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环保的服装面料用干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7205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服装加工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环保的服装面料用干燥设备。



背景技术:

在服装加工过程中,往往需要对面料进行清洗,以便清除掉面料上的杂质等。然而在对面料清洗完毕后,需要对其烘干,以便尽快的将面料用于生产。现有的对面料烘干的装置无法对从水中直接取出的面料进行烘干,需要人工将面料中的水挤出,然后再进行烘干,该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对面料烘干的效率,并且人工劳动强度大,不利于面料的大规模清洗作业。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高效环保的服装面料用干燥设备。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环保的服装面料用干燥设备,所述高效环保的服装面料用干燥设备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挤压装置、位于所述挤压装置左侧的烘干装置、位于所述烘干装置下方的支撑装置、位于所述支撑装置右侧的支架装置、位于所述支撑装置上方的收集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上的驱动装置及位于所述支撑装置下方的吸水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左侧的第一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左侧的第一回收箱、位于所述第一回收箱左侧的第一定位块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右侧的第二横杆,所述挤压装置包括进料框、收容于所述进料框内左右两侧的第一集中块、位于所述进料框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竖杆、设置于所述第一竖杆下方的第一挤压轮、位于所述进料框右侧的第一支架及位于所述进料框左侧的第二支架,所述烘干装置包括加热框、位于所述加热框下方的导热板、收容于所述加热框内的加热棒、位于所述加热框左侧的进气管、设置于所述进气管上的风机、第一阀门及位于所述风机下方的第二支撑杆,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三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左侧的第一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方的第四支撑杆、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右侧的第二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杆右侧的第二回收箱、位于所述第二回收箱右侧的第二定位块、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上方的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方的第三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的第一固定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杆上的第一滚轮,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下方的第一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架上的第二竖杆、第三横杆、位于所述第三横杆上方的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上方的第四横杆,所述收集装置包括电缸、位于所述电缸左侧的推动杆、位于所述推动杆左侧的收集框、位于所述收集框下方的移动板、设置于所述移动板上的第一过滤网、位于所述移动板下方的第三竖杆、位于所述第三竖杆右侧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移动板上方的第四竖杆、位于所述第四竖杆左侧的第二弹簧,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上的输出轴及设置于所述输出轴上的拉线,所述吸水装置包括第五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五支架下端的第二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二滚轮上的第一海绵层、位于所述第二滚轮右侧的第三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三滚轮上的第二海绵层、位于所述第三滚轮右侧的第五横杆、位于所述第三滚轮下方的第六支架、设置于所述第六支架上端的支撑块、设置于所述支撑块上的第三海绵层及位于所述第三海绵层右侧的第二集中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高效环保的服装面料用干燥设备能够自动的对面料进行挤压作业,以便将面料中的大部分水挤出,然后将挤出水后的面料进行烘干,烘干效率高且快速,可以大大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适合现在大规模对面料清洗作业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高效环保的服装面料用干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高效环保的服装面料用干燥设备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高效环保的服装面料用干燥设备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挤压装置2、位于所述挤压装置2左侧的烘干装置3、位于所述烘干装置3下方的支撑装置4、位于所述支撑装置4右侧的支架装置5、位于所述支撑装置4上方的收集装置6、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4上的驱动装置7及位于所述支撑装置4下方的吸水装置8。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杆11、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上的第一横杆1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左侧的第一定位杆13、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13左侧的第一回收箱14、位于所述第一回收箱14左侧的第一定位块15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右侧的第二横杆16。所述第一支撑杆11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1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1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之间,所述第一横杆1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12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1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杆13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13的左端顶靠在所述第一回收箱14的右表面上。所述第一回收箱14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一回收箱14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一回收箱14放置在所述底板1上。所述第一定位块15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定位块15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块15顶靠在所述第一回收箱14上。所述第二横杆16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16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挤压装置2包括进料框21、收容于所述进料框21内左右两侧的第一集中块22、位于所述进料框21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竖杆23、设置于所述第一竖杆23下方的第一挤压轮24、位于所述进料框21右侧的第一支架25及位于所述进料框21左侧的第二支架26。所述进料框2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进料框21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进料框21的下表面设有方孔211,所述方孔211呈方形且与所述进料框2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集中块22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集中块22位于所述方孔21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集中块22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集中块22与所述进料框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集中块22的上表面呈倾斜状,方便将面料集中到所述方孔211内。所述第一竖杆2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方孔21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竖杆2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23的上端与所述进料框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挤压轮2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竖杆23的下端,所述第一挤压轮24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挤压轮24与所述第一竖杆23的下端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挤压轮24可以在所述第一竖杆23的下端旋转,所述第一挤压轮24与电机连接,带动所述第一挤压轮24主动旋转,并且位于左侧的第一挤压轮24顺时针旋转,位于右侧的第一挤压轮24逆时针旋转。所述第一支架25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25的上端与所述进料框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5的下端呈竖直状。所述第二支架26呈L形,所述第二支架26的上端与所述进料框2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26的下端呈竖直状。

如图1所示,所述烘干装置3包括加热框32、位于所述加热框32下方的导热板31、收容于所述加热框32内的加热棒33、位于所述加热框32左侧的进气管34、设置于所述进气管34上的风机35、第一阀门36及位于所述风机35下方的第二支撑杆37。所述加热框32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加热框32的横截面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加热框32的下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二支架26的下端与所述加热框3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加热框32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一通孔321,所述第一通孔321呈圆形且与所述加热框32的内部相通。所述导热板3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加热框32的下表面与所述导热板3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加热框32上设有若干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311,所述第二通孔311呈圆形且与所述加热框32的内部相通,所述导热板31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使其可以传递热量。所述加热棒33设有两个,所述加热棒33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产生热量,所述加热棒33上设有开关,方便对其进行控制,且该开关可以设置于加热框31的外侧,方便使用者控制,开关与加热棒33电性连接,即采用电线或者电缆的方式连接,其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所述进气管34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321且与所述加热框32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进气管34的内部与所述加热框32的内部相通。所述风机35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即将外界的空气抽入到所述进气管34内。所述第一阀门36用于控制所述进气管34内气体的流量。所述第二支撑杆37呈竖直状,所述第二支撑杆37的下端与所述加热框3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37的上端与所述风机35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风机35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装置4包括第三支撑杆41、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41左侧的第一支撑板4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2上方的第四支撑杆43、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43右侧的第二定位杆46、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杆46右侧的第二回收箱44、位于所述第二回收箱44右侧的第二定位块45、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43上方的第二支撑板47、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47上方的第三支架48、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架48上的第一固定板49及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杆41上的第一滚轮40。所述第三支撑杆4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4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16的右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4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41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三通孔411,所述第三通孔411呈方形。所述第一支撑板4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42的右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4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2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第一支撑板4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四支撑杆4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撑杆4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2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杆4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4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回收箱44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二回收箱44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42上,所述第二回收箱44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二定位块45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二定位块45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块45的侧面顶靠在所述第二回收箱44上。所述第二定位杆46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杆46的左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4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46的右端顶靠在所述第二回收箱44的左表面上。所述第二支撑板47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47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通孔471,所述第四通孔471呈圆形。所述第三支架48呈L形,所述第三支架48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47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48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49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49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导热板31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49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滚轮40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40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411内且与所述第三支撑杆41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40可以在所述第三通孔411内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装置5包括第四支架51、位于所述第四支架51下方的第一固定杆52、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架51上的第二竖杆53、第三横杆54、位于所述第三横杆54上方的第二固定杆55、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55上方的第四横杆56。所述第四支架51呈L形,所述第四支架51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4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51的上端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固定杆52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固定杆52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4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52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支架5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5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竖杆53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支架5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54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横杆54的右端与所述第四支架5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55呈倾斜状,所述第二固定杆55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横杆54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56设有两个,所述第四横杆56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横杆56的右端与所述第四支架5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收集装置6包括电缸61、位于所述电缸61左侧的推动杆62、位于所述推动杆62左侧的收集框63、位于所述收集框63下方的移动板64、设置于所述移动板64上的第一过滤网65、位于所述移动板64下方的第三竖杆66、位于所述第三竖杆66右侧的第一弹簧67、位于所述移动板64上方的第四竖杆68、位于所述第四竖杆68左侧的第二弹簧69。所述电缸61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电缸61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四横杆56的左端与所述电缸6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5的下端与所述电缸6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55的上端与所述电缸61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62呈水平状,所述推动杆62的右端与所述电缸61连接,使得所述电缸61可以带动所述推动杆62左右移动,所述推动杆62的左端与所述收集框63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41的上表面与所述推动杆62的下表面滑动连接,进而对所述推动杆62起到支撑作用,使其可以稳定的左右移动。所述收集框63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收集框63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收集框63位于所述第一挤压轮24的下方,所述收集框63的上表面与所述导热板31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板64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移动板64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五通孔641,所述第五通孔641呈圆形,所述收集框63位于所述第五通孔641的上方,所述收集框63的下表面与所述移动板64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板64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47的上表面滑动连接,进而可以使得所述移动板64及收集框63左右移动。所述第一过滤网65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过滤网65收容于所述第五通孔641内且与所述移动板6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竖杆66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竖杆66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板6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67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67的左端与所述第三竖杆6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67的右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41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第三竖杆66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四竖杆68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四竖杆68的下端与所述移动板6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69的右端与所述第四竖杆68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69的左端与所述收集框6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69的弹力大于第一弹簧67的弹力。

如图1所示,所述驱动装置7包括电机71、设置于所述电机71上的输出轴72及设置于所述输出轴72上的拉线73。所述电机71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电机71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电机71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三支撑杆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杆53的上端与所述电机7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54的左端与所述电机71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72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72的一端与所述电机71连接,使得所述电机71可以带动所述输出轴72旋转。所述拉线73的下端与所述输出轴72固定连接,所述拉线73的上端与所述第四竖杆68固定连接,所述拉线73穿过所述第三通孔411且顶靠在所述第一滚轮40上,从而对所述拉线73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吸水装置8包括第五支架81、设置于所述第五支架81下端的第二滚轮82、设置于所述第二滚轮82上的第一海绵层83、位于所述第二滚轮82右侧的第三滚轮84、设置于所述第三滚轮84上的第二海绵层85、位于所述第三滚轮84右侧的第五横杆86、位于所述第三滚轮84下方的第六支架89、设置于所述第六支架89上端的支撑块87、设置于所述支撑块87上的第三海绵层88及位于所述第三海绵层88右侧的第二集中块80。所述第五支架81呈L形,所述第五支架81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47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架81的下端设有凹槽811,所述凹槽81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二滚轮82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82收容于所述凹槽811内且与所述第五支架81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82可以在所述凹槽811内旋转,所述第二滚轮82与电机连接,进而可以带动所述第二滚轮82顺时针旋转。所述第一海绵层83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第一海绵层83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滚轮8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海绵层83可以吸收面料中的水分。所述第五横杆86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五横杆86的右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4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滚轮84呈圆柱体,所述第三滚轮84与所述第五横杆86的左端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三滚轮84可以在所述第五横杆86的左端旋转,所述第三滚轮84与电机连接,带动所述第三滚轮84逆时针旋转。所述第二海绵层85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第二海绵层85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三滚轮8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层85可以吸收面料中的水分。所述第六支架89呈L形,所述第六支架89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1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支架89的左端呈竖直状且与所述支撑块8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支架89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六通孔891,所述第六通孔891呈方形且位于所述第一回收箱14的上方。所述支撑块87的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所述支撑块87位于所述第二滚轮82与所述第三滚轮84之间。所述第三海绵层88的横截面呈倒置的V字形,所述第三海绵层88的内表面与所述支撑块87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层88可以吸收面料中的水分。所述第二集中块80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第二集中块80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集中块80的下表面与所述第六支架89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集中块80位于所述第六通孔891的右侧,所述第二集中块80的左表面呈倾斜状,从而可以将面料集中到所述第六通孔891内且进入到所述第一回收箱14内。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高效环保的服装面料用干燥设备使用时,首先分别打开与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挤压轮24连接的电机,使得位于左侧的第一挤压轮24顺时针旋转,位于右侧的第一挤压轮24逆时针旋转,然后打开加热棒33的开关,使其可以产生热量,并且打开风机34及第一阀门36,使得外界的空气进入到所述加热框32内,然后经过加热棒33的加热后从所述第二通孔311向下喷出,然后分别打开与第二滚轮82及第三滚轮84连接的电机,使得第二滚轮82顺时针旋转,进而带动第一海绵层83随之旋转,第三滚轮84逆时针旋转,带动第二海绵层85随之旋转。然后从水中将清洗完毕的面料放入到所述进料框21内,然后顺着所述第一集中块22的上表面滑落到所述方孔211内,然后从方孔211掉落,所述第一挤压轮24与面料接触,由于位于左侧的第一挤压轮24顺时针旋转,位于右侧的第一挤压轮24逆时针旋转,进而可以带动面料向第一挤压轮24中间移动,并且对面料进行挤压,将面料中的水挤出,然后水掉落到所述收集框63内,且经过第一过滤网65的过滤后掉落在所述第二回收箱44内。然后面料掉落在所述收集框63内且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65的上方。然后面料中的水不断的掉落在所述第一过滤网65上,然后穿过第一过滤网65的滤孔进入到所述第二回收箱44内。待晾了一段时间后,打开电缸61的开关,使得所述推动杆62向左移动,进而使得所述收集框63向左推动,由于第二弹簧69的弹力大于第一弹簧67的弹力,所述收集框63通过所述第二弹簧69带动所述第四竖杆68及移动板64向左移动,直至所述收集框63顶靠在所述第一固定板49上,并且移动板64的左端顶靠在所述第三支架48上。此时从第二通孔311喷出的热空气进入到所述收集框63内,从而可以对第一过滤网65上方的面料进行烘干,直至将面料烘干的较为彻底。然后打开电机71的开关,使得所述输出轴72旋转,进而使得所述拉线73在所述输出轴72上缠绕,进而拉线73被拉紧,然后拉线73向右拉动第四竖杆68,使得所述移动板64向右移动,由于推动杆62不动,所述收集框63亦不动,直至所述移动板64移动到所述收集框63的右侧,此时收集框63内烘干完毕的面料向下穿过第四通孔471且进入到所述第二滚轮82及第三滚轮84之间,由于第二滚轮82顺时针旋转,所述第三滚轮84逆时针旋转,使得面料被带动到第一海绵层83及第二海绵层85之间,受到第一海绵层83及第二海绵层85的挤压,所述第一海绵层83与所述第二海绵层85可以吸收面料中的水分,然后面料与第三海绵层88接触,并且被分成左右两部分,第三海绵层88左侧的面料直接掉落在所述第一回收箱14内,位于第三海绵层88右侧的面料经过第六通孔891进入到所述第一回收箱14内,所述第三海绵层88可以对面料进行吸水作用。至此,本发明高效环保的服装面料用干燥设备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