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叠合墙板水平缝的连接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4355发布日期:2018-09-05 01:29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制叠合墙板水平缝的连接安装结构,属于预制叠合墙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预制叠合墙板在工地现场安装完毕后,其底部水平缝还需进行现场支模,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还需将模板拆除。这种操作不仅增加了现场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同时,浇筑混凝土时由于底部混凝土冲力太大,极易造成底部模板破坏,出现漏浆、爆模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叠合墙板水平缝的连接安装结构,采用钢板进行底部封边,减少现场支模的工序,浇筑完成无需拆模,减少现场安装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避免现场漏浆、爆模现象。同时,钢板的存在增强了墙体的整体刚度,特别是抵抗水平力(如地震力、风荷载等)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建筑整体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制叠合墙板水平缝的连接安装结构,包括一对叠合板、一字型槽钢10、钢板8、水平调高垫片9、T型螺栓11、螺母12;一对叠合板的外侧底部具有矩形缺口,与缺口部位高度对应的叠合板内部预埋设有一字型槽钢10,一字型槽钢10的槽口对外;钢板8底部通过混凝土浇筑与地面或楼面连接固定;钢板8侧部通过T型螺栓11和螺母12与一字型槽钢10贴合固定;所述一对叠合板与地面之间垫设用于调节水平标高的垫片9,所述垫片9的底部与钢板8底部平齐;所述钢板8到叠合板外侧的空缺部位用于现场浇筑时涂抹水泥砂浆。

进一步的,所述钢板8上设有水平的腰型孔,所述腰型孔供T形螺栓11从中插入。

更进一步的,所述钢板8上还设有多个用于增加水泥砂浆粘接牢固度的小孔。

更进一步的,一字型槽钢10埋入叠合板内部的部分呈T形。

进一步的,所述钢板采用镀锌钢材或不锈钢钢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钢板将预制叠合墙板和下部楼面或地面连为一体,即提高了墙体的稳定性,抵抗地震力、风荷载等水平力的作用,又进一步提升了建筑整体的安全性。

2)预制叠合墙板与楼面或地面间的水平拼缝采用钢板和水泥砂浆进行封边,减少现场支模的工序,浇筑完成无需拆模,减少现场安装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3)有效解决了混凝土浇筑时漏浆、爆模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预制叠合墙板的剖面图。

图2是预制叠合墙板的主视图。

图3是钢板的平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预制叠合墙板水平缝的连接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一字型槽钢的断面示意图。

图6是一字型槽钢与T形螺栓进行配合的示意图。

图中,1.中间空心层,2.外预制板,3.桁架筋,4.内预制板,5.横向受力筋,6.竖向受力筋,7.水泥砂浆层,8.钢板,9.垫片,10.一字型钢,11.T型螺栓,12.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6,一种预制叠合墙板水平缝的连接安装结构,包括一对叠合板、一字型槽钢10、钢板8、水平调高垫片9、T型螺栓11、螺母12;一对叠合板的外侧底部具有矩形缺口,与缺口部位高度对应的叠合板内部预埋设有一字型槽钢10,一字型槽钢10的槽口对外;钢板8底部通过混凝土浇筑与地面或楼面连接固定;钢板8侧部通过T型螺栓11和螺母12与一字型槽钢10贴合固定;所述一对叠合板与地面之间垫设用于调节水平标高的垫片9,所述垫片9的底部与钢板8底部平齐;所述钢板8到叠合板外侧的空缺部位用于现场浇筑时涂抹水泥砂浆。

参见图3,所述钢板8上设有水平的腰型孔,所述腰型孔供T形螺栓11从中插入。

继续参见图3,所述钢板8上还设有多个用于增加水泥砂浆粘接牢固度的小孔,可吸收预制叠合墙板安装时的水平误差;所述钢板下部开有小孔,孔径在0.1-1cm之间,便于水泥砂浆的附着;所述钢板可采用镀锌钢材、不锈钢钢材等材料。

参见图5,一字型槽钢10埋入叠合板内部的部分呈T形。

具体实施时,预制叠合墙板与楼面或地面之间的水平缝通过钢板8进行封堵,所述钢板8在底部楼板或地面浇筑前预先固定,在预制叠合墙板安装到位后,所述钢板8与预制叠合墙板之间用T型螺栓11与螺母12固定,所述钢板8表面涂抹水泥砂浆,水泥砂浆层7厚度预制叠合墙板便面平齐,待水泥砂浆硬化后,预制叠合墙板中间空心层一次浇筑混凝土即可。钢板的存在,增加了墙体刚度,特别是在水平力(如地震力、风荷载等)下的整体稳定性。

所述预制叠合墙板水平缝的处理步骤如下:

1)预制叠合墙板安装:楼面或地面检查放线,放置水平标高垫块,预制叠合墙板安装固定;

2)钢板与预制叠合墙板的连接:将T型螺栓穿过钢板上的一字型调节孔安装在预制叠合墙板上的一字型槽钢上,并用金属垫片和螺母固定;

3)浇筑混凝土:在底部钢板上涂抹水泥砂浆,砂浆表面与预制叠合墙板外表面平齐,等待24h后,从上部浇筑混凝土。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