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料的制备方法及面料、服装与流程

文档序号:11320185阅读:7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面料的制备方法及面料、服装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轻工业的纺织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料的制备方法及面料、服装。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于此同时,对于运动服装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化纤是疏水性纤维,纤维本身不吸湿或吸湿量很小,在人体不出显汗或出汗很少时,不会吸收人体皮肤表面的湿气,导致人体与面料之间的微环境的温湿度升高,使人体不适。当人体大量出汗时,化纤面料通过毛细作用,可以沿着纤维之间的缝隙吸收水分,并传导到至服装外表面,进而蒸发。但人体汗液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氨基酸等对机体有异的物质,在出汗时随着汗液丢失,若不及时补液,可导致血容量下降,心率加快,排汗率下降,散热能力下降,体温升高,机体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引起脱水,严重时甚至导致中暑,出汗过多反而影响人体健康。

人体皮肤表面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包含致病菌,致病菌会从人体分泌的汗液中获取营养,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生殖道黏膜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在其获得营养大量繁殖的同时,会催化代谢或分解出各种低级脂肪酸、氨和其他有刺激性臭味的挥发性化合物,加上本身的分泌物和残害的腐败气味,是纺织品产生各种令人厌恶的气味,影响卫生。

细菌等微生物还使纤维的力学性能下降和变色。尤其纺织品直接与人体接触,为满足人们对纺织品卫生功能要求,纤维制品的抗菌防臭就显得非常必要。

由此,如何提供一种使人体在运动时,服装与人体肌肤之间的温湿微环境保持平衡,并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使人体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良好舒适的衣着环境,并具有抗菌防臭功能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面料的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面料与人体之间的微环境差,而导致舒适性差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银纤维与普通纤维进行混纺获得复合纤维;

采用所述复合纤维进行织造,形成面料本体;

将所述面料本体放入预先配备的相变恒温微胶囊整理溶液中整理。

优选的,将所述面料本体放入预先配备的相变恒温微胶囊整理溶液中整理包括:

将所述面料本体浸入至浴比为1:8~15的所述相变恒温微胶囊整理溶液中;

对浸渍后的所述面料本体进行轧车处理;

对所述轧车处理后的所述面料本体进行烘干处理;

在所述烘干处理后进行焙烘处理。

优选的,所述烘干处理的温度范围为大于等于80℃,小于等于100℃;时间范围为大于等于3min,小于等于5min。

优选的,所述焙烘处理的温度范围为大于等于120℃,小于等于150℃;时间范围为大于等于40s,小于等于90s。

优选的,所述相变恒温微胶囊整理溶液的包括:

质量百分比范围为大于等于8%,小于等于12%的相变恒温微胶囊;

质量百分比范围为大于等于0.5%,小于等于3%的渗透剂;

质量百分比范围为大于等于6%,小于等于8%的粘合剂;

质量百分比范围为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3%的柔软剂;

其余为去离子水。

优选的,所述渗透剂为异丁基苯氧基聚氧乙烯乙醇,所述粘合剂为自交联型聚丙烯酸酯类的粘合剂,所述柔软剂为亲水性氨基硅油。

优选的,所述相变恒温微胶囊的配备包括:

将硬单体、软单体、相变材料、乳化剂和去离子水均匀混合,形成混合液;

将所述混合液进行预乳化处理,形成预乳化液;

将所述预乳化液放入反应釜中,进行升温处理;

向所述升温处理的所述反应釜中滴加引发剂溶液反应,形成所述相变恒温微胶囊。

优选的,所述引发剂溶液为过硫酸钾与去离子水的溶液。

优选的,所述相变恒温微胶囊按质量份数计:所述硬单体为20~30份,所述软单体为2~4份,所述相变材料为20~30份,所述乳化剂为0.2份,所述去离子水为40~60份;所述引发剂溶液按质量份数计:所述过硫酸钾为0.08~0.16份,所述引发剂溶液中的所述去离子水为5~10份。

优选的,所述预乳化处理的时间范围为大于等于20min,小于等于40min。

优选的,所述升温处理的时间范围为大于等于65℃,小于等于75℃。

优选的,向所述升温处理的所述反应釜中滴加引发剂溶液反应的时间范围为大于等于4小时,小于等于5小时。

优选的,所述硬单体为苯乙烯、丙烯腈、醋酸乙烯、叔碳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与苯乙烯的硬单体混合物;

所述软单体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辛酯二者中的一种或两种与丙烯酸丁酯的软单体混合物;

所述相变材料选自正十六烷、正十七烷、正十八烷、正十九烷、聚已二醇e600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乳化剂为非离子型乳化剂异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5、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7、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米9中的一种或多种复配。

优选的,所述硬单体中所述苯乙烯占所述硬单体混合物总质量的百分比范围为大于等于80%,小于等于90%。

优选的,所述软单体中所述丙烯酸丁酯占所述软单体混合物总质量的百分比范围为大于等于70%,小于等于80%。

优选的,在将所述面料本体放入预先配备的相变恒温微胶囊整理溶液中整理之前,包括:

将预先配备的印花浆料印制于所述面料本体上。

优选的,所述印花浆料按质量份计包括:隔热粉为5~10份,印花粘合剂为20~30份,印花增稠剂1~2份,去离子水55~75份。

优选的,所述隔热粉为纳米氧化锆或纳米氮化硅;所述印花粘合剂为自交联型聚丙烯酸酯类粘合剂。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面料,选用如上述所述的面料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服装,选用如上述所述的面料加工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所述面料本体进行了相变恒温微胶囊的整理,因此,使得所述面料本体能够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使人体与面料之间能够长时间的保持良好的舒适环境,加强人体与外界热交换平稳性,避免出汗造成微环境的潮湿、粘腻感,进而提高面料给人体带来的舒适性。与此同时,本申请的面料本体是通过采用特殊的银纤维和普通纤维混纺形成复合纤维,再利用复合纤维织造而成,因此,所述面料本体具有良好的抗菌抗臭性能,从而提高人体与面料之间良好的微环境,保证人体健康舒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面料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面料的制备方法中所述面料本体放入相变微胶囊整理液中整理过程的实施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面料的制备方法中所述面料本体温度调节能力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请参考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面料的制备方法流程图。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s110:将银纤维与普通纤维进行混纺获得复合纤维;

在所述步骤s110中,所述银纤维可以是采用美国noble纤维技术公司研制的抗菌xt2或x-static银离子纱线。所述普通纤维可以是涤纶、锦纶和/或氨纶纤维。

在本实施中,所述x-static银纤维在所述面料中的质量百分比范围可以是大于等于5%,小于等于30%。所述符合纤维可以是包括:所述x-static银纤维与所述涤纶纤维和所述氨纶纤维混纺制成的复合纤维,也可以是通过所述x-static银纤维、所述涤纶纤维、所述氨纶纤维和所述锦纶纤维混纺制成的复合纤维。

在本实施中,所述银纤维具有以下功能:

杀菌抗菌功能,其机理就是阻断细菌的生理过程。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银离子具有非常高的生物活性,因此,银离子极易同其它物质相结合,使得细菌细胞膜内外的蛋白质凝固,从而阻断细菌细胞的呼吸和繁殖过程。环境越温暖潮湿,银离子的活性就越强。银纤维经测试能于1小时内抵制99.9%暴露于表面现象的细菌。

防霉除臭功能,细菌滋生会让身体产生臭味,而银纤维表面的银离子能迅速将阿摩尼亚及变质的蛋白质吸附其上而降低或消除臭味。

在下述具体实例中对所述x-static银纤维、所述涤纶纤维、所述氨纶纤维和所述锦纶纤维各种组成成分会进行详细说明,见后文内容。

步骤s120:采用所述复合纤维进行织造,形成面料本体。

在所述步骤s120中,所述面料本体通过采用复合纤维采用纬平的方式进行纺织,即:所述面料本体为针织纬平结构。所谓纬平结构是指,由连续的单元线圈向一个方向串套形成,组织轻薄,具有一定弹性以及透气性;因此,在本实施中,为进一步提高面料的透气性可以选择将所述复合纤维织造呈平纹结构的面料本体。

为提高面料本体的隔热性,所述步骤s120还可以包括:

对所述面料本体进行隔热印花处理。

所述隔热印花处理为:将预先配备的印花浆料印制于所述面料本体上。

所述印花浆料按质量份计包括:隔热粉为5~10份,印花粘合剂为20~30份,印花增稠剂1~2份,去离子水55~75份;

所述隔热粉为纳米氧化锆或纳米氮化硅;所述印花粘合剂为自交联型聚丙烯酸酯类粘合剂。

对所述面料本体进行隔热印花处理的条件是:在对所述面料本体进行印花处理后,对具有印花的所述面料本体进行烘干处理,所述烘干处理的温度范围是大于等于70℃,小于等于90℃;之后对烘干处理后的所述面料本体进行焙烘处理,所述焙烘处理的温度范围是大于等于120℃,小于等于140℃。

由于所述隔热印花处理能够在所述面料本体上形成隔热层,所述隔热层能够反射光线中的紫外线及红外线,起到隔热作用,进一步提高面料的舒适性。

步骤s130:将所述面料本体放入预先配备的相变恒温微胶囊整理溶液中整理。

请参考图2所示,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面料的制备方法中所述面料本体放入相变微胶囊整理液中整理过程的实施流程图;

在所述步骤s130中,具体的对所述面料本体的整理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30a:将所述面料本体浸入至浴比为1:8~15的所述相变恒温微胶囊整理溶液中;

相变材料是在相变过程中能够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相变潜热,相变微胶囊是将微胶囊应用到相变材料中,将固体或液体包覆成具有核壳结构微粒的技术,所得微粒成为微胶囊,微胶囊的粒径通常在2μm~1000μm范围内,外壳的厚度在0.2μm~10μm范围内。相变材料微胶囊是包括外壳材料(可称为囊壁、比才或壳材)和内核材料(可称为囊芯或芯材),在本实施中,所述芯材选用的是具有疏水性的芯材。

所述相变恒温微胶囊整理溶液包括:质量百分比范围为大于等于8%,小于等于12%的相变恒温微胶囊;质量百分比范围为大于等于0.5%,小于等于3%的渗透剂;质量百分比范围为大于等于6%,小于等于8%的粘合剂;质量百分比范围为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3%的柔软剂;其余为去离子水。

其中,所述质量百分比范围为大于等于8%,小于等于12%的相变恒温微胶囊中的所述相变恒温微胶囊是疏水芯材的相变恒温微胶囊,所述相变恒温微胶囊包括:

步骤a-1:将硬单体、软单体、相变材料、乳化剂和去离子水均匀混合,形成混合液;其中,根据质量份数计,选取所述硬单体为20~30份,软单体为2~4份,相变材料为20~30份,乳化剂为0.2份,去离子水为40~60份。

所述步骤a-1中,本实施采用所述软单体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辛酯二者中的一种或两种与丙烯酸丁酯的混合物,其中,所述丙烯酸丁酯占软单体的混合物总质量的百分比范围为大于等于70%,小于等于80%。

在本实施中,所述硬单体为苯乙烯、丙烯腈、醋酸乙烯、叔碳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与苯乙烯的混合物,其中,所述苯乙烯占硬单体的混合物总质量的百分比范围为大于等于80%,小于等于90%。

在本实施中,所述相变材料选自下列材料的一种或多种:正十六烷、正十七烷、正十八烷、正十九烷、聚已二醇e600。

在本实施中,所述乳化剂为非离子型乳化剂异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5、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7、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米9中的一种或多种复配。

所述质量百分比范围为大于等于0.5%,小于等于3%的渗透剂中的渗透剂可以为异丁基苯氧基聚氧乙烯乙醇(jfc)。

所述质量百分比范围为大于等于6%,小于等于8%的粘合剂中的粘合剂可以为自交联型聚丙烯酸酯类粘合剂。

所述质量百分比范围为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3%的柔软剂中的柔软剂可以为亲水性氨基硅油柔软剂。

步骤a-2:将所述混合液进行预乳化处理,形成预乳化液;

在所述步骤a-2中将所述混合液进行均匀的混合,之后预乳化的时间范围为大于等于20min,小于等于40min。

可以理解的是,对所述混合液进行预乳化的时间范围可以根据混合液的多少、以及环境情况调整,并不限于上述时间范围。

步骤a-3:将所述预乳化液放入反应釜中,进行升温处理;

在所述步骤a-3中,所述升温处理的温度范围为大于等于65℃,小于等于75℃。

步骤a-4:向所述升温处理的所述反应釜中滴加引发剂溶液反应,形成所述相变恒温微胶囊。

在所述步骤a-4中,所述引发剂溶液可以是过硫酸钾溶于去离子水的溶液,在本实施中,所述引发剂过硫酸钾按质量份数计选取0.08~0.16份,去离子水选取5~10份,在滴加引发剂溶液后反应时间范围可以是大于等于4小时,小于等于5小时,之后形成所述相变恒温微胶囊。

步骤s130b:对浸渍后的所述面料本体进行浸轧处理;

所述步骤s130b中对浸渍后的所述面料本体可以进行多次浸轧处理,在本实施中可以是二浸二轧,即:一次浸泡一次过轧辊后再次浸泡再次过轧车处理;从而有利于将所述相变恒温微胶囊整理溶液进入到所述面料本体的纤维内部。

步骤s130c:对所述浸轧处理后的所述面料本体进行烘干处理;

在所述步骤s130c中,所述烘干处理的条件是:温度范围为大于等于80℃,小于等于100℃;烘干时间范围为大于等于3min,小于等于5min。

步骤s130d:在所述烘干处理后进行焙烘处理。

在所述步骤s130d中,所述焙烘处理的条件是:焙烘的温度范围是大于等于120℃,小于等于150℃;焙烘的时间范围是大于等于40s,小于等于90s。

以上是对本申请提供的面料的制备方法进行的详细说明,由于所述面料本体进行了相变恒温微胶囊的整理,因此,使得所述面料本体能够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使人体与面料之间能够长时间的保持良好的舒适环境,加强人体与外界热交换平稳性,避免出汗造成微环境的潮湿、粘腻感,进而提高面料给人体带来的舒适性。与此同时,本申请的面料本体是通过采用特殊的银纤维和普通纤维混纺形成复合纤维,再利用复合纤维织造而成,因此,所述面料本体具有良好的抗菌抗臭性能,从而提高人体与面料之间良好的微环境,保证人体健康舒适。

以上是对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面料的制备方法进行的详细说明,为更好了解本申请,以下提供两个实例对上述制备方法进行补充说明,具体如下:

实施例一

所述面料本体采用美国noble纤维技术公司研制的xt2银抗菌纱线与涤纶、氨纶混纺制成的复合纱线织成,其中含11.5%的xt2银抗菌纱线、84%的涤纶、4.5%的氨纶,对该些纱线进行混纺纺织为平纹结构的面料本体。

对所述面料本体的外层降温并形成隔热印花层,在形成隔热印花层的过程中,选用的印花浆料为隔热粉纳米氧化锆8g,自交联型聚丙烯酸酯类粘合剂20g,印花增稠剂1g,去离子水70g。

印花工艺条件为:印花后于80℃烘干,130℃焙烘。

微胶囊制备方法:苯乙烯20g、丙烯酸丁酯2g、甲基丙烯酸甲酯0.1g,相变材料25g混合均匀,倒入含乳化剂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70.5g水溶液中,预乳化30min。预乳液至于反应釜中,升温至70℃,加入引发剂过硫酸钾0.08g溶于10g去离子水的溶液,反应4.5h后结束。其中,相变材料为正十七烷与正十八烷混合,配比2:3。

相变恒温微胶囊整理:将面料本体投入浴比为1:10的相变恒温微胶囊整理溶液中,室温浸渍后,过轧车,在80℃的烘干条件下烘干3~5分钟,再在130℃焙烘条件下焙烘40秒,其中,相变恒温微胶囊整理溶液成分是具有10%owf的疏水芯材相变恒温微胶囊,3%owf的渗透剂异丁基苯氧基聚氧乙烯乙醇,10%owf聚丙烯酸酯类自交联粘合剂粘合剂,3%owf亲水性氨基硅油柔软剂,70g去离子水(owf(onweightofthefabric))是染整工艺中浓度以织物重量为基准,相对织物百分比)。

所得面料性能见表1、2所示。

实施例二

面料本体采用美国noble纤维技术公司研制的x-static银抗菌纱线与涤纶、氨纶混纺制成的复合纱线织成,其中含8.5%的x-static银抗菌纱线、45.4%的涤纶、37.1%的锦纶、9%的氨纶;对该些纱线进行混纺纺织为平纹结构的针织面料本体。

对所述面料本体的外层降温并形成隔热印花层,在形成隔热印花层的过程中,选用的印花浆料为隔热粉纳米氧化锆与纳米氮化硅混合物10g,配比4:1,自交联型聚丙烯酸酯类粘合剂25g,印花增稠剂1g,去离子水60g。

印花工艺条件为:印花后于80℃烘干,130℃焙烘。

微胶囊制备方法:苯乙烯20g、丙烯酸丁酯2g、甲基丙烯酸甲酯1.5g、丙烯腈0.1g,相变材料20g混合均匀,倒入含乳化剂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7与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90.5g水溶液中,复配比2:1,预乳化30min。预乳液至于反应釜中,升温至68~70℃,加入引发剂过硫酸钾0.09g溶于10g去离子水的溶液,反应5h后结束。其中相变材料为正十六烷、正十七烷与正十九烷混合,配比2:2:1。

相变恒温微胶囊整理:将面料本体投入浴比为1:8的相变恒温微胶囊整理溶液中,室温浸渍后,过轧车,在95℃的烘干条件下烘干3~5分钟,再在130℃焙烘条件下焙烘50秒,其中,相变恒温微胶囊整理溶液成分是12%owf的疏水芯材相变恒温微胶囊,1.5%owf的渗透剂异丁基苯氧基聚氧乙烯乙醇,8%owf聚丙烯酸酯类自交联粘合剂粘合剂,3%owf亲水性氨基硅油柔软剂,70g去离子水。

所得面料性能见表1结合图3所示。

表1:

图3和上表1中各项性能检测方法如下:

耐洗牢度按照gb/t420-1990测试。

急性经口毒性、皮肤刺激性、眼刺激性按照《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版进行测试。

抗菌功能的洗涤程序按fz/t73023-2006附录c.4进行;抑菌率按照fz/t73023-2006中的震荡法进行测试。

温度调节能力通过整理/未整理织物在20℃恒温恒湿箱中平衡24h,取出在40℃保温隔热板上,每隔5~10s用红外测温仪测试温度。

从上述测试可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均检测无甲醛释放,具有良好的手感和冰感效果。通过本申请提供的印花粘合剂所配制获得的涂料印花可以有效解决手感和摩擦牢度、耐水洗牢度之间矛盾的问题。

基于上述内容,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面料,如图4所示,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该面料采用如上所述的面料制备方法加工制备而成,在所述面料本体300上具有隔热层310,优选的,所述隔热层310设置于所述面料本体300远离肌肤一侧,所述隔热层310可以根据人体易于出汗或易于发热的部位设定具体位置,通过采用印花工艺对将预先配备的印花浆料印制与所述面料上,所述隔热层310可以根据不同设计需求设定不同形状,也就是说,所述隔热层310可以根据对面料印花的设计方案印制,所述印花形状不受限制。

为说明隔热层,在本实施中仅以五角星举例说明,实际并不限于上述形状。

基于上述内容,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服装,该服装采用上述面料制备方法制备而成的面料加工而成。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