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19095发布日期:2022-07-12 23:27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


背景技术:

2.织机在运转过程中,通过经纱和纬纱的交织形成织造产品。经纱在织机运转中必须保持恒定张力,所以需要时刻检测每一根经纱的张力变化。目前通用的织机配置的停经探测装置操作过于复杂,每一根经纱都要穿过一个停经片,用停经片的高低位置来判断经纱断头或者松弛。通常情况下每台织机会有从几千根到几万根不等的经纱数量,对应的也需要相应数量的停经片。该装置在织机准备过程中浪费相当的时间,而且在处理断头纱的操作中,寻找位置,打结穿纱都不方便。
3.因此,结合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停经装置存在的问题,不再使用对每一根经纱的判断来探测经纱是否断头或松弛,从而大大简化了上机准备和对经纱断头后的操作过程。
5.为实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其包括第一分纱罗拉、第二分纱罗拉、图像识别装置和若干条经纱,所述第一分罗拉和所述第二分纱罗拉轴向相同,所述第一分纱罗拉与所述第二分纱罗拉相邻且间隔设置,若干条所述经纱依次沿所述第一分纱罗拉的长度方向或所述第二分纱罗拉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经纱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分纱罗拉的长度方向或所述第二分纱罗拉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经纱从所述第一分纱罗拉和所述第二分纱罗拉间穿过,所述经纱的一端朝所述第一分纱罗拉远离所述第二分纱罗拉的方向延伸,所述经纱的另一端朝所述第二分纱罗拉远离所述第一分纱罗拉的方向延伸,所述图像识别装置的工作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分纱罗拉和所述第二分纱罗拉。
6.进一步的,其还包括经轴,所述经轴位于所述第一分纱罗拉远离所述第二分纱罗拉的一侧,所述经纱朝所述第一分纱罗拉远离所述第二分纱罗拉方向延伸的一端缠绕在所述经轴上,若干条所述经纱依次沿所述经轴的轴线方向分布。
7.进一步的,所述经纱包括若干条上层经纱和若干条下层经纱,若干条所述上层经纱和若干条所述下层经纱沿所述经轴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所述上层经纱位于所述第一分纱罗拉的上方,所述上层经纱位于所述第二分纱罗拉的下方,所述下层经纱位于所述第一分纱罗拉的下方,所述下层经纱位于所述第二分纱罗拉的上方。
8.进一步的,其还包括导纱辊轴,所述导纱辊轴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经轴的轴线方向一致,所述导纱辊轴位于所述经轴和所述第一分纱罗拉之间,所述经纱位于所述导纱辊轴的上方。
9.进一步的,其还包括处理装置,所述图像识别装置与所述处理装置通讯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图像识别装置为高速摄像机。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至少具有如下一个或多个有益效果:
12.(1)本技术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其采用图像识别装置直接识别经纱是否断线的方式,替代了带有停经片的停经装置,不再使用对每一根经纱的判断来探测经纱是否断头或松弛,经纱只接触光滑的分纱罗拉,结构简单,大大简化了上机准备和对经纱断头后的操作过程,织机准备时间短,省去了传统停经片打结穿纱等不方便操作;
13.(2)本技术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其两层经纱分别绕过两根分纱罗拉,减小了图像上经纱的排列密度,便于识别;
14.(3)本技术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其采用图像识别的方式,在幅宽方向上很容易定位经纱断头或松弛的位置。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的在两分纱罗拉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图像识别装置所拍到的图像示意图;
1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在一条经纱断头时图像识别装置所拍到的图像示意图;
2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在一条经纱松弛时图像识别装置所拍到的图像示意图。
21.其中,1-第一分纱罗拉,2-第二分纱罗拉,3-图像识别装置,4-经纱,41-上层经纱,42-下层经纱,43-喂入方向,5-经轴,6-导纱辊轴。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23.实施例
24.请参阅图1至图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的在两分纱罗拉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图像识别装置所拍到的图像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在一条经纱断头时图像识别装置所拍到的图像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在一条经纱松弛时图像识别装置所拍到的图像示意图。
25.本实施例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其包括第一分纱罗拉1、第二分纱罗拉2、图像识别装置3、经轴5、导纱辊轴6和若干条经纱4。所述第一分罗拉和所述第二分纱罗拉2轴
向相同,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与所述第二分纱罗拉2相邻且间隔设置。所述经轴5位于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远离所述第二分纱罗拉2的一侧。所述导纱辊轴6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经轴5的轴线方向一致。所述导纱辊轴6位于所述经轴5和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之间。如图1所示,图中示意性展示了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与所述第二分纱罗位于同一高度,所述导纱辊轴6的上端位于与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接近同一高度的位置,所述经轴5则位于所述导纱辊轴6远离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一侧的斜下方。若干条所述经纱4的一端沿所述经轴5的轴线方向依次缠绕在所述经轴5上,所述经纱4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导纱辊轴6,即从所述导纱辊轴6的上方通过后,从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和第二分纱罗拉2之间穿过,且若干条所述经纱4依次沿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的长度方向或所述第二分纱罗拉2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经纱4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的长度方向或所述第二分纱罗拉2的长度方向垂直。在织机工作时,所述经纱4将沿着图1中所示的喂入方向43做带有一定张力的运动。换句话说,即所述经纱4从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和所述第二分纱罗拉2间穿过,所述经纱4的一端朝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远离所述第二分纱罗拉2的方向延伸并缠绕在所述经轴5上,所述经纱4的另一端朝所述第二分纱罗拉2远离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的方向延伸。
26.经纱4均匀的分为两层,分别绕过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和第二分纱罗拉2。即一部分经纱4从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的上方通过后再从所述第二分纱罗拉2的下方通过,另一部分经纱4从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的下方通过后再从所述第二分纱罗拉2的上方通过,如图2或图3所示。所述经纱4包括若干条上层经纱41和若干条下层经纱42。若干条所述上层经纱41和若干条所述下层经纱42沿所述经轴5的长度方向交替排布。所述上层经纱41位于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的上方且位于所述第二分纱罗拉2的下方,所述下层经纱42位于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的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二分纱罗拉2的上方。
27.所述图像识别装置3的工作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和所述第二分纱罗拉2。织机设备还设置有处理装置,所述图像识别装置3与所述处理装置通讯连接。所述图像识别装置3优选为高速摄像机,可以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连续拍照,并将拍到的影响数据传输到处理装置内进行比对分析。如图1所示,图中适应性展示了所述图像识别装置3设置在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和所述第二分纱罗拉2的正上方,所述图像识别装置3的工作方向向下朝向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和所述第二分纱罗拉2上的经纱4。当有经纱4出现断头或松弛时,由于张力变化,造成该经纱4在两根分纱罗拉处的排列发生变化,形成缺失或松弛。而所述图像识别装置3通过捕捉断头经纱4处前后的图像,对比差异,从而可以确定断裂或松弛的经纱4位置。
28.接下来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解释说明。
29.如图3所示,所述经纱4在通过所述导纱辊轴6后,分为上层经纱41和下层经纱42,分别交替绕过所述第一分纱罗拉1和所述第二分纱罗拉2,这时高速摄像机等图像识别装置3将捕捉到如图4所示的图像。经纱4均匀分布在两根分纱罗拉上。而当有经纱4断头时,如图5中圈a内所示,在一根分纱罗拉上经纱4排列发生变化。高速摄影机等图像识别装置3以一定频率连续拍照,将捕捉到的图5中的图像上传至处理装置内与图4中的图像进行对比,检测出有经纱4断头。类似的,如果经纱4松弛同样会出现排列差异,如图6中圈b内所示。
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至少具有如下一个或多个有益效果:
31.(1)本技术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其采用图像识别装置直接识别经纱是否断线的方式,替代了带有停经片的停经装置,不再使用对每一根经纱的判断来探测经纱是否断头或松弛,经纱只接触光滑的分纱罗拉,结构简单,大大简化了上机准备和对经纱断头后的操作过程,织机准备时间短,省去了传统停经片打结穿纱等不方便操作;
32.(2)本技术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其两层经纱分别绕过两根分纱罗拉,减小了图像上经纱的排列密度,便于识别;
33.(3)本技术的具有断纱识别的织机设备,其采用图像识别的方式,在幅宽方向上很容易定位经纱断头或松弛的位置。
34.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35.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技术请求保护的范围。
36.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中上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