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型折叠式组合房屋及折叠房屋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1074阅读:848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装箱型折叠式组合房屋及折叠房屋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装箱型折叠式组合房屋及折叠房屋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组合房屋以其运输方便,拆装简便等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抗震救灾、工程施工等场合。目前市面上已经有好多种结构类型的折叠房屋,但其构造较为复杂,且拆装过程繁琐,需要多个工人借助辅助工具进行构建,工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房屋整体运输成本高。

申请号为2009101022312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折叠式活动房屋,包括底板、前墙、后墙、左墙、右墙、左屋顶、右屋顶和屋框架,左屋顶的右缘与上屋框架转动连接,左墙的上缘与左屋顶的左缘转动连接,右屋顶的的左缘与上屋框架转动连接,右墙的上缘与右屋顶的右缘转动连接,左底板的右缘与下屋框架转动连接,左前墙的下缘与左底板的前缘转动连接,左后墙的下缘与左底板的后缘转动连接,右底板的左缘与下屋框架转动连接,右后墙的下缘与右底板的后缘转动连接,其折叠后相对体积较小,利于运输,组装牢固。

据申请人反应,上述技术方案虽然公开了将房屋的前墙、后墙、左墙、右墙通过部分可拆分的方式配合相应的可转动的构件实现房屋的快速折叠,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折叠过程是先将前墙和后墙相对底板对折,然后左墙和右墙分别相对左屋顶和右屋顶对折后通过相应的构件将其整体固定于屋框架上,最后将底板连同前墙和后墙整体竖直折叠固定于屋框架上;前墙和后墙的下缘分别与对应的底部后缘转动连接,其折叠时由于左墙和右墙的干涉,导致前墙和后墙折叠时工人很难操作,易对前墙和后墙造成损伤;此外,左墙和右墙是相对左屋顶和右屋顶采用向上翻转的方式折叠,翻转时由于高度限制很难对其进行固定,且墙板重量较重,翻转时危险性较高,工人劳动强度大,导致工作效率很低。

除此之外,该折叠房屋在运输时需要将其装置于相应的集装箱内进行转移运输,其运输成本较高,且该房屋功能性使用受限。因此,制造生产一种折叠和展开省力高效且功能性使用全面的组合房屋是该领域急需要攻破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装箱型折叠式组合房屋及折叠房屋组,较传统的折叠房屋相比,通过改变主框架的整体结构及相应的山墙板和侧墙板的折叠方式,实现房屋的快速展开或折叠,简化操作过程,省时省力,功能性使用更加方便、全面,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因屋框架的结构及各墙板之间和各墙板与屋框架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合理导致房屋折叠和展开时很费力、危险系数高且多个组合使用功能性使用受限,空间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集装箱型折叠式组合房屋,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框架以及对称设置在主框架的前后两侧且可与该主框架相互组装为一体形成折叠式房屋的折叠单元,所述折叠单元包括底板、侧墙板、屋顶板以及对称设置于侧墙板两侧的山墙板,该屋顶板与底板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主框架上,底板的外侧边与所述侧墙板的底部转动连接,山墙板的内侧边对应转动连接于所述主框架上;所述屋顶板分别与侧墙板以及山墙板的顶部之间、山墙板的外侧边与侧墙板的两侧边之间均通过密封连接件组装为一体。

作为改进,所述主框架包括底部框架、顶部框架以及四根分别固定连接底部框架和顶部框架的四个边角的立柱,底部框架、顶部框架以及四根立柱之间形成容置空间。

作为改进,所述屋顶板及底板分别通过沿其长度方向均布设置的定位连接部件与主框架的底部框架及顶部框架转动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山墙板的内侧边上下两端部分别通过分段式转轴结构与主框架的顶部框架及底部框架对应转动连接,该分段式转轴结构可用于在房屋展开时,山墙板安装于主框架上时,快速调整山墙板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顶部框架和底部框架间的安装余量,以实现该山墙板的顶部与屋顶板之间、其底部与底板之间、其外侧边与侧墙板的侧边之间的连接密封性,进一步提高房屋展开时的稳固性。

作为改进,所述主框架的左右两侧分别沿其宽度方向上设置的两根立柱其靠近主框架内部的边缘上均竖直设有一隔板,折叠状态时,该隔板以及位于顶部框架与底部框架之间的山墙板沿长度方向上将所述容置空间分隔成相互独立的两个储藏空间和一个收纳空间,该储藏空间是沿主框架宽度方向上设置的两根立柱之间封闭的区域,进而最大程度上拓展该折叠房屋的功能性使用。

作为改进,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主框架上的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储藏空间内的收卷装置以及配合缠绕于该收卷装置上的提升绳系,该收卷装置的两侧分别对称设有一导向机构,提升绳系的端部穿过该导向机构通过固定在其端部上的挂钩组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板上。

作为改进,所述屋顶板与主框架之间安装有第一辅助支撑部件,第一辅助支撑部件的两端分别与该屋顶板及主框架可转动连接;所述侧墙板与底板之间设置有第二辅助支撑部件,该第二辅助支撑部件的两端分别与该侧墙板及底板可转动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山墙板的底部上设有用于将其与所述底部框架及底板固定连接的插销。

作为改进,所述侧墙板的两侧边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将其可与相对应的底板固定连接的旋转式固定组件。

一种折叠式房屋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一种集装箱型折叠式组合房屋,相邻的两个所述集装箱型折叠式组合房屋之间通过连接组件沿其宽度方向连通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利用侧墙板的底边与底板的外侧边转动连接,以及其顶边相对屋顶板可拆卸连接方式,同时山墙板的内侧边相对主框架采用竖直方向转动连接方式,提高房屋展开及折叠时操作便捷性和安全性,并配合省力提升机构,对折叠式房屋进行展折时实现底板同步带动侧墙板快速升降,省力快捷,较传统的人工展折方式工作效率翻倍且成本低;

(2)本实用新型主框架利用传统集装箱的框架结构原理,配合屋顶板、山墙板、侧墙板、底板之间以及其与主框架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得各板折叠后可完全收纳于主框架内,且该折叠房屋折叠后的宽度为传统集装箱整体宽度尺寸的一半,较传统的折叠房屋相比,该折叠后的房屋整体具有集装箱装载运输的功能,可直接将其装载至运输设备上,节省装载时间,省略集装箱设备,大大降低制作及运输成本;

(3)本实用新型中山墙板的内侧边上下端部分别通过分段式转轴结构与主框架的顶部框架及底部框架转动连接,可根据安装要求配合利用分段式转轴结构的特点,实现房屋展开时山墙板的整体上下高度可进行精确微调,利于调整侧墙板与屋顶板以及侧墙板之间的连接密封性,该分段式转轴结构采用分段式实现易于加工的同时方便对其整体高度进行调整,调整精度高,使得墙板之间密封连接性和房屋稳固性得到大大提高,可以更好地适应多样性的基地;

(4)本实用新型的屋顶板、山墙板以及底板上均设有特制的密封型材,主要用于墙板的封边及墙板之间的拼装,提高各墙板之间的连接密封性,且该密封型材分别两部分组合使用型,可根据不同的适用场合改变其组合固定方式,其结构简单且适用范围广;

(5)本实用新型中可根据实际适用场合及使用面积需求,将多个集装箱型折叠式组合房屋之间采用连接组件沿其宽度方向连通设置,形成房屋组,在搭建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拆卸部分墙板,扩展房屋的使用功能,可以满足不同适用场合的需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折叠及搭建安装时间短,房屋稳固性好,折叠后空间利用率高,省时省力,安全性能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组合房屋整体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组合房屋整体展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主框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主框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山墙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分段式转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组合房屋整体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组合房屋折叠状态时收纳空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另一种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旋转式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4至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组合房屋的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组合房屋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中另一种组合房屋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三种组合房屋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

实施例一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1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集装箱型折叠式组合房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集装箱型折叠式组合房屋,包括主框架Ⅰ以及对称设置在主框架Ⅰ的前后两侧且可与该主框架Ⅰ相互组装为一体形成折叠式房屋的折叠单元Ⅱ,所述折叠单元Ⅱ包括底板1、侧墙板2、屋顶板3以及对称设置于侧墙板2两侧的山墙板4,该屋顶板3与底板1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主框架Ⅰ上,底板1的外侧边与所述侧墙板2的底部转动连接,山墙板4的内侧边41对应竖直转动连接于所述主框架Ⅰ上;所述屋顶板3分别与侧墙板2以及山墙板4的顶部之间、山墙板4的外侧边42与侧墙板2的两侧边之间均通过密封连接件5组装为一体。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主框架Ⅰ包括底部框架6、顶部框架7以及四根分别固定连接底部框架6和顶部框架7的四个边角的立柱8,底部框架6、顶部框架7以及四根立柱8之间形成容置空间9。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主框架Ⅰ利用传统集装箱的框架结构原理,配合屋顶板3、山墙板4、侧墙板2、底板1之间以及其与主框架Ⅰ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得各板折叠后可完全收纳于主框架Ⅰ内,且该折叠房屋折叠后的宽度为传统集装箱整体宽度尺寸的一半,较传统的折叠房屋相比,该折叠后的房屋整体具有集装箱装载运输的功能,彻底取代了传统的折叠房屋需要将其装入集装箱内进行装载运输的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房屋进行折叠后可直接将其装载至运输设备上,节省装载时间,省略集装箱设备,大大降低制作及运输成本。

其中,所述屋顶板3及底板1分别通过沿其长度方向均布设置的定位连接部件10与主框架Ⅰ的底部框架6及顶部框架7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墙板2与相对应的底板1之间也可通过均布设置的所述定位连接部件10转动连接,该定位连接部件10优选为定位弹簧合页,其展开角度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定制,同时,该定位弹簧合页在满足连接和密封条件下,使屋顶板3折叠于所述容置空间9内后其内侧面与所述顶部框架7之间产生更小的空隙,展开后使屋顶板3的外侧面与所述顶部框架7的展开角度始终保持一定,稳固性好,成本低且易于采购。

在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所述侧墙板2的底部外侧面向下延伸有一定位挡边20,该定位挡边20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侧墙板2保持一致,其宽度与相对应的底板1厚度保持一致,一方面对侧墙板2展开位置进行辅助准确定位,保证其与相应的屋顶板3、山墙板4及底板1间的密封性;另一方面使得房屋展开时侧墙板2保持竖直状态时,该定位挡边20能够完全遮挡侧墙板2与对应的底板1之间的连接位置,提高房屋整体的美观性。

如图6所示,所述山墙板4的内侧边41的上下两端部分别通过分段式转轴结构11与主框架Ⅰ的顶部框架7及底部框架6对应转动连接,使得山墙板4可绕分段式转轴结构11沿底板1的上表面水平转动,以便于该山墙板4在展开和折叠时只需工人推动其转动达到相应位置即可,彻底解决了将该山墙板4相对相邻的墙板进行折叠的方式出现墙板之间因刚性冲击造成损伤且工人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等技术问题,该山墙板4的转动连接方式省时省力且安全性高,同时山墙板4翻转时不会受到损伤。

如图7所示,其中,所述分段式转轴结构11包括固定座111、竖直固定在该固定座111上的固定轴112以及上下依次套设于该固定轴112上的多个转动件113,该转动件113为中空状柱体,其侧壁与山墙板4的内侧边41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分段式转轴结构11的作用是用于在房屋展开时,山墙板4安装于主框架Ⅰ上时,快速调整山墙板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顶部框架7和底部框架6间的安装余量,以实现该山墙板4的顶部与屋顶板3之间、其底部与底板1之间、其外侧边与侧墙板2的侧边之间的连接密封性,进一步提高房屋展开时的稳固性。

具体地,可根据安装要求配合通过利用在分段式转轴结构11的端部增加垫圈的方式实现对山墙板4的整体上下高度进行微调,同时可有效补偿因放置地面不平整而产生的连接误差,同时采用分段式结构易于加工,调整方便且余量精度高。

本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主框架Ⅰ的左右两侧分别沿其宽度方向上设置的两根立柱8其靠近主框架Ⅰ内部的边缘上竖直设有一隔板12,折叠状态时,该隔板12以及位于顶部框架7与底部框架6之间的山墙板4沿长度方向上将所述容置空间9分隔成相互独立的两个储藏空间91和一个具有临时收纳功能的收纳空间92,该储藏空间91是沿主框架Ⅰ宽度方向上设置的两根立柱8以及与相对应的隔板12之间形成的封闭区域。

房屋进行折叠运输时,所述主框架Ⅰ的底部框架6及顶部框架7配合山墙板4及立柱8之间设置的所述隔板12形成的收纳空间92,可用于放置如折叠桌、折叠椅、折叠床等可收纳家具一起运输,使得房屋折叠后空间充分利用,进一步提高该房屋的功能性使用,降低运输成本。

其中,所述屋顶板3的长度尺寸大于两个山墙板4的长度之和,以便于折叠时山墙板4能够完全盖合于所述容置空间9内,进而使得所述收纳空间92位于折叠后的两个屋顶板3之间,提高收纳空间92的封闭性。同时,该屋顶板3的长度尺寸与所述主框架Ⅰ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的两个立柱8之间的尺寸保持一致,使得房屋折叠状态时整体呈现为半个集装箱,提升整体外观美观性的同时,减少整体占用空间,降低运输成本。

值得说明的是,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密封连接件5包括密封条支架51和板包边支架52,其中,板包边支架52整体为矩形状框式结构,其内部通过一分隔板521形成填充部分和固定部分,该填充部分中可用于填充像岩棉、聚苯板、聚氨酯等材料的夹芯,防火、减重,该固定部分用于与相对应的墙板固定连接;所述密封条支架51由定位板511及两个垂直设置在该定位板表面且相对称的L形挡边512组成,该两个挡边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密封条的安装槽513。

如图10所示,当密封条支架51固定于板包边的填充部分的端部上时形成组合密封型材a,具体使用时可用于安装在山墙板4的外侧边42上;如图11所示,当密封条支架51固定于板包边的填充部分的侧边上时形成组合密封型材b,具体使用时可用于安装在屋顶板3的内表面上且房屋展开时与山墙板4及侧墙板2的顶部对应的位置,因此,该密封连接件5中的密封条支架51和板包边支架52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不同组合形成相应的密封型材,用于提高墙板之间的连接密封性及房屋整体搭建的牢固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山墙板4的底部上设有用于将其与所述底部框架6及底板1固定连接的插销43。其中,本实用新型中的底部框架6上安装有地板,该地板上以及所述底板1上分别开始有与所述插销相适配的插孔,当房屋折叠时,所述山墙板4向主框架Ⅰ内部转动至所述容置空间9内,其底部上安装的插销43插设于所述地板上的插孔内,将其固定,使其与立柱8上的隔板12形成收纳空间92;当房屋展开时,所述山墙板4向主框架Ⅰ外部转动至所述底板1的侧边处,其底部上安装的插销43插设于所述底板1上的插孔内,对山墙板4进行辅助固定,提高房屋展开稳固性。

此外,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墙板2的两侧边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将其可与相对应的底板1固定连接的旋转式固定组件22,与所述旋转式固定组件22对应的底板1的侧边上开设有与该旋转式固定组件22配合的固定孔,当房屋折叠时,通过该旋转式固定组件22将侧墙板2与底板1固定连接,一方面提高操作效率,另一方面底板1在升降过程中避免因侧墙板2与其分离而误伤工作人员;当房屋展开时,该旋转式固定组件22可起到将侧墙板2与相对应的山墙板4辅助固定作用。

具体地,如图12所示,所述旋转式固定组件22包括固定连接在侧墙板2上的固定板221、定位套筒222和插销组件223,插销组件223设于定位套筒222内部,该定位套筒222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板221上,定位套筒222的端部沿其轴线方向开设有长度不同的第一限位槽2221和第二限位槽2222,其中,第一限位槽2221的长度大于第二限位槽2222的长度,所述插销组件223可转动配合定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2221和第二限位槽2222内,当该插销组件223定位配合于第一限位槽2221内,其末端伸出所述固定板221的底部,起到固定作用;当该插销组件223定位配合于第二限位槽2222内,其末端不会伸出所述固定板221的底部,实现侧墙板2与相应的底板1分离或侧墙板2与相应的山墙板4分离,避免房屋展开时发生干涉。本实施例中的旋转式固定组件22其内部各组件具有同步转动的特性,实现插销组件223无论定位于何种位置时,有效避免了工作人员的肢体触碰到插销组件223时导致插销组件223从相应的限位槽内脱离的情况发生,进一步提高操作安全性。

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屋顶板3上还设有房屋折叠时用于将该屋顶板3固定于相对应的立柱8上的固定销30,提高折叠时各墙板的固定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还可在所述顶部框架7的上表面上可设置太阳能板,该太阳能板通过线路与安装于所述储藏空间91内的蓄电装置电连接,更进一步完善该折叠房屋的使用功能。同时,在房屋的内外面,可采用各种装饰装修材料进行装修,以满足不同适用场合的装饰装修要求。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侧墙板2的内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设均布有若干弹性垫块,该弹性垫块优选设置于靠近侧墙板2的顶部边沿位置,该弹性垫块的厚度刚好补偿侧墙板2相对底板1折叠时两者之间的间隙,使得侧墙板2相对底板1对折固定一起时,避免侧墙板2与底板1之间因存在间隙导致运输过程中发生晃动使得侧墙板2与底板1相互刮伤甚至损坏的情况出现。

此外,为了提高房屋展开时,侧墙板2与山墙板4之间连接稳固性,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山墙板4的外侧边42边沿处设有一扒扣件44。

上述中的侧墙板2、屋顶板3及山墙板4均可采用聚氨酯保温材料轻质节能墙板,其墙体材料芯材可根据使用要求选用如岩棉、聚苯板、聚氨酯等材料,面材可选用铝板、玻璃钢、彩钢板等材料,从而使得各墙板在满足热工要求的条件下,减轻房屋整体重量,在同等建筑面积的条件下最大程度上增加了房屋的使用面积。

实施例二

如图13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3所示,所述储藏空间91分别位于所述收纳空间92的两端,该储藏空间91上还开设有可打开或关闭的门,其内部还安装有提升机构13,该提升机构13的下方还设有若干放置架911,进一步扩展该折叠房屋的使用功能。

具体地,所述提升机构13包括安装于所述储藏空间91内的收卷装置131以及配合缠绕于该收卷装置131上的提升绳系132,该收卷装置131的两侧分别对称设有一导向机构133,提升绳系132的端部穿过该导向机构133通过固定在其端部上的挂钩组件134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板1上,房屋进行展开或折叠时实现底板1同步带动侧墙板2快速升降,且其中一个折叠单元Ⅱ完成后只需将提升机构13的挂钩组件134扣接于另一折叠单元Ⅱ的底板1上即可实现上述同样动作,省时省力且操作方便,安全性和效率实现大幅度提高。

其中,所述收卷装置131可为自动收卷设备,也可采用手动收卷装置131,可根据客户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中,以手动收卷装置131为例,本实用新型中的收卷装置131上还配合连接有一可拆卸的摇手,该摇手的端部可插接于所述收卷装置131的驱动轴上,使用时可实现快速安装,折叠运输时,可快速拆卸收纳于所述储藏空间91内。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屋顶板3与主框架Ⅰ之间安装有第一辅助支撑部件31,第一辅助支撑部件31的两端分别与该屋顶板3及主框架Ⅰ可转动连接;所述侧墙板2与底板1之间设置有第二辅助支撑部件21,该第二辅助支撑部件21的两端分别与该侧墙板2及底板1可转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辅助支撑部件31和第二辅助支撑部件21均可优选为气动弹簧,当然也可选用类似气动弹簧这一类的助力部件,来协助屋顶板3撑开、收拢动作,并且保证伸展时屋顶板3及侧墙板2的角度位置。当然,各侧墙板2、屋顶板3的长宽均满足各部件维持铰接状态时、能够折叠收拢在一起的要求。

房屋展开过程如下:

(1)将折叠后的房屋摆放到位(如图8所示);

(2)先展开其中一个折叠单元Ⅱ,打开屋顶板3上相应的固定销30,屋顶板3两侧的第一辅助支撑部件31随着屋顶板3的展开而打开直至该屋顶板3完全展开时对其进行稳定支撑;该第一辅助支撑部件31的作用是,屋顶板3向上展开时对其展开起到缓冲支撑作用,使得屋顶板3展开过程省时省力且保持稳定;

(3)同时打开两个储藏空间91内的提升机构13,同步操作收卷装置131通过提升绳系132控制该折叠单元Ⅱ的底板1及侧墙板2同步平稳下降至水平状态;

(4)打开相应的侧墙板2两侧边上的旋转式固定组件22,使该旋转式固定组件22的插销组件223从底板1上对应的固定孔内脱离,侧墙板2两侧的第二辅助支撑部件21随着该侧墙板2的展开而打开直至该侧墙板2翻转至竖直状态时对其进行稳定支撑,该侧墙板2的顶部通过屋顶板3上对应位置上设置的密封连接件5与其密闭连接;该第一辅助支撑部件31的作用是,侧墙板2由水平状态展开至竖直状态过程中对其起到缓冲支撑作用,使得其展开过程省时省力且保持稳定;

(5)打开两个山墙板4底部上的插销43,水平向外推动相应的山墙板4转动90°,该山墙板4的顶部通过屋顶板3上对应位置上设置的密封连接件5与该屋顶板3密闭连接,该山墙板4的外侧边42通过其上设置的密封连接件5与侧墙板2的侧边密闭连接,并将山墙板4底部上的插销43插入底板1上相应的插孔内对其进行辅助支撑,同时将扒扣件44扣合对山墙板4与侧墙板2进行辅助固定,即完成该折叠单元Ⅱ的展开;

(6)将提升机构13中的提升绳系132换向,并将该提升绳系132上的挂钩组件134穿过相应的导向机构133固定于另一折叠单元Ⅱ对应的底板1上,控制收卷装置131将该提升绳系132进行收紧,另一折叠单元Ⅱ的展开过程与上述步骤(2)至(5)相同,在此不再作赘述。

如图14至图17所示,房屋折叠过程如下:

(1)先对其中一个折叠单元Ⅱ进行折叠,首先打开两个山墙板4上的扒扣件44以及其底部上的插销43,水平向内推动推动相应的山墙板4转动90°至主框架Ⅰ内部,并将山墙板4底部上的插销43插入底部框架6地板上相应的插孔内对其进行辅助固定;此时如有折叠家具可事先放置于该收纳空间92内;

(2)推动侧墙板2向下翻转90°,该侧墙板2两侧的第二辅助支撑部件21随着该侧墙板2向下翻转而收缩,直至侧墙板2相对底板1折叠一起,转动旋转式固定组件22,使该旋转式固定组件22的插销组件223插入底板1上对应的固定孔内,将侧墙板2与底板1固定;

(3)同时打开两个储藏空间91内的提升机构13,同步控制收卷装置131收卷提升绳系132,带动底板1连通侧墙板2同步平稳上升由水平状态翻转至竖直状态直至完全折叠于主框架Ⅰ沿长度方向设置的两立柱8之间;

(4)拉动屋顶板3向下翻转,该屋顶板3两侧的第一辅助支撑部件31随着屋顶板3向下翻转而收缩,直至屋顶板3翻转至竖直状态将底板1完全盖合于容置空间9内,插上固定销30将该屋顶板3与主框架Ⅰ固定连接,即完成该折叠单元Ⅱ的折叠过程;

(5)将提升机构13中的提升绳系132换向,控制收卷装置131将该提升绳系132进行展开,并将该提升绳系132上的挂钩组件134穿过相应的导向机构133固定于对应的底板1上,另一折叠单元Ⅱ的折叠过程与上述步骤(1)至(4)相同,在此不再作赘述。

上述折叠步骤刚好与组装步骤相反,本领域技术人员及普通消费者都能按次序折叠,操作简单,效率高。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由于主框架Ⅰ采用传统集装箱框架结构,底板1与主框架Ⅰ底部之间存在高度差,可通过在底板1下方垫设支撑物保证在房屋展开使用过程中确保底板1平稳性。

实施例三

图18至图2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房屋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至图20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二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二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二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一种折叠房屋组包括至少两个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种集装箱型折叠式组合房屋,相邻的两个所述集装箱型折叠式组合房屋展开后通过连接组件沿其宽度方向连通设置。

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可根据使用场合需要将多个展开后的所述集装箱型折叠式组合房屋沿其长度方向依次组装,或同时沿其宽度方向依次扩展,形成具有多功能性使用房屋集群。

由于本实用新型中在设计中将该集装箱型折叠式组合房屋进行了标准化,其宽度尺寸为传统集装箱整体宽度尺寸的一半,多个折叠式组合房屋同时具有连接扩展的功能,或者组成联排的房屋形式,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