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缝纫机上的上轴左轴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2511发布日期:2018-07-07 19:41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纫机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缝纫机上的上轴左轴套。



背景技术:

现有的缝纫机上轴左轴套为一圆柱形本体,轴套需要在实际加工的时候,进行往复运动,高速的运动,易于给予轴套产生高温,以及相应的摩擦,导致内置的在工作中容易因为内部的油不易流出,而出现了一定的卡死现象,并且在往复运动中,轴套本身需要承受高温以及拉扯力,容易导致其自身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度高且不易卡死的用于缝纫机上的上轴左轴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缝纫机上的上轴左轴套,包括轴套体,所述轴套体内设有用于滑动的滑动通孔,所述轴套体外壁上设有进油孔,轴套体上还设有与滑动通孔轴向方向同向且贯穿轴套体的回油通孔,所述回油通孔与滑动通孔连通,进油孔与回油通孔连通,所述轴套体包括轴体和置于轴体一端的圆环,所述圆环的最大直径由与轴体连接端的另一端向与轴体连接端逐渐变大,所述轴体外设有第一加强环,所述第一加强环一端还设有套于轴套外的第二加强环,第二加强环置于进油孔和第二加强环之间,所述第二加强环最大直径由与第一加强环连接端的另一端向圆环方向逐渐变大,所述轴体上设有置于第一加强环一侧与第一加强环相对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槽深0.2cm,环形槽槽宽1.2cm,所述环形槽上还设有贴边环,所述贴边环一侧与第一加强环一体连接,所述贴边环环高为1.2cm,贴边环环高为0.2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进油孔和滑动通孔的设置,然后配合在滑动通孔和进油孔之间设有回油通孔,并且通过该回油通孔与滑动通孔和回油通孔分别连通,第一使得,滑动通孔的内壁与缝纫机上的滑动杆的接触面积变小,减少摩擦,第二通过回油通孔的设计,使得滑动的时候,空气能够进入和出来,避免气卡,再加上进油孔在加油后,油能够以条状进行进入滑动通槽内,提高润滑效率,从而保证产品不易卡死,再加上圆环在轴体的一端设置,并且所述圆环的最大直径由与轴体连接端的另一端向与轴体连接端逐渐变大,使得圆环外壁能够形成一个倾斜面或者一个阶梯式的倾斜面,能够保证在受力的时候,能够起到一个斜向的散力效果,从而保证端部的强度,并且第一加强环和第二加强环的设置,起到了良好的强度加强,并且通过第二加强环的外壁倾斜,倾斜样式与圆环反向,形成左右相对的情况,进而保证力的快速散去,从而保证整体的强度,在配合轴体上设有置于第一加强环一侧与第一加强环相对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槽深 0.2cm,环形槽槽宽1.2cm,能够减少实际成本,再通过所述环形槽上还设有贴边环,所述贴边环一侧与第一加强环一体连接,所述贴边环环高为1.2cm,贴边环环高为0.2mm,形成阶梯样式,从环形槽、贴边环和第一加强环,逐步增加高度,形成一个阶梯,实现阶梯式受力,减少力的直接冲击,从而提高整体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环形槽包括第一内壁,所述第一内壁由底部向开口处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形槽包括第一内壁,所述第一内壁由底部向开口处倾斜,能够起到一个斜向受力,提高整体承受能力,进而保证整体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用于缝纫机上的上轴左轴套,包括轴套体101,所述轴套体101内设有用于滑动的滑动通孔104,所述轴套体101外壁上设有进油孔103,轴套体101上还设有与滑动通孔104轴向方向同向且贯穿轴套体101的回油通孔301,所述回油通孔301与滑动通孔104连通,进油孔103与回油通孔301连通,所述轴套体101包括轴体102和置于轴体102一端的圆环201,所述圆环201的最大直径由与轴体102 连接端的另一端向与轴体102连接端逐渐变大,所述轴体102外设有第一加强环401,所述第一加强环401一端还设有套于轴套外的第二加强环501,第二加强环501置于进油孔103和第二加强环501之间,所述第二加强环501最大直径由与第一加强环401连接端的另一端向圆环201方向逐渐变大,所述轴体102上设有置于第一加强环401一侧与第一加强环401相对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601槽深0.2cm,环形槽601槽宽1.2cm,所述环形槽601上还设有贴边环701,所述贴边环701一侧与第一加强环401一体连接,所述贴边环701环高为 1.2cm,贴边环701环宽为0.2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进油孔103和滑动通孔104的设置,然后配合在滑动通孔104和进油孔103之间设有回油通孔301,并且通过该回油通孔301与滑动通孔104和回油通孔301分别连通,第一使得,滑动通孔104的内壁与缝纫机上的滑动杆的接触面积变小,减少摩擦,第二通过回油通孔301的设计,使得滑动的时候,空气能够进入和出来,避免气卡,再加上进油孔103在加油后,油能够以条状进行进入滑动通槽内,提高润滑效率,从而保证产品不易卡死,再加上圆环201在轴体102的一端设置,并且所述圆环201的最大直径由与轴体102连接端的另一端向与轴体102连接端逐渐变大,使得圆环 201外壁能够形成一个倾斜面或者一个阶梯式的倾斜面,能够保证在受力的时候,能够起到一个斜向的散力效果,从而保证端部的强度,并且第一加强环401和第二加强环501的设置,起到了良好的强度加强,并且通过第二加强环501的外壁倾斜,倾斜样式与圆环201反向,形成左右相对的情况,进而保证力的快速散去,从而保证整体的强度,在配合轴体102上设有置于第一加强环401一侧与第一加强环401相对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601槽深0.2cm,环形槽601槽宽1.2cm,能够减少实际成本,再通过所述环形槽601上还设有贴边环701,所述贴边环701一侧与第一加强环401一体连接,所述贴边环701环高为1.2cm,贴边环701环高为0.2mm,形成阶梯样式,从环形槽601、贴边环701和第一加强环401,逐步增加高度,形成一个阶梯,实现阶梯式受力,减少力的直接冲击,从而提高整体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环形槽601包括第一内壁601,所述第一内壁601由底部向开口处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形槽601包括第一内壁601,所述第一内壁601由底部向开口处倾斜,能够起到一个斜向受力,提高整体承受能力,进而保证整体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