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建筑墙面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7476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建筑墙面模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建筑墙面模板。



背景技术:

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厂房、体育馆,窑洞,水塔,寺庙等等。广义上来讲,景观,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讲,动物有意识建造的巢穴也可算作建筑。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目前,在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应用到临时的墙面模板以方便使用,其主要表现在施工时的工人的工棚,但是,现有的墙面模板安装复杂,操作难度高,不方便使用,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建筑墙面模板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建筑墙面模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建筑墙面模板,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防护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滑槽的一侧,所述第一滑槽内安装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螺纹通孔,所述螺杆贯穿螺纹通孔,所述第一滑块的一端固定有移动块,两个移动块上均转动连接有两组连接板,且两组连接板之间通过转轴铰接,所述转轴的下端设有第二滑块,所述连接板的下端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和第二滑块对应的第二滑槽,且第二滑块位于第二滑槽内。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四个第一螺纹通孔,所述防护板上设有和第一螺纹通孔对应的第二螺纹通孔,所述第二螺纹通孔内贯穿设有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的一端贯穿第二螺纹通孔并延伸至第一螺纹通孔内。

优选地,其中一个连接板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铰接有封门。

优选地,所述封门上设有把手。

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为伺服电机。

优选地,所述防护板的下端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照明灯具。

优选地,所述底板的下端四角均设有垫块。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将整个装置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处,驱动装置通过输出轴的转动带动螺杆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滑块移动,继而带动移动块移动,移动块的移动带动第二滑块移动,继而将连接板打开,形成合适的形状,继而方便使用,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装置、螺杆、连接板以及滑块的结合,实现了对墙面的快速打开和合并,大大方便了使用,适宜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建筑墙面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建筑墙面模板的正视图。

图中:1照明灯具、2连接板、3防护板、4螺杆、5固定板、6 移动块、7第一滑槽、8驱动装置、9锁紧装置、10把手、11封门、 12第二滑槽、13第二滑块、14第一螺纹通孔、15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新型建筑墙面模板,包括固定板5,固定板5 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防护板3,进行防护处理,固定板5上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滑槽7,第一滑槽7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驱动装置 8,驱动装置8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螺杆4,螺杆4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滑槽7的一侧,第一滑槽7内安装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上设有螺纹通孔,螺杆4贯穿螺纹通孔,第一滑块的一端固定有移动块6,两个移动块6上均转动连接有两组连接板2,且两组连接板2之间通过转轴铰接,转轴的下端设有第二滑块13,连接板2的下端设有底板15,底板15上设有和第二滑块13对应的第二滑槽12,且第二滑块13位于第二滑槽12内,驱动装置8通过输出轴的转动带动螺杆4 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滑块移动,继而带动移动块6移动,移动块6的移动带动第二滑块13移动,继而将连接板2打开。

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板5上设有四个第一螺纹通孔14,防护板3 上设有和第一螺纹通孔14对应的第二螺纹通孔,第二螺纹通孔内贯穿设有锁紧装置9,锁紧装置9的一端贯穿第二螺纹通孔并延伸至第一螺纹通孔14内,方便拆卸,其中一个连接板2上设有开口,开口处铰接有封门11,封门11上设有把手10,驱动装置8为伺服电机,防护板3的下端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照明灯具1,辅助照明,底板15 的下端四角均设有垫块。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将整个装置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处,驱动装置8通过输出轴的转动带动螺杆4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滑块移动,继而带动移动块6移动,移动块6的移动带动第二滑块13移动,继而将连接板2打开,形成合适的形状,继而方便使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