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配件及外壁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956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基底配件及外壁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外壁板安装在外壁基底上的基底配件及使用了该 基底配件的外壁施工结构,所述外壁基底是在结构躯体的前表面固定由树 脂发泡体等构成的隔热件而构成的。
背景技术
历来,如图13、图14所示,存在如下施工结构在外部隔热或向外隔热的外壁施工结构1中,在结构躯体2的前表面21固定树脂发泡体的 隔热件3,将基底配件6压入隔热件3,在使基底配件6的前表面和隔热 件3的前表面31大致对齐了的状态下,使安装配件4与基底配件6的前 表面抵接,使用小螺钉11和安装配件4将外壁板5安装到结构躯体2上。 (专利文献l)然而,如图12所示,位于基底配件6的前表面的抵接板部61和压入 隔热件3而与结构躯体2抵接的脚部62,在将安装配件4固定到结构躯体 2上时,因过于钉入小螺钉ll而产生压曲现象等,从而局部产生变形,在 大量采用的基底配件6的抵接板部61彼此的相对位置关系中,有可能产 生不平。该情况下,产生如下问题由安装配件4安装的外壁板5产生不 平。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46345 发明内容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而实现,目的在于提供不易产生变 形、不会产生不平、施工性和外壁板的安装稳定性优异的基底配件及使用 了该基底配件的外壁施工结构。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下述的基底配件来实现,该基底配件是利用安装配 件隔着在建筑物的结构躯体的前表面配置的隔热件来固定外壁板时使用 的基底配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平板状的抵接板部,其在大致中央具有用于插通固定件的开口部,并 与所述安装配件的后表面抵接;和从该抵接板部向后方竖立设置的第一脚部及第二脚部, 该第二脚部配置在所述开口部附近。另外,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通过下述的基底配件来实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脚部及第二脚部为同一尺寸,且形成为朝向其前端部宽度变窄。另外,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通过下述的基底配件更加有效地实现,其 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脚部由三个脚部构成,各自的外侧面在空间上被配置在相当 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两个斜边的位置。另外,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通过下述的基底配件更加有效地实现,其 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脚部由两个脚部构成,相对于所述第二脚部的内侧的配置在 相当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位置的脚部在其两侧方部,竖立设置在所述 抵接板部的延长部的后方。另外,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通过下述的基底配件更加有效地实现,其 特征在于,第一脚部及第二脚部为同一尺寸,且所述第二脚部形成为圆筒状,并 固定在所述抵接板部的后表面,进而形成有多个切口部,使得朝向所述第 二脚部的前端部曲面宽度变窄。另外,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通过下述的外壁施工结构更加有效地实 现,该外壁施工结构是利用安装配件隔着在建筑物的结构躯体的前表面配 置的隔热件将外壁板固定在所述建筑物的结构躯体上的外壁施工结构,其 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热件中配置有用于与所述安装配件的后表面抵接的基底配件,所述基底配件包括平板状的抵接板部,其在大致中央具有用于插通固定件的幵口部,并 与所述安装配件的后表面抵接;和从该抵接板部向后方竖立设置的第一脚部及第二脚部, 该第二脚部配置在所述开口部附近。另外,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通过下述的外壁施工结构更加有效地实 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脚部及第二脚部为同一尺寸,且形成为朝向其前端部宽度变窄。另外,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通过下述的外壁施工结构更加有效地实 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脚部由三个脚部构成,各自的外侧面在空间上被配置在相当 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两个斜边的位置。另外,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通过下述的外壁施工结构更加有效地实 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脚部由两个脚部构成,相对于所述第二脚部的内侧的配置在 相当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位置的脚部在其两侧方部,竖立设置在所述 抵接板部的延长部的后方。另外,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通过下述的外壁施工结构更加有效地实 现,其特征在于,第一脚部及第二脚部为同一尺寸,且所述第二脚部形成为圆筒状,并 固定在所述抵接板部的后表面,进而形成有多个切口部,使得朝向所述第 二脚部的前端部曲面宽度变窄。另外,本发明的上述目的还通过下述的外壁施工结构更加有效地实 现,其特征在于,第一脚部相对于外壁板的上下接合部中的下侧外壁板的下实部上端 部分,配置在大致水平面延长面上。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基底配件及外壁施工结构,基底配件在开口部附近具有从抵接板部向后方竖立设置的加强用的第二脚部,由此在利用小螺钉将在 抵接板部的前表面配置的安装配件固定在结构躯体上时,能够防止基底配 件产生变形。即,基底配件不仅利用第一脚部还利用加强用的第二脚部共 同承受从小螺钉施加的按压力,由此能够防止基底配件的脚部和抵接板部 的变形,进而能够防止多个使用的基底配件的抵接板部彼此的相对位置关 系中的不平的产生,进而能够防止产生由安装配件安装的外壁板的不平。 因而,能够确保外壁板的安装稳定性。


图1是实施例1中的基底配件的(a)立体图1、 (b)立体图2;图2是实施例1中的基底配件的(a)主视图、(b)右视图、(c)俯 视图、(d)仰视图、(e)后视图;图3是实施例1中的外壁施工结构的垂直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1中的安装配件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形例1的基底配件的(a)主视图、(b) 右视图、(c)俯视图、(d)仰视图、(e)后视图;图6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形例2的基底配件的(a)主视图、(b) 右视图、(c)俯视图、(d)仰视图、(e)后视图;图7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形例3的基底配件的(a)主视图、(b) 右视图、(c)俯视图、(d)仰视图、(e)后视图;图8是实施例2中的基底配件的(a)主视图、(b)右视图、(c)俯 视图、(d)仰视图、(e)后视图;图9是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形例4的基底配件的(a)主视图、(b) 右视图、(c)俯视图、(d)仰视图、(e)后视图;图10是实施例3中的基底配件的(a)主视图、(b)右视图、(c)俯 视图、(d)仰视图、(e)后视图;图11是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形例5的基底配件的(a)主视图、 (b)右视图、(c)俯视图、(d)仰视图、(e)后视图;图12是表示现有例中的基底配件的局部变形的立体图;图13是现有例中的外壁施工结构的垂直剖视图;图14是现有例中的基底配件的立体图。
图中l一外壁施工结构;11 —小螺钉;12 —通气层;2 —结构躯体; 21 —结构躯体2的前表面;3 —隔热件;31 —隔热件3的前表面;4一安装 配件;41一安装配件4的后表面;410—安装配件4的基盘部;411一螺丝 孔;42 —安装配件4的支承部;43 —安装配件4的上板卡止部;44一安装 配件4的下板卡止部;45 —安装配件4的垫片部;451—安装配件4的垫 片部45的前表面;5 —外壁板;51 —外壁板5的上部下实部;52 —外壁板 5的下部上实部;521—外壁板5的下部上实部52的下部卡合部;6—基底 配件;61 —抵接板部;62—脚部;7—基底配件;71—抵接板部;711—抵 接板部71的前表面;72—第一脚部;721 —第一脚部72的后端部;73 — 第二脚部;731 —第二脚部73的后端部;732—第二脚部73的切口部;74 —第二脚部;741 —第二脚部74的后端部;75 —开口部;76—加强筋。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图1 图11,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l、图2、图5 图ll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基底配件。
图3表示使用了该基底配件的外壁施工结构。
图4表示在该外壁施工结构中使用的安装配件。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前"是指建筑物的外侧方向,"后"是指建筑 物的内侧方向。另外,关于上述基底配件等,在安装于结构躯体的状态下, 使用了 "前"、"后"、"上"、"下"、"水平"、"垂直"等的表现。另外,关 于"左"、"右",表示在从设计面侧正面观察外壁时成为"左"、"右"的 方向。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基底配件7包括平板状的抵接板 部71;从该抵接板部71向后方竖立设置的第一脚部72、 72;加强用的第 二脚部73、 73、 74;和开口部75。在抵接板部71上设有插通小螺钉11 (后述)的开口部75,在开口部75的附近三处设有加强用的第二脚部73、 73、 74。
基底配件7是通过切断厚度1.2mm的一片钢板并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并且,在抵接板部71上形成的开口部75形成为比小螺钉11的直径
足够大的长圆状。
第二脚部73、 73和第二脚部74设置在长圆状的开口部75的附近。 在开口部75的周围,这些第二脚部73、 73、 74确保钢板的厚度程度以上 的端间隔/缘(边)间隔距离并以靠近开口部75且相互平行的状态向后方 弯曲。与图14所示的现有例的基底配件6的脚部62相比,通过在抵接板 部71的开口部75附近设置这三个第二脚部73、 73、 74,能够第二脚部 73、 73、 74充分承受从小螺钉11施加的按压力,因此能够防止第二脚部 73、 73、 74和抵接板部71、进而第一脚部72、 72的变形。
两个第二脚部73、 73的抵接板部71附近部分的一部分,相互连接形 成。再有,在两个第二脚部73、 73的外侧面所成角度(角)的各延长部 以正交的方式形成有抵接板部71的前表面。通过形成这种形状,能够大 幅度提高两个第二脚部73、 73和抵接板部71的强度。
接着,在图2中,(a)表示基底配件7的主视图,(b)表示右视图, (c)表示俯视图,(d)表示仰视图,且(e)表示后视图。
如图2 (b)、 (c)、 (d)所示,第一脚部72、 72和第二脚部73、 73、 74所有脚部的长度一致。再有,第一脚部72、 72和加强用的第二脚部73、 73、 74,形成为从各侧面的途中位置朝向各个后端部721及后端部731、 731、 741宽度减小的锥形状。在后述的外壁施工结构中,第一脚部72、 72的后端部721、 721及第二脚部73、 73、 74的后端部731、 731、 741, 为了在被插入到由树脂发泡体构成的隔热件3时易于压入而优选锥形状, 但如果隔热件3是足够柔软的原材料且能够容易地压入,则也可为非锥形 状。
通过形成这种形状,与作为现有例而表示的基底配件6相比,能够提 高脚部及抵接板部的强度。因而,能够获得第一脚部72、 72和第二脚部 73、 73、 74、进而抵接板部71不易变形的基底配件7。
再有,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脚部73、 73、 74与第一脚部72、 72相比, 虽然长度相同但宽度具有2倍的宽度。这是因为,施工时第二脚部73、 73、 74要积极地承受来自小螺钉11的按压力,其结果,抵接板部71和第一脚 部72、 72不易变形。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外壁施工结构1具有建筑物的结构躯体2; 配置在结构躯体2的前表面21的隔热件3;配置在隔热件3的前表面31 并且通过小螺钉11固定在上述结构躯体2上的安装配件4;以及通过安装
配件4安装在结构躯体2上的外壁板5。
在隔热件3和外壁板5之间形成有通气层12。在隔热件3中配置有抵 接安装配件4的后表面41的基底配件7。基底配件7,在将第一脚部72、 72和第二脚部73、 73、 74插入隔热件3并且将抵接板部71与隔热件3 的前表面31配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的状态下,配置在隔热件3中。
第一脚部72、 72和第二脚部73、 73、 74与结构躯体2的前表面21 抵接。即,第一脚部72、 72和第二脚部73、 73、 74具有与隔热件3的厚 度大致相等的长度。由此,以将抵接板部71的前表面711和隔热件3的 前表面31配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的状态,使第一脚部72、72的后端部721、 721及第二脚部73、 73、 74的后端部731、 731、 741与结构躯体2的前表 面21抵接。
另外,第一脚部72、 72的后端部721、 721及第二脚部73、 73、 74 的后端部731、 731、 741也可以形成为刺穿结构躯体2的状态。即,也可 以形成为相对于构成后述的结构躯体2的一部分即配置在钢框体的前表 面的层板,第一脚部72的后端部721及第二脚部73、 74的后端部731、 741刺穿了 1 3mm左右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隔热件3由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板构成。
另外,结构躯体2由型钢所形成的钢框体构成。此外,也可以形成为 木制的骨架结构、构架结构的结构躯体。
另外,结构躯体2也可以在上述钢框体的前表面依次配置层板、防水纸。
另外,通气层12优选具有12mm以上的宽度。
另外,基底配件7的抵接板部71的外形比安装配件4的后表面41的 外形小。并且,在配置状态下,抵接板部71的前表面711被安装配件4 的后表面41覆盖。
如图4所示,安装外壁板5的安装配件4具有具有平坦的后表面41 的基板部410;从该基板部410向前方竖立设置的支承部42;从该支承部42向斜上方折弯的上板卡止部43;以及从支承部向斜下方折弯的下板卡 止部44。并且,在基板部410的前方两侧,形成有用于形成通气层12的 垫片部45。垫片部45在基板部410的前方且支承部42的前端的后方具有 平坦的前表面451。前表面451与外壁板5的背面抵接。另外,在基板部 410上形成有多个用于插通小螺钉11的螺丝孔(孔)411。
垫片部45的前表面451和基板部410的后表面41的前后宽度与上述 通气层12的前后宽度对应,在12mm以上。
安装配件4也是通过切断一片钢板并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
上述外壁板5是上下对合接合结构的陶瓷系外壁板。即,如图3所示, 外壁板5在上边形成有上部下实部51,在下边形成有下部上实部52。在 下部上实部52的后方形成有下部卡合部521。
安装配件4使下侧的外壁板5的上部下实部51卡止于下板卡止部44。 另外,安装配件4通过支承部42支承上侧的外壁板5的下部卡合部521, 并且由上板卡止部43卡止下部卡合部521。
另外,安装配件4通过使插通于上述螺丝孔411的小螺钉11贯通隔 热件3,并与结构躯体2螺合,从而固定于结构躯体2。这样一来,通过 安装配件4将外壁板5安装在结构躯体2上。
若进一步详述,则基底配件7的第一脚部72、 72,在外壁板5的上下 对合接合部,和下侧的外壁板5的上部下实部51的上端部分配置在大致 水平面延长面上。由此,在将基底配件7的第一脚部72、 72和第二脚部 73、 73、 74插入隔热件3时,第一脚部72、 72与上部下实部51的上端部 分一致地压入隔热件3中,由此能够不会错位地进行施工。并且,在以与 外壁板5的上部下实部51卡合的方式装配安装配件4之后,利用小螺钉 11将基底配件7和安装配件4一同安装到结构躯体2上。其结果,外壁板 5通过基底配件7、安装配件4、小螺钉11而安装到结构躯体2上。
在图5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形例1中,在第二脚部74上设 有加强筋76。这是为了进一步增大位于基底配件7的大致中央部分的第二 脚部74的强度而设置加强筋76,通过将加强筋76设置在第二脚部74上, 能够比实施例1还要提高基底配件7的强度。
其他与实施例1同样,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效果。图6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形例2与变形例1相比,在第二脚
部73、 73上也分别设有加强筋76、 76,进而在第一脚部72、 72上也分别 设有加强筋76、 76。这是为了进一步增大上侧的第二脚部73、 73的强度 而设置加强筋76,通过使共计三个第二脚部73、 73、 74全部具有加强筋 76,同样为了进一步增大第一脚部72、 72的强度,在第一脚部72、 72上 也具有加强筋76,从而与变形例1相比,能够进一步增大基底配件7的强 度。
其他与实施例1同样,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效果。 在图7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变形例3中,在第二脚部74上设 有加强筋76,在第二脚部73、 73上也分别设有加强筋76、 76,再有,设 有四处第一脚部72、 72、 72、 72。由此,对于由小螺钉施加的按压力的负 担,主要由第二脚部73、 73、 74承受,另外还分散负担给四个第一脚部 72、 72、 72、 72,由此与变形例2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基底配件7的强 度。
其他与实施例1同样,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2]
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该基底配件7包括平板状的抵接板部 71;从该抵接板部71向后方竖立设置的第一脚部72、 72;大致圆筒形状 的加强用的第二脚部73;以及开口部75。在抵接板部71上设有插通小螺 钉11的开口部75,且在开口部75附近设有一处加强用的第二脚部73 (后 端部731设有两处)。
基底配件7通过切断厚度1.2mm的一片钢板并进行弯曲加工,进而在 抵接板部71的后表面通过冲压加工或焊接、钎焊形成大致圆筒形状的加 强用的第二脚部73而一体形成。并且,形成在抵接板部71上的开口部75 形成为比小螺钉11的直径足够大的圆状。在实施例2中,由于将加强用 的第二脚部73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并设置在开口部75附近,进而与抵 接板部71 —体化,所以未设置实施例1那样的弯曲加工所形成的第二脚 部73、 73、 74。
第二脚部73设置在圆状的开口部75附近。进而,在开口部75的周 围,大致圆筒形状的第二脚部73以靠近于开口部75而大致接触的状态固定在抵接板部71的后表面。两个切口部732、 732设置在第二脚部73的 侧面,第二脚部73形成为从侧面的途中位置朝向两个后端部731、 731曲 面宽度变窄的锥形状。
与现有例所示的基底配件6的脚部62相比,通过在抵接板部71的开 口部75附近设置第二脚部73,能够由第二脚部73充分负担从小螺钉11 施加的按压力,能够防止第二脚部73、抵接板部71、进而第一脚部72、 72的变形。
其他与实施例1同样。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通过将抵接板部71侧的加强用的第二脚部73 和抵接板部71固定一体化,进而将第二脚部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由此 第二脚部能够圆周状地平均负担来自小螺钉的按压力。因而,形成为刚性 比实施例1高的形状,能够增加第二脚部73和抵接板部71的强度。因此, 能够获得第二脚部73和抵接板部71进而第一脚部72、 72不易变形的基 底配件7以及防止产生不平的外壁施工结构。
其他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效果。
在图9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变形例4中,在第二脚部73上设 有加强筋76。这是为了进一步增大位于基底配件7的大致中央部分的第二 脚部73的强度而设置加强筋76,通过将加强筋76设置在第二脚部73上, 能够比实施例2更加提高基底配件7的强度。同样,为了进一步增大第一 脚部72、 72的强度,在第一脚部72、 72上也具有加强筋76,由此也能够 比实施例2更加提高基底配件7的强度。
其他与实施例1同样,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1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该基底配件7包括平板状的抵接板部 71;从该抵接板部71向后方竖立设置的第一脚部72、 72;加强用的第二 脚部73、 73;以及开口部75。在抵接板部71上设有插通小螺钉11的开 口部75,且在开口部75附近设有两处加强用的第二脚部73。
该基底配件7通过切断厚度1.2mm的一片钢板并进行弯曲加工,并且 设置两处相对于前后方向呈直角方向地弯曲的大致圆筒形状的一部分曲 面形状的加强用的第二脚部73、 73而形成。并且,形成在抵接板部71上的开口部75形成为比小螺钉11的直径足够大的圆状。
第二脚部73、 73设置在圆状的开口部75附近。在开口部75的周围, 这些第二脚部73、 73确保钢板的厚度程度以上的端间隔/缘间隔距离并以 靠近于开口部75而大致接触的状态向后方弯曲。与现有例所示的基底配 件6的脚部62相比,通过在抵接板部71的开口部75附近设置第二脚部 73、 73,能够由第二脚部73、 73充分负担从小螺钉11施加的按压力,所 以能够防止第二脚部73、 73和抵接板部71、进而第一脚部72、 72的变形。
其他与实施例1同样。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不像实施例2那样将加强用的第二脚部73的 抵接板部71 —侧形成为一体,而是分别独立地设置两处第二脚部73、 73, 与实施例2相比,能够降低材料费。因而,能够在降低材科费的同时获得 第一脚部72、 72和第二脚部73、 73进而抵接板部71不易变形的基底配 件7以及防止产生不平的外壁施工结构。
其他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效果。
在图11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变形例5中,在第二脚部73上设 有加强筋76。这是为了进一步增大位于基底配件7的大致中央部分的第二 脚部73的强度而设置加强筋76,通过将加强筋76设置在第二脚部73上, 能够比实施例3更加提高基底配件7的强度。同样,为了进一步增大第一 脚部72、 72的强度,在第一脚部72、 72上也具有加强筋76,由此也能够 比实施例3更加提高基底配件7的强度。
其他与实施例1同样,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基底配件只要是固体形的构件即可,如果是即使传递按压力(应 力)也不易变形、不被破坏、或经年变化等也不会老化/腐朽等的构件,则 可为任意构件,但如果考虑强度和耐久性等,则例如优选对铁或熔融镀锌 钢板或不锈钢板等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的构件,及将这些金属板彼此固定 粘着的构件。并且,基底配件的板的厚度优选是即使传递外力也不易变形、 破坏的厚度,例如是铁等金属板时优选在1.2mm以上。
另外,隔热件除了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板之外,还包括玻璃棉和石棉等 的保温材,优选下述规定的构件。
.日本工业规格JIS A 9504人造矿物纤维保温材-同JIS A 9511泡沫塑料保温材
-同JIS A 9521住宅用人造矿物纤维隔热材
-同JIS A 9526建筑物隔热用喷涂硬质氨基甲酸乙脂泡沫
另外,固定件并不限定于小螺钉,例如可举出根据结构躯体的材质,
使用其专用的钉(钉子),之后施工固定等的固定器。在结构躯体为钢制
的情况下,优选不需要预钻孔加工的自钻孔螺钉。
权利要求
1. 一种基底配件,其是利用安装配件隔着在建筑物的结构躯体的前表面配置的隔热件来固定外壁板时使用的基底配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平板状的抵接板部,其在大致中央具有用于插通固定件的开口部,并与所述安装配件的后表面抵接;和从该抵接板部向后方竖立设置的第一脚部及第二脚部,该第二脚部配置在所述开口部附近。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底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脚部及第二脚部为同一尺寸,且形成为朝向其前端部宽度变窄。
3、 根据权利要求1 2中任一项所述的基底配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脚部由三个脚部构成,各自的外侧面在空间上被配置在相当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两个斜边的位置。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底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脚部由两个脚部构成,相对于所述第二脚部的内侧的配置在 相当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位置的脚部在其两侧方部,竖立设置在所述 抵接板部的延长部的后方。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底配件,其特征在于, 第一脚部及第二脚部为同一尺寸,且所述第二脚部形成为圆筒状,并固定在所述抵接板部的后表面,进而形成有多个切口部,使得朝向所述第 二脚部的前端部曲面宽度变窄。
6、 一种外壁施工结构,其是利用安装配件隔着在建筑物的结构躯体的前表面配置的隔热件将外壁板固定在所述建筑物的结构躯体上的外壁 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热件中配置有用于与所述安装配件的后表面抵接的基底配件,所述基底配件包括平板状的抵接板部,其在大致中央具有用于插通固定件的开口部,并与所述安装配件的后表面抵接;和从该抵接板部向后方竖立设置的第一脚部及第二脚部, 该第二脚部配置在所述开口部附近。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壁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脚部及第二脚部为同一尺寸,且形成为朝向其前端部宽度变窄。
8、 根据权利要求6 7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壁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脚部由三个脚部构成,各自的外侧面在空间上被配置在相当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两个斜边的位置。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外壁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脚部由两个脚部构成,相对于所述第二脚部的内侧的配置在相当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位置的脚部在其两侧方部,竖立设置在所述 抵接板部的延长部的后方。
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壁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 第一脚部及第二脚部为同一尺寸,且所述第二脚部形成为圆筒状,并固定在所述抵接板部的后表面,进而形成有多个切口部,使得朝向所述第 二脚部的前端部曲面宽度变窄。
11、 根据权利要求6 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壁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 第一脚部相对于外壁板的上下接合部中的下侧外壁板的下实部上端部分,配置在大致水平面延长面上。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施工性、外壁板的安装稳定性优异的基底配件及使用了该基底配件的外壁施工结构。该基底配件是利用安装配件经由建筑物的结构躯体的前表面配置的隔热件固定外壁板时使用的基底配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平板状的抵接板部,其在大致中央具有用于插通小螺钉的开口部,并与所述安装配件的后表面抵接;和从该抵接板部向后方竖立设置的第一脚部及第二脚部,该第二脚部配置在所述开口部附近。
文档编号E04F13/21GK101265746SQ20071011189
公开日2008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15日
发明者肥海聪芝, 高见真 申请人:日吉华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