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红外发热面料及其加工方法_3

文档序号:9859964阅读:来源:国知局
(1) 取各种纤维混纺织造,得混纺面料; (2) 取壳聚糖,2,4_二羟基二苯甲酮,丝素蛋白,氨基三甲叉膦酸四钠,脂肪醇聚氧乙烯 醚,海藻酸钠加入到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得初次整理液,将混纺面料置于初次整理液中, 按浴比1:25,于45 °C下保温震荡20min,浸乳,30 °C烘干,备用; (3 )取聚六亚甲基双胍,丙三醇,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水性聚胺酯,加入到适量的水 中,搅拌均匀,得二次整理液,将步骤(2)处理后的面料置于二次整理液中,按浴比1:36,于 45°C下保温震荡20min,浸乳,30°C烘干,用去离子水清洗织物表面残留物,自然干燥,60°C 下烘焙15s。
[0021] 实施例4:抑菌性测评 评价织物抗菌性能的持久性,主要是对抗菌织物进行抗菌性能的耐洗性试验。抗菌织 物洗涤试验参照《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中附录C的简化洗涤条件及程序,对待测织 物洗涤50次。抗菌织物性能测试方法参照《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中附录D的振荡 法。振荡法是模仿人体的穿着条件,使细菌在振荡条件下与服装内抗菌剂接触,通过计算细 菌减少率,确定抗菌性能大小的一种方法。振荡法测试步骤是:将待测试样放入含有一定浓 度的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种)培养液中,然后把试样置于往复式振荡器上,在(24 ± I) °C 下,以150r/min的速度振荡18h,通过振荡使试样织物与菌液充分接触后,在(37 ± I) °C生化 培养箱中培养24h,测定振荡前后细菌的菌落数,通过菌落计数方法来定量评价抗菌效果。 振荡法测试抗菌性能的计算: 抑菌率(%) = (A-B)/AX100%其中,A为标准空白试样振荡18h后菌落数;B为待测试 样振荡18h后菌落数。表1为检测得到的结果。
[0022] 表 1
表1中的数据表明,本发明实施例1-3制备的远红外发热面料具有较高的抑菌率;对比 例1(不使用咖啡碳纤维)、对比例2(不使用2,4_二羟基二苯甲酮)、对比例3(不使用海藻酸 钠)以及对比例4(不使用油酰基甲基牛磺酸钠)抗菌效果显著下降,说明本发明的各种组分 相互协同,共同发挥作用。
[0023]实施例5吸湿扩散性测试 每个样品裁取5块试样,每块试样的尺寸为IOcm X IOcm,试样应平整无皱褶,将试样放 置在标准大气条件下调湿平衡;将试样平放在试验台上,吸取约〇. 2ml的水轻轻地滴在试样 上,滴管口径距离试样表面应不超过I cm,仔细观察水滴扩散情况,记录水滴接触试样内层 表面至完全渗透扩散(不再呈现镜面反射)至外层的所需时间,精确至0.1s。如果水滴扩散 速度较慢,在一定时间(如300s)后仍未完全扩散,则可停止试验,并记录扩散时间为大于设 定时间(如300s)。记录5块试样的平均滴水扩散时间(s)。这种方法非常简易直观,观察者可 以从水滴接触试样内层表面完全渗透扩散到外层所需的时间来评判其吸湿扩散性能。水滴 扩散时间越短,说明其吸湿扩散性能越好。测试结果见表2。
表2的数据表明,本发明实施例1-3制备的面料吸湿性较好,而对比例1(不使用咖啡碳 纤维)以及对比例4(不使用油酰基甲基牛磺酸钠)吸湿性较差。
[0024]实施例6远红外功能测试 实施例1-3的面料参照FZ/T64010-2000《远红外纺织品》中规定的方法检测远红外法向 发射率以及经洗涤20次后的远红外法向发射率,结果见表3。
[0025]表 3
表3的数据表明,本发明实施例1-3制备的面料具有良好的远红外功能,并且性质稳定。
【主权项】
1. 一种远红外发热面料,该面料由经纱和炜纱交织而成,其中经纱由下列重量份数的 原料混纺织造:远红外丙纶纤维40-80份,咖啡碳纤维10-30份,大豆蛋白纤维10-20份,氨纶 5-20份;炜纱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混纺织造:竹炭纤维40-80份,棉纤维20-30份,聚丙烯 腈纤维10-20份,氨纶5-10份;所述面料织造完成后经过抗菌整理液处理。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发热面料,其中所述抗菌整理液包含壳聚糖5-10 份,2,4_二羟基二苯甲酮5-10份,丝素蛋白0.5-3份,氨基三甲叉膦酸四钠0.5-3份,脂肪醇 聚氧乙烯醚0.5-2份,油酰基甲基牛磺酸钠5-8份,海藻酸钠5-10份,聚六亚甲基双胍5-10 份,丙三醇5-15份,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3-8份,水性聚胺酯5-10份。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发热面料,该面料由经纱和炜纱交织而成,其中 经纱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混纺织造:远红外丙纶纤维60份,咖啡碳纤维20份,大豆蛋白纤 维15份,氨纶10份;炜纱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混纺织造:竹炭纤维60份,棉纤维25份,聚丙 烯腈纤维15份,氨纶6份;所述面料织造完成后经过抗菌整理液处理;所述抗菌整理液包含 壳聚糖8份,2,4_二羟基二苯甲酮8份,丝素蛋白2份,氨基三甲叉膦酸四钠1.5份,脂肪醇聚 氧乙烯醚1份,油酰基甲基牛磺酸钠6份,海藻酸钠8份,聚六亚甲基双胍9份,丙三醇10份,十 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5份,水性聚胺酯7份。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发热面料,该面料由经纱和炜纱交织而成,其中 经纱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混纺织造:远红外丙纶纤维40份,咖啡碳纤维10份,大豆蛋白纤 维10份,氨纶5份;炜纱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混纺织造:竹炭纤维40份,棉纤维20份,聚丙 烯腈纤维10份,氨纶5份;所述面料织造完成后经过抗菌整理液处理;所述抗菌整理液包含 壳聚糖5份,2,4_二羟基二苯甲酮5份,丝素蛋白0.5份,氨基三甲叉膦酸四钠0.5份,脂肪醇 聚氧乙烯醚0.5份,油酰基甲基牛磺酸钠5份,海藻酸钠5份,聚六亚甲基双胍5份,丙三醇5 份,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3份,水性聚胺酯5份。5.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发热面料,该面料由经纱和炜纱交织而成,其中 经纱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混纺织造:远红外丙纶纤维80份,咖啡碳纤维30份,大豆蛋白纤 维20份,氨纶20份;炜纱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混纺织造:竹炭纤维80份,棉纤维30份,聚丙 烯腈纤维20份,氨纶10份;所述面料织造完成后经过抗菌整理液处理;所述抗菌整理液包含 壳聚糖10份,2,4_二羟基二苯甲酮10份,丝素蛋白3份,氨基三甲叉膦酸四钠3份,脂肪醇聚 氧乙烯醚2份,油酰基甲基牛磺酸钠8份,海藻酸钠10份,聚六亚甲基双胍10份,丙三醇15份, 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8份,水性聚胺酯10份。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远红外发热面料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 取各种纤维混纺织造,得混纺面料; (2) 取壳聚糖,2,4_二羟基二苯甲酮,丝素蛋白,氨基三甲叉膦酸四钠,脂肪醇聚氧乙烯 醚,油酰基甲基牛磺酸钠,海藻酸钠加入到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得初次整理液,将混纺面 料置于初次整理液中,按浴比1:20-30,于40-50°C下保温震荡18-22min,浸乳,30°C烘干,备 用; (3) 取聚六亚甲基双胍,丙三醇,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水性聚胺酯,加入到适量的水 中,搅拌均匀,得二次整理液,将步骤(2)处理后的面料置于二次整理液中,按浴比1:35-40, 于42-46Γ下保温震荡18-22min,浸乳,30°C烘干,用去离子水清洗织物表面残留物,自然干 燥,60°C下烘焙10-18s。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远红外发热面料及其加工方法,该面料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其中经纱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混纺织造:远红外丙纶纤维40-80份,咖啡碳纤维10-30份,大豆蛋白纤维10-20份,氨纶5-20份;纬纱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混纺织造:竹炭纤维40-80份,棉纤维20-30份,聚丙烯腈纤维10-20份,氨纶5-10份;所述面料织造完成后经过抗菌整理液处理。该面料具有超强抗菌性,并且凉爽、抗起球、透气、吸湿性好,质地柔软而又耐磨,非常适合内衣、睡衣、晚礼服、衬衣等领域的应用。
【IPC分类】D06M13/152, D06M101/20, D06M101/40, D06M15/13, D06M101/04, D06M15/564, D03D15/08, D06M15/03, D06M15/37, D06M101/06, D03D15/00, D06M13/148, D06M15/53, D06M101/28, D06M13/463, D06M101/38, D06M15/15
【公开号】CN105624890
【申请号】CN201610201470
【发明人】杜敏
【申请人】杜敏
【公开日】2016年6月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1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