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骨架结构及衣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25205发布日期:2019-08-24 10:10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骨架结构及衣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衣物处理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两个衣物处理筒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支撑框架,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上述衣物处理装置的骨架结构。



背景技术:

衣物处理装置作为家用电器已经普遍使用在人们的生活中,衣物处理装置壳体也出现多种多样,有的衣物处理装置壳体是整体结构,有的是多片组装结构。整体结构的衣物处理装置壳体存在加工成本高,对材料性能要求高的缺点,多片组装结构的衣物处理装置壳体由于连接方式的问题,多存在成型困难、强度不高的问题。

衣物处理装置的壳体均是由具有一定强度的支撑架外部覆盖上壳体覆盖板构成。现有的衣物处理装置一般是将多根支撑杆构成长方体的棱边以围成长方体,然后将各个支撑杆相接触处固定起来,以形成衣物处理装置的支撑框架。

例如,专利号为200920241062.6的中国专利,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外壳,其结构包括前面板、后面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由左上边梁、上前梁和右上边梁构成的上框架与后面板的顶部固定连接在一起;由左下边梁、下前梁和右下边梁构成的下框架与后面板的底部固定连接在一起;左上边梁和左下边梁之间固定安装有左侧板,上前梁和下前梁之间固定安装有前面板,右上边梁和右下边梁之间固定安装有右侧板。

但是,现有的支撑框架在应用于双滚筒衣物处理装置时,提供的支撑强度不足,无法为上、下两个滚筒提供足够的安装支撑强度。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骨架结构,以实现对上下放置的两个衣物处理筒进行有效支撑、提升整机支撑强度的目的。为实现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骨架结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内上下设置的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之间设置有上筒底座,所述上筒底座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支撑框架相固定安装。

进一步,所述支撑框架包括水平放置的方形底座,底座的四个端角处分别设有一根向上竖直延伸的竖梁,左右侧相邻两竖梁分别经一中加强件相连接,所述上筒底座固定安装于中加强件上。

进一步,上筒底座为一水平延伸的片状结构,上筒底座的左右两侧分别对应搭放于对应侧中加强件上、并经螺钉相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中加强件为在一竖直面中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条状板材,上筒底座的左右侧壁分别与对应侧中加强件的内侧壁对应贴合接触、并在对应贴合接触处经至少一个螺钉相固定连接。

进一步,中加强件的中部设有向支撑框架内部凸出的支撑压型,支撑压型沿水平方向延伸,上筒底座的侧部下壁对应搭置于支撑压型的上侧面处。

进一步,两中加强件的前端分别设有向上竖直延伸的上竖梁,上竖梁的下端与中加强件和/或上筒底座相固定连接。

进一步,上筒底座的前端安装有上筒前加强件,上筒前加强件还与两上竖梁分别相固定连接。

进一步,上筒前加强件为自中部向两端分别向上弯曲的弧形板材,上筒前加强件的中部与上筒底座的前端中部相固定连接、上筒前加强件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上竖梁相固定连接。

进一步,上竖梁由横断为“l”形的、竖直延伸的条状板材构成,上竖梁的下端内侧与上筒底座侧对应端角的外侧壁相对应贴合接触,上竖梁的下端对应搭置于相应侧中加强件上所设支撑压型上;优选的,上竖梁与上筒底座对应贴合接触处经至少一个螺钉相固定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设有对衣物进行处理的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安装有上述任一所述的骨架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较现有技术的优势在于:

通过在支撑框架中部固定安装一水平设置的上筒底座,以实现衣物处理装置的上下两个衣物处理筒分别对应安装于不同的底座上,进而保证了两个衣物处理筒可分别被有效支撑、固定安装的目的。还有,在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之间设置用于对第一衣物处理筒进行支撑固定的上筒底座,将两个衣物处理筒隔离开来,令两个衣物处理筒的噪音震动背相互分隔,避免了共振,防止了机器运行时噪声过大、震动过于剧烈情况的发生。

同时,本发明结构简单,效果显著,适宜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的侧板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的上后背板结构示意图;

图4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的下后背板结构示意图;

图5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的后u板结构示意图;

图6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的后u板结构示意图;

图7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的支撑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8本发明实施例图7中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本发明实施例图7中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的骨架结构示意图;

图11和图12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不同视角的衣物处理装置安装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说明:100—支撑框架,1—竖梁,2—上筒底座,3—底座,4—中加强件,5—上竖梁,7—把手部,8—后加强件,9—侧板,10—压型,11—通风口,12—遮挡盖,13—螺钉孔,14—上后背板,15—下后背板,16—后u板,17—排水口,18—进水口,19—电源线穿线口,20—上检修安装口,21—下检修安装口,22—竖直折边,23—安装孔,24—检修安装口,25—后背盖板,26—上筒前加强件,27—上加强件,28—后固定板,50—翻边,51—前部侧板,52—侧部侧板,53—水平翻边,54—竖直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包括支撑框架100,支撑框架100经包围其外侧的壳体围成一外壳,外壳内部设有上下堆叠设置的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所述的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分别经弹簧和/或减震件安装于支撑框架上。所述的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可以同时具备衣物洗涤和烘干功能、或者仅具备单一的洗涤功能、或者仅具备单一的烘干功能。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上方所设的第一衣物处理筒仅具备烘干功能、下方所设的第二衣物处理筒同时具备洗涤和烘干功能。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侧板,衣物处理装置侧板9上设有至少一个供用户移动衣物处理装置时把持的把手部7,侧板9上还设有与衣物处理装置内部相连通的通风口11。

通过在衣物处理装置侧板上设置把手部,令用户直接把持把手部后就可对衣物处理装置进行方便、快速的搬移;同时,通过在侧板上设置通风口,令衣物处理装置的风道可经侧部通风口与外部相连通,以实现衣物处理装置的换风通道设置于衣物处理装置侧部,进而便于衣物处理装置进行组装、提升装配效率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侧板9中部设有至少两个把手部7,各把手部7均设置于侧板的同一水平高度处;优选的,在侧板9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各设有一个把手部7。通过在衣物处理装置左右侧壁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一个把手部,令两个人员对重量较大的衣物处理装置进行搬动时,可将四个手同时对机体提供搬运操作。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把手部7包括固定安装于侧板9上的把手本体,把手本体上设有向衣物处理装置内部凹陷的凹槽,凹槽开口朝向衣物处理装置外部设置;优选的,凹槽开口朝向衣物处理装置外部、并向下方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内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的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所述把手部7设置于第一衣物处理桶和第二衣物处理桶之间的高度处。通过将两侧的把手设置于同一高度,以便于用户搬移衣物处理装置。

本实施例中,通风口11设置于侧板9上部,并与衣物处理装置内所设风道的端部相连通,以使得外部空气经通风口与风道内部相对流通。通过将通风口设置于侧板的上部,以使得衣物处理装置的风道通风口设置于机体上部,令通风口流出或流入的气体为机体上侧的气流,进而降低通风气流对操作机器的用户产生干涉、提高用户体验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口11处设置有栅格状遮挡盖12,栅格状遮挡盖12对应覆盖安装于通风口11处,以防止外部水流流入衣物处理装置壳体内部。通过在通风口处设置栅格状遮挡盖,以阻挡衣物处理装置的外壳外壁上附着的水流,避免水流随气体一块流入通风口内,进而保证了衣物处理装置的正常使用。

本实施例中,栅格状遮挡盖12包括多条水平间隔排布的横遮挡筋,各横遮挡筋均自上侧向下侧逐渐向衣物处理装置壳体外方向倾斜设置,以引导衣物处理装置外部水流沿横遮挡筋绕过通风口流动;优选的,各横遮挡筋的上侧设置于同一竖直面,各横遮挡筋的下侧与下侧相邻横遮挡筋的上侧分别相间隔一定间隙,以保证气流经间隙流经通风口;进一步优选的,各横遮挡筋的下侧相对下侧相邻横遮挡筋的高度低于或平齐设置。

本实施例中,各横遮挡筋的两端分别与一支撑圆环相固定,支撑圆环的外周与通风口孔径等大并相对应密封连接;优选的,栅格状遮挡盖上还设有至少一条竖直延伸的竖遮挡筋,各竖遮挡筋的两端分别与支撑圆环相固定连接,且竖遮挡筋依次贯穿各横遮挡筋并相固定连接;进一步优选的,栅格状遮挡盖与衣物处理装置侧板为一体设置。

本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侧板9上设有自上向下间隔排布的多个压型10。通过在侧壁的上下各部分分别设置多个压型,以提高衣物处理装置侧壁的支撑强度,进而提升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强度、降低机器运行时的震动。优选的,通风口至少部分与衣物处理装置侧板一压型相重叠设置,以将通风口设置于压型中,进而提升通风口处的外周强度。进一步优选的,把手部的上下两侧分别紧邻设置一压型,以提升把手部上下方向的抗扭力度,进而提升用户把持把手部时的稳固程度、以避免把手部脱落情况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侧板9的底部设有多个水平间隔排布的螺钉孔13,以供侧板9与衣物处理装置支撑框架100间经穿过螺钉孔13的螺钉相固定连接。

实施例二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后板结构,衣物处理装置具有一支撑框架100,支撑框架100包括设于衣物处理装置后侧的、两根竖直延伸的竖梁1;支撑框架100的后侧设有上下交错设置的、固定安装于支撑框架100上的上后背板14和下后背板15。

通过将衣物处理装置的后板上设置两块上下设置的、可拆卸的后背盖板,以便于对机器上部和下部区域分布进行组装和维修。同时,通过在后板上设置上下交错设置的后背板,以分别对应于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进而实现对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进行分别组装、检修和维护的目的,提升了对机体壳体内部组件检修的便利性。

本实施例中,支撑框架100包括设于衣物处理装置后侧中部高度的后加强件8,后加强件8的两端分别与两竖梁1相固定连接,上后背板14设于后加强件上部、下后背板15设于后加强件8下部;优选的,后加强件8水平延伸,后加强件8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框架100后侧两竖梁1相固定连接;进一步优选的,支撑框架的两侧分别覆盖铺设有侧板9,两侧侧板9的后侧边分别设有向靠近方向弯折的水平折边,水平折边与对应侧后竖梁1对应贴合接触,上后背板14和下后背板15的左右两侧分别与侧板9的折边对应贴合接触。

本实施例中,后加强件8上设有至少一个供包装定位杆穿过安装的安装孔23。

通过设置后加强件,为包装运输杆提供了安装位置,令洗衣机运输过程中,将包装运输杆自后向前依次穿过后加强件、第一衣物处理筒和/或第二衣物处理筒,以实现对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进行运输过程中限位支撑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上后背板14覆盖自后加强件8至支撑框架100顶部之间的区域,且上后背板14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对应侧竖梁1相对应贴合接触并固定连接;下后背板15覆盖自后加强件8至支撑框架100底部之间的区域,且下后背板15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对应侧竖梁1相对应贴合并固定连接;优选的,上后背板14的下侧与后加强件8的上侧相对应贴合接触并固定连接,下后背板15的上侧与后加强件8的下侧相对应贴合接触并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内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的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后加强件设置于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之间。

本实施例中,上后背板14和下后背板15上分别设有至少一处向一侧凸出的压型10。

本实施例中,支撑框架100的底部由底座3构成,底座3后侧的上侧与下后背板15的下侧相对应贴合接触并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支撑框架100的顶部安装有水平覆盖支撑框架顶部的台面,台面后侧设有向下弯折的折边,折边的下侧与上后背板14的上侧相对应贴合接触并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衣物处理筒或第二衣物处理筒为仅具备对衣物烘干处理的干燥筒,第一衣物处理筒和/或第二衣物处理筒的后部经安装板固定安装于支撑框架100上,上后背板14和/或下后背板15上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与第一衣物处理筒和/或第二衣物处理筒后部的安装板相对应重合设置;优选的,第一衣物处理筒和/或第二衣物处理筒后部的安装板28与上后背板14和/或下后背板15相对应贴合设置;进一步优选的,第一衣物处理筒和/或第二衣物处理筒后部的安装板28与上后背板14和/或下后背板15分别安装于支撑框架100后侧两竖梁1的相对两侧。

本实施例中,上后背板14的顶部为自中心向两侧逐渐向下弯曲的斜面,令衣物处理装置后侧顶部两端形成上后背板14与支撑框架100围成的缺口;优选的,第一衣物处理筒的后部经安装板28固定安装于支撑框架100上,安装板28的顶部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18和电源线穿线口19,所述的进水口和电源线穿线口分别与上后背板14和支撑框架100之间的缺口相对应设置;进一步优选的,底座3的后侧设有供排水阀安装的排水口17。

实施例三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介绍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左侧板或右侧板由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侧板构成后板由上述实施例二所述的后板构成;另一块侧板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不具有通风口。

实施例四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壳体结构,其包括后u板16,后u板16经两条竖直折边22弯折后形成横断面为“u”形的、围成衣物处理装置壳体左右侧壁和后壁;后壁上设有上下两个检修安装口20、21,后壁上安装有分别覆盖对应检修安装口的上后背盖板14和下后背盖板15。

通过将衣物处理装置壳体设置为包括左右侧壁和后壁的后u板,以使得机体的壳体结构简化、强度提升,并提升了组装效率;同时,在后u板的后壁上设置两块上下设置的、可拆卸的后背盖板,以便于对机器上部和下部区域分布进行组装和维修。

本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内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的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所述上检修安装口20对应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的至少部分,下检修安装口21对应第二衣物处理筒的至少部分。通过在后u板上设置上下交错设置的后背板,以分别对应于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进而实现对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进行分别组装、检修和维护的目的,提升了对机体壳体内部组件检修的便利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检修安装口20设置为上端水平宽度大、下端水平宽度小的开口,且上检修安装口20的上侧边为自中心向两侧逐渐向下弯曲的圆弧线段、两侧边为相对后壁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的直线段、下侧边为水平延伸的直线段;优选的,上检修口20的相邻边交汇处设置有圆弧倒角。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检修安装口21设置为长方形开口,下检修安装口21的水平宽度大于上检修口的最大水平宽度;优选的,长方形开口的四个端角处分别设有圆弧倒角。

本实施例中,上后背盖板14和下后背盖板15分别可拆卸的固定安装于后壁一侧。优选的,上后背盖板14和下后背盖板15均安装于靠近机体内部的一侧,以避免后背盖板凸出于机体、造成对用户或物品划伤、损坏情况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上后背盖板14固定安装于后壁上,上后背盖板14的部分与上检修安装口20的全部区域在水平方向上对应重叠;下后背盖15板固定安装于后壁上,下后背盖板15的部分与下检修安装口21的全部区域在水平方向上对应重叠;优选的,上后背盖板14的外周凸出上检修安装口20并与后壁相对应贴合接触,贴合接触处经至少一个螺钉可拆卸的相固定安装;下后背盖板15的外周凸出下检修安装口21并与后壁相对应贴合接触,贴合接触处经至少一个螺钉可拆卸的相固定安装。

本实施例中,壳体左右侧壁相对后u板16的竖直中分线相对称设置;壳体左右侧壁中部分别设有至少两个把手部7,各把手部7均设置于后u板的同一水平高度处;优选的,在壳体左、右侧壁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各设有一个把手部7;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把手部7设置于第一衣物处理桶和第二衣物处理桶之间的高度处。

本实施例中,后u板16构成的衣物处理装置左侧壁或右侧壁的上部设有通风口11,通风口11与衣物处理装置内所设风道的端部相连通,以使得外部空气经通风口与风道内部相对流通;优选的,所述通风口11处设置有栅格状遮挡盖12,栅格状遮挡盖12对应覆盖安装于通风口处,以防止外部水流流入衣物处理装置壳体内部;进一步优选的,栅格状遮挡盖12包括多条水平间隔排布的横遮挡筋,各横遮挡筋均自上侧向下侧逐渐向衣物处理装置壳体外方向倾斜设置,以引导衣物处理装置外部水流沿横遮挡筋绕过通风口流动。

本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分别设有自上向下间隔排布的多个压型10,且左侧壁和右侧壁上所设的压型10相对称设置;优选的,通风口11至少部分与衣物处理装置侧壁一压型10相重叠设置;进一步优选的,把手部7的上下两侧分别紧邻设置一压型10。

本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底部设有多个水平间隔排布的螺钉孔13,以供侧板与衣物处理装置支撑框架间经穿过螺钉孔13的螺钉相固定连接。

实施例五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壳体结构,其包括后u板16,后u板16经两条竖直折边22弯折后形成横断面为“u”形的、围成衣物处理装置壳体左右侧壁和后壁;壳体左右侧壁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把手部7,后u板16上还设有与壳体内部相连通的通风口11。

通过将衣物处理装置壳体设置为包括左右侧壁和后壁的后u板,以使得机体的壳体结构简化、强度提升,并提升了组装效率;同时,在后u板上集成设置一个通风口,令机体内所设的风道与通风口相连通,实现经壳体上所设通风口与外部进行气体交换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壳体左右侧壁相对后u板16的竖直中分线相对称设置;壳体左右侧壁中部分别设有至少两个把手部7,各把手部7均设置于后u板16的同一水平高度处;优选的,在壳体左、右侧壁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各设有一个把手部7。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把手部7包括固定安装于后u板16上的把手本体,把手本体上设有向衣物处理装置内部凹陷的凹槽,凹槽开口朝向衣物处理装置外部设置;优选的,凹槽开口朝向衣物处理装置外部、并向下方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内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的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所述把手部7设置于第一衣物处理桶和第二衣物处理桶之间的高度处。

本实施例中,通风口11设置于后u板16构成的衣物处理装置左侧壁或右侧壁的上部,并与衣物处理装置内所设风道的端部相连通,以使得外部空气经通风口与风道内部相对流通。通过将通风口设置于机体一侧壁的上部,以使得衣物处理装置的风道通风口设置于机体上部,令通风口流出或流入的气体为机体上侧的气流,进而降低通风气流对操作机器的用户产生干涉、提高用户体验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口11处设置有栅格状遮挡盖12,栅格状遮挡盖12对应覆盖安装于通风口11处,以防止外部水流流入衣物处理装置壳体内部。

本实施例中,栅格状遮挡盖12包括多条水平间隔排布的横遮挡筋,各横遮挡筋均自上侧向下侧逐渐向衣物处理装置壳体外方向倾斜设置,以引导衣物处理装置外部水流沿横遮挡筋绕过通风口流动;优选的,各横遮挡筋的上侧设置于同一竖直面,各横遮挡筋的下侧与下侧相邻横遮挡筋的上侧分别相间隔一定间隙,以保证气流经间隙流经通风口;进一步优选的,各横遮挡筋的下侧相对下侧相邻横遮挡筋的高度低于或平齐设置。

本实施例中,各横遮挡筋的两端分别与一支撑圆环相固定,支撑圆环的外周与通风口孔径等大并相对应密封连接;优选的,栅格状遮挡盖上还设有至少一条竖直延伸的竖遮挡筋,各竖遮挡筋的两端分别与支撑圆环相固定连接,且竖遮挡筋依次贯穿各横遮挡筋并相固定连接;进一步优选的,栅格状遮挡盖与衣物处理装置侧板为一体设置。

本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分别设有自上向下间隔排布的多个压型10,且左侧壁和右侧壁上所设的压型相对称设置;优选的,通风口11至少部分与衣物处理装置侧壁一压型10相重叠设置;进一步优选的,把手部7的上下两侧分别紧邻设置一压型10。

本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底部设有多个水平间隔排布的螺钉孔13,以供侧壁与衣物处理装置支撑框架100间经穿过螺钉孔13的螺钉相固定连接;优选的,衣物处理装置后侧壁的下端一侧设有排水口17,后侧壁的上端一侧设有进水口18、另一侧设有电源线安装口19;进一步优选的,后侧壁还设有一检修安装口24,后u板16上可拆卸的安装有一后背盖板25,后背盖板25固定安装后对应覆盖检修安装口24。

实施例六

如图10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骨架结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支撑框架100,上下设置的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之间设置有上筒底座2,所述上筒底座2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支撑框架100相固定安装。

通过在支撑框架中部固定安装一水平设置的上筒底座,以实现衣物处理装置的上下两个衣物处理筒分别对应安装于不同的底座上,进而保证了两个衣物处理筒可分别被有效支撑、固定安装的目的。还有,在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之间设置用于对第一衣物处理筒进行支撑固定的上筒底座,将两个衣物处理筒隔离开来,令两个衣物处理筒的噪音震动背相互分隔,避免了共振,防止了机器运行时噪声过大、震动过于剧烈情况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框架100包括水平放置的方形底座3,底座3的四个端角处分别设有一根向上竖直延伸的竖梁1,左右侧相邻两竖梁1分别经一中加强件4相连接,所述上筒底座2固定安装于中加强件4上。通过在支撑框架的左右两侧的中部分别设置中加强件,以为上筒底座提供一有效支撑平面,令上筒底座可靠的安装固定于支撑框架上。

本实施例中,上筒底座2为一水平延伸的片状结构,上筒底座2的左右两侧分别对应搭放于对应侧中加强件4上、并经螺钉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加强件4为在一竖直面中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条状板材,上筒底座2的左右侧壁分别与对应侧中加强件4的内侧壁对应贴合接触、并在对应贴合接触处经至少一个螺钉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中加强件4的中部设有向支撑框架内部凸出的支撑压型,支撑压型沿水平方向延伸,上筒底座2的侧部下壁对应搭置于支撑压型的上侧面处。通过在中加强件上设置两个相对凸出的压型,以实现上筒底座可方便的搭放于压型上侧面,达到了对上筒底座预定位安装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两中加强件4的前端分别设有向上竖直延伸的上竖梁5,上竖梁5的下端与中加强件4和/或上筒底座2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上筒底座2的前端安装有上筒前加强件26,上筒前加强件26还与两上竖梁5分别相固定连接;优选的,上筒前加强件26为自中部向两端分别向上弯曲的弧形板材,上筒前加强件26的中部与上筒底座2的前端中部相固定连接、上筒前加强件26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上竖梁5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上竖梁5由横断为“l”形的、竖直延伸的条状板材构成,上竖梁5的下端内侧与上筒底座2侧对应端角的外侧壁相对应贴合接触,上竖梁5的下端对应搭置于相应侧中加强件4上所设支撑压型上;优选的,上竖梁5与上筒底座2对应贴合接触处经至少一个螺钉相固定连接。

实施例七

如图7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支撑框架,衣物处理装置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的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筒;支撑框架100包括供第二衣物处理筒放置的下支撑框架101,下支撑框架101的顶部安装有向上延伸的上支撑框架102,所述第一衣物处理筒安装于上支撑框架102内。

通过将支撑框架设置为相互独立的上下支撑框架,以实现对框架的部分进行可替换维修的目的;同时,将第一衣物处理筒和第二衣物处理分别对应安装于相应的支撑框架部分,以实现设备的模块化管理,令同一生产流水线可对仅具有第二衣物处理筒的设备、和同时具备第一、第二衣物处理筒的设备进行生产,进而提升了设备的模块化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下支撑框架101包括水平放置的方形底座3,底座3的四个端角处分别设有一根向上竖直延伸的竖梁1,至少一对相邻竖梁1之间经中加强件4相连接固定,以围成供第二衣物处理筒安装的框架结构;优选的,左右两侧的相邻竖梁之间分别经左中加强件和右中加强件相固定连接;进一步优选的,左中加强件和右中加强件相对称设置。

本实施例中,上支撑框架102包括靠近前侧左右两端设置的、向上竖直延伸的两根上竖梁5,两上竖梁5的下端均与下支撑框架101相固定连接,两上竖梁5的顶部分别连接有向后延伸的上加强件27。

本实施例中,上支撑框架102的上竖梁5下端与下支撑框架101的中加强件4和/或竖梁1上端相固定连接。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上竖梁5的下端与中加强件4和/或竖梁1上端相对应贴合接触并经钉相固定连接;优选的,上竖梁5的下端外侧与中加强件4的内侧相对应贴合,并在贴合接触处连接两个上下设置的螺钉,令上竖梁5与中加强件4相固定连接。通过将上竖梁的下端与中加强件贴合预定位后再经螺钉紧固装配连接,使得上竖梁与下支撑框架的装配稳固度和安装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上竖梁5的顶端设有向后水平弯折的翻边50,上加强件27的端部对应贴合的搭放于翻边50上侧、并经螺钉相固定连接;优选的,上竖梁5由横断面呈“l”形的两条状侧板构成,分别为与支撑框架100前侧相对应平行或重合设置的前部侧板51、和与支撑框架100侧部相对应平行或重合设置的侧部侧板52;前部侧板51上端设有一水平延伸的豁口,侧部侧板52上端设有一水平延伸的折线,所述折线与豁口相平齐设置,令上竖梁5的上端绕折线向后弯折90度,上竖梁弯折部构成翻边50。

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边50包括自上竖梁5前部侧板顶端向后水平弯折的水平翻边53,和自水平翻边侧部向下竖直弯折的竖直翻边54,所述竖直翻边54与上竖梁5侧部侧板52相对应贴合设置、并经铆接固定,上加强件27的端部搭放于水平翻边53上侧、并经螺钉相钉连接;优选的,水平翻边53的向后延伸长度大于上竖梁5侧部侧板52的水平宽度,以使水平翻边53的端部凸出上竖梁5设置、并供上加强件27搭置贴合。

本实施例中,上加强件27为截面呈“l”的条状结构,上加强件27的两侧内壁分别与水平翻边53上侧和竖直翻边54外侧相对应限位接触。通过将上加强件对应贴合设置于对应翻边处,以提升了上加强件的装配支撑点,令整个装置的稳固度得到显著提升。

本实施例中,下支撑框架101的后侧还设有中后加强件8,中后加强件8水平延伸、两端分别与后侧两竖梁1的上部相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两上加强件27的后端分别与第一衣物处理筒的安装板28相连接,后固定板的下端与下支撑框架相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设置,以将上部仅具备烘干功能的第一衣物处理筒对应安装于上部支撑框架内,并保证了机体上部后侧的密封固定,令第一衣物处理筒的后固定板同时具备了连接加强件、构成部分支撑框架的功能。

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案可以进一步组合或者替换,且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化和改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