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2699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送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有关于一种送纱装置,尤指一种兼具变量送纱及定量送纱功能的送纱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不规则送纱的导纱皆先经导纱臂的导纱眼再绕于不规则导纱的胶圈表面再送出(请参阅公告号第525623号),该纱线受导纱装置及针织机送纱需求 的张力的相对抗衡关系,而形成所谓的不规则送纱(或变色送纱)。上述导纱臂在送纱需求时,导纱臂振动幅度变化相当大且非常频繁,造成导纱装置故障率高,为该前案的缺点。又,由于该送纱张力变化幅度相当大,导致纱线在不规则送纱轮上的胶圈损耗率相当高,每3至6个月就需更换胶圈,此不仅更换胶圈旷日费时,且对生产成本的增加无可避免,实为该如案的另一缺点。再者,过去储纱轮的积极送纱虽然张力稳定,但不能当作不规则送纱使用,故在不规则送纱与定量积极送纱间的固有技术偏见,始终各异其趣,无法具有共通性可资相互运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变量送纱及定量送纱的送纱装置,并于送纱装置的送纱轮上并无胶圈覆盖,以解决现有送纱装置需更换胶圈的缺点,且为能同时进行不规则送纱与定量送纱,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手段包括一送纱器本体;一驱动轮,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一端侧,该驱动轮藉由一转轴输出其动力;一送纱轮,其枢设于上述驱动轮的转轴上,该送纱轮受转轴驱动而旋转;一第一导纱板,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的上方,该第一导纱板设有至少一导纱孔供一纱线入纱端穿入;一第二导纱板,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的下方,该第二导纱板设有一纱眼组,该纱眼组包含左上导纱眼、左下导纱目艮、右上导纱眼及右下导纱眼;一导纱装置,其一端固设于上述第二导纱板上,该导纱装置另端枢设第一导纱臂及第二导纱臂,且第一导纱臂及第二导纱臂的外端分别设有第一导纱眼及第二导纱眼。该送纱轮为无胶圈覆盖的送纱构造。该纱线入纱端先穿过第一导纱板的其中一导纱眼,再穿过第二导纱板的纱眼组左上导纱眼,随后绕设于送纱轮上产生纱线第一圈及纱线第二圈,再依序穿过该第一导纱臂的第一导纱眼、第二导纱板的右上导纱眼、左下导纱目艮,再绕设于送纱轮上产生纱线第三圈,该纱线第三圈再依序穿过该第二导纱臂的第二导纱眼及第二导纱板的右下导纱眼后穿出至针织站,则纱线出纱端非固定张力的纱线,经由先绕设送纱轮产生纱线第一圈及纱线第二圈定位后,再依序穿过该第一导纱眼及该第二导纱眼,再行变量输出送纱,使第一导纱臂与第二导纱臂的摆动幅度减至最小,进而使该导纱装置的使用效能提升且增长该导纱装置的使用寿命。又,上述送纱装置的纱线也可绕设于送纱轮上,产生纱线第三圈后再绕设纱线第四圈于送纱轮上,该纱线第四圈依序穿过该第二导纱臂的第二导纱眼及右下导纱眼穿出至针织站,而产生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功效。上述送纱装置的导纱装置的第一导纱臂及第二导纱臂,是为同一中心不共轴枢接,依针织机纱量需求的大小分别自行调整第一导纱眼及第二导纱眼与送纱轮送纱外周表面的弧度大小关系。上述送纱装置的导纱装置的第一导纱臂及第二导纱臂也可设为非连体式。上述送纱装置的送纱轮面设为栅栏式或实体式。上述送纱装置的二导纱板的纱眼组可设为至少二组,该送纱轮及导纱装置对应纱眼组的组数采取以迭层设置增加的。上述送纱装置的第二导纱板的纱眼组进一步包含左上导纱眼、左中导纱眼、左下导纱眼、右上导纱眼、右中导纱眼及右下导纱眼。 该送纱装置,其包括一送纱器本体。一驱动轮,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一端侧,该驱动轮藉由一转轴输出其动力;送纱轮,其枢设于上述驱动轮的转轴上,该送纱轮受转轴驱动而旋转;一第一导纱板,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的另一端侧,该第一导纱板设有至少一导纱孔供一纱线入端穿入;一第二导纱板,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下方,该第二导纱板设有一纱眼组,该纱眼组包含左上导纱眼、左下导纱眼、右上导纱眼及右下导纱眼。该纱线入端经由第一导纱板其中一导纱孔穿入,该线经第二导纱板的纱眼组的左上导纱眼,绕设送纱轮产生多数纱线圈,该纱线最后一圈再穿过第二导纱板的右下导纱眼,使张力固定的纱线出端定量送纱。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诸多优点I.本实用新型送纱装置改善习用不规则送纱的导纱臂,频频大幅度摆动易于故障缺点及需经常更换送纱轮上胶圈的困扰,本实用新型将不规则送纱的优点结合积极送纱技术的稳定性优点,构成一新颖送纱装置,使之成为不规则(消极)送纱与积极定量送纱两用
>J-U ρ α装直。2.本实用新型送纱装置将纱线经由二导纱臂绕在送纱轮产生变量送纱,该纱线经二导纱臂的前先绕在送纱轮I至2圈后,使第一、二导纱臂的摆动幅度减至最小,再经由二导纱臂绕在送纱轮送纱至针织机上,是为公知送纱装置的技术所未见,其具备新颖性。3.本实用新型送纱装置的第一导纱臂及第二导纱臂的张力抗衡作用各自独立、相互不影响,其可依针织机纱量需求的大小,各自独立反应分别先后动作或同时动作,而与送纱轮外周发生接触弧度大小关系,因而产生前所未有的各种轻量型、中量型及重量型的送纱功效。4.本实用新型送纱装置不再使用胶圈送纱轮,不必再有更换胶圈的困扰,其将过去不规则送纱作业的缺点一扫而空,且本实用新型进行定量送纱时,不使用导纱臂的导纱目艮,并将纱线直接多绕几圈在送纱轮上后即行出纱,故本实用新型的送纱装置实为目前积极送纱与消极送纱两用合一技术偏见上的一大突破。

图I为本实用新型送纱装置的立体图。[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送纱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变量送纱的绕纱实施例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变量送纱的绕纱实施例另侧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变量送纱的绕纱实施例侧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变量送纱的绕纱实施例俯视图一(其显示导纱臂处于轻量型变量送纱状态)。图7为本实用新型变量送纱的绕纱实施例俯视图二(其显示导纱臂处于中量型送纱状态)。图8为本实用新型变量送纱的绕纱实施例俯视图三(其显示导纱臂处于重量型送纱状态)。·图9为本实用新型送纱装置的送纱轮设为多层的立体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纱眼组的导纱眼设为六个一组的绕纱实施例侧视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送纱装置的送纱轮直径大于32_实施例立体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导纱装置设为非连体构造的实施例侧视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定量送纱的绕纱实施例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I及图2,本实用新型变量送纱装置,其包括一送纱器本体I ;一驱动轮2,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I 一端侧,该驱动轮2藉由一转轴21输出其动力;一送纱轮3,其枢设于上述驱动轮2的转轴21上,该送纱轮3受转轴21驱动而旋转;其中,该送纱轮3的轮面设为栅栏式或实体式(该实体式于图中未绘制);一第一导纱板4,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I的另一端侧,该第一导纱板4设有至少一导纱孔41供一纱线入端A穿入;一第二导纱板5,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I下方,该第二导纱板5设有一纱眼组51,该纱眼组51包含左上导纱眼511、左下导纱眼512、右上导纱眼513及右下导纱眼514 ;其中,该第二导纱板5的纱眼组51可设为至少二组(请参阅图9),该送纱轮3及导纱装置6对应纱眼组51的组数采以迭层设置。另外,第二导纱板5的纱眼组51包含左上导纱眼511、左中导纱眼51a、左下导纱眼512、右上导纱眼513、右中导纱眼51b及右下导纱眼514(请参阅图10及图11);一导纱装置6,其一端组设于上述第二导纱板5立向面,该导纱装置6另端枢接连结第一导纱臂61及第二导纱臂62,且第一导纱臂61及第二导纱臂62的外端分别设有第一导纱眼611及第二导纱眼621 ;其中,该导纱装置6的第一导纱臂61及第二导纱臂62是为不规则弯折的杆体;其中,该导纱装置6的第一导纱臂61及第二导纱臂62的两枢转轴是为同一中心不共轴枢接,依针织机纱量需求的大小分别自行调整第一导纱眼611及第二导纱眼621与送纱轮3送纱外周表面的弧度大小关系(请参阅图6至图8)。另外,该导纱装置6的第一导纱臂61及第二导纱臂62可设为如前述图面所示的连体式构造或如图12所示的非连体各自独立式构造亦属可行。请参阅图3至图5,上述纱线的张力是为非固定,该纱线入端A经由第一导纱板4其中一导纱孔41穿入,该线经第二导纱板5的纱眼组51左上导纱眼511,绕设送纱轮3产生纱线第一圈Al及纱线第二圈A2,再依续穿过第一导纱眼611、第二导纱板5的右上导纱眼513及左下导纱眼512,再绕设送纱轮3产生纱线第三圈A3及纱线第四圈A4,该纱线第四圈A4再依续穿过第二导纱眼621及右下导纱眼514,使张力非固定的纱线出端AO进行变
量送纱。本实用新型变量送纱装置(也可称为消极送纱装置),其纱线张力非固定,如提花送纱(织布面有花纹的提花布)或不规则送纱(织毛巾布),其第一导纱臂61及第二导纱臂62是为同一中心非共轴枢转,依针织机纱量需求的大小分别自行调整第一导纱眼611及第二导纱眼621与送纱轮3送纱外周表面的弧度大小关系。另外,第一导纱臂61及第二导纱臂62是非为同轴枢接,二导纱臂61、62的张力各自独立、互不直接影响,其依针织机纱量需求的大小分别与送纱轮3送纱外周表面发生接触弧度大小关系,因而产生轻、中、重量型送纱结果。当本实用新型变量送纱装置的第一导纱臂61及第二导纱臂62处于消极送纱状态处于轻量型变量送纱状态(请参阅图6),纱线绕设在送纱轮3上的纱线长度与送纱轮3的 外周的接触的送纱量最小。当本实用新型变量送纱装置的送纱需求量稍大时,第一导纱臂61将接近送纱轮3外周,其处于中量型送纱状态(请参阅图7)。当本实用新型变量送纱装置的送纱需求量大时,第二导纱臂62也将接近送纱轮3外周,使纱线与送纱轮3间的接触长度增加而增加送纱量,其处于重量型送纱状态(请参阅图8)。请参阅图I、图2及图13,就本实用新型的定量送纱说明如下,该定量送纱装置,其包括一送纱器本体I ;一驱动轮2,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I 一端侧,该驱动轮2藉由一转轴21输出其动力;一送纱轮3,其枢设于上述驱动轮2的转轴21上,该送纱轮3受转轴21驱动而旋转;一第一导纱板4,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I的另一端侧,该第一导纱板4设有至少一导纱孔41供一纱线入端Al穿入;一第二导纱板5,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I下方,该第二导纱板5设有一纱眼组51,该纱眼组51包含左上导纱眼511、左下导纱眼512、右上导纱眼513及右下导纱眼514。上述纱线的张力是为固定,该纱线入端A经由第一导纱板4其中一导纱孔41穿入,该线经第二导纱板5的纱眼组51左上导纱眼511,绕设送纱轮3产生纱线第一至六圈Al、A2、A3、A4、A5、A6,该纱线第六圈A6再穿过第二导纱板5的右下导纱眼514,使张力固定的纱线出纱端AO以定量送纱。本实用新型定量送纱装置(也可称为积极送纱装置),其纱线张力固定,其送纱轮3的积极送纱张力稳定。此间应予说明乃本实用新型上述定量送纱装置于必要时在送纱轮3的入纱端增设一压纱器及入纱张力侦测臂(图中未示),而于其出纱端增设一出纱张力侦测臂(图中未示)以因应不同纱线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送纱装置,其包括一送纱器本体; 一驱动轮,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一端侧,该驱动轮藉由一转轴输出其动力; 一送纱轮,其枢设于上述驱动轮的转轴上,该送纱轮受转轴驱动而旋转; 一第一导纱板,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的上方,该第一导纱板设有至少一导纱孔供一纱线入纱端穿入; 一第二导纱板,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的下方,该第二导纱板设有一纱眼组,该纱眼组包含左上导纱眼、左下导纱眼、右上导纱眼及右下导纱眼; 一导纱装置,其一端固设于上述第二导纱板上,该导纱装置另端枢设第一导纱臂及第二导纱臂,且第一导纱臂及第二导纱臂的外端分别设有第一导纱眼及第二导纱眼; 其特征在于 该送纱轮为无胶圈覆盖的送纱构造; 该纱线入纱端先穿过第一导纱板的其中一导纱眼,再穿过第二导纱板的纱眼组左上导纱眼,随后绕设于送纱轮上产生纱线第一圈及纱线第二圈,再依序穿过该第一导纱臂的第一导纱眼、第二导纱板的右上导纱眼、左下导纱眼,再绕设于送纱轮上产生纱线第三圈,该纱线第三圈再依序穿过该第二导纱臂的第二导纱眼及第二导纱板的右下导纱眼穿出至针织站,则纱线出纱端非固定张力的纱线,经由先绕设于送纱轮上产生纱线第一圈及纱线第二圈定位,再依序穿过该第一导纱眼及该第二导纱眼,再行变量输出送纱,使第一导纱臂与第二导纱臂的摆动幅度减至最小,进而使该导纱装置的使用效能提升。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纱线绕设于送纱轮上产生纱线第三圈后再绕设纱线第四圈于送纱轮上,该纱线第四圈依序穿过该第二导纱臂的第二导纱眼及右下导纱眼穿出至针织站。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纱装置的第一导纱臂及第二导纱臂的枢轴构造是为同一中心不共轴枢接关系,依针织机纱量需求的大小分别自行调整第一导纱眼及第二导纱眼与送纱轮送纱外周表面的弧度大小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纱装置的第一导纱臂及第二导纱臂设为非连体式及各自独立式构造的其一。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送纱轮的送纱轮面设为栅栏式及实体式的其一。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纱板的纱眼组可设为至少二组,该送纱轮及导纱装置对应纱眼组的组数是以至少二组迭层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纱板的纱眼组进一步包含左上导纱眼、左中导纱眼、左下导纱眼、右上导纱眼、右中导纱眼及右下导纱眼。
8.一种送纱装置,其包括 一送纱器本体; 一驱动轮,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一端侧,该驱动轮藉由一转轴输出其动力; 一送纱轮,其枢设于上述驱动轮的转轴上,该送纱轮受转轴驱动而旋转; 一第一导纱板,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的另一端侧,该第一导纱板设有至少一导纱孔供一纱线入纱端穿入; 一第二导纱板,其组设于上述送纱器本体下方,该第二导纱板设有一纱眼组,该纱眼组包含左上导纱眼、左下导纱眼、右上导纱眼及右下导纱眼; 其特征在于 该纱线入纱端经由第一导纱板其中一导纱孔穿入,该线经第二导纱板的纱眼组的左上导纱眼,绕设送纱轮产 生多数纱线圈,该纱线最后一圈再穿过第二导纱板的右下导纱眼,以使张力固定的纱线出端定量送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送纱轮的入纱端进一步包括一压纱器及一张力侦测臂。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送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送纱轮的出纱端进一步包括一张力侦测臂。
专利摘要一种兼具变量送纱及定量送纱的送纱装置,该变量送纱装置的送纱轮为无胶圈覆盖的构造;该非固定张力的纱线,先经由绕设在送纱轮上产生纱线第一圈及纱线第二圈定位,再依序穿过该第一导纱眼及该第二导纱眼后,再行变量输出送纱,使第一导纱臂与第二导纱臂的摆动幅度减至最小,进而使该导纱装置的使用效能提升;该定量送纱装置的固定张力的纱线入端经由第一导纱板其中一导纱孔穿入,该纱线经第二导纱板的纱眼组的左上导纱眼,绕设送纱轮产生多数纱线圈,该纱线最后一圈再穿过第二导纱板的右下导纱眼而出纱,使张力固定的纱线得以定量送纱。
文档编号D04B15/38GK202688618SQ20122016989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0日
发明者陈仁惠, 陈伯霖 申请人:陈仁惠, 陈伯霖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