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管高抛免振捣混凝土浇筑漏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2052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管高抛免振捣混凝土浇筑漏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浇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管高抛免振捣混凝土浇筑漏斗。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有限性,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钢管混凝土柱结合了钢结构及混凝土结构的优点,作为主要承载构件,其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混凝土配制技术的成熟,钢管内大部分要求灌注高抛免振捣混凝土。根据《高抛免振捣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的要求:高抛免振捣混凝土宜用于抛落高度为3m~12m、混凝土强度C25及以上的工程。超高层建筑施工时,由于受塔吊吊装能力的限制及综合考虑吊装经济性,一般两到三层设置一节钢管,一般情况下一节钢管的高度在13m以内。在施工时,每节柱浇筑混凝土一次。

常规的浇筑方法有两种:第一种,采用混凝土吊斗直接由每节柱的上口浇筑,或者接上普通漏斗再浇筑,然后在最顶部4m采用振动棒振捣;第二种,设一个长漏斗,能达到钢管的底部,混凝土从吊斗注入长漏斗,同时对所有混凝土进行振捣。

第一种施工方法的缺点有:因普通漏斗不能定向垂直,混凝土基本不能保证垂直坠落,使得混凝土倾斜坠落到钢柱的中间封隔板,在中间封隔板装满后,再次产生二次落浆,使得抛落高度达不到3m的要求;还有,因中间封隔板阻碍,积气没有及时排出,即浇筑过程排气不畅,会产生气孔。

第二种施工方法的缺点有:振捣深度太大,可能造成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相应地也会造成排气不畅,内部积气;同时完全没有利用混凝土适合高抛免振捣的性能,劳动强度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证漏斗与钢管的轴向平行的钢管高抛免振捣混凝土浇筑漏斗。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钢管高抛免振捣混凝土浇筑漏斗,包括倒锥台和从所述倒锥台细端延伸出并插入钢管的导流管,导流管外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了对导流管进行限位的第一导向组和第二导向组,使导流管与钢管的轴向平行。

进一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第一导向组设置在导流管与倒锥台的过渡处,第二导向组设置在导流管上远离倒锥台的一端。

进一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第一导向组包括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若干第一导向块,第二导向组包括沿圆周均匀分布的若干第二导向块。

进一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各第一导向块外侧具有用于贴合钢管的上端封隔板上表面的水平定位面和用于嵌入上端封隔板内孔的垂直定位面。

进一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各第二导向块的最外侧为用于嵌入钢管的中间封隔板的直边。

进一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各第一导向块进入钢管的一侧设置了倒角,各第二导向块在轴向上的两侧均设置了倒角。

进一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各第一导向块和各第二导向块均为厚8mm的钢板。

进一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倒锥台为3mm厚的钢板焊接而成,导流管为镀锌钢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钢管高抛免振捣混凝土浇筑漏斗通过第一导向组支撑起并定位倒锥台,进一步通过第二导向组使导流管平行于钢管的轴线,确保了混凝土在浇筑时,不会倾斜坠落到中间封隔板,而是垂直坠落到钢管底部,符合了高抛免振捣的要求,既提高了施工质量又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由于第一导向组承托起倒锥台,确保倒锥台与钢管的上部保持较大的间隙,便于排积气。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安装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导向块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导向块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2,市场上用于浇筑的钢管5为圆筒形,包括上端封隔板51、下端封隔板53以及若干中间封隔板52,上述封隔板均具有内孔。

参照图1~图4,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钢管高抛免振捣混凝土浇筑漏斗,包括倒锥台1和从倒锥台1细端延伸出并插入钢管5的导流管2,导流管2外侧的上下高度分别设置了第一导向组3和第二导向组4,第一导向组3和第二导向组4同时处于钢管5之中,限位防止导流管2晃动,使导流管2与钢管5的轴向平行。第一导向组3和第二导向组4各自包括沿圆周均匀分布的四个第一导向块和四个第二导向块。

该钢管高抛免振捣混凝土浇筑漏斗通过间隔开的第一导向组3支撑起并定位倒锥台1,通过第二导向组4使倒锥台1平行于钢管5的轴线,确保了混凝土在浇筑时,不会倾斜坠落到中间封隔板52,而是垂直坠落到钢管5底部,符合高抛免振捣的要求,既提高了施工质量又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由于第一导向组3承托起倒锥台1,确保倒锥台1与钢管5的上部保持较大的间隙,浇筑混凝土时,钢管5内的空气能快速从上口排出。

具体参照图3和图4,各第一导向块外侧均具有用于贴合上端封隔板51上表面的水平定位面31和用于嵌入上端封隔板51内孔的垂直定位面32;各第二导向块的最外侧设置有用于嵌入中间封隔板52内孔的直边41。其中垂直定位面32与上端封隔板51内孔的间距、以及直边41与中间隔板的间距均为5mm。

各第一导向块的前端以及各第二导向块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倒角,便于第一导向组3和第二导向组4放入或者移出钢管5。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组3卡在上端封隔板51上,第二导向组4嵌入第一层的中间封隔板52。上端封隔板51起到支撑和限位的作用,中间封隔板52进一步起到限位的作用。

作为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导向组3设置在导流管2与倒锥台1的过渡处,第二导向组4设置在导流管2上远离倒锥台1的一端。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组3与第二导向组4间距适宜,约1.5m。

作为本申请优选的实施方式,倒锥台1为3mm厚的钢板,导流管2为镀锌钢管5,所有构件全截面焊接连接,本实施例中,倒锥台1高度约0.4m,导流管2长约1.5m。

本实施例施工时,先竖立固定第一节钢管5;在上方插入本申请所述的漏斗后开始注浆。注浆完毕后移出漏斗,最后仅需对上部4m的高度进行振捣。接下来在原钢管5上焊接新一节的钢管5,后续注浆时,混凝土会落到之前已经浇筑好的混凝土上。该钢管高抛免振捣混凝土浇筑漏斗不仅保证了施工质量,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

当然,本设计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