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钉驳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3956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铆钉驳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物构件,特别涉及一种将多个建筑构件固定连接在一起的驳接装置。
背景技术
将多个建筑构件固定连接成一体的驳接装置多种多样,如各类螺栓、销钉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特殊设计的铆钉之间的过盈配合连接来将多个建筑构件连接成一体的新型的驳接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铆钉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铆钉,该第一铆钉的一端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安装孔;以及一第二铆钉,该第二铆钉的一端部与该第一安装孔的孔径相匹配并形成过盈配合连接。
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其中,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滚珠,所述的第二铆钉的插装在所述的第一安装孔中的端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安装孔,该滚珠的外径与该第二安装孔的孔径相匹配并形成过盈配合连接。
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其中,所述的滚珠挤装入所述的第二安装孔中向外挤压扩充该第二安装孔的孔壁,该第二安装孔处的外壁与所述的第一安装孔形成过盈配合连接。
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其中,所述的滚珠装设在所述的第一安装孔中,所述的第二铆钉插装在所述的第一安装孔中时,该滚珠挤入所述的第二安装孔中。
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一铆钉包括连接成一体的头部和钉体部,该钉体部成柱状,该头部成半球状且外径大于该钉体部的外径。
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一铆钉的头部的外径大于建筑构件上的安装通孔的孔径,所述的第一铆钉的钉体部的外径与该建筑构件上的安装通孔相配合。
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二铆钉包括连接成一体的头部和钉体部,该钉体部成柱状,该头部成半球状且外径大于该钉体部的外径。
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二铆钉的头部的外径大于建筑构件上的安装通孔的孔径。
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一铆钉、第二铆钉和滚珠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由于采用上述的结构,多个建筑构件上的安装孔正对形成一个通孔,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铆钉和第二铆钉分别从该通孔的两端插入该通孔中,且第一铆钉和第二铆钉通过过盈配合形成固定连接,从而将多个建筑构件固连成一体。滚珠用来形成或加强过盈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而简单,实用且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的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他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铆钉驳接装置用于组合护栏的实施方式的平面主视图;图2为
图1的右视图;图3为
图1中的A部的剖面放大图;图4为
图1中的A部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铆钉驳接装置应用在组合护栏上的实施例。护栏也称为栏杆,是装设在建筑物边缘起安全防护作用的构件。传统的护栏通常采用金属材料或木材等其它材料在建筑物边缘处焊接或装接起来的框架结构,如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可见到的楼梯栏杆。图中所示的组合护栏为现在常用在商场、办公楼、剧院等公共场所中多层中庭结构的楼层及楼梯边缘处的一种护栏,是在传统的护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装设在地板上的柱状支承装置,在两个柱状支承装置之间装设玻璃或其它材料的面板结构作为中间拦护结构,构成组合护栏。
组合护栏的柱状支承装置包括一个立柱底板1、两个立柱侧板2和一个立柱支撑板3构成的立柱结构以及多个面板驳接装置4;立柱底板1包括连接成倒“T”字形的连接部11和固定部12,连接部11上设有两个贯穿孔,固定部12通过膨胀螺栓固接在建筑物地板上;两个立柱侧板2的底端均正对立柱底板1上的贯穿孔分别设有两个贯穿孔,两个立柱侧板2分别位于立柱底板1的连接部11的两侧,铆钉驳接装置5贯穿穿设于立柱底板1的贯穿孔和两个立柱侧板2底端的贯穿孔中,将两个立柱侧板2夹设在立柱底板1两侧并连接成一体;立柱支撑板3的顶端装设有护栏的扶手杆(图中并未画出),立柱支撑板3设有两个贯穿孔;两个立柱侧板2的顶端正对立柱支撑板3上的贯穿孔分别设有两个贯穿孔,两个立柱侧板2分别位于立柱支撑板3的两侧,铆钉驳接装置5贯穿穿设于立柱支撑板3的贯穿孔和两个立柱侧板2顶端的贯穿孔24中,将两个立柱侧板2夹设在立柱支撑板3两侧并连接成一体。
铆钉驳接装置5包括第一铆钉51、第二铆钉52和滚珠53;第一铆钉51包括连接成一体的头部511和钉体部512,头部511成半球状且外径大于立柱侧板2顶端或底端的贯穿孔孔径,钉体部512成柱状且外径与立柱侧板2顶端或底端及立柱底板1、立柱支撑板3上的贯穿孔孔径相匹配,钉体部512的外端设有沿钉体部轴向延伸的第一安装孔513;第二铆钉52包括连接成一体的头部521和钉体部522,头部521成半球状且外径大于立柱侧板2顶端或底端的贯穿孔孔径,钉体部522成柱状且外径与第一铆钉51的第一安装孔513的孔径相匹配并可形成过盈配合,钉体部522的外端设有沿钉体部轴向延伸的第二安装孔523;滚珠53的外径与第二铆钉52的第二安装孔523的孔径相匹配并可形成过盈配合。
安装时,如图3至图4所示,两个立柱侧板2上的贯穿孔与立柱支撑板3上的贯穿孔正对形成一个通孔,第一铆钉51从该通孔一端插入该通孔中,滚珠53放入第一铆钉51的第一安装孔513中,第二铆钉52的钉体部522被施力从该通孔的另一端插装入第一铆钉51的第一安装孔513中形成过盈配合连接,当第二铆钉52的钉体部522碰到滚珠53时,进一步施力,第二铆钉52的钉体部522向第一安装孔513的更深处插入,而滚珠53被挤入第二铆钉52的第二安装孔523中,将第二安装孔523的孔壁向外挤压扩充,加强过盈配合连接。
另外,第二铆钉52的钉体部522也可以设计成不直接与第一铆钉51的第一安装孔513形成过盈配合连接,而由滚珠53被挤入第二铆钉52的第二安装孔523中,将第二安装孔523的孔壁向外挤压扩充,进而与第一安装孔513形成过盈配合连接。
两个立柱侧板2与立柱底板1通过铆钉驳接装置5固定连接的结构和原理与上述相同。
第一铆钉、第二铆钉和滚珠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铆钉驳接装置还可应用于其它合适的建筑构件连接上。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权利要求1.一种铆钉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铆钉,该第一铆钉的一端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安装孔;以及一第二铆钉,该第二铆钉的一端部与该第一安装孔的孔径相匹配并形成过盈配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滚珠,所述的第二铆钉的插装在所述的第一安装孔中的端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安装孔,该滚珠的外径与该第二安装孔的孔径相匹配并形成过盈配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滚珠挤装入所述的第二安装孔中向外挤压扩充该第二安装孔的孔壁,该第二安装孔处的外壁与所述的第一安装孔形成过盈配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滚珠装设在所述的第一安装孔中,所述的第二铆钉插装在所述的第一安装孔中时,该滚珠挤入所述的第二安装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铆钉包括连接成一体的头部和钉体部,该钉体部成柱状,该头部成半球状且外径大于该钉体部的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铆钉的头部的外径大于建筑构件上的安装通孔的孔径,所述的第一铆钉的钉体部的外径与该建筑构件上的安装通孔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铆钉包括连接成一体的头部和钉体部,该钉体部成柱状,该头部成半球状且外径大于该钉体部的外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铆钉的头部的外径大于建筑构件上的安装通孔的孔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铆钉驳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铆钉、第二铆钉和滚珠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一种铆钉驳接装置,包括一第一铆钉,该第一铆钉的一端部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安装孔;以及一第二铆钉,该第二铆钉的一端部与该第一安装孔的孔径相匹配并形成过盈配合连接。多个建筑构件上的安装孔正对形成一个通孔,第一铆钉和第二铆钉分别从该通孔的两端插入该通孔中,第一铆钉和第二铆钉通过过盈配合形成固定连接,从而将多个建筑构件固连成一体。滚珠用来形成或加强过盈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而简单,实用且方便。
文档编号E04F11/18GK2924129SQ20062012233
公开日2007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15日
发明者白宝鲲 申请人:白宝鲲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