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钢结构抗滑动消能减震梁柱节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4342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钢结构抗滑动消能减震梁柱节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结构梁柱节点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钢结构抗滑动消能减震梁柱节点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工程实例中采用的梁柱节点存在以下不足:(1)刚性节点的连接为现场施工,受环境和地质条件的限制,焊接质量得不到保证,易在裂缝处产生大量残余应力。(2)半刚性连接节点能保证其承载力等于或大于构件的承载力,但由于所采用的连接方法和细部构造设计的关系,致使连接节点的弹性刚度比构件的弹性刚度显著得低,导致结构性能降低。(3)铰接连接节点,从理论上讲是完全不能承受弯矩的连接节点,因而一般不能用于构件的拼接连接。铰接连接节点通常只用于构件端部的连接。但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它的特性并非完全铰接。

目前实现消能减震功能都是通过在主体框架结构中附加附属结构。虽然消能减震效果良好,但是需要安装空间而导致建筑结构的使用功能收到影响,施工工艺复杂,施工时间长。并且在消能的同时,增加了对主体结构附加承载力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消能减震装置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钢结构抗滑动消能减震梁柱节点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钢结构抗滑动消能减震梁柱节点装置,包括相互连接横梁和立柱,横梁和立柱的连接处固定角钢,角钢的两个直角边均通过高强度螺栓与横梁和立柱连接,横梁和立柱上均设有节点,在横梁和立柱的节点处连接拼接板,两个拼接板通过高强度螺栓连接消能板,消能板呈弧形,消能板的两个自由端与拼接板连接,消能板的中间开孔。

上述的一种新型钢结构抗滑动消能减震梁柱节点装置,所述横梁上的节点与立柱之间的距离为横梁长度的1/5,立柱上节点与横梁之间的距离为立柱长度的1/5。

上述的一种新型钢结构抗滑动消能减震梁柱节点装置,所述消能板和角钢在横梁的两侧相互对置。

上述的一种新型钢结构抗滑动消能减震梁柱节点装置,所述横梁为“H”型横梁,所述立柱为“H”型立柱。

上述的一种新型钢结构抗滑动消能减震梁柱节点装置,所述立柱的腹板设置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节点采用了新颖的装配式连接方式,满足了钢结构施工速度快、绿色环保的需要,对横梁和立柱拼接形式的改进使其加工工艺简便。其次,该节点处横梁与立柱通过角钢用高强度螺栓连接,对高强度螺栓施加预紧力,保证横梁与立柱紧密结合,本案所提出节点处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方式,在立柱上设有加强筋来防止腹板及翼缘屈曲变形,在横梁端近节点处采用消能板连接,消能板与横梁和立柱连接的节点位置:横梁上节点到立柱的距离为横梁长度L的1/5,立柱上节点到横梁的距离为立柱高H的1/5,经计算得出圆弧形消能板的角度为45°时消能效果最佳,消能板中间开孔,达到“强剪弱弯,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该连接方式有效提高了节点相对强度,强化了“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思想,最终实现增强结构整体变形能力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线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新型钢结构抗滑动消能减震梁柱节点装置,包括相互连接横梁1和立柱2,横梁1为“H”型横梁,立柱2为“H”型立柱,横梁1和立柱2的连接处固定角钢3,角钢3的两个直角边均通过高强度螺栓4与横梁1和立柱2连接,横梁1和立柱2上均设有节点,在横梁1和立柱2的节点处连接拼接板5,两个拼接板5通过高强度螺栓6连接消能板7,消能板7呈弧形,消能板7的两个自由端与拼接板5连接,消能板7的中间开孔71。

横梁1上的节点与立柱2之间的距离为横梁1长度的1/5,立柱2上节点与横梁1之间的距离为立柱2长度的1/5。

其中,消能板7和角钢3在横梁1的两侧相互对置,立柱2的腹板设置加强筋21。

本节点采用了新颖的装配式连接方式,满足了钢结构施工速度快、绿色环保的需要,对横梁1和立柱2拼接形式的改进使其加工工艺简便。其次,该节点处横梁1与立柱2通过角钢3用高强度螺栓4连接,对高强度螺栓4施加预紧力,保证横梁1与立柱2紧密结合,在立柱2上设有加强筋21来防止腹板及翼缘屈曲变形,在横梁1端近节点处采用消能板7连接,消能板7与横梁1和立柱2连接的节点位置:横梁1上节点到立柱2的距离为横梁1长度L的1/5,立柱2上节点到横梁1的距离为立柱2高H的1/5,经计算得出圆弧形消能板7的角度为45°时消能效果最佳,消能板7中间开孔71,达到“强剪弱弯,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该连接方式有效提高了节点相对强度,强化了“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思想,最终实现增强结构整体变形能力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