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稳定型针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2542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尺寸稳定型针织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尺寸稳定型针织物,属于针织物【技术领域】。所用纱线包括粘结纤维和主纱原料,粘结纤维与主纱原料采用添纱或添纱提花方式交织,其中,粘结纤维的添加比例为15-20%,粘结纤维为皮芯型热熔聚酯纤维或单组份热熔纤维中的任一种,热熔温度为110-170℃,纤度为30dtex-105dtex,主纱原料为棉、涤棉、粘胶纤维、涤粘、天丝、莫代尔纱线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本实用新型所得针织物具有尺寸稳定性好、面料风格仿机织等优点。
【专利说明】尺寸稳定型针织物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尺寸稳定型针织物,属于针织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纺织面料主要为针织面料、机织面料和非织造布,针织面料和机制面料采用织造工艺制成,而非织造布则采用纤维粘合、融合等方式加工而成。随着针织和非制造技术的发展,由于针织物能在各个方向延伸,延伸性好、手感柔软、悬垂性好、弹性好,具有很好的吸湿透气性和抗皱性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服装面料、服饰等各个行业,针织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市场份额中远远超出机织物;然而,针织物也存在一些自身结构所带来的缺陷:易脱散、勾丝,易变形,尤其是经过若干次洗涤后,尺寸稳定性不佳,有卷边性等缺点。机织物具有组织结构紧密、尺寸稳定、不易勾丝,染色性好等优点,但延伸性、弹力、吸湿透气性均不如针织物。
[000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服装面料的舒适性、外观性能以及抗静电等特殊性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兼顾针织物和机织物优点的新型针织物,采用这种新型针织物将会主导未来纺织品发展的主要趋向。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服装面料、织物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尺寸稳定性好、仿机织的尺寸稳定型针织物。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尺寸稳定型针织物,所用纱线包括粘结纤维和主纱原料,粘结纤维与主纱原料采用添纱或添纱提花方式交织,其中,粘结纤维的添加比例为15-20%。
[0007]为实现更好的使用效果,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如下:
[0008]所述的粘结纤维为皮芯型热熔聚酯纤维或单组份热熔纤维中的任一种,热熔温度为110-170°C,纤度为30dteX-105dteX,主纱原料为棉、涤棉、粘胶纤维、涤粘、天丝、莫代尔纱线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在不影响纱线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的情况下,可根据主纱的不同后整理工艺而选择不同热熔温度的粘结纤维,根据主纱线密度的不同选择适宜纤度的粘结纤维。
[0009]所述的交织是指,双面结构的针织物中,以主纱原料作为面纱、粘结纤维作为地纱的添纱组织结构,面纱组织密度大于地纱,面纱输入张力小于地纱,以保证坯布面纱与地纱的良好覆盖关系,同时,由于粘结纤维具有遇热收缩的特性,在后整理过程中粘结纤维线圈遇热收缩,线圈缩小,进一步保证了粘结纤维线圈被主纱线圈完全覆盖,使粘结纤维及其熔融节点完全隐藏在织物中间,可做到面料的正反两面都只有主纱原料显露在表面;
[0010]所述的交织是指,单面结构的针织物中,采用三线衬垫的组织结构,以粘结纤维作为地纱,面纱和衬垫纱为不同线密度的主纱,其中衬垫纱较粗,即衬垫纱的纤度较面纱的大,衬垫纱处于织物反面,因此可使被正面主纱覆盖的粘结纤维线圈夹持在面纱线圈和衬垫纱浮现之间,这样通过结构的合理设计使粘结纤维在单、双面织物中都能完全隐藏在织物中间,因此主纱的原料适应性广,可充分保持主纱原料的面料风格。
[0011]在与粘结纤维交织前,所述的主纱原料要进行蒸纱,以消除内应力,降低缩水率。
[0012]线圈是针织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元,也是针织物的主要特征。全松弛状态下线圈的几何形态、其他结构单元的种类及同线圈的连接情况,直接影响针织物的外观,同时也对针织物的厚度、弹性、延伸度和尺寸稳定性等起重要作用有此优化结构参数的针织物则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为了提高针织物的尺寸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选用弹性好、强度高、缩水率低的主纱原料,使之与粘结纤维配合,从根本上确保线圈的稳定性;在上机编织前,对纱线进行蒸纱消除纱线的内应力,降低缩水率;再选择针织物的组织结构,确定合理的线圈结构参数,使其与全松弛状态下的结构参数一致,可以有效地提高针织物的尺寸稳定性;编织完成后的织物进行预定型工序加工,在热定型的工序中使粘结纤维表层熔融,在织物内部自然形成熔融节点,使针织物收到外力拉伸时纱线与纱线之间的接触点不易产生滑移,从而大幅度提高针织面料的尺寸稳定性,而面料的物理风格也更倾向于机织面料,同时由于针织物固有的线圈结构,使面料具有由于机织物的透气性和透湿性,与常规的树脂整理相比,工艺流程短、无污染,同时,也避免了树脂整理给织物带来的手感变差的问题;粘结纤维的纤度远低于主纱原料,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组织结构,使粘结纤维及其熔融节点完全隐藏于织物中间,可做到面料的正反两面都只有主纱显露在表层,可充分保持主纱原料的面料风格。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编织面料的加工流程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编织面料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标号:1、面纱;2、地纱,3、衬垫纱。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实施例1
[0017]结合图2,本实施例中,采用105dtex/36F皮芯型热熔涤纶丝作为粘结纤维,其表层熔点为170°C;采用17.Stex棉纱作为主纱原料。先将主纱原料进行蒸纱,蒸纱温度控制在95 °C,处理30min时间后,将主纱纱线冷却至室温,与粘结纤维一起在34寸、24针/英寸、60路的单面卫衣机上进行编织,粘结纤维与主纱原料进行交织,其中,结合图2,粘结纤维的添加方式为:以热熔涤纶丝作为地纱2,粘结纤维的添加量为15%,17.8tex棉纱作为面纱l,58tex棉纱作为衬垫纱3,编织方式采用三线衬垫组织结构;输纱张力为:面纱I的张力为1.5g、地纱2的张力为2.5g,衬垫纱3的张力为2g,牵伸速度为27cm/转,使粘结纤维在织造过程中张力恒定,线圈长度均匀,编织好的织物依次进行水洗、预缩和热定型,即可。
[0018]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中,通过选用弹性好、强度高、缩水率低的纱线,使之与粘结纤维配合,从根本上确保线圈的稳定性;在上机编织前,对纱线进行蒸纱消除纱线的内应力,降低缩水率;再选择针织物的组织结构,合理确定线圈的结构参数和上机工艺,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线圈的结构参数,使其与全松弛状态下的结构参数一致,选择适当的上机工艺,可以有效地提高针织物的尺寸稳定性;最后选用适宜的后整理工艺,通过减小张力和对针织物强追回缩的方法来实现尺寸稳定性,并在热定型的工序中使粘结纤维表层熔融,在织物内部自然形成熔融节点,使针织物收到外力拉伸时纱线与纱线之间的接触点不易产生滑移,从而大幅度提高针织面料的尺寸稳定性,而面料的物理风格也更倾向于机织面料,同时由于针织物固有的线圈结构,使面料具有由于机织物的透气性和透湿性,与常规的树脂整理相比,工艺流程短、无污染,同时,也避免了树脂整理给织物带来的手感变差的问题;粘结纤维的纤度远低于主纱原料,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组织结构,使粘结纤维及其熔融节点完全隐藏于织物中间,可做到面料的正反两面都只有主纱显露在表层,可充分保持主纱原料的面料风格。
[0019]上述工艺所得的面料采用《纺织品洗涤和干燥后尺寸变化的测定GB/T8630-2002))对面料进行检测,测试结果表明,弹性恢复率> 80%,水洗缩率< 2%。
[0020]实施例2
[002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原理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采用70dtex/24F皮芯型热熔涤纶丝作为粘结纤维,其表层熔点为170°C ;采用有色涤纶长丝作为主纱原料,其纤度为200dtex。在34寸、22针/英寸,72路的双面提花圆机上进行编织,粘结纤维以添纱的形式(添纱为针织物的一种花色组织,它的所有线圈或部分线圈是由两根或两根以上纱线组成的,添纱组织有纬编和经编、单面和双面、素色和花色之分)与主纱原料进行交织,粘结纤维的添加量为25%,编织方式采用双色双面不完全提花(其中,根据结构分完全提花组织与不完全提花组织,在每一成圈系统中,所有针盘织针都参加编织反面线圈而形成的组织,称完全提花组织);输纱张力为:面纱5g、地纱3.5g,牵伸速度为42cm/转,使粘结纤维在织造过程中张力恒定,线圈长度均匀,编织好的织物依次进行水洗、预缩和热定型,即可。
[0022]上述工艺所得的面料采用《纺织品洗涤和干燥后尺寸变化的测定GB/T8630-2002))对面料进行检测,测试结果表明,弹性恢复率> 80%,水洗缩率< 2%。
【权利要求】
1.尺寸稳定型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用纱线包括粘结纤维和主纱原料,粘结纤维与主纱原料采用添纱或添纱提花方式交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尺寸稳定型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结纤维为皮芯型热熔聚酯纤维或单组份热熔纤维中的任一种,热熔温度为110-170°C,纤度为30dtex-105dtex,主纱原料为棉、漆棉、粘胶纤维、漆粘、天丝、莫代尔纱线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尺寸稳定型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与粘结纤维交织前,所述的主纱原料为蒸纱处理过的纱线,以消除内应力,降低缩水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尺寸稳定型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交织是指,双面结构的针织物中,以主纱原料作为面纱、粘结纤维作为地纱的添纱组织结构,面纱组织密度大于地纱,面纱输入张力小于地纱,以保证坯布面纱与地纱的良好覆盖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尺寸稳定型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交织是指,单面结构的针织物中,采用三线衬垫的组织结构,以粘结纤维作为地纱,面纱和衬垫纱为不同线密度的主纱,其中衬垫纱纤度较面纱纤度大,处于织物反面。
【文档编号】D04B1/18GK203475075SQ201320492547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3日
【发明者】朱昊 申请人:浙江港龙织造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