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水囊式基础配重气肋式膜结构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75419发布日期:2021-03-05 21:38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水囊式基础配重气肋式膜结构棚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覆膜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移动水囊式基础配重气肋式膜结构棚。


背景技术:

2.户外帐篷、临时仓库、以及其他暂时性的建筑需求均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搭建使用,在使用完毕后再拆卸回收。对于这种快速建造拆除需求的棚结构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均需重新安装和拆卸,因此简化这种棚结构的安装和拆卸过程将显得非常重要。这种临时的棚结构大多在安装时需要与外部稳定的结构连接固定,才能对棚结构自身进行稳固,操作较麻烦。此外,现有的充气棚式结构在泄气之后气囊本体不规则地窝在一起,极易损坏,且占用空间大,要想将其整理折叠则需要花费时间,操作麻烦。因此需要一种使用方便、结构稳定的可移动水囊式基础配重气肋式膜结构棚。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结构稳定的可移动水囊式基础配重气肋式膜结构棚。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移动水囊式基础配重气肋式膜结构棚,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主肋气囊,两条主肋气囊之间平行设置有多条副肋气囊,所述主肋气囊与所述副肋气囊之间连接有多条纵向柱状气囊,所述纵向柱状气囊与所述副肋气囊垂直,所述纵向柱状气囊的外部套设有第二波纹管,所述主肋气囊、副肋气囊、纵向柱状气囊的内部相通,所述主肋气囊与所述副肋气囊的底部固定有柱状水囊,所述柱状水囊的侧柱外部套设有第一波纹管。
5.优选地,上述的可移动水囊式基础配重气肋式膜结构棚,其中所述主肋气囊的内部填充有海绵支撑体。
6.优选地,上述的可移动水囊式基础配重气肋式膜结构棚,其中所述主肋气囊与所述柱状水囊之间设置有侧面支撑气囊,所述侧面支撑气囊与所述主肋气囊的内部相通。
7.优选地,上述的可移动水囊式基础配重气肋式膜结构棚,其中所述主肋气囊的外部设置有充气口。
8.优选地,上述的可移动水囊式基础配重气肋式膜结构棚,其中所述柱状水囊的外部设置有注水口,适于向所述柱状水囊的内部注入水。
9.优选地,上述的可移动水囊式基础配重气肋式膜结构棚,其中所述主肋气囊与所述副肋气囊的外部固定有覆膜。
10.优选地,上述的可移动水囊式基础配重气肋式膜结构棚,其中所述主肋气囊与所述副肋气囊的外部均呈弧形。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该可移动水囊式基础配重气肋式膜结构棚时,通过充气口向气囊内部充气,将整个棚结构撑起,通过向注水口内充入水使整个柱状水囊
撑起,第二波纹管以及第一波纹管伸展开。柱状水囊内部装有水,重量较大,其自身惯性较大,可为整个气囊棚式结构提供较高的稳定性。待整个棚式结构安装完毕后将覆膜盖上并固定在棚结构上。在拆卸时通过充气口将气囊内部的空气排出,通过注水口将柱状水囊内部的水排出,由于主肋气囊的内部填充有海绵支撑体,可在内部无空气时也保持该弧形形状,此时将两侧主肋气囊向中间挤压,同时使第一波纹管、第二波纹管回缩,纵向柱状气囊被收集到回缩后的第二波纹管内,在完全折叠后整个棚式结构仍保持主肋气囊的弧形规则形状。该可移动水囊式基础配重气肋式膜结构棚使用方便、结构稳定。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图1中的棚结构盖上覆膜后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第二波纹管的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主肋气囊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6.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7.1、柱状水囊,2、第一波纹管,3、副肋气囊,4、第二波纹管,5、纵向柱状气囊,6、主肋气囊,7、侧面支撑气囊,8、覆膜,9、注水口,10、充气口,11、海绵支撑体。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19.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可移动水囊式基础配重气肋式膜结构棚,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主肋气囊6,两条主肋气囊6之间平行设置有多条副肋气囊3。主肋气囊6与副肋气囊3的外部均呈弧形。主肋气囊6与副肋气囊3的外部固定有覆膜8。主肋气囊6的内部填充有海绵支撑体11,便于在没充气时也保持该弧形形状,且海绵支撑体11的透气性较好,不影响气囊内部的充气。主肋气囊6与副肋气囊3之间连接有多条纵向柱状气囊5,纵向柱状气囊5与副肋气囊3垂直。纵向柱状气囊5的外部套设有第二波纹管4,第二波纹管4便于沿纵向柱状气囊5的方向伸缩,便于安装拉伸和拆卸时压缩,快速收起并使拆卸后的气囊整齐排列。
20.如图1、图3所示,主肋气囊6、副肋气囊3、纵向柱状气囊5的内部均相通,主肋气囊6与副肋气囊3的底部固定有柱状水囊1,柱状水囊1的侧柱外部套设有第一波纹管2。柱状水囊1的侧柱与纵向柱状气囊5相互平行,在不用回收起来的时候沿该方向直接折叠,便于快速整齐地将其收集起来。主肋气囊6与柱状水囊1之间设置有侧面支撑气囊7,侧面支撑气囊7包括有纵横交错的柱状气囊,且与主肋气囊6的内部相通,侧面支撑气囊7可提高该棚式结构的稳定性。柱状水囊1的外部设置有注水口9,适于向柱状水囊1的内部注入水。主肋气囊6的外部设置有充气口10,在使用时通过充气口10向气囊内部充气,将整个棚结构撑起,通过向注水口9内充入水使整个柱状水囊1撑起,第二波纹管4以及第一波纹管2伸展开。柱状水囊1内部装有水,重量较大,其自身惯性较大,可为整个气囊棚式结构提供较高的稳定性。待整个棚式结构安装完毕后将覆膜8盖上并固定在棚结构上。在拆卸时通过充气口10将气囊内部的空气排出,通过注水口9将柱状水囊1内部的水排出,由于主肋气囊6的内部填充有海绵支撑体11,可在内部无空气时也保持该弧形形状,此时将两侧主肋气囊6向中间挤压,同
时使第一波纹管2、第二波纹管4回缩,纵向柱状气囊5被收集到回缩后的第二波纹管4内,在完全折叠后整个棚式结构仍保持主肋气囊6的弧形规则形状。
21.在使用该可移动水囊式基础配重气肋式膜结构棚时,通过充气口10向气囊内部充气,将整个棚结构撑起,通过向注水口9内充入水使整个柱状水囊1撑起,第二波纹管4以及第一波纹管2伸展开。柱状水囊1内部装有水,重量较大,其自身惯性较大,可为整个气囊棚式结构提供较高的稳定性。待整个棚式结构安装完毕后将覆膜8盖上并固定在棚结构上。在拆卸时通过充气口10将气囊内部的空气排出,通过注水口9将柱状水囊1内部的水排出,由于主肋气囊6的内部填充有海绵支撑体11,可在内部无空气时也保持该弧形形状,此时将两侧主肋气囊6向中间挤压,同时使第一波纹管2、第二波纹管4回缩,纵向柱状气囊5被收集到回缩后的第二波纹管4内,在完全折叠后整个棚式结构仍保持主肋气囊6的弧形规则形状。该可移动水囊式基础配重气肋式膜结构棚使用方便、结构稳定。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仅由于描述目的,且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