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材抗菌保鲜包装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2657阅读:7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材抗菌保鲜包装布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鲜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食材抗菌保鲜包装布。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除了关心商品除了包装、气味、颜色、形状等附加值以外,越来越关心自己及家人的健康,也越来越担心保鲜膜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滋生细菌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种带有天然抗菌保鲜膜,使得保鲜膜具有抗菌性能,抑制纤维制品表面细菌生长,保持保鲜膜表面自身清洁。

近些年,国内对保鲜膜的抗菌性研究逐渐增多,其主要在保鲜膜中添加少量抗菌剂的方法获得,抗菌剂是一类可以杀死或抑制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的功能材料,经检索文献,目前应用的抗菌剂按结构主要分为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和天然抗菌剂三大系列。其中:

1)有机抗菌剂包括季铵盐类、咪唑类、吡啶类、有机金属类等,虽然杀菌速度快,抗菌效果显著,但存在易产生耐药性,热稳定性差,抗菌持久性短,毒性大等不足,从而给纤维及其制品带来新的健康隐患。

2)与有机抗菌剂相比,无机抗菌集具有安全性能好、热分解温度高、稳定性好、抗菌能力强及抗菌持久等特点,目前研究的最多最广泛。

无机抗菌剂是一般由抗菌组分和载体组成,具有抗菌活性的金属离子有银、铬、钴、镍、铜、锌及铁等离子,从安全性和抗菌性共同考虑,银离子最好。但银离子抗菌剂直接以银离子作为抗菌剂,存在以下缺陷:首先,银离子容易被还原呈单质而变为黑色,影响银离子抗菌剂在浅色制品中的应用,抗变色能力差。其次,在碱性环境中易生成氧化银沉淀,缓释性能差,影响抗菌持久性。再次,银离子遇氯离子的物品或环境时,容易生成氯化银沉淀而失去活性,耐盐性能较差。最后,载银量较低,工艺复杂,所需助剂种类繁多。

由此可见,银离子抗菌剂主要是通过物理吸附或离子交换的方法,将具有抗菌能力的金属或金属离子固定在一定载体的表面如沸石、活性炭、磷酸盐、硅酸盐、溶解性玻璃、多孔金属等载体上而制成的物质。

然而,以银离子为主的无机抗菌剂,虽具有抗菌效率高,耐热性强的优点,但其价格昂贵,环保欠缺,同时,长期使用及触摸含有银离子的制品,特别是抗菌保鲜膜接触到食品过程中,容易将抗菌保鲜膜上的抗菌剂转移至食品中,其将会对人体的肝脏、消化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这些缺陷限制了银离子抗菌剂在产品中的应用。基于前述原因,天然抗菌剂应势而生,与前述抗菌剂相比,天然抗菌剂是从植物、动物或生物中提取,其来源广泛、成本低,具有安全无毒、抗菌效率高,耐热性好,不易产生耐药性,具有环境友好性等优点,故其应用和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公告号为CN103800928B的发明专利公开了抗菌除臭剂,其主要是一种以植物白叶藤来源的生物碱和新白叶藤碱类似物为主要的有效成份的抗菌剂除臭产品,包括弱酸调节剂、磷酸氢二钾、增溶剂、金属螯合盐、环糊精、活性成分、香精,能消除布制品中异味,同时有效去除布制品中或附着在布制品中的细菌和病毒,且安全有效,从根本上去除由于细菌引起的臭味。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在包装复材中设置具有天然抗菌活性成分的抗菌层,该抗菌层能消除食物中异味,同时有效去除包装中或附着在包装复材中的细菌和病毒,且安全有效,从根本上去除由于细菌引起的臭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提供一种食材抗菌保鲜包装布,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食材抗菌保鲜包装布,其结构特点为所述食材抗菌保鲜包装布包括抗菌保鲜膜层、抗菌打孔非织造布层,所述抗菌保鲜膜层、抗菌打孔非织造布层之间设置设置活性炭抗菌层;所述抗菌打孔非织造布层以打孔纺粘非织造布层为基材层,在所述打孔纺粘非织造布层的表层上或底层上涂设抗菌层;所述打孔纺粘非织造布层以高卷曲度长纤维定向随机排列、交错、穿插、缠绕且交叉层叠而形成的纤维网络为纤维结构网,在所述纤维结构网内的纤维交错处设有纤维结合点,所述纤维结合点将所述纤维结构网固定连接为纺粘非织造布层,然后在所述纺粘非织造布上设置垂直贯穿纺粘非织造布层的表层与底层的孔隙;所述高卷曲度长纤维为皮芯结构,包括芯层,在所述芯层外设皮层,在所述皮层外设置疏水层;所述抗菌层内的抗菌微胶囊植入与抗菌层相邻的打孔纺粘非织造布层的纤维结构网与孔隙内,并分别与纤维结构网内的纤维结合固定,进而将抗菌层、打孔纺粘非织造布层连为一体。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抗菌层为谷物氨基酸抗菌微胶囊涂层。所述抗菌层的厚度为15-50微米。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高卷曲度长纤维是呈皮芯结构的PP/PE纤维或PET/PE纤维,所述PE为芯层,PP或PET为皮层。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抗菌保鲜膜层为抗菌聚乙烯膜层。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抗菌活性成分安全可靠,高效阻隔外部细菌的进入,能够抑制细菌的入侵和滋生,同时,抑制食材滋生细菌和霉变,抗菌防霉及除臭效果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食材抗菌保鲜包装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抗菌打孔非织造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抗菌保鲜膜层,2是抗菌打孔非织造布层,3是活性炭抗菌层,21是纺粘非织造布层,22是表层抗菌层,23是底层抗菌层,31是抗菌微胶囊,32是纤维网络,33是抗菌微胶囊。

具体实施方式

在具体优选实施方式中,活性炭抗菌层3以纳米活性炭为载体,在活性炭载体上负载壳聚糖、甲壳素或抗菌性海藻酸钠而形成的活性炭抗菌层,所述纳米活性炭是由CO2或H2O法活化而成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和吸附活性的功能碳材料。

在具体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谷物氨基酸抗菌微胶囊涂层为锌氨基酸螯合物微胶囊,其中,囊芯为锌氨基酸螯合物,所述锌氨基酸螯合物由所述氨基酸与锌离子经过螯合工艺以共价键结合而成,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实施方案,所述锌氨基酸螯合物优选甘氨酸锌、苏氨酸锌、赖氨酸锌或蛋氨酸锌,囊壁为聚氨酯树脂膜、明胶膜、环糊精膜、低熔点聚酰胺膜、环氧树脂膜、脲醛树脂膜或阿拉伯胶膜。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了解,现结合附图对其作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

如附图1及图2所述,所述食材抗菌保鲜包装布包括抗菌保鲜膜层1、抗菌打孔非织造布层2,所述抗菌保鲜膜层1、抗菌打孔非织造布层2之间设置设置活性炭抗菌层3;所述抗菌打孔非织造布层2以打孔纺粘非织造布层21为基材层,在所述打孔纺粘非织造布层21的表层上涂设抗菌层22或底层上涂设抗菌层23。

其中,抗菌打孔非织造布2优选单层的打孔纺粘非织造布层21,以及在该打孔纺粘非织造布层21的表层上涂设抗菌层22。该纺打孔纺粘非织造布层21以高卷曲度长纤维定向随机排列、交错、穿插、缠绕且交叉层叠而形成的纤维网络32为纤维结构网,在所述纤维结构网内的纤维交错处设有纤维结合点,所述纤维结合点将所述纤维结构网固定连接为纺粘非织造布层,然后在所述纺粘非织造布上设置垂直贯穿纺粘非织造布层的表层与底层的孔隙而形成打孔纺粘非织造布层21;抗菌层22内的抗菌微胶囊31植入与抗菌层22相邻的打孔纺粘非织造布层21的纤维网络32与孔隙内,并分别与纤维网络32内的纤维结合固定,进而将抗菌层22、打孔纺粘非织造布层21连为一体。其中,所述高卷曲度长纤维是呈皮芯结构的PP/PE纤维或PET/PE纤维,所述PE为芯层,PP或PET为皮层。

其中,所述抗菌层22为谷物氨基酸抗菌微胶囊涂层,该抗菌层22的厚度为15-50微米。

在本实施例,抗菌保鲜膜层1为抗菌聚乙烯膜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高卷曲度长纤维是呈皮芯结构的PP/PE纤维或PET/PE纤维,所述PE为芯层,PP或PET为皮层,在所述皮层外涂设有一层疏水层,所述疏水层是将高卷曲度长纤维置于疏水剂中整理后,经沥水、干燥固化而成,所述疏水剂优选疏水烷基硅烷化合物,所述疏水层与水的接触角大于150°,动角小于10°。用该疏水性高卷曲度长纤维经过铺网、整理、热定型制得疏水性的打孔纺粘非织造布层21。

除打孔纺粘非织造布层21外,本实施例的食材抗菌保鲜包装布的结构及其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

虽然本实用新型描述了具体的实施案例,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变型、变化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