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合板及叠合板的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3311发布日期:2018-11-09 22:06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叠合板及叠合板的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国内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楼板有现浇楼板和预制楼板,现浇楼板整体性好,但需现场支模,然后浇筑混凝土,施工周期难度大,模板损耗大,成本高,预制楼板不需现场支模,施工周期短,造价低,但现有的叠合板在新旧混凝土的粘结方面,性能较差,在固化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新旧混泥土裂开、甚至剥离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叠合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叠合板新旧混泥土之间的粘结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本叠合板包括一矩形的板体,板体内埋设有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所述板体的上端面纵向设置有若干列V型凸筋,相邻两列V型凸筋之间的板体上表面纵向开设有内凹的限位槽,本叠合板还包括设置在限位槽处的弧形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均埋设在板体内,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板体内的横向钢筋上。

在板体上开设限位槽,能够增大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面积,提高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强度和牢固度。

在限位槽处设置加强筋,其目的是增大限位槽处的新旧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强度,可通过在限位槽处埋设钢筋,使新旧混凝土之间的黏合度更高,通过加强筋实现两者之间的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叠合板中,所述V型凸筋与加强筋一一对应,处于同一横向直线上的加强筋和V型凸筋为呈一体结构的金属条,所述金属条位于V型凸筋和加强筋之间的部分绕设在横向钢筋上。

V型凸筋和加强筋的强度、位置稳定性和施工过程中的可靠性,均可以通过它们的一体结构实现,避免了在运输、施工过程中加强筋或V型凸筋的脱离和松弛。

在上述的一种叠合板中,处于同一纵向轴线上的V型凸筋之间通过一拉杆相连,所述拉杆为螺纹钢筋。

在上述的一种叠合板中,所述纵向钢筋埋设在限位槽的正下方;所述纵向钢筋的两端均伸出板体之外。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叠合板的生产设备,以提高上述叠合板的加工效率。

一种叠合板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本生产设备包括两块横向模板和两块纵向模板,所述横向模板的两端分别两块纵向模板的两端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横向模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与限位槽一一对应的凹口,两块横向模板之间对应的凹口之间设置有一开槽模板,所述开槽模板的下表面为与凹口适配的曲面,所述开槽模板的上表面为与横向模板的上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平面,所述横向模板上开设有与纵向钢筋一一对应的定位孔,所述纵向钢筋的两端能够插设在定位孔内;所述开槽模板的两端与凹口下方的纵向钢筋之间通过一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

本生产设备拆装方便,能够配合新的叠合板的制备,提高生产效率。

在上述的一种叠合板的生产设备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开设在开槽模板端部的两个安装孔,本连接组件还包括一U型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能够分别插设在两个安装孔内,所述连接杆的两端与纵向钢筋之间通过钢丝紧箍。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叠合板的生产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一种叠合板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本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扎制钢筋框架:将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按照间距要求扎制成矩形的格子框架,扎制过程中,先通过细小扎丝进行定型,然后将其翻转90度,并打架定位,通过金属条从横向钢筋上依次绕制,制成V型凸筋和加强筋;

B、装模:将扎制好的钢筋框架放倒在平整地面上,通过横向模板和纵向模板的组装,使其被包裹在横向模板和纵向模板之间,并将纵向钢筋的伸出部分插设在定位孔内;

C、固定开槽模板:将开槽模板搭在两块横向模板之间,并使开槽模板的曲面与凹口对应;将连接杆插设在安装孔内,使其端部伸出横向钢筋的端部之下,并通过扎丝将连接杆的两端与横向钢筋的伸出部分固定;其中,开槽模板插设在加强筋与限位槽之间;

D、浇注:在模具框架内浇注混凝土,并利用振动泵对其进行夯实;

E、固化拆模:待混凝土固化后,拆除横向模板和纵向模板,抽离开槽模板,将加强筋从中部进行扎紧,并将扎紧后形成的扎头旋转至其朝向限位槽的方向,即完成叠合板的制备。

本叠合板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叠合板的限位槽部分与新混凝土之间无筋部分较多,固而设置加强筋,且在制备完成后,将加强筋的中部扎紧,并将扎头朝下,可以提高新混凝土与叠合板之间的粘结强度,使新混凝土固化后的板面部分伸入叠合板的下方,部分位于叠合板的上方,且均有叠合板的钢筋埋入,强度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叠合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叠合板在固化前的截面图。

图3是本叠合板在固化后的截面图。

图4是本叠合板生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方向上的截面图。

图中,1、板体;11、限位槽;21、纵向钢筋;22、横向钢筋;31、V型凸筋;32、加强筋;33、拉杆;41、横向模板;42、纵向模板;43、凹口;44、开槽模板;51、定位孔;52、安装孔;53、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叠合板包括一矩形的板体1,板体1内埋设有纵向钢筋21和横向钢筋22,板体1的上端面纵向设置有若干列V型凸筋31,相邻两列V型凸筋31之间的板体1上表面纵向开设有内凹的限位槽11,本叠合板还包括设置在限位槽11处的弧形的加强筋32,加强筋32的两端均埋设在板体1内,加强筋3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板体1内的横向钢筋22上。

在板体1上开设限位槽11,能够增大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面积,提高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强度和牢固度。

在限位槽11处设置加强筋32,其目的是增大限位槽11处的新旧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强度,可通过在限位槽11处埋设钢筋,使新旧混凝土之间的黏合度更高,通过加强筋32实现两者之间的连接。

V型凸筋31与加强筋32一一对应,处于同一横向直线上的加强筋32和V型凸筋31为呈一体结构的金属条,金属条位于V型凸筋31和加强筋32之间的部分绕设在横向钢筋22上;V型凸筋31和加强筋32的强度、位置稳定性和施工过程中的可靠性,均可以通过它们的一体结构实现,避免了在运输、施工过程中加强筋32或V型凸筋31的脱离和松弛。

处于同一纵向轴线上的V型凸筋31之间通过一拉杆33相连,拉杆33为螺纹钢筋;纵向钢筋21埋设在限位槽11的正下方;纵向钢筋21的两端均伸出板体1之外。

如图4和图5所示,本生产设备包括两块横向模板41和两块纵向模板42,横向模板41的两端分别两块纵向模板42的两端之间可拆卸连接;横向模板41的上表面开设有与限位槽11一一对应的凹口43,两块横向模板41之间对应的凹口43之间设置有一开槽模板44,开槽模板44的下表面为与凹口43适配的曲面,开槽模板44的上表面为与横向模板41的上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平面,横向模板41上开设有与纵向钢筋21一一对应的定位孔51,纵向钢筋21的两端能够插设在定位孔51内;开槽模板44的两端与凹口43下方的纵向钢筋21之间通过一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

本生产设备拆装方便,能够配合新的叠合板的制备,提高生产效率。

连接组件包括开设在开槽模板44端部的两个安装孔52,本连接组件还包括一U型的连接杆53,连接杆53的两端能够分别插设在两个安装孔52内,连接杆53的两端与纵向钢筋21之间通过钢丝紧箍。

一种叠合板的生产方法,本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扎制钢筋框架:将横向钢筋22和纵向钢筋21按照间距要求扎制成矩形的格子框架,扎制过程中,先通过细小扎丝进行定型,然后将其翻转90度,并打架定位,通过金属条从横向钢筋22上依次绕制,制成V型凸筋31和加强筋32;

B、装模:将扎制好的钢筋框架放倒在平整地面上,通过横向模板41和纵向模板42的组装,使其被包裹在横向模板41和纵向模板42之间,并将纵向钢筋21的伸出部分插设在定位孔51内;

C、固定开槽模板44:将开槽模板44搭在两块横向模板41之间,并使开槽模板44的曲面与凹口43对应;将连接杆53插设在安装孔52内,使其端部伸出横向钢筋22的端部之下,并通过扎丝将连接杆53的两端与横向钢筋22的伸出部分固定;其中,开槽模板44插设在加强筋32与限位槽11之间;如图2所示。

D、浇注:在模具框架内浇注混凝土,并利用振动泵对其进行夯实;

E、固化拆模:待混凝土固化后,拆除横向模板41和纵向模板42,抽离开槽模板44,将加强筋32从中部进行扎紧,并将扎紧后形成的扎头旋转至其朝向限位槽11的方向,即完成叠合板的制备;如图3所示。

本叠合板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叠合板的限位槽11部分与新混凝土之间无筋部分较多,固而设置加强筋32,且在制备完成后,将加强筋32的中部扎紧,并将扎头朝下,可以提高新混凝土与叠合板之间的粘结强度,使新混凝土固化后的板面部分伸入叠合板的下方,部分位于叠合板的上方,且均有叠合板的钢筋埋入,强度大大提高。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