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缓冲的装饰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0319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缓冲的装饰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一种双向缓冲的装饰板,用于装饰板的缓冲受力与隔音中。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

例如:中国专利[实用新型] 一种除VOC隔音缓冲复合内墙装饰板- CN201420598488.8;该申请中的结构,有效除去新家装环境中的VOC物质,适用于幼儿园、托管所类孩童室内游戏场所,材料基本为纯天然产物,在提高了缓冲复合内墙装饰板安全性的同时保证了健康绿色。

该申请中的结构较为复杂,不便于制作,且隔音范围有限,无法实现调节性。

又例如:中国专利[实用新型] 一种易定位的装饰板- CN201520898734.6 ;该申请中的结构,上板12与下板体2右端的右下板22间隔形成,右下板22上固定插接有钉8;至少具有卡接稳定、密封装饰板,装饰板100包括上板体1、下板体2、加强筋3,缓冲性强,易于固定、便于排列的效果。

该申请中的结构为本申请的最接近现有技术,该结构中的隔音范围有限,无法实现调节性。

以上专利申请由于它们的技术方案目的以及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均不同,为此导致它们的技术方案包括结构和方法的不同,它们也不能简单地组合用以本专利申请,否则会导致结构设计更复杂,或者不能实施,等等。

鉴于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双向缓冲的装饰板,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双向缓冲的装饰板。

本申请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双向缓冲的装饰板,包括底板以及设置在底板上的装饰层、底板的两端分别设有插头与插口,所述底板的两侧上分别设有第一方向缓冲区与第二方向缓冲区,第一方向缓冲区与第二方向缓冲区之间设有过渡区,过渡区设于底板的中间位置,沿着过渡区两侧的第一方向缓冲区与第二方向缓冲区分别固定在底板的左右两侧上。

所述第一方向缓冲区设于底板的左侧并向左倾斜,第二方向缓冲区设于底板的右侧并向右倾斜,过渡区固定在第一方向缓冲区与第二方向缓冲区之间并向下凹陷。

所述过渡区上部为向上开口的圆弧状结构。

所述底板的左端上固定有形成插头的凸头,凸头的下部设有缺口。

所述底板的右端上部设有形成插口的凹槽,底板的右端向外延伸形成有凸边。

所述过渡区包括左侧支柱、右侧支柱、过渡板,过渡板沿着左侧支柱上端向右侧支柱上端延伸,过渡板为向上开口的圆弧,过渡板与底板之间设有过渡间隙,左侧支柱与右侧支柱固定在底座上。

所述第一方向缓冲区包括与底板固定连接并向左倾斜的左斜柱,相邻的左斜柱之间间隔有左间隔区,左斜柱上部固定有左盖板。

所述第二方向缓冲区包括与底板固定连接并向右倾斜的右斜柱,相邻的右斜柱之间间隔有右间隔区,右斜柱上部固定有右盖板。

所述装饰层包括设于第一方向缓冲区上部的第一装饰层、设于第二方向倾缓冲区上部的第二装饰层、以及设于过渡区上部的过渡装饰层,过渡装饰层固定连接在第一装饰层右侧与第二装饰层左侧间。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明显优点和效果:

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连接紧密、稳定性高。

2、选材方便、便于生产制造,造价低、易于普及。

3、两侧双向缓冲,可调节并变形,隔音性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具体结构原理图。

图3为本申请极限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所述的一种双向缓冲的装饰板100,包括底板1以及设置在底板1上的装饰层5、底板1的两端分别设有插头6与插口7,所述底板1的两侧上分别设有第一方向缓冲区3与第二方向缓冲区4,第一方向缓冲区3与第二方向缓冲区4之间设有过渡区2,过渡区2设于底板1的中间位置,沿着过渡区2两侧的第一方向缓冲区3与第二方向缓冲区4分别固定在底板1的左右两侧上;至少具有两侧双向缓冲,可调节并变形,隔音性好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

利用第一方向缓冲区3与第二方向缓冲区4内部的结构,可以实现挤压变形。且第一方向缓冲区3与第二方向缓冲区4分别沿着底板1进行固定,其中,第一方向缓冲区3沿着底板1向左倾斜,第二方向缓冲区4沿着底板向右倾斜。

通过双向倾斜,实现装饰板100整体厚度的调节,并在第一方向缓冲区3与第二方向缓冲区4之间的底板1上设置一过渡区2,通过过渡区2实现两者之间的变形缓冲效果,解决过渡区2的左右两侧向外部延伸的效果。

参见图1~图2中所示,一种双向缓冲的装饰板100,包括底板1以及设置在底板1上的装饰层5、底板1的两端分别设有插头6与插口7,通过底板1对插头6与插口7进行固定连接,进而实现多个装饰板100之间的插头6与插口7的配合。

所述底板1的两侧上分别设有第一方向缓冲区3与第二方向缓冲区4,沿着底板1的两侧设置缓冲区,其中,两个缓冲区分别沿着不同方向进行缓冲变形,在缓冲区受力挤压变形的过程中,随着缓冲区的变形,装饰板100的厚度也随之改变。

第一方向缓冲区3与第二方向缓冲区4之间设有过渡区2,利用过渡区2设置在两个缓冲区之间,通过过渡区2对缓冲区的受力变形进行牵引,将过渡区2进行拉伸与变形。

过渡区2设于底板1的中间位置,沿着过渡区2两侧的第一方向缓冲区3与第二方向缓冲区4分别固定在底板1的左右两侧上。

利用底板1沿着左、中、右三个位置对第一方向缓冲区3、过渡区2与第二方向缓冲区4三者进行固定连接,并保持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

第一方向缓冲区3设于底板1的左侧并向左倾斜,利用第一方向缓冲区3右端与过渡区2左端固定连接,并带动过渡区2左端向左下方牵引。

第二方向缓冲区4设于底板1的右侧并向右倾斜,利用第二方向缓冲区4左端与过渡区2右端固定连接,并带动过渡区2右端向右下方牵引。

通过过渡区2固定在第一方向缓冲区3与第二方向缓冲区4之间并向下凹陷。

利用过渡区2的凹陷变形,在过渡区2被左右两侧牵引时,形成过渡区2的中间凹陷向上恢复的效果,可以通过过渡区2弥补过渡区2两侧的牵引受力,特别是在装饰板100在受到挤压或者振动时,利用过渡区2可以对抵触在装饰板100上的受力进行横向的分解。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过渡区2上部为向上开口的圆弧状结构。

采用向下凹陷的即向上开口的圆弧形结构,该圆弧状能够对两侧的受力进行横向的分解,对竖向上挤压装饰板100上的受力进行分解与缓冲。

采用圆弧形结构,便于制作,且易于实现竖向与横向上受力的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底板1的左端上固定有形成插头6的凸头61,凸头61的下部设有缺口11。

利用底板1的左端向外部凸出,通过凸出的凸头61实现插头6,利用凸头61下部的缺口11,即凸头61下部设置空间或间隙,有利于凸头61进行插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底板1的右端上部设有形成插口7的凹槽71,通过凹陷的结构形成凹槽71,利用凹槽71在第二方向缓冲区4右侧端向左凹陷而形成,在底板1的右端向外延伸形成有凸边12,通过凸边12与凹槽71配合,可以扩大凹槽71的空间,并利用凸边12与缺口11配合形成紧密的连接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过渡区2包括左侧支柱21、右侧支柱22、过渡板23,过渡板23沿着左侧支柱21上端向右侧支柱22上端延伸;

左侧支柱21与右侧支柱22的两侧分别设有弯折的间隙,利用左侧支柱21左侧的间隙以及右侧支柱22右侧的间隙,实现左侧支柱21受力时向左侧间隙倾斜弯折以及右侧支柱22受力时向右侧间隙倾斜弯折,左右两侧的间隙由图纸可得知并未指出,提供容纳左侧支柱21与右侧支柱22受力与变形的空间。

在过渡板23弯折时,

第一方向缓冲区3向左倾斜并拉动过渡板23的左侧向左延伸,

第二方向缓冲区4向右倾斜并拉动过渡板23的右侧向右延伸,

过渡板23为向上开口的圆弧,利用圆弧向左右两侧牵引,进而形成拉伸变形的结构,圆弧形结构拉伸后回复性强。

过渡板23与底板1之间设有过渡间隙24,通过间隔形成的空心,利用空心弥补过渡板23的延伸、变形、位移。

左侧支柱21与右侧支柱22固定在底座1上。

利用左侧支柱21向左牵引过渡板23的左端向左延伸。

利用右侧支柱22向右牵引过渡板23的右端向右延伸。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方向缓冲区3包括与底板1固定连接并向左倾斜的左斜柱31,通过左斜柱31的向左侧的倾斜,形成间隔支撑的结构,

相邻的左斜柱31之间间隔有左间隔区32,利用间隔形成的左间隔区32对左侧的压力以及振动波进行缓冲与干涉。

左斜柱31上部固定有左盖板33,通过左盖板33形成左侧缓冲的平面。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第二方向缓冲区4包括与底板1固定连接并向右倾斜的右斜柱41,通过右斜柱41的向右侧的倾斜,形成间隔支撑的结构,

相邻的右斜柱41之间间隔有右间隔区42,利用间隔形成的右间隔区42对右侧的压力以及振动波进行缓冲与干涉。

右斜柱41上部固定有右盖板43,通过右盖板43形成右侧缓冲的平面。

左右两侧的左间隔区32、右间隔区42方向不同,在缓冲振动波时,干涉的方向也不同,且可以利用两个间隔区的变形,形成对不同方向振动波的干涉,避免发生共振,隔音效果显著。

且左右两侧的左盖板33与右盖板43沿着两侧的竖向对外部的受力进行缓冲。

本申请实施例中,

所述装饰层5包括设于第一方向缓冲区3上部的第一装饰层51、设于第二方向倾缓冲区4上部的第二装饰层52、以及设于过渡区2上部的过渡装饰层53,过渡装饰层53固定连接在第一装饰层51右侧与第二装饰层52左侧间。

第一装饰层51粘附或粘贴在左盖板33上;

第二装饰层52粘附或粘贴在右盖板43上;

过渡装饰层53粘附或粘贴在过渡板23上;

其中,第一装饰层51与第二装饰层52通过过渡装饰层53进行连接。形成装饰板100表面的装饰结构。

参见图3中所示,一种双向缓冲的装饰板100,包括底板1以及设置在底板1上的装饰层5、底板1的两端分别设有插头6与插口7,通过底板1对插头6与插口7进行固定连接,进而实现多个装饰板100之间的插头6与插口7的配合。

其中,第一方向缓冲区3与第二方向缓冲区4为竖向垂直固定的加强筋结构,此时的缓冲效果为极限状态下的缓冲结构。

参见图4中所示,一种双向缓冲的装饰板100,包括底板1以及设置在底板1上的装饰层5、底板1的两端分别设有插头6与插口7,通过底板1对插头6与插口7进行固定连接,进而实现多个装饰板100之间的插头6与插口7的配合。

在底板1的左端头上设置一过渡区2并将插头6固定在过渡区2上,可以实现插头6的弯曲,即插头6具有一定弯曲度的插接在插口7上。

在本申请板的厚度、长度、壁厚、筋的,根数,排列方式,形状的细微变化,波段的数量,各零部件尺寸细微的变化,基于说明书图纸的变化,或底部增加波浪纹或者凸起或凹槽,均在保护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而且,本申请中零部件所取的名称也可以不同,并不限制本申请中的名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构思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