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装配探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67242发布日期:2021-04-13 22:52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装配探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工具领域,尤其涉及适用于一种可装配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工地中,对于一些需要临时支撑的情况下,现有一般都是采用现浇混凝土进行支撑,当建造结束后,对支撑再进行拆除,这样无形中就造成了很多的浪费,并且对于一些桩基内部进行支撑过程和查看过程中都要搭建架体,在最后同样会进行拆除工作,针对对于这些冗余的本可以避免的重复性劳动,进行研究规避,降低劳动人员的劳动任务量和劳动强度,为主要的解决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了一种可装配探测装置。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可装配探测装置,包括伸缩总成,伸缩总成由外支撑筒和内活塞筒组成,内活塞筒活动设置在外支撑筒中,位于伸缩总成的顶部沿着圆周方向设置多个支护支臂;支护支臂的包括铰连的主动连杆和从动连杆,所述的主动连杆与外支撑筒铰连,从动连杆与内活塞筒铰连,与从动连杆所处位置对应的在内活塞筒上开有供从动连杆穿过的竖直开口。
6.进一步的,位于内活塞外周面带有挡圈,内活塞筒同心的配合在外支撑筒内,在挡圈的下方位于内活塞筒与外支撑筒之间形成筒形空间,挡圈配合在筒形空间中。
7.进一步的,在外支撑筒上接通有升压快接液嘴和卸压快接液嘴,进油液嘴和出油液嘴都与筒形空间接通。
8.进一步的,位于挡圈的上方设有限位环,与限位环接触时为内活塞筒伸展至最大距离,当内活塞筒伸展至最大距离时所述的主动连杆刚好为平面姿态。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10.1.当筒形腔内的压强过大时代表产生的监测变形量超过设计控制限值,可通过调整液压柱进行顶升或释放荷载,达到控制结构变形的目的,当待监测位置结束监测后,探测装置可回收再装配利用。
11.2.研制的支护装置将具有可装配式、可周转性特征,避免大型地下工程施工增设临时混凝土支柱的成本费用,减少既有地下结构顶板稳定后,破除混凝土柱导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12.3.隐蔽工程施工的地下混凝土支护柱质量不易保障,采用探测支护技术,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同时,起到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寿命及便于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13.4.对于孔洞基础的支护同样出色,并且在内活塞筒中央穿入摄像单元后可以时刻监测孔洞基础的内部形变,在监测完毕后无需拆卸即可回收,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图。
16.图3为图1中支护支臂与外支撑筒和内活塞筒的连接结构图。
17.附图标记说明:
18.内活塞筒1、外支撑筒2、支护支臂3、挡圈4、主动连杆5、从动连杆6、筒形空间7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根据附图1-3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20.一种可装配探测装置,包括伸缩总成,伸缩总成由外支撑筒2和内活塞筒1组成,外支撑筒2和内活塞筒1都为空心筒,外支撑筒的两端带有向内的折弯环形沿,内活塞筒比外支撑筒要短,当内活塞筒升起到极限位置刚好从所述的折弯环形沿中穿出与端面且齐平,内活塞筒活动设置在外支撑筒中且同心,位于伸缩总成的顶部沿着圆周方向设置多个支护支臂3;支护支臂的包括铰连的主动连杆5和从动连杆6,主动连杆5的上表面带有凸起的凸出块,所述的主动连杆与外支撑筒铰连,从动连杆与内活塞筒铰连,与从动连杆所处位置对应的在内活塞筒上开有供从动连杆穿过的竖直开口。
21.如图2所示,位于内活塞外周面带有挡圈4,挡圈4外周箍有密封圈,内活塞筒同心的配合在外支撑筒内,在挡圈的下方位于内活塞筒与外支撑筒之间形成筒形空间,即为活塞结构,挡圈配合在筒形空间7中。
22.如图3所示,在外支撑筒上接通有升压快接液嘴和卸压快接液嘴,进油液嘴和出油液嘴都与筒形空间接通,升压快接液嘴和卸压快接液嘴都接通有油路,所述的油路采用油泵供油,供油峰值达到25mpa-40mpa。
23.位于挡圈的上方设有限位环,与限位环接触时为内活塞筒伸展至最大距离,当内活塞筒伸展至最大距离时所述的主动连杆刚好为平面姿态。
24.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运行机理做进一步说明:
25.在使用过程中所述的筒形空间7中进油,此时内活塞筒1被升举,在内活塞筒1升举过程中主动连杆5被渐渐放平,内活塞筒1升举到极限位置被限位环挡住,从动连杆6成倾斜状向下成扩散状,此时主动连杆平行扩展为平面,作为底座基础,可以设置在平地上,或者插入值桩基井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