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丝环形上油油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511阅读:14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纺丝环形上油油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丝环形上油油嘴。
背景技术
上油单元是化纤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将化纤油剂或乳化液 均匀地涂敷于丝条,使之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和光滑性,减少单丝之间和丝条与 导丝元件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毛丝和静电的产生。但是一直以来,纺丝的上油
率和上油的均匀性是整个化纤纺丝工业面临的难题。尤其在预取向丝(POY) 和加工成变形纱(DTY)高速纺丝的工艺中,上油的均匀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原 丝的质量,这也说明上油的装置结构也决定了丝束上油的质量,所以对上油 装置结构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上油的装置结构通常有油轮上油和油嘴上油。目前,在化纤纺丝机上使 用的上油轮,如专利号95240129.0提到的一种上油油轮,为陶瓷或玻璃的圆 柱体。圆柱体的中心有一通孔,通孔穿在并粘结在金属回转支承轴上,在圆 柱体下方放置一油盘。使用时上油轮在油盘中旋转,化纤丝条与上油轮接触 时,油剂附在丝条上,由于油轮上没有微孔,上油量少,不能满足高速纺丝 的要求。油轮上油在纺短丝时常用,因为短纤纺丝速度低,纺程上张力也相 应低,油轮上油引起的张力增加不会造成太大问题,但应用在长丝就会有张 力过大,出现断丝现象,这也是油轮上油的缺点。目前化纤工业纺丝大多数 采用油嘴上油。如专利号01217464.5提到的一种上油油嘴,油嘴上油器的过 丝弯道均采用圆弧槽结构,圆弧槽的上半部分槽的槽底设有喷油口,使化纤 丝与圆弧最高点接触上油,又不损伤化纤丝。这种上油方式虽然减少和杜绝了化纤丝的静电现象,但这样的设置使圆弧点接触面积过小,上油并不均匀。
在化纤纺丝工艺中,当单丝纤度dpf小于1.5,且纺丝巻绕速度为3000米/分 5000米/分的高速纺丝过程中,为了降低纺丝张力,均采用油嘴上油。但是, 一般采用的油嘴是吉玛公司生产的汤浅油嘴,这种油嘴是V型结构,从单侧 面上油,容易堵塞,造成丝束上油不均匀或失油、导致丝束局部过热、拉伸不 均匀等从而断头频繁。如专利号为200620165383.9实用新型专利提到了一种 V型狭缝式油嘴,可以克服上油不均匀、摩擦力大等问题,但所提到的油嘴 在纺丝系统出现故障时容易切换失败,产生跳丝现象,造成无油丝,降低优 等品率,造成损失。虽然还设计出双油嘴克服了跳丝的弊端,但如果安装两 个油嘴,成本高且不利于增加效益。而且这些上油装置油嘴柄光滑,长时间 使用时由于丝条张力会出现油嘴歪斜现象,也导致上油不均。现有的上油普 遍都存在周向出油不均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上油只有一路供油。因油剂泵 的出口压力较大(0.2MPa—0.6MPa),流量达2000ml/min,这样就造成进油口 处油剂量大,背油口出的油剂量小。由于未考虑上油的均匀分配,造成原丝 上油不均匀。现在普遍釆用吉玛公司的汤浅油嘴对于单丝根数多的丝束、纤 维的表面积大等可能会有上油不良、上油率低、上油不均匀等问题,最终造 成丝束后道加弹张力波动性,并且在加工方面,丝束还容易跳出来。严重影 响原丝的质量,而且还很容易溅油等。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环形上油油嘴。环形上油油嘴是将原来单侧 面的V型上油装置改成环形上油装置,分上下两层环形上油,拥有上下两层 含油槽,当丝束从进丝口中进入,可调节使丝束刚好从上油区通过,这样可 以与上下两层的含油槽充分的接触,经过四面的环形上油,从而满足了原丝'上油不均匀性的问题,也避免了上油率低、溅油和漏油等问题,提高了原丝
的质量,为大容量的纺丝装置的稳定运行提供技术的保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纺丝环形上油油嘴,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纺 丝上油不均匀的问题,弥补了现有技术丝束与油嘴摩擦力大且不均匀而导致 丝束局部过热、拉伸不均匀、溅油以及跳丝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纺丝环形上油油嘴,包括油嘴柄3和油嘴头1,油嘴头 1和油嘴柄3是一个连接体,油道4在油嘴柄3中间,出油孔5位于油嘴头1 和油嘴柄3的连接处,油嘴头1为留有进丝口 2的环形结构,油嘴头1内侧 设有若干道含油槽6,含油槽6与出油孔5相通。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如上所述的一种纺丝环形上油油嘴,其中,所述的油嘴头1的环形结构 为圆环形。
如上所述的一种纺丝环形上油油嘴,其中,所述的含油槽6截面为椭圆形。
如上所述的一种纺丝环形上油油嘴,其中,所述的含油槽6的数量为两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上油油嘴,以克服上油不均匀、摩擦力大且 不均匀而导致丝束局部过热、拉伸不均匀、溅油以及跳丝等问题。对原有的 油嘴结构的内部进行了改进,釆用了环形上油油嘴。拥有上下两层含油槽和 两个出油口,可以根据丝束的纤度选择环孔的大小,使丝束刚好从上油区通 过,这样可以与上下两层的含油槽充分的接触,使对单丝根数多的丝束不会 产生上油不良、拉伸不均匀等问题,也不会出现溅油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 了化纤丝上油的问题,从而解决了生产难度。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丝环形上 油油嘴的结构采用了环形结构。如附图2所示,油嘴头l,进丝口 2,油嘴柄3,油道4,出油孔5,含油槽6,上油区7。油嘴头1和油嘴柄3是一个连接体, 油道4在油嘴柄3里面,其目的是运输油剂,直径一般控制在0.1mm—5mm范 围之内。油道4与含油槽6相连接,交叉处为出油孔5。在环形的油嘴头l处 开一小口与上油区7相接通,这是进丝口 2,丝束就是从这里进入上油区7上 油。上油区7的环口大小由丝束的纤度来决定, 一般控制在lmm—50腿范围 之内。在整个油嘴的内部我们设置有两个含油槽6,含油槽是个椭圆形状结构。 它们的间距在lcm—2cm左右。同时对应着有两个出油孔。出油孔也是在同一 侧。在附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下两层含油槽6,出油孔是5。在附图3的剖 面图可以看到上下两层的含油槽6, 8为丝束。我们可以根据丝束的纤度选择 环孔的大小,使得丝束刚好通过丝道。这样可以与上下两层的含油槽充分的 接触,从而满足了原丝上油不均匀性的问题,也避免了在加工过程中跳丝的 现象,也解决了溅油和漏油等问题。提高了原丝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 本实用新型在于油嘴采用了环形结构。在环形结构内部设置了上下两 层两道含油槽,有上下两个出油孔。这样可以增加化纤丝与油道的接触面积 和上油时间,提高了上油率。保证了上油的高均匀性。
2. 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丝束的大小选择环孔的大小,使丝束刚好通过丝 道,从而使得丝束从环中穿过时只接触出油孔的这一面,而不接触另一面。 但又要能接触到另一面槽里的油剂,形成了环形上油,从而满足了原丝上油 高均匀性,并且在加工方面,成功的解决了跳丝现象,还避免了化纤纺丝过 程中造成后道加弹张力波动性问题以及溅油等问题,提高了原丝的质量。

图1是现有技术的汤浅油嘴的结构示意图 .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纺丝环形上油油嘴的示意图图3、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纺丝环形上油油嘴的截面示意图 其中l是油嘴头 2是进丝口 3是油嘴柄 4是油道
5是出油孔6是含油槽7是上油区 8是丝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这是目前化纤纺丝普遍采用的汤浅油嘴。主要
包括出油孔5,上油区7和丝束8。出油口 5的直径一般控制在0.1mm—5腿,
上油区7的大小一般控制在1mm—50mm范围之内。从示意图明显看出这种油
嘴上油主要从单侧面上油,当丝束从上油区7通过时,正对着出油孔的丝束
上油较好,而背对油口的一侧基本上不上油。这样就造成丝束上油不均匀,
容易引起后道加弹张力波动、溅油、跳丝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原丝的质量。
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丝环形上油油嘴,这是 环形油嘴从上到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主要包括进丝口2,油道4、上油区7 和出油孔5。上油区7的大小主要由生产丝束的纤度来决定,一般在lmm—50ram 之间。出油孔5的直径一般控制在0.1mm—5讓范围之内。现有一道丝束8从 进丝口2进入,丝束高速的通过上油区7,丝束会经过上下两层含油槽6,如 附图3所示,上下两层的含油槽6, 8为丝束。由于采用了环形上油,丝束会 接触到两层含油槽,在附图4中可以看到出油孔5,分上下两层。椭圆形含油 槽6。这也是环形油嘴的内部结构。而在整个上油过程中,它是个上下双层的 环形上油过程。可以根据丝束的纤度选择环孔的大小,使丝束刚好从丝道通 过。这样使得丝束从环中穿过时只接触出油孔的这一面,而不接触另一面。 但又要能接触到另一面槽里的油剂,形成了环形上油,保证了上油的高均匀 性。使对单丝根数多的丝束不会产生上油不良、拉伸不均的问题,也不会出
现溅油的现象。经试验证明,本实用新型确实解决了纺丝上油不均匀的问题,弥补了现 有技术摩擦力大且不均匀而导致丝束局部过热、拉伸不均匀、溅油以及跳丝 的不足。
权利要求1. 一种纺丝环形上油油嘴,包括油嘴柄(3)和油嘴头(1),油嘴头(1)和油嘴柄(3)是一个连接体,油道(4)在油嘴柄(3)中间,出油孔(5)位于油嘴头(1)和油嘴柄(3)的连接处,其特征是油嘴头(1)为留有进丝口(2)的环形结构,油嘴头(1)内侧设有若干层含油槽(6),含油槽(6)与出油孔(5)相通。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纺丝环形上油油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嘴头 (1)的环形结构为圆环形。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纺丝环形上油油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油槽 (6)截面为椭圆形。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纺丝环形上油油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油槽 (6)的数量为两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丝环形上油油嘴,包括油嘴柄3和油嘴头1,油嘴头1和油嘴柄3是一个连接体,油道4在油嘴柄3中间,出油孔5位于油嘴头1和油嘴柄3的连接处,油嘴头1为留有进丝口2的环形结构,油嘴头1内侧设有若干道含油槽6,含油槽6与出油孔5相通。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纺丝上油不均匀的问题,弥补了现有技术摩擦力大且不均匀而导致丝束局部过热、拉伸不均匀、溅油以及跳丝的不足。
文档编号D01D5/08GK201236226SQ200820151269
公开日2009年5月13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25日
发明者丁建中, 曾鸿祥, 王丽丽, 王华平, 王朝生, 董金桥, 鸣 雷 申请人: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