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防护板、拐角防护板及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97256发布日期:2020-02-11 13:25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平面防护板、拐角防护板及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物体表面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面防护板、拐角防护板及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搬家、装修、改造等时经常会因为搬大件物品或是操作师傅不小心导致搬动的物品碰到墙壁对墙壁造成损坏。尤其是小居室的家庭在进行搬家、装修、改造等的时候,由于屋内的空间比较小,所以更容易出现搬动的物品破坏墙壁放入情况。为避免出现损坏墙壁的情况,一般会在进行搬家等操作前在容易出现碰撞或剐蹭的墙壁位置贴上提醒标识或者将大件物品尽量拆开搬动,但这样处理并不能完全避免墙壁受损的情况,而且将大件物品拆开后搬动,还需要在搬动后重新组装,十分麻烦,大大增加了搬家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平面防护板,包括贴护层、缓冲层和外表层,所述缓冲层设置在所述贴护层和所述外表层之间;所述平面防护板的相对两侧边上设置有相互匹配的至少一组连接件。

在本发明提供的平面防护板中,贴护层和外表层均可以选择pp、pvc、hdpe、ps、abs、pet、纸等常见材质中的任意一种进行制造;缓冲层既可以选择pp、hdpe、纸等材质加工成具有一定缓冲效果的结构;也可以选择本身具有一定弹性的材质,例如天然橡胶、乙丙橡胶、sbs、硅胶等弹性较好的高分子弹性体。

平面防护板中的贴护层和缓冲层之间、以及缓冲层和外表层之间可以采用粘接、热压等各种方式进行固定,防止各层之间因为滑动产生位移。

在本发明中,连接件可以选用魔术贴、搭扣、卡扣、胶带等各种常见连接结构。

本发明提供的平面防护板不仅可以用于保护墙面,还可以保护其他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层为波浪形结构或者包括若干平行设置的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相对两侧边分别与所述贴护层和所述外表层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魔术贴,每组所述魔术贴分别设置在所述贴护层的外表面和所述外表层的外表面,所述魔术贴与所述平面防护板之间通过粘结层连接,所述魔术贴上设置有穿过所述魔术贴与所述平面防护板的铆钉。

进一步的,所述贴护层和外表层均为聚丙烯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层为聚丙烯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平面防护板上设置折叠槽,所述折叠槽与所述平面防护板设置有连接件的侧边垂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拐角防护板,包括平面防护板,所述平面防护板上设置有第一折叠槽,所述第一折叠槽与所述平面防护板设置有连接件的侧边平行。本发明提供的拐角防护板不仅可以用于保护墙角,还可以对其他拐角结构进行保护。

进一步的,所述平面防护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折叠槽垂直相交的第二折叠槽,所述第一折叠槽上设置有从所述第一折叠槽与所述第二折叠槽的交叉点到所述平面防护板一侧侧边的开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防护装置,包括平面防护板。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装置还包括拐角防护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根据墙壁形状或其他需要保护的表面的形状任意拼接,有效防止剐蹭或撞击等对墙壁等表面的损坏,可广泛应用于搬家、装修、改造等过程的墙壁或其他表面的保护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平面防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平面防护板的剖面图;

图3为实施例2的平面防护板的剖面图;

图4为实施例3的平面防护板的剖面图;

图5为实施例4的平面防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5的拐角防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6的拐角防护板的平面结构图;

图8为实施例7的拐角防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贴护层,2缓冲层,3外表层,4魔术贴,5折叠槽,6第一折叠槽,7第二折叠槽,8开槽。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平面防护板,如图1-2所示,包括贴护层1、缓冲层2和外表层3三层结构,缓冲层2设置在贴护层1和外表层3之间;平面防护板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相互匹配的五组魔术贴4,每组魔术贴4分别设置在贴护层1远离缓冲层2的外表面以及外表层3远离缓冲层2的外表面。

在搬家、装修、改造等过程中,为防止搬动物品的过程中物品剐蹭或撞击到墙壁,将平面防护板贴着墙壁放置,贴护层1朝向墙面;通过将相邻两块平面防护板相邻侧边上的魔术贴4粘接来将平面防护板依次相连地连接成一个整体,然后再利用纸胶带等不会破坏墙壁表面的胶带对平面防护板选择几个点粘接固定到墙面上。等搬家等操作结束后,将纸胶带撕开,再将连接相邻平面防护板的魔术贴4分开,即可将平面防护板依次取下,收拾整理后可以再次使用。

平面防护板由依次设置的贴护层1、缓冲层2和外表层3三层结构组成。贴护层1远离所述缓冲层2的一侧表面优选为光滑表面,以防止贴护层1紧贴墙壁表面时损坏墙壁表面。缓冲层2用于吸收搬运的物品撞击平面防护板时的冲击力,防止对墙面造成损伤。

实施例2

一种平面防护板,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贴护层1、缓冲层2和外表层3均采用聚丙烯材料制作;缓冲层2为波浪形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平面防护板的贴护层1、缓冲层2和外表层3均采用聚丙烯材料制作,聚丙烯材料质量轻,加工方便,硬度较好,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满足上述三层结构的性能要求;将缓冲层2设置成波浪形结构,可以通过在压力或冲击作用下产生适度的可恢复变形来吸收能量,既可以防止对墙壁表面造成损坏,也可以避免破坏平面防护板自身。

实施例3

一种平面防护板,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缓冲层2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缓冲板201,缓冲板201的相对两侧边分别与贴护层1和外表层3连接。

实施例4

一种平面防护板,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平面防护板上设置折叠槽5,折叠槽5与平面防护板的左右侧边垂直,折叠槽5的长度与平面防护板的左右两边间的距离相同;制作贴护层1和外表层3的聚丙烯材料的拉伸模量为1500mpa,冲击强度为10kj/m2;制作缓冲层2的聚丙烯材料的拉伸模量为700mpa,冲击强度为80kj/m2;魔术贴4与平面防护板之间通过粘结层连接,魔术贴4上设置有穿过魔术贴4与平面防护板的铆钉。

在本实施例中,平面防护板可沿折叠槽5折叠,再将折叠槽5部位贴着墙壁与地面的接缝放置,平面防护板以折叠槽5为界的上下两段的夹角与墙壁和地面的夹角相同,上段贴着墙壁表面,下段贴着地面,对墙壁表面的保护更严实。

折叠槽5可采用在平面防护板上加热模压的方式制作,采用拉伸模量为1500mpa,冲击强度为10kj/m2的聚丙烯材料制作贴护层1和外表层3,折叠槽5的表面材质也是拉伸模量为1500mpa,冲击强度为10kj/m2的聚丙烯材料,可以保证在平面防护板沿折叠槽5进行折叠时,既不会因为折叠槽5位置的弹性太差导致不能顺利折叠,也不会由于强度太低、弹性太好导致折叠后的上下两段直接叠和在一起,而是可以使平面防护板的上段与下段保持直角折叠,平面防护板位于地面上的下段可以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不采用或者少采用胶带来进行固定。

魔术贴4的安装是先通过强力胶粘剂(例如502胶)将魔术贴背面与平面防护板粘接固定,再将一个或是多个铆钉穿过魔术贴4与平面防护板进行进一步加固。

实施例5

一种拐角防护板,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平面防护板上设置有第一折叠槽6,第一折叠槽6与平面防护板的左右侧边平行,第一折叠槽6的长度与平面防护板的上下两边间的距离相同。

本实施例提供的拐角防护板可以用来保护墙角位置。虽然可以采用两块平面防护板分别保护墙角两侧的两个墙面,但无法完全将墙角遮挡起来,搬动物品时难免容易剐蹭或撞到墙角,对墙角造成损坏。使用时直接将本实施例提供的拐角防护板的第一折叠槽6沿墙角线放置,再沿第一折叠槽6将拐角防护板折叠成左右两半,将左半边贴在墙角的左侧墙面上,右半边贴在墙角的右侧墙面上,再采用纸胶带进行固定即可。

实施例6

一种拐角防护板,如图7和图8所示,与实施例5不同的是:平面防护板上还设置有与第一折叠槽6垂直相交的第二折叠槽7,第一折叠槽6上设置有从第一折叠槽6与第二折叠槽7的交叉点到平面防护板底边的开槽8。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拐角防护板时,先将第二折叠槽7折叠,再将第一折叠槽6反方向折叠;将第一折叠槽6沿墙角线放置,第二折叠槽7的左半段沿墙角的左侧墙壁与地面的夹缝放置,第二折叠槽7的右半段沿墙角的右侧墙壁与地面的夹缝放置;调整各个折叠槽的折叠角度,使拐角防护板上半部分的左右两块分别贴在墙角的两侧墙壁上,使拐角防护板下半部分由开槽8分隔开的两块分别紧贴地面,无需采用其他辅助固定手段,可对墙角起到有效的保护。

实施例7

一种防护装置,包括实施例1的平面防护板。

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是通过将相邻平面防护板的相邻侧边上的魔术贴4粘接起来,将多块平面防护板依次相连地连接成防护装置来保护墙壁表面。

本实施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是将一块平面防护板的下边与另一块平面防护板的上边连接组成一个防护板组,并使防护板组的两块墙面的两块防护板的夹角固定为90度;然后再将多个防护板组左右依次连接,组成防护装置。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应用更方便,无需采用纸胶带进行辅助固定。

实施例8

一种防护装置,包括实施例1的平面防护板和实施例5的拐角防护板。

实施例9

一种防护装置,包括实施例4的平面防护板和实施例6的拐角防护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