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三角支撑旋转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2037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可调三角支撑旋转底座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调三角支撑旋转底座。



背景技术:

现有斜墙斜柱体浇筑的斜支撑直接与支撑面接触,使得斜支撑不能旋转角度,可移动斜支撑的抵接稳固性不高,最终影响了斜墙斜柱的模板安装质量。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的可调三角支撑旋转底座,该可调三角支撑旋转底座设置在斜墙斜柱体浇筑的斜支撑底部,能够旋转角度,以提高可移动斜支撑与支撑面抵接的稳固性,最终来协调斜墙斜柱的模板安装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三角支撑旋转底座,包括:斜支撑连接板,其采用矩形板状的钢片制成,并开设有多个贯穿上下表面的螺栓穿孔,用于通过螺栓与斜墙斜柱体浇筑的斜支撑固定连接;支撑板,其采用矩形板状的钢片制成,该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斜支撑连接板垂直连接形成L型稳固结构,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作为支撑斜的支撑端;以及加强筋板,其采用三角钢片制成,该加强筋板为多条,并排设置在所述斜支撑连接板和支撑板之间,以提高整体稳定性与整体的强度。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斜支撑连接板的长度为166mm,宽度为140mm,厚度为10mm;所述支撑板的长度为166mm,宽度为90mm,厚度为10mm;所述加强筋板的厚度为10mm。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螺栓穿孔为四个,直径为22mm,呈矩形布设在所述矩形板状斜支撑连接板的四角。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加强筋板为两条,并排设置在四个所述螺栓穿孔之间。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斜支撑连接板、支撑板和加强筋板均由Q235钢板制造。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斜支撑连接板、支撑板和加强筋板通过焊接固定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可调三角支撑旋转底座设置在斜墙斜柱体浇筑的斜支撑底部,能够旋转角度,以提高可移动斜支撑的抵接稳固性,最终来协调斜墙斜柱的模板安装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可调三角支撑旋转底座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可调三角支撑旋转底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可调三角支撑旋转底座的具体结构包括:斜支撑连接板1和支撑板2,以及设置在斜支撑连接板1和支撑板2之间的加强筋板3,其中,斜支撑连接板1用于与斜支撑连接,支撑板2的一端与斜支撑连接板1连接,另一端作为支撑斜支撑的支撑端,使得该可调三角支撑旋转底座设置在斜墙斜柱体浇筑的斜支撑底部,能够旋转角度,以提高可移动斜支撑与支撑面抵接的稳固性,最终来协调斜墙斜柱的模板安装质量。

具体来讲,斜支撑连接板1开设有多个贯穿上下表面的螺栓穿孔4,用于通过螺栓与斜墙斜柱体浇筑的斜支撑固定连接,以便提高其整体的稳固性。优选的,斜支撑连接板1采用矩形板状的钢片制成,其长度为166mm,宽度为140mm,厚度为10mm。螺栓穿孔4为四个,直径为22mm,呈矩形布设在矩形板状的斜支撑连接板1的四角,进而通过四个与斜墙斜柱体浇筑的斜支撑固定连接,用于支撑斜墙斜柱体浇筑的斜支撑。

支撑板2的一端与斜支撑连接板1垂直连接,与斜支撑连接板1形成L型稳固连接结构,支撑板2的另一端作为支撑斜的支撑端,使得该可调三角支撑旋转底座设置在斜墙斜柱体浇筑的斜支撑底部,能够旋转角度,以提高可移动斜支撑与支撑面抵接的稳固性。优选的,支撑板2采用矩形板状的钢片制成,其长度为166mm,宽度为90mm,厚度为10mm。

加强筋板3为多条,并排设置在斜支撑连接板1和支撑板2之间,以提高该可调三角支撑旋转底座的整体稳定性与整体的强度。优选的,加强筋板3采用三角钢片制成,其厚度为10mm。加强筋板3为两条,并排设置在四个螺栓穿孔4之间。

优选的,斜支撑连接板1、支撑板2和加强筋板3均由Q235钢板制造,三者通过焊接固定而成。

综上,该可调三角支撑旋转底座设置在斜墙斜柱体浇筑的斜支撑底部,能够旋转角度,以提高可移动斜支撑与支撑面抵接的稳固性,最终来协调斜墙斜柱的模板安装质量。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