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1499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钢-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建筑工程,特别涉及一种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一些建筑工程,特别是桥梁工程,由于需要传递的荷载十分巨大,其钢结构与混凝 土结构之间的连接构造往往成为技术难点。现有的一些钢与混凝土之间的连接构造形式中,有采用承压方式直接传递荷载 的,但不太适合接合面可能受拉的工况;有采用焊钉连接件、开孔板连接件等剪力连接件以 传剪方式来传递荷载的,但应力分布又不太均勻。桥梁建设的发展需要提供一种安全可靠 的钢_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钢_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能保证钢 结构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连接过渡段应力均勻、安全可靠。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钢_混凝土结构 连接构造,包括混凝土主体结构和由钢结构面板、板式加劲肋构成的钢结构主体结构,其特 征是由钢结构主体结构至混凝土主体结构的连接段包括第一过渡段,包括在钢结构主体 靠近连接区部位设置的T型加劲肋;第二过渡段,包括设置在T型加劲肋后端的侧面封板, 在其与钢结构面板、板式加劲肋构成的局部空间内灌注承压混凝土形成承压短柱;第三过 渡段,包括设置在混凝土主体结构顶部的由封头端板和侧壁钢板构成的钢帽结构。所述混凝土主体结构内布设有预应力束,其外端锚固于承压短柱的前端面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除了钢结构面板、板式加劲肋通过封头端板直接以承 压方式传递荷载至混凝土主体结构外,还有焊钉连接件、开孔板连接件、以及孔内传剪钢筋 以传剪方式来传递钢与混凝土之间的荷载,故整个连接构造应力分布更加均勻;加上预应 力束的预压作用,始终保证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接合面处于受压状态,增加了钢与混凝 土连接构造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四幅附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钢_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的布置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过渡段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过渡段的横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三过渡段的横截面示意图。图中示出零部件、部位名称及所对应的标记第一过渡段10、钢结构面板11、板式 加劲肋12、T型加劲肋13、第二过渡段20、侧面封板21、焊钉连接件22、承压短柱23、预应力束24、第三过渡段30、混凝土主体结构31、封头端板32、侧壁钢板33、开孔板连接件34, 孔内传剪钢筋3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钢_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包括混凝土主体结构31和由 钢结构面板11、板式加劲肋12构成的钢结构主体结构,由钢结构主体结构至混凝土主体结 构31的连接段包括第一过渡段10,包括在钢结构主体靠近连接区部位设置的T型加劲肋 13 ;第二过渡段20,包括设置在T型加劲肋13后端的侧面封板21,在其与钢结构面板11、 板式加劲肋12构成的局部空间内灌注承压混凝土形成承压短柱23 ;第三过渡段30,包括设 置在混凝土主体结构31顶部的由封头端板32和侧壁钢板33构成的钢帽结构。参照图1和2,在第一过渡段10中,所述T型加劲肋13由板式加劲肋12加厚、渐 变加高并增设翼板加强形成,通过τ型加劲肋13实现钢-混凝土结构连接段第一次应力扩 散,即钢结构本身的应力扩散。参照图1和3,在第二过渡段20中,所述局部空间各钢板内 壁上均分布设置焊钉连接件22,以传递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剪力,完成第二次应力 扩散。参照图1和图4,在第三过渡段30中,所述钢帽结构内设置开孔板连接件34,孔内安 装传剪钢筋35,以传递钢与混凝土之间的剪力,完成第三次应力扩散。参照图1,所述混凝 土主体结构31内布设有预应力束24,其外端锚固于承压短柱23的前端面上,即通过预应力 束24提供预压力,始终保证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接合面处于受压状态。本申请人成功地将本实用新型钢-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运用于广西南宁大桥的 钢箱拱肋与混凝土拱肋之间的连接中,其施工过程如下工厂加工制造钢帽结构,即将封头 端板32、和侧壁钢板33、开孔板连接件34等加工组焊成吊装单元,依靠支架、劲性骨架等 辅助措施,现场安装钢帽结构并调整就位,然后孔内安装传剪钢筋35 ;工厂加工制造主体 钢结构节段,即将钢结构面板11、板式加劲肋12、T型加劲肋13、侧面封板21、焊钉连接件 22等加工组焊成吊装单元;现场安装主体钢结构节段并调整就位,然后将主体钢结构节段 焊接在钢帽结构上;浇筑钢帽结构内的混凝土主体结构31,浇筑第二过渡段承压短柱23, 待混凝土达到强度后,张拉锚固预埋的预应力束24,完成整个钢-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施 工。为保证钢帽结构内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封头端板32、侧壁钢板33上均可开设若干振捣 孔。该桥每一拱肋设置28套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构造,共同传递最大轴力55000KN,最大弯矩 150000KN. m。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钢-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的一些原理,并非 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 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钢一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包括混凝土主体结构(31)和由钢结构面板(11)、板式加劲肋(12)构成的钢结构主体结构,其特征是由钢结构主体结构至混凝土主体结构(31)的连接段包括第一过渡段(10),包括在钢结构主体靠近连接区部位设置的T型加劲肋(13);第二过渡段(20),包括设置在T型加劲肋(13)后端的侧面封板(21),在其与钢结构面板(11)、板式加劲肋(12)构成的局部空间内灌注承压混凝土形成承压短柱(23);第三过渡段(30),包括设置在混凝土主体结构(31)顶部的由封头端板(32)和侧壁钢板(33)构成的钢帽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钢_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主体结构(31)内布设有预应力束(24),其外端锚固于承压短柱(23)的前端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钢-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加劲肋(13) 由板式加劲肋(12)加厚、渐变加高并增设翼板加强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钢-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空间各钢 板内壁上均分布设置焊钉连接件(22)。
5.权利要求1或2所述钢-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帽结构内设置 开孔板连接件(34),孔内安装传剪钢筋(3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混凝土结构连接构造,旨在保证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连接过渡段应力均匀、安全可靠。它包括混凝土主体结构(31)和由钢结构面板(11)、板式加劲肋(12)构成的钢结构主体结构,由钢结构主体结构至混凝土主体结构(31)的连接段包括第一过渡段(10),包括在钢结构主体靠近连接区部位设置的T型加劲肋(13);第二过渡段(20),包括设置在T型加劲肋(13)后端的侧面封板(21),在其与钢结构面板(11)、板式加劲肋(12)构成的局部空间内灌注承压混凝土形成承压短柱(23);第三过渡段(30),包括设置在混凝土主体结构(31)顶部的由封头端板(32)和侧壁钢板(33)构成的钢帽结构。
文档编号E04B1/41GK201648946SQ20102014094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5日
发明者刘振宇, 刘玉擎, 庄卫林, 李翀琛, 林智敏, 王祖华, 罗刚林, 蒋劲松, 蒋建军, 谢邦珠, 黎志忠 申请人: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