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一种组合式的装饰板,用于装饰板的缓冲与强化中。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
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 CN201420598488.8;申请日 2014.10.16;一种除VOC隔音缓冲复合内墙装饰板,其特征在于:底层为木质纤维板层,在木质纤维板层上设有中空纤维层,面层为缓冲层,缓冲层与中空纤维层之间设有活性炭层。所述中空纤维层为羊毛纤维与中空聚酯纤维,同热粘合纤维混纺,再经过热处理,热粘合纤维熔解,羊毛纤维与中空聚酯纤维接合形成中空构造的纤维层。本实用新型产品用料简单,结构稳定,不容易开裂,防水耐腐,抗静电,并且方便进行更换和维护,具有良好的除臭、抗菌抑菌、有效除去新家装环境中的VOC物质,适用于幼儿园、托管所类孩童室内游戏场所,材料基本为纯天然产物,在提高了安全性的同时保证了健康绿色。
该申请中的装饰板对隔音的结构进行了详细公开,该申请中的结构较为复杂,且不具有可调节的状态。
又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 CN201520119638.7;申请日 2015.03.01;一种弹性缓冲隔音板,包括蜂窝纸板表层和蜂窝纸板底层,蜂窝纸板表层和蜂窝纸板底层之间还设有阻隔层,阻隔层与蜂窝纸板表层之间设有相互平行的瓦楞纸板加强筋,加强筋中间铺设有橡胶垫。该板用料环保,成本低,具有优异的抗冲特性,可防水、隔热、隔音,可用于包装及装饰板领域。
该申请中的装饰板对隔音的结构进行了详细公开,且该申请中的结构不仅复杂,且与CN201420598488.8中的阻隔原理相同,更不具有可调节的状态。
再例如:申请号:201520898734.6 ;申请日:2015-11-12,一种易定位的装饰板,该申请中为本申请的最接近对比文件。
以上专利申请由于它们的技术方案目的以及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均不同,为此导致它们的技术方案包括结构和方法的不同,它们也不能简单地组合用以本专利申请,否则会导致结构设计更复杂,或者不能实施,等等。
鉴于此,如何设计出一种组合式的装饰板,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组合式的装饰板。
本申请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组合式的装饰板,包括底板、底板的两侧上分别设有插舌与卡口,中间位置上设有装饰层,所述底板的中间位置上排列有缓冲部,装饰层贴附在缓冲部的上部,缓冲部包括斜向柱以及固定在斜向柱上部的上盖板,相邻的斜向柱之间间隔有斜向槽。
所述缓冲部上部固定的上盖板为圆弧形结构。
所述缓冲部的两侧设有容纳缓冲部进行缓冲的间隙。
所述间隙中设有阻挡缓冲部侧壁并增强缓冲部牢固度的加强筋。
所述加强筋两侧缓冲部中的斜向柱沿着同一方向倾斜时,间隙包括设于加强筋一侧的第一间隙、以及设于加强筋另一侧的第二间隙。
所述加强筋两侧缓冲部中的斜向柱向加强筋倾斜时,间隙包括设于加强筋上侧的第一间隙、以及设于加强筋两侧的第二间隙与第三间隙。
所述加强筋的横截面为方形或圆形或等腰梯形等规则形状。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明显优点和效果:
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连接紧密、稳定性高。
2、选材方便、便于生产制造,造价低、易于普及。
3、压触后可变形具有可调性,缓冲性强,隔音性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使用状态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中装饰层的贴合状态图。
图3为本申请中缓冲部的缓冲原理图。
图4为本申请中缓冲部的沿着同向倾斜的状态图。
图5为本申请中缓冲部的沿着相反向倾斜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的装饰板,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两侧上分别设有插舌2与卡口3,中间位置上设有装饰层4,所述底板1的中间位置上排列有缓冲部5,装饰层4贴附在缓冲部5的上部,缓冲部5包括斜向柱51以及固定在斜向柱51上部的上盖板52,相邻的斜向柱51之间间隔有斜向槽53;至少具有压触后可变形具有可调性,缓冲性强,隔音性好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底板1上固定设置的缓冲部5,通过缓冲部5的压触后的变形对外部的压力进行缓冲,特别是在遇到声波的振动时,该缓冲部5是可压触变形的,因此不是统一形状的,不会发生共振。
可压触变形的缓冲部5,能够对不同频率下的振动波都可以进行缓冲或干涉,从根本上避免了单一固定结构的装饰板,因结构单一导致的共振问题,可压触变形的缓冲部5具有较高的隔音效果较好。
利用缓冲部5中的斜向柱51以及固定在斜向柱51上部的上盖板52,通过对上盖板52进行压触,便可以使上盖板52下的斜向柱51进行倾斜,通过斜向柱51的倾斜角度的不同,装饰板的表面处于不平整的状态,利用可变的不平整形,对声波以及噪音或者外部受力进行缓冲。
关于斜向柱51的设计原理:斜向柱51的弯曲度决定隔音以及缓冲的效果。其中,斜向柱51的弯曲度主要由材料的性能决定,在高温环境或低温环境下,材料的性能也会有影响,本申请中设计定环境温度常温状态下,或者为人体最适合温度23度下,该装饰板主要为建筑居住的室内装饰使用。
当斜向柱51的材料为固定材料时,斜向柱51的弯曲后的反弹性也就确定了。
例如斜向柱51为塑料时;
采用硬质塑料时,斜向柱51的弯曲角度在0度到10度的范围内,
采用软质塑料时,斜向柱51的倾斜角度可以实现10度到30度范围内的变动,根据材料的反弹性以及塑性的不同,可以对斜向柱51的倾斜角度进行设定。
因此根据隔音的范围;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下可以设置斜向柱51弯曲较大的装饰板,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下可以设置斜向柱51弯曲较小的装饰板。
参见图1~图5中所示,一种组合式的装饰板,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两侧上分别设有插舌2与卡口3,利用底板1两端的插舌2与卡口3之间可以配合,即相同的两块板之间可以进行插接固定。
底板1的中间位置上固定粘附有装饰层4,装饰层4为具有图案的薄膜,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
所述底板1的中间位置上排列有缓冲部5,利用底板1对条状的缓冲部5进行固定,可以实现对受力以及振动的缓冲。
装饰层4贴附在缓冲部5的上部,通过缓冲部5对装饰层4进行高温粘附,利用装饰层4增强缓冲部5的美感。
缓冲部5包括斜向柱51固定在底板1上,沿着斜向柱51的上部对上盖板52进行固定,通过上盖板52对受力进行吸收,并利用上盖板52将受力平均分配到上盖板52下部的若干斜向柱51上,利用斜向柱51的受力倾斜,或斜向柱51的振动后的弯曲,进而实现对受力的缓冲。
相邻的斜向柱51之间间隔有斜向槽53,两个相邻的斜向柱51之间形成有斜向槽53,通过斜向槽53可以为斜向柱51提供弯曲以及变形的空间,避免相邻的斜向柱51之间发生干涉。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缓冲部5上部固定的上盖板52为圆弧形结构。
根据圆弧形的受力状态分析,利用圆弧对受力分解,远远大于一平面对受力的分解,通过圆弧可以提高上盖板52的受力强度,增强上盖板52的受力范围,强化并提高缓冲部5上部的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缓冲部5的两侧设有容纳缓冲部5进行缓冲的间隙6。
通过缓冲部5的两侧的间隙6为缓冲部5的变形提供容纳的空间,避免相邻的缓冲部5之间发生干涉,避免缓冲部5之间发生硬性碰撞,避免缓冲部5的两侧端的破碎,提高缓冲部5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间隙6中设有阻挡缓冲部5侧壁并增强缓冲部5牢固度的加强筋7。
通过条形的加强筋7对间隙6的中间位置进行加固,利用加强筋7与底板1进行固定,通过加强筋7对缓冲部5的端部进行阻挡。
加强筋7可以采用软质的材料进行制作,加强筋7可以采用塑料进行制作,将加强筋7选用的材料硬度小于斜向柱51的材料硬度。
可以对斜向柱51的压迫进行软性缓冲。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加强筋7两侧缓冲部5中的斜向柱51沿着同一方向倾斜时,
即斜向柱51沿着同一方向,向左或向右倾斜时,在间隙6处,始终是单侧加强筋7与单侧的缓冲部5之间进行接触。
间隙6包括设于加强筋7一侧的第一间隙61、以及设于加强筋7另一侧的第二间隙62。
加强筋7与缓冲部5的接触将间隙6分割为两部分,其中封闭的部分为第一间隙61,开口的部分为第二间隙62。
利用单侧进行接触,可以避免相邻的两个缓冲部5之间发生变形时的挤压。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加强筋7两侧缓冲部5中的斜向柱51向加强筋7倾斜时,间隙6包括设于加强筋7上侧的第一间隙61、以及设于加强筋7两侧的第二间隙62与第三间隙63。
利用加强筋7设置在两个反向的倾斜的缓冲部5之间,利用加强筋7的软质效果对两个即将接触的缓冲部5进行阻隔,避免缓冲部5的端部间发生接触。
其中,缓冲部5沿着加强筋7的两侧进行挤压,在加强筋7上部形成敞开的间隙即第一间隙61,沿着加强筋7的两侧与两个缓冲部5之间形成两个封闭的间隙即第二间隙62与第三间隙63。
其中,第二间隙62设于加强筋7的左下侧,第三间隙63设于加强筋7的右下侧。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加强筋7的横截面为方形或圆形或等腰梯形等规则形状。
采用方形结构是,便于加强筋7的上端对两侧的缓冲部5进行缓冲。
但是缓冲部5在受力较大时,缓冲部5以及加强筋7的上部边缘都会发生变形,不易于反弹。
因此,利用圆形截面形成的加强筋7,通过弧形结构的挤压,在加强筋7的上部可以与缓冲部5端部进行接触,同时在加强筋7下部可以进行弯曲性的缓冲,实现加强筋7左右两侧的两个上下部位,分别实现双重缓冲。
采用等腰梯形截面的加强筋7,主要应对受力较大时,或极限状态下对缓冲部5侧边的阻挡,利用加强筋7的侧边与缓冲部5的侧边接触,进而实现整体的支撑效果。
在本申请板的厚度、长度、壁厚、筋的,根数,排列方式,形状的细微变化,波段的数量,各零部件尺寸细微的变化,基于说明书图纸的变化,或底部增加波浪纹或者凸起或凹槽,均在保护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而且,本申请中零部件所取的名称也可以不同,并不限制本申请中的名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构思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