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挠性接纬剑杆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254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挠性接纬剑杆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机械领域,涉及对挠性接纬剑杆头的改进。
现行的挠性接纬剑杆头固定片只起固定勾头、导纱块、底板、夹纱杆的作用,由于形状复杂,采用铝合金压铸成型,螺纹孔强度欠佳,经不多几次更换,容易滑扣,固定片与剑身交接处容易折断,又因底板是碳纤增强尼龙注射成型,底板前端强度最薄弱处作为过渡进入经纱,磨损严重,极易折断,因而现行挠性接纬剑杆头强度和耐磨性差、易折断、使用寿命短。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强度和耐磨性好,使用寿命长的挠性接纬剑杆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种挠性接纬剑杆头包括剑身、固定片、底板、夹纱杆、勾头、导纱块,固定片前端下缘为R型,底边延伸至与底板底面齐平,固定片后端伸入剑身之中,剑身上凸台面前部加厚并向前端伸长,与固定片后端有一段包含重叠长度。固定片由45号钢冲压成型。


图1接纬剑杆头部分正视图。
图2接纬剑身(包括固定片)及底板部分正视图。
图3接纬剑身(包括固定片)及底板部分仰视图。
图4固定片正视图。
图5固定片俯视图。
图6底板沿B-B剖切正视图。
图7底板仰视图。
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包括剑身(1)、夹纱杆(3)、固定片(4)、导纱块(5)、勾头(6)、底板(8)的挠性接纬剑杆头,剑身(1)由碳纤增强尼龙用模具注射成型,固定片(4)定位于模具中与剑身(1)注成一体,成为剑身(1)的一部分,固定片(4)后端(22)有一段在注射成型时插入剑身(1)之中,剑身上凸台面(23)前部加厚并向前端伸长与固定片(4)后端(22)有一段包含重叠长度,固定片(4)前端下缘(19)为R型,底边(20)延伸至与底板(8)底面(21)齐平,底板(8)由碳纤增强尼龙注塑成型,底板(8)的叉形槽(15)与固定片(4)的定位角(13)相配合,底板(8)的后端有园柱孔(16)与剑身(1)上的园柱(18)相定位,并用一个螺钉(9)固紧在剑身(1)上,用二个螺钉(9)固紧在固定片(4)的螺座(12)的螺孔(14)上,夹纱杆(3)用螺钉(24)固定在剑身(1)上,勾头(6)依靠夹纱杆(3)定位,用两个螺钉(7)固紧在固定片(4)〔即剑身(1)〕的螺孔(11)上,与夹纱杆(3)形成接纬剑杆头的夹纱钳口,导纱块(5)用两个螺钉(2)固紧在固定片(4)〔即剑身(1)〕的螺孔(10)上,为了简化固定片(4)的制造工艺,固定片(4)上联接底板(8)用的两个45号钢制成的螺座(12)焊接联结在固定片(4)上,固定片(4)的本体就可用45号钢冲压成型。
上面阐明了底板可更换式的挠性接纬剑杆头。在符合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前题下,底板也可以与剑身注塑成一体。
当然,固定片的材料,螺座型式、螺座与固定片的联结方式、剑身的结构形式,底板与固定片、度板与剑身的定位方式不局限上述的形式,还可以是其他形式。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这种挠性接纬剑杆头,由于固定片(包括螺座)由耐磨的钢材制成,固定片前沿R型代替现行底板前端承受剑杆头高速进入经纱的冲击和磨擦,使底板仅受到正常的磨损,钢制的螺孔强度高,固定片后端注入剑身中,经试验证明,固定片与剑身交接处不易折断,强度和耐磨性好,使用寿命比改进前提高3~5倍,实用性好,避免了因剑杆头在使用时损坏,造成纺织机和纺织品的事故,工艺性好制造方便。
权利要求1.一种挠性接纬剑杆头包括剑身、固定片、底板、夹纱杆、勾头、导纱块,其特征在于固定片的前端下缘为R型,底边延伸至与底板底面齐平,固定片后端伸入剑身之中,与剑身注成一体,剑身的上凸台面前部加厚并向前端伸长,与固定片后端有一段包含重叠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接纬剑杆头其特征在于固定片(4)由45#钢冲压成型,固定片(4)上的二个凸出螺座(12)由45#钢制成与固定片(4)用焊接焊成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挠性接纬剑杆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固定片(4)相适应的底板(8),底板(8)的叉形槽(15)与固定片(4)的定位角(13)相配合,底板(8)的后端有园柱孔(16)与剑身(1)上注射成型的园柱(18)相定位,并用一个螺钉(9)固紧在剑身(1)上,用两个螺钉(9)固紧在固定片(4)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挠性接纬剑杆头的改进。本实用新型包括剑身、固定片、底板、夹纱杆、钩头、导纱块。固定片前端下缘为R形,底边延伸至与底板底面齐平,固定片后端伸入剑身之中,剑身的上凸台面前部加厚并向前端伸长与固定片后端有一段包含重叠长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固定片与剑身交接处不易折断、耐磨性和使用寿命比改进前提高3~5倍,间接的避免了因此造成纺织机和纺织品的损坏事故。
文档编号D03D47/00GK2191873SQ9323801
公开日1995年3月15日 申请日期1993年1月8日 优先权日1993年1月8日
发明者杨光廉, 王传琦, 郑传信, 徐迪正, 史建明 申请人:航空航天工业部成都发动机公司七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