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3318发布日期:2018-11-09 22:06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陶瓷加工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回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喷浆成型工艺而言,喷嘴通常会喷出大量的浆料,而且只有少数的浆料会依附于模具的内壁形成坯体,大部分的浆料会流出成为多余浆料。如果将多余浆料直接作为废料处理,则不仅浪费原料,且还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回浆装置,用于对喷浆成型装置的浆料进行回收,所述喷浆成型装置包括用于固定多个模具的转动部件、及用于喷射浆料的多个喷嘴,多个所述模具随所述转动部件转动,且当所述模具的注浆口正对所述喷嘴时,所述喷嘴将浆料喷射入所述模具内以形成坯体;其中,所述回浆装置包括正对所述转动部件底部设置的浆料回收槽、及与所述浆料回收槽相连通的浆料存储槽,且所述浆料存储槽与所述喷嘴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转动部件整体为水车结构,所述浆料回收槽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槽壁、底壁和第二槽壁,所述喷嘴位于所述第一槽壁和所述第二槽壁之间,且所述第二槽壁倾斜延伸出转动部件的投影位置,使得从所述转动部件滴落的浆料全部流入所述浆料回收槽内。

优选地,所述浆料回收槽和所述浆料存储槽之间还设有第一水泵。

优选地,所述浆料存储槽与所述喷嘴之间设有第二水泵。

优选地,所述浆料存储槽内设有搅拌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所述回浆装置中,所述浆料回收槽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槽壁、底壁和第二槽壁,所述喷嘴位于所述第一槽壁和所述第二槽壁之间,且所述第二槽壁倾斜延伸出转动部件的投影位置,使得从所述转动部件滴落的浆料全部流入所述浆料回收槽内,从而保证所述喷嘴和所述转动部件流出的浆料能够完全地回收利用,不仅提高了浆料的利用效率,还避免了大量浆料废弃造成成本提高和环境污染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回浆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回浆装置所涉及的喷浆成型装置中的转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转动部件中模具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除非上下文另有特定清楚的描述,本实用新型中的元件和组件,数量既可以单个的形式存在,也可以多个的形式存在,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请同时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浆装置所涉及的喷浆成型装置包括用于固定多个模具的转动部件10、用于喷射浆料的多个喷嘴20、及用于对模具内坯体进行干燥的多个风机30。

对所述转动部件10而言,所述转动部件10整体为水车结构,并包括水车轮体11、固定于所述水车轮体11相对两侧的两个水车挡板12、及夹设于两个所述水车挡板12之间的多个模具固定组件13。

具体地,在所述转动部件10内,每一所述模具固定组件13构成一个模具定位槽101,并用于固定依次排列的多个模具;而且,多个模具固定组件13沿所述水车轮体11的圆面方向分布设置。

如此,则应当理解,多个所述模具定位槽101沿所述水车轮体11的圆周方向分布,从而使得固定于所述模具定位槽101的模具也沿所述水车轮体11的圆周方向分布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模具固定组件13包括相互配合构成所述模具定位槽101的支撑板131、底板132和活动板133,所述支撑板131和所述活动板133构成所述模具定位槽101的侧壁,所述底板132构成所述模具定位槽101的底壁。当将模具放入所述模具定位槽101内后,所述支撑板131和所述活动板133对应接触所述模具的侧面,所述底板132对应支撑所述模具的底面。

具体地,所述支撑板131、所述底板132和所述活动板133均沿垂直于所述水车轮体11的径向方向延伸,使得所述模具定位槽101沿所述水车轮体11的厚度方向延伸。优选地,所述底板133与所述水车轮体11的圆周表面相对平行且间隔一定距离设置。

为了更好地将所述模具放入或取出所述模具定位槽101,所述支撑板131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水车挡板12,所述底板132的相对两端分别可滑动地装配于两个所述水车挡板12,所述活动板133的相对两端分别铰接于两个所述水车挡板12。

对所述活动板133而言,如果转动所述活动板133,使得所述活动板133和所述支撑板131相互配合夹持固定模具,则所述模具定位槽101处于夹持状态;

如果转动所述活动板133,使得所述活动板133和所述支撑板131相互配合释放所述模具,则所述模具定位槽101处于开启状态。

应当理解,当所述模具定位槽101处于开启状态时,可以对所述模具定位槽101内的模具进行放入或取出;当所述模具定位槽101处于夹持状态时,所述模具依次排列地固定于所述模具定位槽101内。

此外,为了支撑所述模具,所述支撑板131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弯折边1311,所述活动板133的端部形成有第二弯折边1331;使得所述活动板133和所述支撑板131相互配合夹持固定模具,所述第一弯折边1311和所述第二弯折边1331的分别用于卡接并顶抵模具的顶部边缘,从而配合所述底板132将所述模具固定于所述模具定位槽101内。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所述模具定位槽101处于夹持状态时,所述活动板133能够支撑所述模具,当转动所述活动板133,使得所述活动板133和所述支撑板131相互配合夹持固定模具时,所述活动板133可以通过螺钉、螺栓或卡扣等方式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水车挡板12,即,将所述活动板133暂时地固定于所述水车挡板12,从而支撑所述模具,保证模具在所述水车轮体11的转动时不会滑落出来。

对所述底板132而言,由于不同种类的模具高度并不相同,所述底板132可以在两个所述水车挡板12之间沿所述水车轮体11的径向方向滑动,以调节所述模具定位槽101的深度从而适应不同高度的模具。

对所述喷嘴20而言,所述模具的注浆口正对所述喷嘴20时,所述喷嘴20将浆料喷射入所述模具内以形成坯体;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喷嘴20用于竖直向上地喷浆;当所述模具的注浆口竖直朝下正对所述喷嘴20时,所述喷嘴20将浆料喷射入所述模具内以形成坯体。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调整浆料的粘度和喷嘴20的喷料时间,就可以在模具的内腔表面附着一定厚度的泥层,从而形成模具内的坯体。

而且,所述多个风机30朝向所述水车轮体11的上半部分吹风,并用于干燥所述模具内的坯体。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喷浆成型装置内形成至少三个工位:喷浆工位102、干燥工位103和取坯工位104,且所述喷浆工位102、所述干燥工位103和所述取坯工位104沿所述转动部件10的转动方向依次设置。

具体地,所述喷浆工位102对应所述喷嘴20的所在位置,当模具随所述转动部件10转至所述喷浆工位102时,所述模具的注浆口正对所述喷嘴20设置,且所述喷嘴20将浆料喷射入所述模具内以形成坯体;

所述干燥工位103对应所述风机30的所在位置,当模具随所述转动部件10从所述喷浆工位102转至所述干燥工位103时,所述风机30对所述模具进行吹风,以干燥所述模具内坯体;

所述取坯工位104对应操作人员的操作位置,当模具随所述转动部件10从所述干燥工位103转至所述取坯工位104时,操作人员转动所述活动板133,使得所述模具定位槽101处于开启状态,操作人员将模具内已干燥的坯体取出,并将模具放回所述模具定位槽101,且在此转动所述活动板133,使得所述模具定位槽101处于夹持状态。

可选择地,当所述喷浆工位102进行喷浆或所述取坯工位104进行取放坯体时,所述转动部件10均处于暂停转动状态;或者,当所述喷浆工位102进行喷浆和所述取坯工位104进行取放坯体时,所述转动部件10才会处于暂停转动状态。应当理解,所述转动部件10的处于暂停状态的时间的长度取决于所述喷浆工位102的喷浆时间或操作人员的取坯所需的时间。

此外,当模具在所述喷浆工位102喷浆完成后,模具随所述转动部件10从最底部逐步地向所述干燥工位103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模具的注浆口从竖直向下状态逐渐向上倾斜直至处于水平状态,在所述模具的注浆口倾斜的过程中,所述模具内坯体渗出的水逐步地沿所述模具的注浆口流出;上述倾斜式的排水方式不仅可以保证坯体渗出的水顺利排出,还可以保证模具内的坯体的完整度,提高坯体的质量。

如图1所示,所述回浆装置200包括正对所述转动部件10底部设置的浆料回收槽210、及与所述浆料回收槽210相连通的浆料存储槽220,且所述浆料存储槽220与所述喷嘴20相连通。

为了保证所述浆料回收槽210能够完全地回收所述转动部件10流下的浆料,所述浆料回收槽2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槽壁211、底壁212和第二槽壁213,所述喷嘴20位于所述第一槽壁211和所述第二槽壁213之间,且所述第二槽壁213倾斜延伸出转动部件20的投影位置,使得从所述转动部件10滴落的浆料全部流入所述浆料回收槽210内。

此外,所述浆料回收槽210和所述浆料存储槽220之间还设有第一水泵230,且所述浆料存储槽230与所述喷嘴20之间设有第二水泵240。

为了使得回收的浆料具有足够大均匀性,所述浆料存储槽220内设有搅拌机250。

所述回浆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所述浆料回收槽210回收所述喷嘴20喷出的多余浆料,并通过所述第一水泵230输送至所述浆料存储槽230内;

所述搅拌机250在所述浆料存储槽230内搅拌均匀后,所述第二水泵240将浆料输送至所述喷嘴20,从而为所述喷嘴20提供浆料,实现了浆料的回收利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