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减震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5121发布日期:2018-11-09 20:55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物减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物减震支架。



背景技术:

减震,即建筑减震技术,建筑减震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设置耗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弹塑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

减震支架是用于减缓建筑对地面的冲击的装置,然而,传统的减震支架多注重减震效果而很少侧重结构的稳定性,因此导致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减震支架内的弹簧与壳体极其容易脱离,即发生散架现象,进而导致减震效果得不到发挥的后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传统减震支架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能够同时提高减震特性及稳定性的建筑物减震支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建筑物减震支架,包括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及所述第二支撑板沿竖直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及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橡胶套及第二橡胶套,所述第一橡胶套位于所述第二橡胶套的上方,所述第一橡胶套的顶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橡胶套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橡胶套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橡胶套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金属套筒,所述金属套筒、所述第一橡胶套及所述第二橡胶套均为中空圆柱形且同轴设置,所述金属套筒、所述第一橡胶套、所述第二橡胶套、所述第一支撑板及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有腔室;所述第一支撑板及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剪叉机构,所述剪叉机构包括第一剪叉单元及第二剪叉单元,所述第一剪叉单元包括两个第一剪叉杆,两个所述第一剪叉杆于中部铰接形成所述第一剪叉单元,所述第二剪叉单元包括两个第二剪叉杆,两个所述第二剪叉杆于中部铰接形成所述第二剪叉单元,所述第一剪叉单元及所述第二剪叉单元沿竖直方向排列,所述第一剪叉单元底部的两个连接端点分别与所述第二剪叉单元顶部的两个连接端点铰接,以形成所述剪叉机构;所述第一剪叉单元顶部的两个连接端点均铰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滑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剪叉单元底部的两个连接端点均铰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支撑板滑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及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限位板的板面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第一限位槽及第二限位槽,两个所述第一剪叉杆铰接的节点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一限位槽滑动配合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剪叉杆铰接的节点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槽滑动配合连接;所述剪叉机构、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滑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及所述第二限位块均位于所述腔室的内部,所述第一限位块的底部到所述第一限位槽底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限位块的底部到所述第二限位槽底部之间的距离相等。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剪叉单元与所述第二剪叉单元铰接的两个节点与所述金属套筒之间均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剪叉单元与所述第二剪叉单元铰接的节点与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金属套筒可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块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

作为优选,所述减震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减震组件沿竖直方向并排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减震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减震组件沿水平方向并排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建筑物减震支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橡胶套、所述第二橡胶套、所述金属套筒、所述剪叉机构、所述第一滑块及所述第二滑块,一方面所述剪叉机构能够抵抗变形以及承受不同方向的冲击力,从而大大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所述剪叉机构在受到冲击载荷后能够快速响应,并且在所述第一橡胶套及所述第二橡胶套的作用下达到较高的缓冲效果,从而提高了减震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建筑物减震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建筑物减震支架带有第三弹簧及第四弹簧的结构图;

图3为两个减震组件并联时建筑物减震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两个减震组件串联时建筑物减震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第一橡胶套;4、第二橡胶套;5、金属套筒;6、腔室;7、剪叉机构;8、第一剪叉单元;9、第二剪叉单元;10、第一剪叉杆;11、第二剪叉杆;12、第一滑块;13、第二滑块; 14、限位板;15、第一限位槽;16、第二限位槽;17、第一限位块;18、第二限位块;19、第一弹簧;20、第二弹簧;21、减震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见图1,一种建筑物减震支架,包括减震组件21,所述减震组件21包括第一支撑板1及第二支撑板2,所述第一支撑板1及所述第二支撑板2沿竖直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1及所述第二支撑板2之间设置有第一橡胶套3及第二橡胶套4,所述第一橡胶套3位于所述第二橡胶套4的上方,所述第一橡胶套3的顶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橡胶套4 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橡胶套3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橡胶套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金属套筒5,所述金属套筒5、所述第一橡胶套3及所述第二橡胶套4均为中空圆柱形且同轴设置,所述金属套筒5、所述第一橡胶套3、所述第二橡胶套4、所述第一支撑板1及所述第二支撑板2之间形成有腔室6;所述第一支撑板1及所述第二支撑板2之间设置有剪叉机构7,所述剪叉机构7包括第一剪叉单元8及第二剪叉单元9,所述第一剪叉单元8包括两个第一剪叉杆10,两个所述第一剪叉杆10于中部铰接形成所述第一剪叉单元 8,即所述第一剪叉单元8呈X型,所述第二剪叉单元9包括两个第二剪叉杆11,两个所述第二剪叉杆11于中部铰接形成所述第二剪叉单元9,即所述第二剪叉单元9呈X型,所述第一剪叉单元8及所述第二剪叉单元9沿竖直方向排列,所述第一剪叉单元8底部的两个连接端点分别与所述第二剪叉单元9顶部的两个连接端点铰接,以形成所述剪叉机构7;所述第一剪叉单元8顶部的两个连接端点均铰接有第一滑块12,所述第一滑块12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滑动配合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滑块12沿直线往复运动;所述第二剪叉单元9底部的两个连接端点均铰接有第二滑块13,所述第二滑块13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滑动配合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滑块13沿直线往复运动;所述第一支撑板1及所述第二支撑板 2之间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4,所述限位板14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限位板14 的板面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第一限位槽15及第二限位槽16,两个所述第一剪叉杆10铰接的节点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17,所述第一限位块17与所述第一限位槽15滑动配合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限位块17沿所述第一限位槽15往复运动,两个所述第二剪叉杆11铰接的节点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18,所述第二限位块18与所述第二限位槽16滑动配合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限位块18沿所述第二限位槽16往复运动;所述剪叉机构7、所述第一滑块12、所述第二滑块13、所述第一限位块17及所述第二限位块18均位于所述腔室6的内部,所述第一限位块17的底部到所述第一限位槽15底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限位块18的底部到所述第二限位槽16底部之间的距离相等。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建筑物减震支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橡胶套3、所述第二橡胶套4、所述金属套筒5、所述剪叉机构7、所述第一滑块12及所述第二滑块13,一方面所述剪叉机构7能够抵抗变形以及承受不同方向的冲击力,从而大大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所述剪叉机构7在受到冲击载荷后能够快速响应,并且在所述第一橡胶套3及所述第二橡胶套4的作用下达到较高的缓冲效果,从而提高了减震特性。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限位板14、所述第一限位块17及所述第二限位块18,能够保证所述剪叉机构7运动的稳定性。

针对所述第一滑块12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连接方式,其可以为: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底部沿水平方向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滑块12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凹槽滑动配合。

针对所述第二滑块13与所述第二支撑板2的连接方式,其可以为:所述第二支撑板2的顶部沿水平方向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滑块13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凹槽滑动配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减震特性,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剪叉单元8与所述第二剪叉单元9铰接的两个节点与所述金属套筒5之间均连接有第一弹簧19,所述第一剪叉单元8与所述第二剪叉单元9铰接的节点与所述第一弹簧19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9的另一端与所述金属套筒5可转动连接(如铰接),以限制所述第一剪叉单元8与所述第二剪叉单元9铰接的两个节点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使得所述剪叉机构7能够抗更大的冲击载荷,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减震特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减震特性,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限位块17与所述第二限位块18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20,以限制所述第一限位块15与所述第二限位块 16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使得所述剪叉机构7能够抗更大的冲击载荷,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减震特性。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减震特性,如图3所示,所述减震组件21为两个,两个所述减震组件21沿竖直方向并排连接,即将两个所述减震组件21串联,以此提高了沿对沿竖直方向冲击载荷的抵抗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减震特性。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减震特性,如图3所示,所述减震组件21为两个,两个所述减震组件21沿水平方向并排连接,即将两个所述减震组件21并联,以此提高了沿对沿水平方向冲击载荷的抵抗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减震特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