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舌片的一体成形立体鞋胚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49271发布日期:2018-12-11 23:51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具舌片的一体成形立体鞋胚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一般是关于一种具舌片的立体鞋胚及其制造方法。具体而言,本发明是关于一种一体成型编织的具舌片的立体鞋胚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制鞋过程中,鞋体是利用多个鞋片连接而成,使得制造鞋体的材料及制造工序皆十分繁复。近年来,由于相较于传统鞋子具有较佳的透气性及舒适度,且制造过程中所需耗材较少,制造成本较低,针织鞋是快速地发展并在市场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

承上,针织鞋一般是利用编织机将纱线编织形成鞋胚,再进行加工处理来与鞋底接合而成。在此,编织所形成的鞋胚态样会随着编织机的类型及编织方法而有所不同。业界常用的二针床横编机,因受限于针床数目及现有的编织方法,通常是先织出片状织物的二维鞋胚,然后再利用缝制技术将二维鞋胚制成立体形状。然而,此类精细繁琐的缝制作业使得针织鞋的生产效率难以提升。此外,二维鞋胚通常仅覆盖足面,使得足底缺乏适当保护,且缺乏足底部分的二维鞋胚与鞋底的接合缝制也相对较为困难。因此,更增进了片状织物的二维鞋胚的组合缝制困难性。

有鉴于上述理由,需要开发具有各种立体结构的一体成型鞋胚、以及用于制造或织造包含各种立体结构的一体成型鞋胚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以横编机编织立体鞋胚的方法。所述方法包含提供至少一纱线编织形成鞋跟暨侧片部;延续鞋跟暨侧片部端缘中央一预定目数进行编织形成后鞋底部;延续后鞋底部编织形成前鞋底部;延续前鞋底部编织形成鞋面部;以及延续鞋面部编织形成舌片部。在所述方法中,在形成鞋跟暨侧片部之后,于鞋跟暨侧片部端缘两侧的第一待织边保留有多个待编织鞋侧线圈于针床而未脱勾,进而在编织后鞋底部达至预定目数两侧的第一续织边时,横编机可左右横移地分别令后鞋底部的边界依序与位于针床而未脱勾的该些待编织鞋侧线圈进行编织,而使鞋跟暨侧片部及后鞋底部形成立体鞋后部。此外,在编织前鞋底部时,两侧逐渐减针编织,并于前鞋底部的两侧的第二待织边保留有多个待编织纬圈于针床而未脱勾,进而在编织鞋面部达至两侧的第二续织边时,分别令鞋面部的边界依序与位于针床而未脱勾的该些待编织纬圈进行编织而形成袋状的立体鞋前部。

于一实施例中,以横编机编织立体鞋胚的方法还包含在编织该鞋跟暨侧片部同时于二侧分别形成多个鞋孔(10c)。

于一实施例中,在形成该鞋跟暨侧片部之前,还包含:提供该至少一纱线编织形成与该鞋跟暨侧片部交织的一第一鞋领部(b11);以及同时提供至少另一纱线编织形成与该鞋跟暨侧片部交织的一第二鞋领部(b12)。

于一实施例中,以横编机编织立体鞋胚的方法还包含:在编织该第一鞋领部与该第二鞋领部同时分别形成多个鞋孔(10c)。

于一实施例中,在编织该鞋跟暨侧片部之前,还包含:提供该至少一纱线编织形成突出于该鞋跟暨侧片部并与该鞋跟暨侧片部交织的一鞋帮部(b13)。

于一实施例中,以横编机编织立体鞋胚的方法还包含:在编织该鞋跟暨侧片部前缘的同时,嵌入至少一连续线材形成具预设厚度的一鞋口填充部(b100)。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以横编机编织的立体鞋胚。所述立体鞋胚为一种一体针织物,且包含由至少一纱线织成的鞋跟暨侧片部、自鞋跟暨侧片部一中央部分延伸编织形成的后鞋底部、自该后鞋底部延续编织形成的前鞋底部、自该前鞋底部的一对折线位置所延续编织形成的鞋面部、以及自该鞋面部延续编织形成的舌片部。在所述立体鞋胚中,鞋跟暨侧片部两侧分别具有第一待织边,后鞋底部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续织边,且第一续织边与第一待织边是交织而使后鞋底部与鞋跟暨侧片部之间形成具有两条交织线的立体鞋后部。此外,在所述立体鞋胚中,前鞋底部两侧分别具有第二待织边,鞋面部两侧分别具有第二续织边,且第二续织边与第二待织边是交织而使前鞋底部连接鞋面部,且相对形成袋状。

于一实施例中,该鞋跟暨侧片部二侧分别具有多个鞋孔(10c)。

于一实施例中,该鞋跟暨侧片部两侧还包含一第一鞋领部及相对于该第一鞋领部位置所设的一第二鞋领部(b11、b12)。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鞋领部及该第二鞋领部则分别具有多个鞋孔。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鞋领部另设有一连结件(91),且该第二鞋领部或该鞋跟暨侧片部则设有可与该连结件匹配连结的一配接件(92)。

于一实施例中,该鞋跟暨侧片部还包含突出于该鞋跟暨侧片部并与该鞋跟暨侧片部交织的一鞋帮部(b13)。

于一实施例中,该鞋跟暨侧片部前缘具有嵌入线材而具有预设厚度的一鞋口填充部(b100)。

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立体鞋胚及其制造方法,可织成一体成型的无缝合针织物。因此,可免除后续缝制作业,进而简化鞋胚的制造程序并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一体成型的立体鞋胚亦改善了鞋体的整体性及外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平面示意图。

图2a及图2b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编织过程的示意图。

图3a及图3b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于编织过程中的立体鞋胚的立体成型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造方法所编织而成的立体鞋胚的立体成型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变化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变化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变化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编织过程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变化实施例的制造方法所编织而成的立体鞋胚的立体成型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变化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变化实施例的制造方法所编织而成的立体鞋胚的立体成型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变化实施例的图10的立体鞋胚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变化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平面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变化实施例的制造方法所编织而成的立体鞋胚的立体成型示意图。

图14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变化实施例的立体鞋胚的平面示意图。

图15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变化实施例的制造方法所编织而成的立体鞋胚的立体成型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200、300、400、500、600:鞋胚

150:立体鞋后部

350:立体鞋前部

b10:鞋跟暨侧片部

b20:后鞋底部

b30:前鞋底部

b40:鞋面部

b50:舌片部

b100:鞋口填充部

b11:第一鞋领部

b12:第二鞋领部

b13:鞋帮部

10:端缘

10c:鞋孔

15:中央部分

25、45:交界线

26、27、28:纱线

35:对折线

56:连续线材

91:连结件

92:配接件

10a、10b:第一待织边

15a、15b、35a、35b:交织线

20a、20b:第一续织边

30a、30b:第二待织边

40a、40b:第二续织边

s01、s02、s05、s10、s20、s30、s40、s50:步骤

fb:前针床

bb:后针床

s11、s12、s13、s21、s22、s23、s24、s25、s31、s32、s33、s34、s35、s36、s37、s41、s42、s43、s44、s45、s46、s47、s48:箭头

l10:待编织鞋侧线圈

l30:待编织纬圈

l20、l40:线圈位置

1000:剖面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描述各种实施例,且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参照说明搭配附图下,应可轻易理解本发明的精神与原则。然而,虽然在文中会具体说明一些特定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仅作为例示性,且于各方面而言皆非视为限制性或穷尽性意义。因此,对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原则下,对于本发明的各种变化及修改应为显而易见且可轻易达成的。

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4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织造一体成型的立体鞋胚的方法。

请参照图1,于织造鞋胚100时,可提供至少一纱线依序编织形成鞋跟暨侧片部b10、后鞋底部b20、前鞋底部b30、鞋面部b40、及舌片部b50。

在所述编织过程中,鞋胚100可通过二针床横编机于前/后针床双面编织而成,但不以此为限。另外,于此所述的至少一纱线较佳可由多条不同属性(例如材质、种类、形态、颜色等)的纱线经捻纱后而结合所形成,但不以此为限。进一步而言,在编织不同区块或相同区块时,可依据需求来更换所使用的编织用纱线。

承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将以通过二针床横编机于前/后针床双面编织来作为示例说明。然而,在符合本发明的意旨下,本发明可由不同编织装置或人工编织而成,且本发明不限于此。

具体而言,连同图1参照图2a,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造方法,提供至少一纱线26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双面编织以形成鞋跟暨侧片部b10。亦即,于制造鞋跟暨侧片部b10的步骤s10中,首先先依据图2a的箭头s11所指示的方向,纱线26依序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交错方式在横编机上由左至右双面编织。接着,再依据箭头s12所指示的方向,在横编机上由右至左编织。在此,为了形成所需大小的鞋跟暨侧片部b10,由箭头s11及箭头s12所示的步骤可任选地往复重复多次。最后,接续箭头s12所示的步骤,可依据箭头s13所指示的方向,在横编机上由左至右编织至预定位置为止。

上述的方向仅为了方便说明而示例,且只要往复来往编织,实际编织的方向亦可与上述示例相反,且亦可包含不同编织列数。

参照图1,在鞋跟暨侧片部b10的制造过程中,亦可在鞋跟暨侧片部b10前缘的两侧上编织一或多个鞋孔10c,或在完成鞋跟暨侧片部b10后以金属环在前缘两侧上打制一或多个鞋孔10c,或亦可编织形成一或多个鞋孔10c的大略轮廓再利用金属环打制来进一步加强鞋孔10c的造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且可应用各种现有或未来开发的技术在鞋跟暨侧片部b10上形成一或多个鞋孔10c,且形成鞋孔10c的位置亦可依据鞋子的设计而有所变化。

在上述编织中,参照图1及图2a,形成鞋跟暨侧片部b10之后,于鞋跟暨侧片部b10的端缘10两侧的第一待织边10a及10b保留有多个待编织鞋侧线圈l10于前针床fb而未脱勾。详细而言,由于后鞋底部b20将延续鞋跟暨侧片部b10的端缘10中央一预定目数(亦即,图1的中央部分15)进行编织,在预定目数外鞋跟暨侧片部b10的端缘10的两侧上可分别保留有多个待编织鞋侧线圈l10。

承上所述,在完成鞋跟暨侧片部b10且保留多个待编织鞋侧线圈l10之后,于步骤s20中,后鞋底部b20将延续鞋跟暨侧片部b10端缘10的中央预定目数继续进行编织。具体而言,后鞋底部b20将以类似于步骤s10中编织形成鞋跟暨侧片部b10的方式,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交错方式在横编机上由右至左/由左至右往复重复多次双面编织而形成。

举例而言,后鞋底部b20可延续鞋跟暨侧片部b10端缘10的中央一预定目数(例如图1的中央部分15或图2a的8目),依序沿着箭头s21、s22、s23、s24、s25所示的方向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上双面编织而成。在此,类似于上述鞋跟暨侧片部b10,后鞋底部b20可依据所需形成的大小来决定往复重复双面编织的次数。

在上述编织后鞋底部b20的步骤中,当编织后鞋底部b20达至预定目数两侧的第一续织边20a及20b时,后针床bb可左右横移地分别令后鞋底部b20的边界上的线圈位置l20依序与位于前针床fb而未脱勾的该些待编织鞋侧线圈l10进行编织。亦即,当编织到后鞋底部b20的右侧边界时,后鞋底部b20右侧边界的线圈位置l20与鞋跟暨侧片部b10的右侧待编织鞋侧线圈l10对应,即可接续将右侧待编织鞋侧线圈l10进行编织。相对的,当编织到后鞋底部b20的左侧边界时,后鞋底部b20左侧边界的线圈位置l20与鞋跟暨侧片部b10的左侧待编织鞋侧线圈l10对应,即可接续将左侧待编织鞋侧线圈l10进行编织。

据此,连同图1及图2a参照图3a,在编织后鞋底部b20时,使得于左、右边界的线圈位置l20依序与对应的待编织鞋侧线圈l10进行编织。因此,在完成后鞋底部b20时,也同时完成后鞋底部b20与鞋跟暨侧片部b10的交织连接,使得后鞋底部b20与鞋跟暨侧片部b10是通过两条交织线15a、15b相对折叠连接而成一立体鞋后部150。

接下来,类似于上述形成立体鞋后部150的步骤,下文中将继续参照图1、图2b、及图3b说明编织前鞋底部b30及鞋面部b40而形成立体鞋前部350的步骤。

在完成由后鞋底部b20与鞋跟暨侧片部b10交织所形成的立体鞋后部150后,前鞋底部b30是延续后鞋底部b20于前/后针床编织形成。详细而言,参照图1,前鞋底部b30是于前鞋底部b30与后鞋底部b20的交界线25延续后鞋底部b20续行编织。在此,参照图2b,可依序沿着箭头s31、s32、s33、s34、s35、s36及s37所示的方向,依据上述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交错方式在横编机上由右至左/由左至右往复重复多次双面编织的方式来编织前鞋底部b30。类似于上述鞋跟暨侧片部b10,前鞋底部b30可依据所需形成的大小来决定往复重复双面编织的次数。

连同图1参照图2b,在编织前鞋底部b30的步骤s30中,由交界线25的宽度起始,前鞋底部b30两侧将逐渐依序减针编织,使得前鞋底部b30的宽度渐缩。此外,在编织步骤s30中,当编织前鞋底部b30至两侧边界时,使前鞋底部b30的两侧的第二待织边30a及30b分别保留有多个待编织纬圈l30于前/后针床而未脱勾。因此,在完成前鞋底部b30的编织后将会在第二待织边30a及30b分别保留有多个待编织纬圈l30。

承上所述,在完成前鞋底部b30的编织后,再于前鞋底部b30与鞋面部b40的对折线35延续前鞋底部b30的宽度于前/后针床续行编织形成鞋面部b40。在此,可依序沿着箭头s41、s42、s43、s44、s45、s46、s47及s48所示的方向,依据上述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交错方式在横编机上由右至左/由左至右往复重复多次双面编织的方式来编织鞋面部b40。类似于上述鞋跟暨侧片部b10,鞋面部b40可依据所需形成的大小来决定往复重复双面编织的次数。

于编织鞋面部b40的步骤s40中,与步骤s30相对,由对折线35的宽度起始,鞋面部b40两侧将逐渐依序加针编织,使得鞋面部b40的宽度渐增。此外,在编织步骤s40中,当编织鞋面部b40至两侧边界时,前/后针床可左右横移地分别令鞋面部b40的两侧的第二续织边40a及40b上的线圈位置l40依序与位于前/后针床而未脱勾的该些待编织纬圈l30进行编织。亦即,当编织到鞋面部b40的右侧边界时,鞋面部b40右侧边界的线圈位置l40与前鞋底部b30的右侧待编织纬圈l30对应,即可接续将右侧待编织纬圈l30进行编织。相对的,当编织到鞋面部b40的左侧边界时,鞋面部b40左侧边界的线圈位置l40与前鞋底部b30的左侧待编织纬圈l30对应,即可接续将左侧待编织纬圈l30进行编织。

据此,连同图1及图2b参照图3b,在编织鞋面部b40时,使得于左、右边界的线圈位置l40依序与对应的待编织纬圈l30进行编织。因此,在完成鞋面部b40时,也同时完成鞋面部b40与前鞋底部b30的交织连接,使得鞋面部b40与前鞋底部b30是通过两条交织线35a、35b相对折叠连接而成袋状的立体鞋前部350。

接着,参照图1,在编织完成由鞋面部b40与前鞋底部b30所交织形成的立体鞋前部350后,于步骤s50中,由交界线45的宽度起始延续鞋面部b40于前/后针床编织形成舌片部b50。在此,可依据上述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交错方式在横编机上由右至左/由左至右往复重复多次双面编织的方式来编织舌片部b50。另外,类似于上述鞋跟暨侧片部b10,舌片部b50可依据所需形成的大小来决定往复重复双面编织的次数。

舌片部b50可由交界线45的宽度起始加针编织、减针编织、同宽编织、或依需求任选地调整编织的宽度,且本发明不限于此。

参照图4,在完成舌片部b50的编织后,可形成一体成型的立体鞋胚100。详细而言,立体鞋胚100是形成为一体针织物,且包含由至少一纱线织成且两侧分别具有第一待织边10a及10b的鞋跟暨侧片部b10;自鞋跟暨侧片部b10的中央部分15延伸编织形成的后鞋底部b20;自后鞋底部b20延续编织形成的前鞋底部b30(未示出于图4);自前鞋底部b30的对折线35的位置所延续编织形成的鞋面部b40;以及自鞋面部b40延续编织形成的舌片部b50。其中,后鞋底部b20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续织边20a及20b,且立体鞋胚100通过第一续织边20a及20b分别与第一待织边10a及10b交织而形成立体鞋后部150,且后鞋底部b20与鞋跟暨侧片部b10之间具有两条交织线15a及15b。此外,前鞋底部b30(未示出于图4)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二待织边30a及30b,鞋面部b40两侧分别具有第二续织边40a及40b,且立体鞋胚100通过第二续织边40a及40b分别与第二待织边30a及30b交织,令前鞋底部b30连接鞋面部b40,且相对形成袋状的立体鞋前部350。

承上所述,于立体鞋胚100中可选择性地设置鞋孔10c,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且立体鞋胚100亦可不包含鞋孔10c,或是可包含其他类似于鞋孔的网格网孔等结构。

下文中将进一步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的立体鞋胚及其制造方法。

参照图5,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变化实施例,立体鞋胚200为以横编机编织而成的一体成型的针织物。详细而言,立体鞋胚200及其制造方法与上述参照立体鞋胚100及其制造方法实质上大致相同,其差异仅在于在编织鞋跟暨侧片部b10前缘的同时,于前/后针床之间嵌入至少一连续线材形成具预设厚度的鞋口填充部b100。所述鞋口填充部b100的编织方法是公开于中国台湾专利twm529710的压纱填充袋状编织方法中,且在此将不再赘述。

在此,所述至少一连续线材可为与上述用于编织鞋跟暨侧片部b10、后鞋底部b20、前鞋底部b30、鞋面部b40、及舌片部b50的相同属性的纱线。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且至少一连续线材可为与上述纱线不同材质的材料。另外,上述鞋跟暨侧片部b10的前缘具有嵌入线材而具有预设厚度的鞋口填充部b100的实施态样可应用于上文及下文中所述的任何立体鞋胚的实施例中,而不限于在此所具体示出的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6至图8,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变化实施例的立体鞋胚300及其制造方法将于下文中说明。

首先参照图6,立体鞋胚300为以横编机编织而成的一体成型的针织物。具体而言,立体鞋胚300及其制造方法与上述参照立体鞋胚100及其制造方法实质上大致相同,其差异仅在于在形成鞋跟暨侧片部b10之前还包含形成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亦即,根据第二变化实施例,立体鞋胚300的鞋跟暨侧片部b10两侧还包含第一鞋领部b11及相对于该第一鞋领部b11的位置所设的第二鞋领部b12。

详细而言,参照图6及图7,在形成鞋跟暨侧片部b10的步骤s10之前还包含用于形成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的编织步骤s05。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较佳为由至少一纱线27及28所织成的条带,且在编织完成后由至少一纱线26连接续行编织鞋跟暨侧片部b10。在此,较佳可依据上述于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以交错方式在横编机上由右至左/由左至右往复重复多次双面编织的方式来编织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另外,类似于上述鞋跟暨侧片部b10,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可依据所需形成的大小来决定往复重复双面编织的次数。因此,可提供至少一纱线27于前/后针床编织形成与鞋跟暨侧片部b10交织的第一鞋领部b11;并同时提供至少另一纱线28于前/后针床编织形成与鞋跟暨侧片部b10交织的第二鞋领部b12。

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可具有自鞋跟暨侧片部b10局部突出的相同或不同长度,且可依据需要利用相同或不同的纱线交织而成。于一实施例,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0的纱线27及28较佳为与前述纱线26相同的纱线,或可为与前述纱线26不同的其他纱线。于另一实施例,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可由前述纱线26再添加其他纱线合并双面编织而成。

通过先形成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再接续上述参照图1至图4所述的方法,即可形成图8所示的立体鞋胚300。由图8可见,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可由立体鞋后部150延伸而出交叠舌片部b50。然而,此仅为示例,且本发明不限于此。

进一步,类似于上述于鞋跟暨侧片部b10上形成鞋孔10c,在包含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下,可在编织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同时分别形成一或多个鞋孔10c。举例而言,可在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的两侧上编织一或多个鞋孔10c,或在完成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后以金属环在两侧上打制一或多个鞋孔10c,或亦可编织形成一或多个鞋孔10c的大略轮廓再利用金属环打制来进一步加强鞋孔10c的造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且可应用各种现有或未来开发的技术在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上形成一或多个鞋孔10c,且形成鞋孔10c的位置亦可依据鞋子的设计而有所变化。据此,使得立体鞋胚300的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可分别具有多个鞋孔10c。

在此,除了上述差异外,立体鞋胚300及其制造方法中与上述参照立体鞋胚100及其制造方法相同的过程将不再赘述。

接着,参照图9至图11,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变化实施例,同时包含有鞋口填充部b100与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的立体鞋胚400及其制造方法将于下文中描述。

首先,参照图9,类似于上述参照图6及图7所示的实施例,制造立体鞋胚400的方法包含先形成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的步骤s05。接着,于形成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后,延续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形成鞋跟暨侧片部b10。

于形成鞋跟暨侧片部b10的步骤s10中,类似于上述参照图5及中国台湾专利twm529710中所公开的编织方法,在编织鞋跟暨侧片部b10前缘的同时,于前/后针床之间嵌入至少一连续线材以形成具预设厚度的鞋口填充部b100。

于图9至图11所示的立体鞋胚400及其制造方法中,除了与图6的实施例相同先形成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并接续于编织形成鞋跟暨侧片部b10时与图5的实施例相同形成鞋口填充部b100以外,其他的过程及结构皆与上述参照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相同。因此,在此将不再赘述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类似的细节,且下文中将描述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处。

参照由图9所编织而成的立体鞋胚400的图10。立体鞋胚400包含了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以及位于鞋跟暨侧片部b10的前缘的鞋口填充部b100。进一步,参照图11,当由图10的剖面线1000顺着箭头方向剖视立体鞋胚400时,可见部分与舌片部b50交叠的第二鞋领部b12,且可见用于达到预期厚度的鞋口填充部b100包含填充的连续线材56。

下文中,将接续参照图12及图13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变化实施例的立体鞋胚500及其制造方法。

参照图12及图13,立体鞋胚500与上述参照图6所示的立体鞋胚300相同皆具有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且立体鞋胚500进一步差异在于其中鞋跟暨侧片部b10还包含突出于鞋跟暨侧片部b10并与鞋跟暨侧片部b10交织的鞋帮部b13。

可以类似于上述参照图6所示的制造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的方式来形成鞋帮部b13。具体而言,在编织鞋跟暨侧片部b10之前,于编织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的步骤s05中还进一步包含:提供至少一纱线于前/后针床编织形成突出于鞋跟暨侧片部b10并将与鞋跟暨侧片部b10交织的鞋帮部b13。

亦即,第一鞋领部b11、第二鞋领部b12及鞋帮部b13实质上可类似地为以不同或相同的至少一纱线所织成的延伸部,且在编织完成后连接续行编织鞋跟暨侧片部b10,使得第一鞋领部b11、第二鞋领部b12及鞋帮部b13自鞋跟暨侧片部b10局部突出。因此,编织形成鞋帮部b13的方式与第一鞋领部b11及第二鞋领部b12实质上相同,且第一鞋领部b11、第二鞋领部b12及鞋帮部b13可依据需求来设计由鞋跟暨侧片部b10局部突出的位置、长度及尺寸,且本发明不限于此。

举例而言,鞋帮部b13可被设计成设置于第一鞋领部b11与第二鞋领部b12之间,自鞋跟暨侧片部b10的前缘中央局部突出为半圆形的延伸部。参照图13,由上述方法所编织而成的立体鞋胚500包含于鞋跟暨侧片部b10的前缘朝上突出的半圆形延伸部,从而可辅助于穿戴鞋子时让使用者通过抓取鞋帮部b13而将鞋体提起。然而,在此所述的第一鞋领部b11与第二鞋领部b12以及鞋帮部b13的形状及功能仅为示例,且本发明不限于此。亦即,在符合本发明的意旨下,可形成自鞋跟暨侧片部b10局部突出的各种形状的延伸部,且此些延伸部可具有各种不同功能。

接下来,将参照图14及图15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变化实施例的第一鞋领部b11与第二鞋领部b12的变化态样。

参照图14,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变化实施例,类似于上述参照图6所示的实施例,立体鞋胚600包含第一鞋领部b11与第二鞋领部b12。然而,与上述参照图6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立体鞋胚600的第一鞋领部b11与第二鞋领部b12可分别经由步骤s01及s02编织形成,因而形成具有不同长度甚至形状的延伸部。举例而言,可先进行步骤s02以形成具有较长长度的第二鞋领部b12,且在编织第二鞋领部b12的中途并行步骤s01以形成具有较短长度的第一鞋领部b11。亦即,用于形成第一鞋领部b11的步骤s01及用于形成第二鞋领部b12的步骤s02可能至少具一段期间重叠。

在此,编织第一鞋领部b11与第二鞋领部b12的方式除了形状及大小以外,实质上相同于参照图6所示的实施例,故其详细描述将不再于此赘述。

根据本实施例的立体鞋胚600,与上述参照图6所示的实施例的立体鞋胚300相较,除了第一鞋领部b11与第二鞋领部b12的相对形状大小不同之外,还进一步包含连结件91与配接件92的设置。

详细而言,在立体鞋胚600中,可在编织中或编织完成后于第二鞋领部b12设置连结件91,且于第一鞋领部b11或鞋跟暨侧片部b10设置可与连结件91匹配连结的配接件92。举例而言,参照图15,可在第二鞋领部b12设置连结件91,且在对应第一鞋领部b11一侧的鞋跟暨侧片部b10上设置配接件92。因此,在第二鞋领部b12与第一鞋领部b11交叠时,连结件91正好与配接件92匹配连结,进而可助于鞋子的穿戴固定。然而,本发明不限于图14及图15所示的态样,且在可对应匹配连接下,连结件91与配接件92亦可分别配置于第一鞋领部b11与第二鞋领部b12上或其他相对应位置。

在此,连结件91与配接件92可为相对应磁铁组、拉链、束带、暗扣、子母带、公母扣、扣夹、钮扣组、钩环、粘扣带、魔鬼毡等,且只要连结件91与配接件92可相互接附,亦可使用上述以外的任何物件,且本发明不限于此。

上述的第一鞋领部b11与第二鞋领部b12的「第一」及「第二」仅为了方便说明而描述,且其称呼亦可互换。亦即,虽然在上述说明中,第二鞋领部长于第一鞋领部,且连结件91与配接件92分别配置对应第二鞋领部与第一鞋领部,然而只要互换名称,亦可叙述为第一鞋领部长于第二鞋领部,且连结件91与配接件92分别配置对应第一鞋领部与第二鞋领部。

上述参照图1至图15所述的各态样,例如鞋帮部、第一鞋领部、第二鞋领部、鞋口填充部等结构态样,在不冲突下可相互组合变化为不同变化实施例,且在此将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例,可在编织完成时形成具有立体结构的一体成型鞋胚。因此,可更有效率地形成立体鞋胚,省去缝制组合的作业程序,进而改善制作鞋胚的成本及时间。此外,由上述方式所形成的立体鞋胚亦具有较佳的整体性,进而改善了鞋体的外观的完整性。

文中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一些较佳实施例。应注意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原则下,本发明可进行各种变化及修改。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明了的是,本发明由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且在符合本发明的意旨下,各种可能置换、组合、修饰及转用等变化皆不超出本发明由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