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混凝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1395阅读:814来源:国知局
混合混凝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混凝土,由水泥、黄砂、红砖颗粒、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外加剂和水组成,所述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由超细矿粉和粉煤灰组成,所述超细矿粉满足如下技术参数:细度D97≤15μm,氯离子含量≤0.13%,三氧化硫含量≤3.8%,含水率≤0.8%,表观密度≥550㎡/kg。本发明可以防止混凝土开裂,提高混凝土抗折强度和韧性,限制的裂缝宽度,抵抗混凝土表面龟裂和抗爆防火能力,可以广泛应用于土木、水利、市政交通、海洋军工等领域的混凝土结构。
【专利说明】混合混凝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混合混凝土。
【背景技术】
[0002]混凝土做为建筑材料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混凝土的优点是,抗压强度高,取材容易,易成型价格低廉,可与其他材料结合制成各种沉重固件,但是混凝土致命弱点为抗拉强度低,易开裂,从而降低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缩短使用寿命,成为各种灾难事故的隐患。
[0003]混凝土是以混凝土为基体,其他混合材料所制成的水泥基混合材料的总称,由于,混合混凝土可以很好的抑制了裂缝的开展并能改善混凝土多种性能,所以混合混凝土是改善混凝土受力性能的有效方法。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较多的关注,单一混凝土的增强效果,事实上不同种类的混合材料对混凝土的增强效果不同。有些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初试开裂程度防止混凝土早略有些可以提高混凝土开裂后参与程度限制了裂缝宽度发展,有些有抗爆防火能力等,根据混合材料理论通过不同的混合材料他们之间可以互补从而产生正混杂效应,可以达到I加I大于二的效果,从而产生性能可靠且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的新型高性能混合材料。
[0004]现有的混合混凝土材料抗拉强度低,抗折强度低抗冲击性能差,防火抗爆性能比较弱,因此我们需要提供一种新型混合混凝土材料,从而提升混凝土的韧性。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防止现有技术中混凝土开裂的情况,提高混凝土抗折强度和韧性,限制的裂缝宽度,抵抗混凝土表面龟裂和抗爆防火能力。
[000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混合混凝土,由水泥、黄砂、红砖颗粒、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外加剂和水组成,所述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由超细矿粉和粉煤灰组成,所述超细矿粉满足如下技术参数:细度D97 ≤ 15μπι,氯离子含量≤0.13%,三氧化硫含量≤3.8%,含水率≤0.8%,表观密度≥550 rif/kg。
[0007]进一步的,所述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等量取代20~45%的水泥。
[0008]进一步的,红砖颗粒的粒径为10~15mm。
[0009]进一步的,黄砂的细度模数为2.3~3。
[0010]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混凝土中各组分质量百分含量如下:
水泥8-12%、
黄砂 28-37%、
红砖颗粒20%-45%、
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4-8%、
外加剂 0.14-0.19%、
水 6-9% ;
各组分百分含量之和为100%,并且满足水胶比< 0.45。[0011]进一步的,所述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中超细矿粉和粉煤灰按质量比1:0.5-3的比例组成。
[0012]进一步的,所述粉煤灰满足如下技术参数:细度(45μπι)≤22.0%,含水量≤0.7%、游离氧化钙≤4.0%。
[0013]进一步的,所述的水泥是指标号为32.5或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0014]进一步的,所述的外加剂还包括着色剂。
[0015]进一步的,黄砂的平均径粒为0.35~0.5 mm。
[0016]本发明所述混合混凝土采用本领域常规的混凝土制备方法。为了使混合混凝土能更好的达到密实度,搅拌时间为2.5~3.0min,确保搅拌均匀一致。并且在其初凝以后必须浇水养护14天以上,以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发展,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影响其性能。[0017]本发明所采用的超细矿粉、粉煤灰均以工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所以原料具有来源广泛、成本低,同时降低了工业废渣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推进资源节约型建设。复合密实性掺合料以粉状添加,简化了混合混凝土生产设置装配、降低生产能耗。
[00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发明的混合混凝土可以防止混凝土开裂,提高混凝土抗折强度和韧性,限制的裂缝宽度,抵抗混凝土表面龟裂和抗爆防火能力,本发明材料利于大批量施工,可以广泛应用于土木、水利、市政交通、海洋军工等领域的混凝土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给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0020]各实施例所用原料均满足如下要求:
混合混凝土,由水泥、黄砂、红砖颗粒、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外加剂和水组成,所述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由超细矿粉和粉煤灰组成,所述超细矿粉满足如下技术参数:细度D97 ( 15 μ m,氯离子含量< 0.13%,三氧化硫含量< 3.8%,含水率< 0.8%,表观密度^ 550 m2 /kg。
[0021]各组分百分含量之和为100%,并且满足水胶比< 0.45。
[0022]所述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中超细矿粉和粉煤灰按质量比1: 0.5-3的比例组成。
[0023]所述粉煤灰满足如下技术参数:细度(45 μ m) < 22.0%,含水量≤0.7%、游离氧化钙< 4.0%。
[0024]实施例一:
混合混凝土,由水泥、黄砂、红砖颗粒、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外加剂和水组成,其中,水泥8%、黄砂29.81%、红砖颗粒45%、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8%、外加剂0.19%、水9% ;所述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等量取代20%的水泥;红砖颗粒的粒径为10 mm ;所述黄砂的细度模数为2.3 ;黄砂的平均径粒为0.35 mm ;所述的水泥是指标号为3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0025]实施例二:
混合混凝土,由水泥、黄砂、红砖颗粒、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外加剂和水组成,其中,水泥12%、黄砂37%、红砖颗粒40.86%、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4%、外加剂0.14%、水6% ;所述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等量取代45%的水泥;红砖颗粒的粒径为15_ ;所述黄砂的细度模数为3 ;黄砂的平均径粒为0.5 mm ;所述的水泥是指标号为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0026]实施例三:
混合混凝土,由水泥、黄砂、红砖颗粒、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外加剂和水组成,其中,水泥12%、黄砂28%、红砖颗粒42.81%、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8%、外加剂0.19%、水9% ;所述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等量取代35%的水泥;红砖颗粒的粒径为13mm ;所述黄砂的细度模数为2.5 ;黄砂的平均径粒为0.45 mm ;所述的水泥是指标号为3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所述的外加剂还包括着色剂。[0027]本发明所述混合混凝土采用本领域常规的混凝土制备方法。为了使混合混凝土能更好的达到密实度,搅拌时间为2.5~3.0min,确保搅拌均匀一致。并且在其初凝以后必须浇水养护14天以上,以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发展,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影响其性能。
[0028]本发明所采用的超细矿粉、粉煤灰均以工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所以原料具有来源广泛、成本低,同时降低了工业废渣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推进资源节约型建设。复合密实性掺合料以粉状添加,简化了混合混凝土生产设置装配、降低生产能耗。
[002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发明的混合混凝土可以防止混凝土开裂,提高混凝土抗折强度和韧性,限制的裂缝宽度,抵抗混凝土表面龟裂和抗爆防火能力,本发明材料利于大批量施工,可以广泛应用于土木、水利、市政交通、海洋军工等领域的混凝土结构。
[0030]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权利要求】
1.混合混凝土,其特征在于,由水泥、黄砂、红砖颗粒、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外加剂和水组成,所述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由超细矿粉和粉煤灰组成,所述超细矿粉满足如下技术参数:细度D97 ≤15μm,氯离子含量≤0.13%,三氧化硫含量≤3.8%,含水率≤0.8%,表观密度≥550 m2 /kg。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等量取代20~45%的水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混凝土,其特征在于,红砖颗粒的粒径为10~15_。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黄砂的细度模数为2.3~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混凝土中各组分质量百分含量如下: 水泥8-12%、 黄砂 28-37%、 红砖颗粒20%-45%、 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4-8%、 外加剂 0.14-0.19%、 水 6-9% ; 各组分百分含量之和为100%,并且满足水胶比≤0.45。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混合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矿物密实性掺合料中超细矿粉和粉煤灰按质量比1:0.5-3的比例组成。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混合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煤灰满足如下技术参数:细度(45 μ m)≤22.0%,含水量≤0.7%、游离氧化钙≤4.0%。
8.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混合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泥是指标号为32.5或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9.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混合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加剂还包括着色剂。
10.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混合混凝土,其特征在于,黄砂平均径粒为0.35~0.5mm。
【文档编号】C04B28/04GK103539402SQ201310448765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8日
【发明者】王辉, 谷彬芳, 郝永珍, 谭文斌, 陈根泽, 王建清 申请人:张家港市山牧新材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