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抗震建筑墙体连接架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3301发布日期:2019-09-13 22:1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度抗震建筑墙体连接架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抗震建筑墙体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高强度抗震建筑墙体连接架构。



背景技术:

墙体主要包括承重墙与非承重墙,其中非承重墙主要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墙体要求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并且要求具有优异的抗震性能,现有的墙体抗震连接架构大多采用水平放置的弹簧进行连接,从而起到减震的作用,但是水平放置的弹簧只能在水平方向上起到优异的减震效果,而在竖直方向的减震效果较为不佳,因此墙体的整体抗震能力仍然不够优异,受到震动后仍然易于发生损坏,从而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威胁用户的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强度抗震建筑墙体连接架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高强度抗震建筑墙体连接架构,包括两根横向的且相互平行的长条块与两根竖向的且相互平行的支撑杆,支撑杆均位于长条块之间,支撑杆的上下两端均分别与对应的长条块固定连接,支撑杆分别位于长条块的两侧,支撑杆的前后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减震板,长条块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墙体,长条块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对应的墙体的内侧接触配合,减震板的外侧分别与对应的墙体的内侧紧密接触配合,每根长条块的前后两侧的两侧分别开设螺孔,每块墙体的外侧四角分别开设圆形凹槽,圆形凹槽的内侧内壁均开设通孔,圆形凹槽分别与对应的通孔的中心线共线,通孔内均设有螺栓,螺栓的螺纹端分别插入到对应的螺孔内且与之螺纹配合,螺栓的头部分别位于对应的圆形凹槽内,位于后方的墙体的前面两侧的顶部与底部分别铰接连接第一连杆的一端,位于前方的墙体的后面两侧的顶部与底部分别铰接连接第二连杆的一端,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位置一一对应,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连接,第一连杆与对应的第二连杆之间均通过第一弹簧固定连接,第一连杆与对应的第二连杆均位于对应的支撑杆的外侧。

如上所述的一种高强度抗震建筑墙体连接架构,所述的螺栓均为防松螺栓。

如上所述的一种高强度抗震建筑墙体连接架构,所述的支撑杆之间设有保温垫与隔音垫,保温垫与隔音垫固定连接,保温垫与隔音垫的两侧均分别与对应的支撑杆固定连接,保温垫与隔音垫的上下两端均分别与对应的长条块固定连接,保温垫与隔音垫的外侧均分别与对应的减震板的内侧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高强度抗震建筑墙体连接架构,所述的第一连杆与对应的第二连杆的铰接点与距离最近的长条块通过第二弹簧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高强度抗震建筑墙体连接架构,所述的圆形凹槽内均设有圆形塞,圆形塞的内侧均开设六角凹槽,螺栓的头部能分别塞入到对应的六角凹槽内,圆形塞的外侧分别与对应的墙体的外侧平齐。

如上所述的一种高强度抗震建筑墙体连接架构,所述的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均处于拉伸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在安装时,先将长条块分别固定安装到地面上与楼顶的底面上,再通过两根支撑杆支撑两块长条块,在安装墙体时,使用螺栓分别穿过对应的通孔且插入到对应的螺孔内,拧紧螺栓,从而能将墙体拧紧且固定安装到长条块上,此时螺栓的头部分别位于对应的圆形凹槽内;当墙体受到水平方向的震动时,减震板能同时缓冲水平方向的震动,从而在水平方向上达到减震的效果;当墙体受到竖直方向的震动时,墙体能分别带动对应的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震动,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受到震动后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弹性形变,进而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张合,进而能带动第一弹簧在一定范围内伸缩,从而能将竖直方向的震动转化为水平方向的震动,因此能通过减震板将水平方向的震动缓冲掉,从而在竖直方向上达到减震的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能将竖直方向的震动转化为水平方向的震动,进而能在竖直方向与水平方向上同时达到减震的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建筑墙体的抗震能力,进而能进一步防止建筑墙体在受到震动后发生损坏,从而能进一步防止造成财产损失,同时能进一步提高用户在居住时的安全性,适合推广使用。墙体均采用螺栓进行安装,安装便利且易于拆卸,便于维护与保养,在使用时更加便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图3是沿图2的B-B线的剖视图的放大图;图4是图2的Ⅰ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高强度抗震建筑墙体连接架构,如图所示,包括两根横向的且相互平行的长条块1与两根竖向的且相互平行的支撑杆2,支撑杆2均位于长条块1之间,支撑杆2的上下两端均分别与对应的长条块1固定连接,支撑杆2分别位于长条块1的两侧,支撑杆2的前后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减震板3,长条块1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墙体4,长条块1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对应的墙体4的内侧接触配合,减震板3的外侧分别与对应的墙体4的内侧紧密接触配合,每根长条块1的前后两侧的两侧分别开设螺孔5,每块墙体4的外侧四角分别开设圆形凹槽6,圆形凹槽6的内侧内壁均开设通孔7,圆形凹槽6分别与对应的通孔7的中心线共线,通孔7内均设有螺栓8,螺栓8的螺纹端分别插入到对应的螺孔5内且与之螺纹配合,螺栓8的头部分别位于对应的圆形凹槽6内,即墙体4分别通过螺栓8固定安装到长条块1的前后两侧,位于后方的墙体1的前面两侧的顶部与底部分别铰接连接第一连杆9的一端,位于前方的墙体1的后面两侧的顶部与底部分别铰接连接第二连杆10的一端,第一连杆9与第二连杆10的位置一一对应,第一连杆9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二连杆10的另一端铰接连接,第一连杆9与对应的第二连杆10之间均通过第一弹簧11固定连接,第一连杆9与对应的第二连杆10均位于对应的支撑杆2的外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在安装时,先将长条块1分别固定安装到地面上与楼顶的底面上,再通过两根支撑杆2支撑两块长条块1,在安装墙体4时,使用螺栓8分别穿过对应的通孔7且插入到对应的螺孔5内,拧紧螺栓8,从而能将墙体4拧紧且固定安装到长条块1上,此时螺栓8的头部分别位于对应的圆形凹槽6内;当墙体4受到水平方向的震动时,减震板3能同时缓冲水平方向的震动,从而在水平方向上达到减震的效果;当墙体4受到竖直方向的震动时,墙体4能分别带动对应的第一连杆9与第二连杆10震动,第一连杆9与第二连杆10受到震动后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弹性形变,进而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张合,进而能带动第一弹簧11在一定范围内伸缩,从而能将竖直方向的震动转化为水平方向的震动,因此能通过减震板3将水平方向的震动缓冲掉,从而在竖直方向上达到减震的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能将竖直方向的震动转化为水平方向的震动,进而能在竖直方向与水平方向上同时达到减震的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建筑墙体的抗震能力,进而能进一步防止建筑墙体在受到震动后发生损坏,从而能进一步防止造成财产损失,同时能进一步提高用户在居住时的安全性,适合推广使用。墙体4均采用螺栓8进行安装,安装便利且易于拆卸,便于维护与保养,在使用时更加便利。

具体而言,为了进一步提高墙体4与长条块1连接的牢固性,本实施例所述的螺栓8均为防松螺栓。防松螺栓能进一步防止螺栓8松动,进而能进一步提高墙体4与长条块1连接的牢固性,从而能进一步提高装置在使用时的安全性。

具体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装置的使用质量,本实施例所述的支撑杆2之间设有保温垫12与隔音垫13,保温垫12与隔音垫13固定连接,保温垫12与隔音垫13的两侧均分别与对应的支撑杆2固定连接,保温垫12与隔音垫13的上下两端均分别与对应的长条块1固定连接,保温垫12与隔音垫13的外侧均分别与对应的减震板3的内侧固定连接。通过保温垫12与隔音垫13能起到保温与隔音的作用,进而能进一步提高装置的使用质量,从而能进一步提高用户在居住时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装置的减震效果,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连杆9与对应的第二连杆10的铰接点与距离最近的长条块1通过第二弹簧14固定连接。第二弹簧14能进一步缓冲第一连杆9与对应的第二连杆10的震动,进而能进一步缓冲墙体4在竖直方向上的震动,从而能进一步提高装置的减震效果。

更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墙体4的平整度,本实施例所述的圆形凹槽6内均设有圆形塞15,圆形塞15的内侧均开设六角凹槽16,螺栓8的头部能分别塞入到对应的六角凹槽16内,圆形塞15的外侧分别与对应的墙体4的外侧平齐。圆形塞15能分别将对应的圆形凹槽6堵住,进而能进一步提高墙体4的平整度,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墙体4的美观性。

更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装置的稳定性,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弹簧11与第二弹簧14均处于拉伸状态。第一弹簧11能使对应的第一连杆9与第二连杆10始终保持对折状态,第二弹簧14能进一步限定对应的第一连杆9与第二连杆10的位置,从而能进一步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