低与皮肤接触面积及具有緩沖感,都可以很好地使用。另外,
也可以在用于除去附着在地板或身体上的垃圾及污垢等的揩布、纱布、
母乳垫等多方面使用。
9-1.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
作为本发明的多层无纺布的用途,以下对多层无纺布作为吸收性 物品的表面片使用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21、 22所示,例如,可以是 将作为第二纤维层也向第一纤维层侧突出的构成第一纤维层的纤维自
由度高的多层无纺布的、在一面侧形成凹凸(槽部1、凸状部2)的多 层无纺布,使凸部向皮肤面侧配置作为吸收性物品(生理用卫生巾, 尿布)的表面片301、 302使用。由于构成与皮肤直接接触的凸状部2 的第一纤维层的纤维自由度相对较高,所以具有即使是皮肤敏感的穿 用者也很难感受到异物感的优点。另一方面,构成凸状部2的内部的 纤维由自由度相对低的状态的笫二纤维层构成,进而,由于凸状部2 的中央部9大量含有沿厚度方向配向的纤维,所以即使负荷加在凸状 部上也很难轻易被压扁,进而,即使施加负荷凸状部2被压扁,在解 除负荷后的复原性也好。
由此,维持吸收性物品的皮肤触感的维持性。即,可以得到具有 吸收性物品的表层的皮肤接触好、凸部在穿用中难以压扁的特性的吸 收性物品。另外,在构成凹部(槽部1)底部的区域的纤维密度低, 进而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少的情况下,因为是纤维根数少,由此该液体 透过的阻碍要素少,所以可以4吏向凹部滴下的液体迅速向下方(与液 体滴下的一侧的相反侧)移动。另外,由于即使构成槽部的底部的区域的纤维密度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少,大部分纤维也向宽度方向配向, 所以宽度方向的拉伸强度高,所以穿用中即使向宽度方向施加了摩擦 等的力也可以防止破损。
另外,在把第二纤维层的纤维密度提高到比第一纤维层高的情况, 从厚度方向看由于设置粗密梯度,所以可以使向第一纤维层排泄的液 体很好地向第二纤维层移动,更难以在皮肤上附着液体。
9-2.吸收性物品的中间片
作为本发明的多层无纺布的用途,以下对多层无纺布作为吸收性 物品的中间片使用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23所示,例如,将作为笫二 纤维层也向第一纤维层侧突出的构成第一纤维层的纤维的自由度高的 多层无纺布、在一面侧形成凹凸(槽部l、凸状部2)的多层无纺布, 作为在表面片310側配置了凸部的吸收性物品中间片311使用。中间 片配置在表面片和吸收体之间。通过使凸部朝向表面片侧来配置多层 无纺布,由于设置有由表面片310和槽部形成的多个空间,所以即使 向表面片以高速排泄大量的液体,因为液体透过的阻碍要素少,所以 可防止液体在表面片上扩散。进而,即使由吸收体吸收的液体暂时返 回,由于该多层无纺布和表面片的接触率低(接触面积小),也难以在 皮肤上再附着。
另外,第二纤维层的纤维密度比第一纤维层高,进而,凸状部2 的中央部9与周边相比更多地包含沿厚度方向配向的纤维。另外,凸 状部2的顶点和表面片310接触。由此,容易向厚度方向引入残留在 表面片上的液体,在表面片上很难残留液体。由此,可以得到在表面 片310中的去污性和液体的低残留性,可以防止液体长时间附着在皮 肤上。
9-3.吸收性物品的外背
作为本发明的多层无纺布用途,以下对多层无纺布作为吸收性物 品的外背使用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23所示,例如,将作为第二纤维 层也向第一纤维层侧突出的构成第一纤维层的纤维的自由度高的多层 无纺布、在一面侧形成凹凸(槽部1、凸状部2)的多层无纺布,作为尿布等的外面(外背)321使用的情况进行展示。根据凸部的第一纤 维层使得触感良好,而且即使加上负荷,根据笫二纤维层凸部很难压 扁,所以触感的持续性高。
10.各构成物
10-1.纤维集合体
本发明的多层无纺布,如上所述,例如,通过在如图l所示的层 积第一纤维网100A和第二纤维网100B的纤维网100等的大体片状的 多层纤维集合体上喷吹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可以调整纤维配向、 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者形成规定的槽部或开口部。
纤维集合体是形成片状的多层纤维集合体,处于构成该纤维集合 体的纤维具有自由度的状态。换言之,构成多层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 至少一部分是自由状态。另外,构成多层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至少一 部分以可改变相互位置关系的状态被包含。该多层纤维集合体,例如, 可以通过喷出混合了多个纤维的混合纤维以形成规定厚度的纤维层而 制作。另外,具体地,可以通过喷出各个多个不同的纤维以分多次层 积形成纤维层进行制作。
作为本发明的(多层)纤维集合体,例如,可以举出用梳理法制 作的纤维网,或者热融接且纤维之间的热融接固化以前的纤维网。另 外,可以举出用气流成网法制作的网,或者热融接并纤维之间的热融 接固化以前的纤维网。另外,可以举出用点粘结合法压花的热融接固 化以前的纤维网。还可以举出用纺粘结合法纺线压花以前的纤维集合 体,或者压过花的热融接固化以前的纤维集合体。另外,可以举出用 针刺法制作半交织的纤维网。另外,可以举出由射流喷网法制作半交 织的纤维网。还可以举出用熔喷法进行纺线而纤维之间的热融接固化 以前的纤维集合体。另外,可以举出通过由溶剂粘接法制作的溶剂纤 维相互固化以前的纤维集合体。
另外,理想的是利用空气(气体)流使纤维容易再排列,由使用 比较长的纤维的梳理法制作出的纤维网,进而,可以举出只通过作为 纤维容易移动的状态的交织制作的热融接以前的网。另外,在由后述的多个空气(气体)流形成槽部(凹凸)等后,为了照样保持其形状 进行无纺布化,通过用规定加热装置等进行烘烤处理(加热处理),使 包含于纤维集合体的热塑性纤维热融接的气穿法是理想的。
上述实施方式的多层纤维网,可以使用把具有不同性质及功能的 纤维网多个重合的产品。
10-2.纤维
作为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纤维(例如,构成图1所示的纤维网100 的纤维101),例如可以举出由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直锁状 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变性聚丙烯、变性聚对苯二 甲酸乙二酯、尼龙、聚酰胺等热塑性树脂构成,单独由各树脂构成或 者复合的纤维。
复合形状,例如可以举出芯成分的融点比鞘成分高的芯鞘型、芯 鞘偏芯型、左右成分融点不同的并列型。另外,也可以混合中空型或 扁平、Y型、C型等不同型或者潜在巻缩、显在巻缩的立体巻缩纤维、 用水流、热和压花等物理负荷分割的分割纤维等。
另外,为了形成三维巻缩形状,可以使规定的显在巻缩纤维或潜 在巻缩纤维配合。在此,作为三维巻缩形状可以例举螺旋状、曲折状、
Q状等,整体的纤维配向即使向着平面方向也会局部地向着厚度方向。 由此,纤维自身的弯挫强度向厚度方向作用,所以即使施加外压,高 度也很难被压扁。进而,即使在这些中,纤维如果是螺旋状,在解除 了施加的外压时大概会返回原来的形状,所以对无纺布过施加剩外压 即使厚度压扁变得薄一些,在解除外压后也容易返回原来的厚度。
显在巻缩纤维是通过机械巻缩形成形状及芯鞘构造由偏芯型、并 列法等预先巻缩的纤维的总称。潜在巻缩纤维是通过加热而出现巻缩 的纤维。
在机械巻缩方法的情况下,可以对纺线后的连续直线状纤维用机 械流动方向速度的圓周速度差、热、加压控制巻缩状态。纤维每单位 长度的巻缩个数越多越能提高外压下的弯挫强度。例如,纤维每单位 长度的巻缩个数是从10到35个/inch,进而,从15到30个/inch的范围是理想的。
作为由热收缩进行巻缩的纤维,可列举由融点不同的两个以上的 树脂构成的纤维。这样的纤维,由于加热时的热收缩率的差异而发生 三维巻缩。作为热巻缩性纤维的树脂构成,可列举是芯鞘构造的芯从 剖面的中心偏离配置的偏芯型、构成剖面的一半和另一半的树脂的融
点不同的并列型。这样的纤维的热收缩率,例如,是从5到90%,理 想的是从10到80%。
热收缩率的测定方法,(1)制作测定的纤维100%、 200gsm ( g/m2) 的纤维网,(2)把该纤维网切成250x250mm的尺寸,作成试样,(3) 把该试样在145。C (418.15K)的烘箱内放置5分钟,(4)测定热收缩 后的试样的长度尺寸,(5)可以由热收缩前后的长度尺寸差算出热收 缩率。
把本多层无纺布作为表面片使用的情况,纤度,例如考虑液体进 入或接触皮肤时,从l.l到8.8dtex的范围是理想的。
把该多层无纺布用作表面片的情况,作为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纤维, 例如,为了也吸收残留在皮肤上的少量经血或汗等,也可以包含浆粕、 化学浆粕、人造丝、醋酯纤维、天然棉等纤维素系的液亲水性纤维。 但是,由于纤维素系纤维很难排出一次吸收到的液体,例如,可以列 举把混入相对整体为0.1到5质量%的范围的情况作为理想的方式。 另外,这些纤维素系液亲水性纤维包含在第二纤维层中是理想的。
该多层无纺布用作表面片的情况,例如,考虑液体进入性或回流, 在上述例示的疏水性合成纤维中也可以使用混入亲水剂或防水剂等或 涂布后的纤维。另外,也可以使用通过电晕放电处理或等离子处理得 到亲水性的纤维。
另外,为了提高多层无纺布的泛白性,也可以含有例如氧化钛、 硫酸钡、碳酸钩等无机填充物。在作为芯鞘型复合纤维的情况,可以 既只在芯中含有无机填充物,也可以在鞘中含有。
另外,如前面所示,容易用空气流再排列纤维,是由使用比较长 的纤维的梳理法制成的纤维网。另外,为了在由多个空气流形成槽部(凹凸化)等后保持其形状,通过烘箱处理(加热处理)使热塑性纤 维热融接的气穿法是理想的。作为适于该制法的纤维,为使纤维之间 的交点热融接,使用芯鞘结构、并列结构的纤维是理想的,进而,由 鞘相互容易切实热融接的芯鞘结构的纤维构成更为理想。特别是使用 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和聚乙烯构成的芯鞘复合纤维或由聚丙烯和聚
乙烯构成的芯鞘复合纤维是理想的。另外,构成无纺布(纤维网)的
纤维的纤维长度为从20到100mm,理想的是从35到65mm。 10-3.纤维配向
所谓纤维沿长度方向(MD)配向是指纤维相对长度方向(MD) 在+45°到-45°范围内配向。而把沿长度方向配向的纤维称为纵配向纤 维。另外,所谓沿纤维宽度方向(CD)配向是指纤维相对宽度方向在 +45°到-45。的范围内配向。而把沿宽度方向(CD)配向的纤维称为横 配向纤维。
纤维配向的测定由抹式会社KEYENCE制的数字显微镜 VHX-100按以下测定方法进行。(1) 在观察台上放置试样,使长度 方向成为纵向,(2)除掉不规则地飞到眼前的纤维,使透镜的焦点与 试样最跟前的纤维吻合,(3)设定摄影深度(进深)在PC画面上作 成试样的3D画像。其次(4 )把3D画像变换成2D画像,(5 )在测 定范围中在图面上拉出多根适时等分纵向的平行线。(6)在拉出平行 线、细分化了的各单元中,观察纤维配向是纵向还是宽度方向,测定 朝向各个方向的纤维根数。之后,(7)通过对在设定范围内的所有纤 维根数计算朝向长度方向的纤维配向的纤维根数的比例和朝向宽度方 向纤维配向的纤维根数的比例,进行计算、测定。
10-4.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
本发明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例如,可以列举调整到常温或 者规定温度的气体,或在该气体中含有固体或者液体微粒子的气溶胶。 作为气体,例如,可以列举空气、氮气等。另外,气体也包含水
蒸气等液体的蒸气。
所谓气溶胶是在气体中分散了液体或固体,以下列举其例。例如,可以举出分散用于着色的墨水、用于提高柔软性的硅等柔软剂、用于 防止带电及控制湿润性的亲水性或者防水性的活性剂、用于提高流体 能量的氧化钛、硫酸钡等无机填充物、用于提高流体的能量并在加热 处理中提高凹凸成形维持性的聚乙烯等粉末结合、用于防止松弛的盐 酸苯海拉明、麝香草酚等抗组胺剂、保湿剂或杀菌剂等的例子。在此, 固体包括凝胶状的物质。
可以适当调整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温度。可以根据规定的槽 部或开口部的形状,适当调整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的性质、应制造 的多层无纺布的纤维配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等。
在此,例如,为了使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很好地移动,主要由 气体构成的流体温度,作为高到某种程度的温度的一方由于构成纤维 集合体的纤维自由度增加是理想的。另外,在纤维集合体中包含热塑 性纤维的情况下,通过把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温度作成该热塑性纤 维能软化的温度,可以使配置在喷吹了主要气体构成的流体的区域等 的热塑性纤维软化或者溶融,同时构成使之再度硬化。
由此,例如,通过喷吹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维持纤维配向、纤 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等、或槽部及开口部的形状。另外,例如, 在纤维集合体用规定的移动机构移动时得到该纤维集合体(多层无纺 布)不散程度的强度。
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流量,可以根据作为目的的纤维配向、 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作为目的的槽部或开口部的形状等, 进行适当调整。作为纤维相互具有自由度的纤维集合体的具体例,例 如,可以列举在鞘中由高密度聚乙烯构成、在芯中由聚对苯二甲酸乙
二酯构成,以纤维长度从20到100mm、理想的是35到65mm,纤度 为从1.1到8.8dtex、理想的是从2.2到5.6dtex的芯鞘纤维为主体,若 用梳理法开纤,则使用纤维长度从20到100mm,理想的是用从35到 65mm;若用气流成网法开纤,则使用纤维长度从1到50mm,理想的 是用从3到20mm的纤维,以从10到1000g/m2,理想的是从15到 100g/ii^调整的纤维网100。作为主要由气体构成流体的条件,例如,可以举出在如图8或图9所示的形成多个喷出口 913的喷出部910(喷 出口 913:直径从0.1到30mm,理想的是从0.5到5mm;间距为从 0.5到30mm,理想的是从0.1到10mm;形状为正圆、椭圆或长方形) 中,在风量从3到50[L/(分,孔),理想的是从5到20[L/(分,孑L )
的条件下,纤维网100喷吹温度为从15到300°C (从288.15K到 573.15K),理想的是从100到200°C (从373.15K到473.15K)的热风 的情况。例如,在上述条件下喷吹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情况下, 构成的纤维可改变其位置或方向的纤维集合体是本发明的纤维集合体
的理想产品之一。通过用这样的纤维在上述制造条件下进行制造,例 如,可以成形上述多层无纺布。制造出来构成槽部1的底部的区域、 凸状部2的尺寸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形成以下范围。在构成槽部1底 部的区域中,厚度从0.05到10mm,理想的是从0.1到5mm的范围; 宽度为从O.l到30mm,理想的是从0.5到5mm的范围;纤维单位面 积重量为从2到900g/m2,理想的是从10到90g/n^的范围。在凸状部 2中,厚度为从O.l到15mm,理想的是从0.5到10mm的范围,宽度 为从0.5到30mm,理想的是从1.0到10mm的范围,纤维单位面积重 量为从5到1000g/m2,理想的是从10到100g/m2的范围。在此, 一般 可以在所述数值范围中作成多层无纺布,但不限于该范围。
纤维集合体例如可包含热塑性纤维。纤维集合体包含热塑性纤维 的情况,例如,由规定的喷吹机构向作为纤维集合体另一面侧的上面 侧喷吹的所述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可以成为比能软化热塑性纤维 的所述规定温度还高的温度。
例如,通过把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温度调成能软化该热塑性纤 维的温度,可以构成使配置在喷吹了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区域等 中的热塑性纤维软化或者溶融同时再度硬化。由此,例如,通过喷吹 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可以维持纤维配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 积重量等、或者槽部或开口部的形状。另外,例如,在用规定的移动 机构移动纤维集合体时赋予该纤维集合体(多层无纺布)不散程度的 强度。此外,纤维及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内容可以参考上述的记述。
10-5.多层无纺布制造装置 10-5-1.通气性支承部件
通气性支承部件,例如是从图6的喷出部910喷出的主要由气体 构成的流体并通过纤维网100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能与放置了该 纤维网100的那侧的相反侧通气的支承部件。
作为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大致没有改变其流动能通气的支承部 件,例如,可以例示图4A或图4B所示的网状支承部件210。该网状 支承部件210,例如,可以由编织细纱线形成的孔眼细的网状部件制 作。另外,网状支承部件210是作为后述的第一通气部的网状整体配 置的通气性支承部件。
另外,通气性支承部件可以具有通气部,其使从纤维网100的 上面侧喷吹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可以在与在通气性支承部件配置 了纤维网100的一侧相反侧的下侧通气;不通气部,其使从纤维网100 的上面侧喷吹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不能在通气性支承部件的下侧 通气,且构成纤维网100的纤维101、 102不能向通气性支承部件的相 反侧移动。
作为这样的通气性支承部件,例如,可以例示在规定的网状部件 上用规定的图形配置了不通气性部件的支承部件、或在不通气性板状 部件上形成了多个规定孔部的支承部件。
作为在该规定网状部件上用规定图形配置了不通气部的支承部 件,例如,可以例示图15所示的网状支承部件210—面上等间隔并列 配置了作为不通气性部件的细长状部件225的支承部件220。在此, 可以例示把适当改变作为不通气性部件的细长状部件225的形状或配 置的部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不通气部,除在网状支承部件210的一 面配置细长状部件225的情况外,也可以通过填充作为通气部的网状 的孔(例如,用锡焊、树脂等)形成。
作为在该不通气性的板状部件上形成了多个规定孔部的部件,例 如,可以例示图19A或者19B所示的形成了多个作为通气部的椭圆状的孔部233的板状支承部件230。在此,可以把适当调整了孔部233 的形状、尺寸及配置的部件作为另外的实施方式表示。换言之,可以 把适当调整了不通气部的板部235的形状等的部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 表示。
在此,通气性支承部件的通气部包括第一通气部,其中构成纤 维网100的纤维实际上不能向与通气性支承部件的放置有纤维网100 的一侧相反侧(下侧)移动;第二通气部,其中构成所述纤维集合体 的纤维可以向所述通气性支承部件的所述相反側移动。
作为第一通气部,例如,可以例示在网状支承部件210的网状区 域。另外,作为第二通气部,例如,可以例示板状支承部件230的孔 部233。
作为具有第一通气部的通气性支承部件,例如,可以例示网状支
承部件210。作为具有不通气部及第一通气部的通气性支承部件,例 如,可以例示支承部件220。作为具有不通气部及第二通气部的支承 部件,例如,可以例示板状支承部件230。
此外,可以例示由第一通气部和第二通气部构成的通气性支承部 件或具有不通气性支承部件和第一通气部及笫二通气部的通气性支承 部件。作为由第一通气部和第二通气部构成的通气性支承部件,例如, 可以例示在网状支承部件210上形成多个开口的通气性支承体。另外, 作为具有不通气性支承部件和第一通气部及第二通气部的通气性支承 部件,例如,可以例示在支承部件220的网状区域中形成了多个开口 的通气性支承部件。
另外,作为通气性支承部件,可以例示纤维网100支承的一側为 大体平面状或大体曲面状,同时,平面状或曲面状的表面大体平坦的 支承部件。作为大体平面状或大体曲面状,例如,可以例示板状、圆 筒状。另外,所谓大体平坦状,例如,指支承部件的放置纤维网100 的面自身不形成凹凸状等。具体的地,可以例示网状支承部件210的 网不形成凹凸状等的支承部件。
作为该通气性支承部件,例如,可以例示板状支承部件或圆筒状支承部件。具体地,可以例示上述的网状支承部件210、支承部件220 及板状支承部件230或通气性支承筒等。
在此,通气性支承部件可以可拆装地配置在多层无纺布制造装置 90上。由此,可以适当配置所希望的多层无纺布的所希望纤维配向、 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适应规定的槽部及开口部的形状的 通气性支承部件。换言之,在多层无纺布制造装置90中,通气性支承
交换。另外,本发明可以说包含具有例如多层无纺布制造装置90和多 个不同的通气性支承部件的多层无纺布的制造系统。
作为该通气性网状部分,例如,可以例示用由聚酯、聚苯撑硫化物、 尼龙、导电性单丝等树脂形成的线,或者由不锈钢、铜、铝等金属形 成的线等,通过平织、斜紋织、缎紋织、双重织、螺旋织等编织成的 通气性网。
该通气性网的通气度,例如可以通过局部改变编织方法或线的粗 细、线的形状,局部地改变通气度。具体地,可以例示由聚酯形成的 螺旋织的通气性网、用不锈钢形成的平形线和圆形线形成的螺旋织的 通气性网。
另外,也可以代替配置在支承部件220的一个面上的细长状部件 225,例如,向通气性网按图形涂布硅树脂等或者局部接合非通气材料。 例如,可以在由聚酯形成的平织的20网眼的通气性网上,在沿宽度方 向延伸的生产线流动方向上相互反复涂布硅树脂。在该情况下,为接 合了硅树脂或非通气材料成的不通气部,其它部位成为第 一通气部。 在不通气部中,为了提高表面滑动性,最好表面是平滑的。
作为板状支承部件230,例如,可以例示由不锈钢、铜、铝等金 属作成的孔板。孔板,可以例示按规定图形在局部挖出所述金属板的 部件。挖去该金属的部位成为第二通气部,没挖去金属的部位成为不 通气部。另外,与上述同样,在不通气部中,为了提高表面的滑动性, 最好表面是平滑的。作为孔板,例如,可以例示把长度为3mm、宽度为40mm的各角 作成圆角的横长方形,挖去金属的孔部配置成在生产线流动方向(移 动方向)上空出2mm的间隔、在宽度方向空出3mm的间隔的格子状, 厚度为0.3mm的不锈钢制的孔板。
另外,可以例示孔部配置成锯齿形的孔板。例如,可以例示按直 径4mm圆形挖去金属的孔部配置成在制造流动方向(MD)间距为 12mm,在宽度方向间距为6mm的锯齿形、厚度为0.3mm不锈钢制 孔板。这样,可以适时设定在孔板上挖出的图形(形成的孔部)或由 挖去而形成的孔部配置。
进而,可以例示厚度方向设置了起伏的通气性支承部件。例如, 可以例示不直接喷吹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部位向生产线流动方向 (移动方向)形成交替起伏(例如,波状)的通气性支承体。通过使 用这样的形状的通气性支承部件,例如,可以调整纤维配向、纤维疏 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另外,形成规定的槽部或开口部,同时得到 制作成多层无纺布整体的形状与通气性支承部件的交替起伏(例如, 波状)对应形状的多层无纺布。
在此,在通气性支承部件构造不同的情况下,即使在与多层无纺 布相同条件下喷吹来自喷出部910的气体,纤维网100的纤维纤维配 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及形成的槽部或开口部的形状及尺 寸是完全不同的。换言之,通过适当选择通气性支承部件,可以得到 调整成所希望的纤维配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的多层无纺 布,及形成所希望形状的槽部或开口部的多层无纺布。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多层无纺布制造装置90的特征之一是通过把 由喷出机构连续向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网100喷吹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 体,可以制造形成了纤维配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及规定 的槽部和开口部的多层无纺布。
10-5-2.移动4几构
移动机构用上述的通气性支承部件使处于从一面侧支承的状态的 纤维集合体的(多层)的纤维网IOO沿规定方向移动。具体地,移动机构使处于喷吹了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状态的纤维网100沿规定 方向F移动。作为移动机构,例如,可以例示图6所示的传送带930。 传送带930包括通气性的通气性皮带部939,其放置通气性支承部 件,形成为横长的环状;转动部931、 933,其配置在通气性皮带部939 内侧的纵向两端,使该通气性皮带部939沿规定方向转动。在此,在 通气性支承部件是网状支承部件210或支承部件220的情况下,有时 不配置上述通气性皮带部939。在通气性支承部件是形成板状支承部 件230那样的大孔的支承体的情况下,例如为了抑制构成纤维网100 的纤维从孔中脱落、进入在工序中使用的机械,最好配置通气性皮带 部939。作为该通气性皮带部939,例如网状皮带部是理想的。
如上所述,传送带930使从下面侧支承纤维网IOO的状态通气性 支承部件沿规定方向F移动。具体地,使纤维网100穿过喷出部910 的下侧那样移动。进而,使纤维网100穿过作为加热机构的两侧面开 口的加热部950的内部那样移动。
另外,例如作为移动机构,可以例示组合多个传送带的机构。通 过这样构成,并通过适当调整靠近喷出部910的移动速度和远离喷出 部910的移动速度,可以调整多层无纺布的纤维配向、纤维疏密或纤 维单位面积重量及槽部和开口部的形状等。详细如后述。
另外,由加热部950加热制造出的多层无纺布,用传送带930和 在规定方向F连续的传送带940,例如,可以把多层无纺布移动到切 断成规定形状的工序或缠绕工序。传送带940和传送带930同样,包 括皮带部949和转动部941等。
10-5-3.喷吹机构
喷吹机构,包括未图示的送气部及喷出部910。未图示的送气部 通过送气管920与喷出部910连结。送气管920与喷出部910的上侧 可通气地连接。在喷出部910中按规定间隔形成多个喷出口 913。
从未图示的送气部通过送气管920送向喷出部910的气体由在喷 出部910上形成的多个喷出口 913喷出。从多个喷出口 913喷出的气 体在通气性支承部件上从下面侧向支承的纤维网100上面侧连续地喷吹。具体地i兌,从多个喷出口 913喷出的气体向处于用传送带930向 规定方F移动的状态的纤维网100的上面侧连续地喷吹。
配置在作为喷出部910下方的通气性支承部件下侧的吸气部915 吸入从喷出部910喷出、进而通过通气性支承部件的气体等。在此, 通过用该吸气部915吸气,还可以使纤维网IOO定位成覆盖在通气性 支承部件上。进而,通过吸气,在保持由空气流成形的槽部(凹凸) 等的形状的状态下可以把纤维网搬送到加热部950内。即,从由空气 流成形时用加热部950加热处理并由吸气部从下方吸气,同时进4亍搬 送是理想的。
例如,用从在纤维网IOO的宽度方向按规定间隔形成的喷出口 913 喷出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可以制造在纤维网IOO的上面侧按规 定间隔形成槽部1的多层无纺布110。
作为喷出部910,例如,可以例示形成喷出口 913的直径为从0.1 到30mm,理想的是从0.3到10mm,喷出口 913彼此的间距为从0.5 到20mm,理想的是从3到10mm。
喷出口913形状,例如可列举正圆、椭圆、正方形、长方形等, 但不限于此。另外,喷出口 913剖面形状可以列举圆筒型、梯形型、 倒梯形型,但不限于这些。当考虑空气高效地向纤维网100喷吹时, 形状为正圆、剖面形状为圆筒型是理想的。
该喷出口 913可以根据多层无纺布的所希望的纤维配向、纤维疏 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及规定的槽部和开口部进行设计等。另外,分 别在多个喷出口 913中的孔径或形状也可以各自不同,另外,也可以 在喷出部910中形成多列喷出口 913。
分别从喷出口 913喷出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温度也可以是上 述的常温,例如,为了使槽部(凹凸)或开口部的成形性良好,可以 至少调整到构成纤维集合体的热塑性纤维的软化点以上,理想的是调 整到软化点以上的融点+50。C以下温度。由于纤维软化和纤维自身反弹 力降低,可容易用空气流等保持纤维再排列的形状,由于使温度更高 和纤维开始彼此的热融接,可进一步更容易保持槽部(凹凸)等形状。由此,在保持槽部(凹凸)等的形状的状态下,容易向加热部950内 进行搬送。
另外,为了在进一步保持由空气流等成形的槽部(凹凸)等形状 的状态下向加热部950搬送,可以在由空气流等形成的槽部(凹凸) 等成形后或者同时向加热部950内搬送,或由热风(规定温度的空气 流)形成的槽部(凹凸)等成形后用冷风等冷却,之后向加热部950 搬送。
在此,除上述的通气性支承部件结构外,作为使纤维网100的纤 维移动,调整纤维的纤维配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及形成 的槽部及开口部的形状、尺寸等的要素,例如,可以例示从喷出部910 喷出的气体的流速或流量等。该喷出的气体的流速、流量,可以根据 例如未图示的送气部的送气量等、在喷出部910上形成的喷出口 913 的数量或口径进行调整。
另外,通过使喷出部910成为可改变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方 向,可以适当调整例如形成的凹凸的槽部1 (槽部)的间隔或凸状部 的高度等。另外,通过构成可自动改变例如所述流体的方向,另外, 可以适当调整例如槽部等使其成为弯曲状(波形、曲折形)或其他形 状。另外,通过调整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喷出量或喷出时间,可 以适当宜调整槽部或开口部的形状及形成图形。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 体对纤维网100的喷吹角度也可以是垂直,另外,在纤维网100的移 动方向F上,既可以对该移动方向F的生产线流动方向成规定角度, 也可以与生产线流动方向相反成规定角度。
10-5-4.力口热才几构
作为加热4几构的加热部950,从身见定方向F看两端开口 。由此, 放置在由伶送带930移动的通气性支承部件上的纤维网100 (多层无 纺布IIO),被搬送到在加热部950内部形成的加热空间,滞留规定时 间,之后向外部搬出。另外,构成纤维网100 (多层无纺布110)的纤 维101包含热塑性纤维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用该加热部950的加热融 接纤维,并向外部搬送可以得到被冷却并在纤维相互的交点融接的多层无纺布。
作为粘接纤维配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经调整及/或形
成有规定的槽部、开口部或突部的1个或2个以上的多层无纺布110 的纤维101、 102的方法,例如,可列举用针刺法、射流喷网法、溶剂 粘接法形成的粘接、或用点粘法或气穿法形成的热粘接。另外,在维 持调整后的纤维配向、纤维疏密或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或者形成的规 定槽部、开口部或突部形状的状态下,为了使纤维相互粘接,气穿法 是理想的。另外,例如用加热部950在气穿法中的热处理是理想的。
权利要求
1. 一种多层无纺布,具有第一纤维层和层积配置在所述第一纤维层的一面侧的第二纤维层,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一纤维层的另一面看,形成有多个槽部和多个凸状部;该多个槽部以在该多层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凹下的形状沿规定方向形成;该多个凸状部以在所述厚度方向突出的形状与所述多个槽部分别邻接形成,而且其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比构成所述槽部的底部的区域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大;从所述厚度方向看构成所述多个槽部的底部的区域及所述多个凸状部分别由所述第一纤维层及所述第二纤维层构成;构成各个所述凸状部的所述第二纤维层,是该第二纤维层中所述第一纤维层侧的面向与所述第一纤维层的所述另一面突出的那侧相同的一侧突出的形状。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槽部 的所述第二纤维层,是第二纤维层的所述第一纤维层侧的面向与所述 第一纤维层的所述另一面凹下的那侧相同的一侧凹下的形状。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 槽部的底部的区域的纤维密度比所述凸状部的纤维密度低。
4. 如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凸状部的所述第二纤维层的与所述第一纤维层侧相反侧的 面,是向与构成该凸状部的第一纤维层的所述另一面突出的那侧相同 的一侧突出的形状。
5. 如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纤维层的与所述第一纤维层侧相反侧的面上,进一步配置 笫三层。
6. 如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槽部分别具有在该槽部的底部以规定间隔形成的多个低纤维 单位面积重量部。
7. 如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低纤维单位面积重量部分别是厚度比所述槽部的平均厚度薄 的区域;所述多个槽部的底部表面沿着该槽部延伸的方向具有从厚度方向 看高的区域和低的区域。
8. 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 低纤维单位面积重量部的全部或一部分是开口部。
9. 如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凸状部的全部或一部分以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而且从所述厚度方向看是起伏成波状的形状。
10. 如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纤维层,是构成该第一纤维层的纤维的自由度比构成该多层 无纺布的纤维的平均自由度高的状态;所述第二纤维层,是构成该第二纤维层的纤维的自由度比所述平 均自由度低的状态。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 一纤维层中的构成该第一纤维层的纤维之间交点的全部或一部分被调整成接合强度变弱或不接合。
12. 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至少 所述第二纤维层含有三维巻缩形状的纤维。
13. 如权利要求10到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 于至少所述第二纤维层中的构成该第二纤维层的纤维的平均纤维长 度比构成所述第一纤维层的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短。
14. 如权利要求10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 于至少所述第二纤维层中的构成该第二纤维层的纤维的平均杨氏模 量比构成所述第一纤维层的纤维的平均杨氏模量高。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 二纤维层中的构成该第二纤维层的纤维的平均纤度比构成所述第一纤 维层的纤维的平均纤度大。
16. 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至少 所述第二纤维层中的构成该第二纤维层的纤维的无机物的平均含有率 比构成所述第一纤维层的纤维的无机物的平均含有率低。
17. 如权利要求14到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 于至少所述第二纤维层由复合纤维构成;所述复合纤维具有芯部和鞘部,所述鞘部覆盖所述芯部的全部或 者一部分且由融点比所述芯部低的成分构成;所述鞘部的无机物的含有率比所述芯部的无机物的含有率高。
18. 如权利要求14到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 于所述第一纤维层及所述第二纤维层由复合纤维构成;所述复合纤维具有芯部和鞘部,所述鞘部覆盖所述芯部的全部或 者一部分且由融点比所述芯部低的成分构成;相对于所述第二纤维层的纤维质量的所述芯部的质量,比相对所 述第一纤维层的纤维质量的所述芯部的质量高。
19. 如权利要求14到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 于所述第二纤维层由气流成网法形成。
20. 如权利要求l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是气穿无纺布。
21. 如权利要求l到20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第 一纤维层中混合有防水性的纤维,从所述第 一纤维层侧 向所述第二纤维层侧设有亲水度梯度。
22. —种多层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包括支承工序、移动工序和喷吹 工序;在所述支承工序中,把多层纤维集合体配置在通气性支承部件的 规定面上,或把规定的纤维层积配置在所述规定面以形成所述多层纤 维集合体,由此,在所述通气性支承部件上从所述多层纤维集合体的 一面侧进行支承,其中,该多层纤维集合体具有第一纤维集合体及第 二纤维集合体,该第一纤维集合体是形成为片状的纤维集合体,处于 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具有自由度的状态,该第二纤维集合体是层积配置在所述第一纤维集合体的一面侧的形成为片状的纤维集合体,处于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具有自由度的状态;在所述移动工序中,利用规定的移动机构,使由所述通气性支承 部件支承的所述多层纤维集合体向第一方向移动;在所述喷吹工序中,利用身见定的喷吹才几构,从在所述移动工序中 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所述多层纤维集合体的另一面侧喷吹主要由气 体构成的流体。
2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多层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工序的所述通气性支承部件具有通气部,该通气部使对所述多层纤维集合体喷吹的所述主要由气 体构成的流体通向与配置有所述多层纤维集合体的一侧的相反侧,和不通气部,该不通气部使对所述多层纤维集合体喷吹的所述主要 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不能通向所述相反侧,而且,使构成所述多层纤维 集合体的纤维不能向所述通气性支承部件的所述相反侧移动;在所述喷吹工序中,通过把所述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向所述多吹,形成规定的槽部。
24. 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多层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 在于在所述喷吹工序中,通过把所述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向所述 多层纤维集合体的由所述通气性支承部件的所述不通气部支承的区域 喷吹,形成规定的低纤维单位面积重量部。
25. 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多层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喷吹工序中,上述被喷吹的所述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以及/或者 作为上述被喷吹的所述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通过所述纤维集合体而由所述不通气部改变了流动方向的所述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使构成所述多层纤维集合体的纤维移动。
26. 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多层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 在于所述低纤维单位面积重量部是开口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多层无纺布具有第一纤维层和层积配置在第一纤维层的一面侧的第二纤维层,其中,从第一纤维层的另一面看,形成有以在该多层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凹下的形状沿第一方向形成的多个槽部、和以在厚度方向突出的形状与多个槽部分别邻接形成同时其纤维单位面积重量比构成槽部(1)的底部的区域(A)的纤维单位面积重量高的多个凸状部,从厚度方向看构成多个槽部(1)的底部的区域(A)及多个凸状部,由第一纤维层及第二纤维层构成,构成各个凸状部的第二纤维层是该第二纤维层的第一纤维层侧的面向与在第一纤维层的另一个面突出侧相同的一侧突出的形状。
文档编号D04H1/74GK101443500SQ200780017208
公开日2009年5月27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3日
发明者木村明宽, 水谷聪, 石川秀行, 野田祐树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