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的预制墙体和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2454发布日期:2019-04-29 12:26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建筑的预制墙体和装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预制墙体和装配结构及结构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随着我国大力推行住宅产业化,各地纷纷进行了若干装配式住宅项目,现有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多引自国外,采用了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普遍应用的“套筒浆锚连接”和“预留孔洞间接搭接浆锚连接”技术,“套筒浆锚连接”和“预留孔洞间接搭接浆锚连接”技术的共同点是在混凝土中预埋注浆套筒,待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后,钢筋穿入注浆套筒,再将高强度无收缩灌浆料灌入注浆套筒养护,以起到锚固钢筋的作用。参见图1,钢筋套筒灌浆技术使得建筑物实现了可装配化,受到工程应用者的肯定。

但是,受限于以上两种连接方式所需要的构造或结构,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以上两种连接技术的墙体之间的钢筋传力方式均为间接传力,需要通过预留孔洞内的灌浆料传递,传力不直接,在正常受力的时候,两根相距较远的钢筋需要相互传力,这样的传力方式会对周围混凝土产生附加弯矩和剪力,使得墙体在此处受力复杂,同时在轴压比较高的情况下,会出现灌浆料顶部的局部受压裂缝。并且,两种连接工艺对灌浆料和灌浆工艺有很高的要求,如果灌浆料在注浆套筒中存在气泡或其它不密实等因素,则会对此类连接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次,这种连接方式隐蔽在墙体内部,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灌浆不密实,或事后出现轻微渗漏造成灌浆长度不足等现象难以被施工人员或质检人员检查到,存在装配质量无法保证的隐患。

再次,为了达到灌浆工艺要求,注浆套筒上需要留有突出注浆套筒的灌浆孔和出气孔,在纵向钢筋较多的墙体内,灌浆孔和出气孔会占用墙体底部较大的体积,实际工程中,墙体底部区域往往受力较大,是为墙体延性提供较大贡献的部位,而以上设置方式,使得墙体底部区域反而成为墙体的相对薄弱的部分,在实践中裂缝往往由灌浆孔或出气孔向周围扩散,并出现有混凝土在此处整块脱落的现象。并且,注浆套筒的外径较大,在4~5cm范围,且目前注浆套筒的外表面的一般制作的比较光滑,不能很好的和周围混凝土形成有效约束,因此在工程后期,经常出现底部混凝土大块往外掉落,底部有效受压面积减小,故该装配结构本身会影响墙体后期承载能力,降低墙体延性。

基于以上所述,装配式建筑领域急需一种传力直接、结构稳定的预制墙体,以及装配质量可控,并且对墙体影响小的装配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预制墙体的墙脚部构造部件多且复杂,已严重影响墙体承载力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墙体骨架简单、无需增设预埋件的装配式预制墙体。

为了实现上述的各目的,本实用新型分别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装配式预制墙体,包括混凝土主体和浇筑在混凝土主体中的刚性骨架,刚性骨架包括n 根纵向延伸的竖直筋,n是大于等于3的整数,其中,预制墙体的上端面及下端面在竖直筋的同一轴线的位置共形成有m个机械连接部,m取小于等于2n的整数,所述机械连接部均形成于竖直筋的端头部。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由于本实用新型将机械连接部设计在竖直筋的端部,一方面,将预制墙体中墙脚部的预埋件全部取消,极大的简化了预制墙体内部架构的结构,有利于墙体预制过程中骨架的定位及固定,有效的避免了浇筑过程中造成的机械连接部错位移位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方便了振捣密实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机械连接部设计在竖直筋的端部,有利于连接后力的直接传递。再一方面,连接点外露在混凝土主体外,使得连接的牢固程度变看可视可控,有力的保证了连接质量。

机械连接部包括承接端头和/或承接腔,在预制墙体的上端面和/或下端面(即竖向端面),其中,竖直筋的端头部伸出混凝土主体的表面,并且在其端头部形成的承接部为承接端头;竖直筋的端头部形成沿其轴线方向向内凹陷的敞口式承接部为承接腔。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机械连接部可以延伸出混凝土主体,不再将机械连接部预埋在混凝土主体中,使得连接可视化,便于检查并直观的了解连接的牢固程度,方便保证连接质量;另一方面改变了现有技术中混凝土主体中预埋套筒的墙体结构,机械连接部无需设置灌浆孔和出气孔,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墙体的墙脚部构造部件多且复杂,导致降低墙体延性的技术问题。

承接端头的外径为竖直筋外径的0.7~2倍,承接腔的外径为竖直筋外径的1.2~3倍。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由于与现有的套筒相比极大的减短和缩小了机械连接部的体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套筒连接或搭接中套筒的灌浆孔和出气孔占用底部体积太大,使得墙体底部区域成为墙体的相对薄弱的部分,避免了受力时因灌浆孔或出气孔周围相对薄弱而形成扩散裂缝,以及混凝土在此处整块脱落的现象。

承接端头上设有外螺纹,承接腔内设有内螺纹。这样的设置的目的是,通过螺纹来连接多个组件,方便机械连接部及其他组件的加工及安装,并且通过螺纹连接传力明确、连接可靠、安装方便,可明显提高施工速度。

承接腔是基于竖直筋的端头部刚性连接的套筒而形成,套筒远离竖直筋的一端形成敞口式的承接腔。这样的设置的目的是,由于承接腔的形成是由竖直筋和连接在其端部的套筒组合而成,这样与竖直筋一体成型承接腔相比,加工成本更低,也方便在墙体预制过程中骨架固定时需要转动承接腔的情况下,这时,竖直筋和套筒相对独立,单独旋转套筒即可,有利于竖直筋及套筒在模具中的定位及固定。

装配式预制墙体,不仅包括一块平直造型的墙体,还包括L形、矩形、U形弧形等异形墙体,当预制墙体为异形构造时,预制墙体之间彼此相邻的墙面在水平方向上呈∠α,0°<∠α<360°,异形预制墙体的成型可以是多块墙体固定拼合连接或一体成型。这样的设置的目的是,当单一的预制墙体不能满足建筑需要的时候,就需要将预制墙体组合或变形,将上述的预制墙体在横向方向上形成为一个非直线的整体的墙体,那么预制墙体的纵向方向上就形成了类似上述的墙体的竖直筋加机械连接部的结构,这样,极大的简化了所形成的预制墙体内预埋件及预制墙体内刚性骨架的结构构造,为在模具中预制复杂墙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实践基础。同时,也进一步的为墙体间纵向方向的连接提供了极大便利。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针对现有装配式预制墙体的连接方式中的间接传力、密封要求高、连接质量不易保证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便于装配并且传力直接的预制构件的连接方式或装配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一种包含上述预制墙体的装配式建筑的装配结构,包括上层墙体、下层墙体、紧固组件,所述上层墙体和下层墙体为上述的预制墙体;其中,上层墙体位于下层墙体的上方,且上层墙体内的竖向筋与下层墙体内的竖向筋由紧固组件机械连接。

还包括上层墙体和下层墙体间的混凝土现浇区,混凝土现浇区包覆紧固组件。

紧固组件包括插杆、锁紧件、扣筒、转接套筒,上层墙体或下层墙体的机械连接部分别对应连接转接套筒和插杆,扣筒固定在转接套筒内,插杆插入扣筒,锁紧件套设在插杆外缘,使得插杆与扣筒无间隙卡接。从而将上层墙体和下层墙体纵向方向在现浇区牢固连接,这样的连接构造使得相连接的部分不再隐蔽在墙体内,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连接是否到位,以便保证墙体连接的稳定性和装配质量的可控性,另外,这样的连接构造是将墙体或墙体内的纵向(竖直) 筋直接连接,力的传递更直接,并在墙体连接构造内部形成贯通筋,提升了墙体及由之构成的建筑物的整体延性。

进一步的,还包括预制楼板和现浇层,预制楼板的下缘搭在两两相邻的下层墙体之上,现浇层填补在预制楼板、上层墙体和下层墙体之间的装配间隙,并且,在竖直方向上,现浇层的高度至少与上层装配式预制墙体或墙体的下端面齐平。由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将墙体之间的机械连接部分设置在预制墙体外,这就需要在形成整体建筑物时,将架空的部分用现浇层填充或填补起来,现浇层很好的填补了装配间隙,由于现浇混凝土料具有流动性,可以全面的有效的将所有装配间隙一次填补完毕,这样进一步的保证了装配式连接构的整体性,确保连接构造整体无间隙,浑然一体,进一步提升其稳定性。

进一步的,现浇层填补的装配间隙包括,上层墙体的下端面和下层墙体的上端面之间的架空区,以及预制楼板的上表面至上层墙体的下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空间。由于现浇层的成型需要一定的时间,在预制楼板上填充现浇层,这样在现浇层成型过程中,方便对预制楼板上的现浇层进一步施工增加其他附着物,如地砖、地板龙骨、插线板等。

进一步的,预制楼板的上表面裸露有刚性桁架,现浇层将刚性桁架填覆。在预制楼板上裸露刚性桁架,再用现浇层覆盖填充,以方便固定预制楼板内的预埋物,以及对预制楼板的内部构造进一步施工,将预制楼板的预埋物固定在刚性桁架或铺设在预制楼板上或穿插在刚性桁架的间隙,现浇层填覆后这些预埋物即固定在楼层内,预埋物包括预制楼板的横向筋或纵向筋,电线管路,空调管路,地暖管路,走水管路等等。

一种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下层墙体固定步骤:将下层墙体固定在地基或承台或已完成装配的楼层上;

支撑设置步骤:根据设计要求,在下层墙体的周边组装支撑预制楼板的支撑架;

预制楼板铺设步骤:将预制楼板铺设在支撑加上,并使得预制楼板的端部与下层墙体的顶部相搭接;

墙体对接步骤:吊装上层墙体至指定位置,使得上层墙体的竖向筋与下层墙的竖向筋由紧固组件进行机械连接;

紧固件调节步骤:调节紧固组件到满足上层墙体和下层墙体连接固定的抗拔抗拉的要求;

现浇步骤:将混凝土填料浇注到预制楼板及上层墙体和下层墙体之间的装配间隙,形成现浇层,使得楼板、上层墙体和下层墙体形成无间隙的整体构造;

重复上述支撑设置步骤至现浇步骤,直至完成装配式建筑的施工。

在支撑设置步骤中,将起支撑作用的支架与下层墙体的上端面齐平的组装固定,以便支撑架在水平方向支撑预制楼板,以避免预制楼板跌落的事故。

进一步的,在墙体对接步骤中,还包括调节定位,在上层墙体和下层墙体之间设置调节垫块,在预制楼板与上层墙体之间设置斜撑。这样在墙体对接时,通过调节垫块的多寡来调节墙体的长边的水平及高度,通过斜撑来调节墙体的垂直及短边的水平及倾斜度,不仅可以解放吊具还进一步实现精确的对接,提高连接精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方法采用紧固组件及机械连接部将竖直筋直接对接的连接方法,可快速安装定位装配式墙体,增大节点连接刚度,实现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这种节点构造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同时保证墙体连接有很好的稳定性。预制墙体的设计考虑了墙体受力的整体性,利用竖直筋加强了部分混凝土墙体的强度,提高墙脚处的延性,使得构件整体稳定性加强,保证墙体安全可靠。竖直筋相互连接后装配式连接构造内形成贯通筋,更好的保证了连接构造的整体性,有力的保证了墙体受力,使得承载力不被削减。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套筒注浆墙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预制墙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预制墙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预制墙体的机械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承接端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承接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承接端头和承接腔具体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承接端头和承接腔具体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承接端头和承接腔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承接端头和承接腔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预制墙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另一种本实用新型预制墙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另一种本实用新型预制墙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预制墙体的连接构造的连接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预制墙体的连接构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另一种预制墙体的连接构造的连接前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另一种预制墙体的连接构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另一种预制墙体的连接构造的连接前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另一种预制墙体的连接构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4的预制墙体的连接构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A为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5的预制墙体的连接构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B位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施工方法流程示意图;

其中:预制墙体1,混凝土主体2,刚性骨架3,竖直筋4,机械连接部5,承接端头6,承接腔7,套筒8,异形预制墙体9,上层墙体10,下层墙体11,紧固组件12,插杆13、锁紧件 14、扣筒15、转接套筒16,现浇层17,架空区18,预制楼板19,刚性桁架20,灌浆套筒21,灌浆孔22,出气孔23,支撑架24,调节垫块25,斜撑2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参见图2所示,一种装配式预制墙体,包括混凝土主体2及浇筑在混凝土主体2中的刚性骨架3,刚性骨架由竖直筋、横向筋及箍筋相互连接而组成,其中,刚性是指具有在静力负荷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刚性骨架3是指不使用可缩性材料或结构的、在压力作用下变形或位移很小的支架结构,包括钢筋、复合金属及硬性纤维等材料通过编制或穿插固定而组成的骨架,参见图3所示,刚性骨架3中包括一组沿墙体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竖直筋4,其中竖直筋4至少为3根,当少于3根时,即使竖直筋4全部连接,预制墙体与预制墙体的连接也是稳定性不足,所以为了增强稳定性,需要竖直筋4至少为3根,其中竖直筋4应建筑设计要求需要连接时,在需要连接的竖直筋4 的端部形成有机械连接部5,所以机械连接部5均为在混凝土主体上裸露的或敞口的,即需要连接时,可通过紧固组件与其进行直接的连接,至少是可以直接的与紧固组件中的一个部件完成连接,这样就需要机械连接部5是在竖直筋4的端头部形成的。

该技术方案通过机械连接部的设置不仅带来前述的效果,还可以克服了预埋注浆套筒的如下弊端,由于预埋注浆套筒以及在套筒内搭接钢筋,使得墙体的墙脚部的内部构造设有双倍于墙体的竖向钢筋,加上水平加密钢筋、预埋注浆套筒以及螺旋箍筋等,在此处的构造部件多且复杂,同时由于没有更合理的配套设备和完善的施工工艺,此处竖向钢筋及套筒的定位也相对更为复杂,浇筑混凝土时容易造成注浆套筒错位,影响墙体拼接。另外,在这样复杂的构造中,混凝土在此处的振捣密实也难以保证。而本技术方案中竖直筋及机械连接部的设置极大的简化了预制墙体内部的构造,本方案刚性骨架完全可以按照传统的现浇中的钢筋笼的制作方式来配制,无需加装其他预埋件。这样,预制墙体的内部构造仅包括必要配筋,无需双倍的竖向筋。

参见图4所示,机械连接部5包括承接端头6或承接腔7,承接端头6通常高出混凝土主体2表面,承接腔7通常设置为与混凝土主体2的表面齐平,承接端头6或承接腔7的设置是为了在预制墙体1 装配时作为连接上下墙体的的一个连接端口,承接端头6和承接腔7根据具体的连接方式设置有对应的可用于连接的接口结构,例如根据设计需要相应的紧固组件与其卡接,则在承接端头6和承接腔7上设置成用卡接的卡接槽或卡接挡块等。也可以设置为螺纹连接或销键连接等,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5、6所示,基于螺纹连接传力明确、连接可靠、安装方便等优点,优先选择螺纹连接,即在承接端头6上设有外螺纹,承接腔7内设有内螺纹,另外,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用于连接的灌浆套筒或搭接套筒本身及其灌浆孔和出气孔占用底部体积太大的弊端,本实用新型从缩小并同比例减端机械连接部的外形尺寸出发,本实用新型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具体尺寸做如下限定时效果最佳,可以实现既不容易拉断,同时还能起到牢固连接的作用,即承接端头6的外径为竖直筋4外径的0.7~2倍,承接腔7的外径为竖直筋4外径的1.2~3倍,其中,竖直筋4的外径为d,承接端头6 的外径为d1,承接腔7的外径为d2,则2d≥d1≥0.7d,3d≥d2≥1.2d,这样设置避免了受力时因预埋件占用体积太大而形成裂缝及混凝土脱落的现象。

其中承接端头6和承接腔7在预制墙体端面上的具体位置可以灵活设置,如图7所示,承接端头 6全部位于预制墙体1的上端,承接腔7全部位于预制墙体1的下端,这样设置是将承接端头6和承接腔7在预制墙体1上的方向统一,在预制墙体1在工厂预制加工时,可以有利于配料配筋及骨架的固定;在装配预制墙体时,由于端部的一致性,无需考虑机械连接部5的连接方向,方便安装及装配。

如图8所示,承接端头6和承接腔7是在预制墙体1的上端和下端随机分布,这样设置虽然在预制加工时费力,但是,在墙体装配中,由于承接端头6和承接腔7相对于预制墙体1本身存在落差,完成连接后,连接点也自然的形成落差,即个连接点的高度也是随着承接端头6和承接腔7的设置而形成具有落差的连接点,这样,连接后的混凝土构造在受到剪切力的时候,由于连接点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可以承受更大的剪切力,进而提高了建筑构造的稳定性。

参见图9所示,承接端头6的形成是由竖直筋4伸出混凝土主体2一端的端部加工而成,承接腔7 的形成是由竖直筋4的端头部镦粗后沿其轴线方向加工成向内凹陷的敞口式腔室而成。这样,通过承接端头6和承接腔7将预制墙体1连接后相当于是直接的将预制墙体1之间的竖直筋4连接在一起,从而在墙体构造内形成贯通构造体的竖向贯通筋,更好的保证了其构造的整体性,提高墙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参见图10所示,承接端头6的形成是由竖直筋伸4出混凝土主体2一端的端部加工而成,承接腔7的形成是基于竖直筋4的端头部刚性连接的套筒8而形成,套筒8远离竖直筋4的一端形成敞口式的承接腔。这里的刚性连接是指两个物体之间,当一个物体产生位移或受力时,与之相连的另一物体不会相对于第一个物体产生位移或相对变形,也就是两个连接为了一个整体。可以是螺纹连接、销键卡接、焊接以及热处理或冷轧连接等等。这样虽然略微损耗了承接腔与竖直筋的一体性,但是极大的提升了安装及加工的便利性,可以及其灵活的加工和装配,同时加工成本也更低。

实施例2

参见图11-13所示,异形预制墙体9是由单片的预制墙体1组合而成的,即多块预制墙体1之间彼此相邻的预制墙体在横向上成一定角度拼合而成,由于拼合方式或横向连接不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并且其拼合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有技术得到多种拼合方式,当然预制墙体之间的横向筋的连接也可以采用上述竖直筋的结构构造,以及本案后面所述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在赘述,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由于异形预制墙体9是由上述的预制墙体1组合而成,故异形预制墙体9的纵向方向的机械连接部5及异形预制墙体9内的预埋骨架结构均源于预制墙体1,因此,该异形预制墙体9集合了预制墙体1本身的优点。另外,该异形预制墙体9为预制复杂墙体的实现提供了可行的实践基础,即异形预制墙体9成整体预制时,由于其简单的内部骨架,极大的方便了骨架在模具中的固定,并且内部预埋件基本忽略不计,即使是复杂墙体,其墙体属性也不会发生改变,这就为预制复杂墙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实践性。当然,由于预制墙体1和异形预制墙体9只是形状变化,并且其关键的竖向筋及机械连接部相同,所以,异形预制墙体9可以看做是预制墙体的一种变形,故本案中预制墙体1包括平直的墙体和异形的墙体。

本实施例中图11所示,预制墙体1为“L”形预制墙体,其墙体间内墙面的夹角∠a为90°,在墙体的纵向方向上设有机械连接部5,以便于墙体间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图12所示,预制墙体1为“V”形预制墙体,其墙体间内墙面的夹角∠b小于90°,在墙体的纵向方向上设有机械连接部5,以便于墙体间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图13所示,预制墙体1为开口式等腰梯形预制墙体,其中,相邻墙体间内墙面的夹角∠c为91°~179°,在墙体的纵向方向上设有机械连接部5,以便于墙体间的连接。

实施例3

参见图14、15所示,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装配结构,上层墙体10为设定为处于上层的端面相匹配的实施例1中的预制墙体1或实施例2中的异形预制墙体9(以下简称上层墙体),下层墙体11为设定为处于下层的端面相匹配的实施例1中的预制墙体1或实施例2中的异形预制墙体9(以下简称下层墙体),端面相匹配是指设计为墙体或墙体的端面上配置的机械连接部相互对应,具体的说,当两个墙体上下端面相对时,处于同一轴线并用于墙体间连接的机械连接部5满足墙体间配筋连接的要求。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共同的特点是根据设计需要其纵向设置的竖直筋4的端头部在墙体上形成有相应的机械连接部5,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之间通过紧固组件12连通机械连接部5并锁紧固定进而形成装配式建筑的装配结构,紧固组件12在墙体间留置的架空区18对应的装配连接。

在该墙体的连接构造中还包括现浇层17,在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之间形成的连接用架空区18内装配紧固组件12并连接牢固后,现浇层17将架空区18填补密实,使得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成为一个整体。

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之间的连接是通过紧固组件5在墙体间留置的架空区18对应的装配紧固组件12,即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之间形成连接用架空区18,在架空区18装配紧固组件12,紧固组件12只要满足通过连接墙体上预留的连接端口将上下层墙体相对固定的连接在一起,使得墙体连接满足设计要求即可,所以紧固组件12的组合方式及连接结构可以有多种选择,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通常刚性骨架中主筋的连接方式及主筋间的紧固组件应当在可以在此处适用。比如焊接连接、螺纹连接、销键连接等,这里列举了螺纹连接中的一种方案,其中,紧固组件12包括插杆13、锁紧件14、扣筒15、转接套筒16,上层墙体10的机械连接部5对应连接转接套筒16,下层墙体11的机械连接部5对应连接插杆13;或者,上层墙体10的机械连接部5对应连接插杆13,下层墙体11的机械连接部5对应连接转接套筒16,扣筒15固定在转接套筒16内,插杆13插入扣筒15,锁紧件14套设在插杆13外缘,使得插杆13与扣筒15无间隙卡接。从而将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纵向方向牢固连接,这样的连接构造使得相连接的部分不再隐蔽在墙体内,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连接是否到位,以便保证墙体连接的稳定性,另外,这样的连接构造是将墙体内的纵向(竖直)筋直接连接,力的传递更直接,提升了墙体及墙体构成的建筑物的整体延性。

当上层墙体10的机械连接部5为承接腔7,下层墙体6的机械连接部5为承接端头6时,在上层墙体10预制完成后在承接腔7处安装插杆13,在下层墙体11预制完成后在承接端头6处安装转接套筒 16,并将扣筒15容置并固定于转接套筒16内,当上层墙体10与下层墙体11连接时,调节上层墙体 10的高度,将插杆13插接到扣筒15中,插杆13上的插接头撑开并穿过扣筒15上的弹片,弹片自然回复到缩紧状态,从而形成了对插杆13限位止退的作用,然后并紧插杆13上的锁紧件14,使得插杆13与扣筒15无间隙卡接。

当上层墙体10的机械连接部5为承接端头6,下层墙体11的机械连接部5为承接腔7时,上层墙体10与下层墙体11的连接刚好与上述的情况相反,连接方式反过来即可。

参见图16、17所示,当上层墙体10的机械连接部5为承接端头6,下层墙体11的机械连接部5 为承接端头6时,在上层墙体10预制完成后在承接端头6处安装转接套筒16,然后在该转接套筒16 中安装插杆13,这时该转接套筒16的连接腔需造型为承接腔7的内部造型,在下层墙体11预制完成后在承接端头6处安装转接套筒16,并将扣筒15容置并固定于该转接套筒16内,当上层墙体10 与下层墙体11连接时,调节上层墙体10的高度,将插杆13插接到扣筒15中,插杆13上的插接头撑开并穿过扣筒15上的弹片,弹片自然回复到缩紧状态,从而形成了对插杆13限位止退的作用,然后并紧插杆13上的锁紧件14,使得插杆13与扣筒15无间隙卡接,从而将竖直筋牢固的连接在一起。

参见图18、19所示,当上层墙体10的机械连接部5为承接腔7,下层墙体11的机械连接部5为承接腔7时,则下层墙体11的承接腔7造型为转接套筒16的内腔,这样,在上层墙体10预制完成后在承接腔7处安装插杆13,在下层墙体11预制完成后在承接腔7处直接将扣筒15容置并固定于承接腔7 内,当上层墙体10与下层墙体11连接时,调节上层墙体10的高度,将插杆13插接到扣筒15中,插杆13上的插接头撑开并穿过扣筒15上的弹片,弹片自然回复到缩紧状态,从而形成了对插杆13限位止退的作用,然后并紧插杆13上的锁紧件14,使得插杆13与扣筒15无间隙卡接,从而将竖直筋牢固的连接在一起。

实施例4

参照图20、21所示,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装配结构,包括实施例4中的墙体的装配结构,还包括预制楼板19和现浇层17,预制楼板19的下缘搭接在两两相邻的下层墙体11之上,现浇层17填补在预制楼板19、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之间的装配间隙,并且,至少与上层墙体10的下端面齐平地填补在预制楼板19上及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形成的架空区18,即在竖直方向上现浇层的高度至少与上层墙体10的下端面齐平。其中,现浇层17为流质混凝土填料或改性填料,满足建筑填料的力学要求即可,具体的也可以是由砂、石、水泥、水、添加剂和掺合料等经精确计量,用混凝土搅拌机制成的低坍落度的新拌混凝土。

本实施例的装配结构中上、下层墙体的装配结构采用如图14所示的装配结构,即上层墙体10 的机械连接部5为承接腔7,下层墙体11的机械连接部5为承接端头6,通过紧固组件12将竖直筋4 连接为一个整体,同时由于墙体之间的端面有紧固组件12,故预制楼板19只能水平的搭接在下层墙体11之间,并且预制楼板19之间的横向筋也需要搭接,这样,预制楼板19、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之间必然的存在装配间隙,其中,装配间隙包括,上层墙体10的下端面和下层墙体11的上端面之间的架空区18,以及预制楼板19的上表面至上层墙体10的下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空间。即现浇层17填补的区域包括,上层墙体10的下端面和下层墙体11的上端面之间的架空区18,以及预制楼板19的上表面至上层墙体10的下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空间。本实用新型将墙体间需要连接的配筋全部连接牢固后,采用现浇层17填充装配间隙,一方面使得机械连接部可视并可控,保证了连接质量;另一方面使得建筑构件连接构造融为一个整体,并且在该构造中连接形成有多根贯通筋,有效提高了建筑构造的抗震抗拉抗拔的能力,使得整体建筑构造更加安全可靠。

实施例5

参见图22、2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基本相同,区别是预制楼板19的上表面裸露有刚性桁架20,以方便预制楼板19内固定附着物或预埋物,将预制楼板19的附着物或预埋物固定在刚性桁架20或铺设在预制楼板19上的刚性桁架20间隙中,附着物或预埋物包括预制楼板19的横向筋或纵向筋,电线管路,空调管路,地暖管路,走水管路等等,这样,现浇层17将刚性桁架20填覆,这些附着物或预埋物即固定在楼层内,使得建筑的表面清爽干净,避免了后期装修时开槽等行为对建筑构造的损伤,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应,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参见图24所示,进一步说明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装配结构的构造方法,特别是实施例4和实施例 5中的装配结构的构造方法,包括所述的预制楼板19、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预制楼板19通过支撑架24搭在两两相邻的下层墙体11的上端,上层墙体10高出预制楼板19的厚度地悬置于下层墙体11的上方,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端面相对,在上层墙体10、下层墙体11和预制楼板19之间的架空区18将配筋牢固连接后,采用现浇层17填充装配间隙,现浇层17至少与上层墙体10的下端面齐平地填补在预制楼板19上及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形成的架空区18。

上述建筑的装配结构的施工方法为依次按照如下步骤施工,

构件预制步骤:预制加工装配式预制墙体1和预制楼板19;

构件运送步骤:将加工完成的装配式预制墙体1和预制楼板19运送至施工现场,将紧固组件12装配到预制墙体1及预制楼板19上需要连接的部位;

下层墙体固定步骤:安装下层墙体11或已完成装配的楼层上;

楼板装配步骤,将预制楼板19铺搭在下层墙体11之间;为了方便并防止楼板跌落,可以先进行支撑设置步骤:根据设计要求,在下层墙体的周边组装支撑预制楼板的支撑架24,将起支撑作用的支架与下层墙体11的上端面齐平的组装固定,以便支撑架24在水平方向支撑预制楼板19,支撑架24可以是横平竖直的顶持杆件,也可以是三角形的顶持架。

墙体对接步骤:吊装上层墙体10至指定位置;为了将上层墙体10更好的定位,在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之间设置调节垫块25,通过增加或减少调节垫块25而改变高低,来调节上层墙体10的长边的水平及高度,在预制楼板19与上层墙体10之间设置斜撑26,通过斜撑26 来调节上层墙体10的垂直及短边的水平及倾斜度。

紧固件调节步骤:在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之间,紧固组件12分别对应的与机械连接部5固定连接,并调节紧固组件12到满足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连接固定的抗拔抗拉的要求。

现场浇注步骤:在施工现场将混凝土填料浇注到预制楼板19及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之间的装配间隙,使得预制楼板19、上层墙体10和下层墙体11形成无间隙的整体构造。其中,现场浇注的部分形成现浇层17,现浇层17为流质混凝土填料,是由砂、石、水泥、水、添加剂和掺合料等经精确计量,用混凝土搅拌机制成的低坍落度的新拌混凝土。

重复上述支撑设置步骤至现场浇注步骤,直至完成装配式建筑的施工。

该施工方法与套筒注浆技术相比,采用铸钢或型材切削加工成型的注浆套筒,其加工成本较高,搭接长度较长也需要更多的钢筋及灌浆料用量,这样,预制墙体的造价几乎达到现浇墙体的2倍,且现场灌浆工作量较大,工期全部依赖现场工人对灌浆的施工速度,而工人受限于技能熟练度,工作认真度等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灌浆不密实的情况,质量不易保证。而本案克服了现有的装配结构安装速度慢、效率质量不易保证的不足,优化了墙体、楼板之间的连接节点结构,使装配结构连接可靠、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容易安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