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构件构成的建筑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1007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预制构件构成的建筑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予制构件构成的建筑物,这些予制构件尤其是墙板和顶板借助于一个非回收的模具(verlorene schalung)制成,这些非回收的模具是由半制成品制成。
在已有技术中,由予制件构成的建筑物这是大家所熟悉的。这种类型的建筑物施工快,但大多费用昂贵,费用包括高的工资成本,置办模具、提升机具的前期费用,运输费用和其它辅助费用。
与此相反,本发明的任务是按经济观点又快又省地建造一座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建筑物,而且建筑物寿命长。
按照本发明,上述任务是如此解决的,即这些半制成品仅构成予制构件的端面或窄面。因而其优点是由予制构件构造建筑物既快又经济,可显著降低前面所提及的费用。需要的模具越少前期所需的购置模具费用就越低。相对于现有技术,其装模具和拆模具的面(Ein-und Ausschlungsflash)就少,这就降低了施工费用。
半制成品尽可能在工地用模具按各种尺寸手工制作。这些半制成品可制成各种尺寸,其重量要适合用手工搬运,最后当灰浆或喷射混凝土凝固时,半制成品和一个非回收的模具联成一体。
为了使半制成品有足够的抗弯刚性,最好加上结构钢的钢筋。半制成品最好带有调准件例如套管和销子、沟槽和榫头,以便方便和准确地单个调准,为了留出装门、窗和留空等所需的开孔,要将与之相适应的半制成品放入非回收的模具。用铁丝或连接钢筋将安装好与调准好的半制成品连接起来并向结合处喷射混凝土或用灰浆固定。如果喷射混凝土材料(Torkret-Material)或灰浆凝固变硬,就向非回收的模具内充填诸如混凝土、轻质混凝土或其它的建筑材料。非回收的模具也可以作为砖嵌建筑块(ziegelmontage-Bausteine)的型箱或用特种建筑块或各种填料的型箱,这样制成的构件是予制构件,尤其适用于所有形式建筑物的墙板、顶板或屋顶板。
用于制造非回收的模具的半制成品要有成型面,最好是带有锥状凹槽(kon-ishe Einbuchtung),这些凹槽提供了安放结构钢筋和填料或移动用附件(Ver-setzhilfsvorrichtung)的位置。移动用附件可能是水平贯通的带有调整高度元件如螺栓的金属型材、钢筋或用于垂直移动调准予制构件以及综合调整予制件到予定位置例如倾斜位置而进行的综合移动时防止倾复用的型钢(Profilstahl)。
沿整个模具四周的外部加窄钢带可加速工作流程,窄钢带最好置于半制成品的锥形凹槽内。当窄钢带的尺寸足够时,可立即开始充填模具,这样就节省了等待结合处灌浆后凝固变硬所需的时间。
此外,也可用方材或钢梁代替窄钢带将半制成品组装在一起,也可以同一天或组装后灌注有关另部件。另一个特点是半制成品或非回收的模具的自重比迄今为止大家所熟悉的构件要重,这就是说,在充填非回收的模具时,不大会发生在浇混凝土或振动时(模具)上浮(Ausschwimmen),这是因为钢梁或木横梁的附加重量增加了自重的缘故。
当非回收的模具很长时,按本发明可间隔一定距离加一根拉杆,以此避免侧墙的折弯。拉杆可用例如结构钢(圆钢)制造,并从两侧用模具夹紧装置(Schalungsspannschloβ)固定,在根据本发明的其它布置形式(Ausgestaltung)中,半制成品可连接在角落处的斜角接缝(Behrung)上以和斜角接缝组合在一起。这样,各另部件最好不用角部(肘形)件制作。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利于使用者将各另部件很容易地连接在一起。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布置特点,可预先考虑灌注灰浆轻质水泥或水泥制作半制成品,其优点是外墙无冷桥(Kiltebrücken),也就是说每个另部件具有绝热作用。
为了连接各半制成品或进行准确地调准,按本发明其它布置方式,在端部留有凹槽或掏空,在装配各另部件时,配合准确(paβgenau)的扁钢或圆钢就安放在这些凹槽或掏空处。
还可以在半制成品的端部开孔,该孔贯穿整个墙,该孔最好位于锥形凹槽区。在装配半制成品时一根由圆钢(U形)制成的钢把手是按孔位弯曲,钢把手穿过孔后在模具内侧将把手两端互相弯(umgebogen)在一起,将各部分就联接在一起。
可采用双排孔,孔最好在锥形凹槽处,这样,更有利于调准和固定。
下面将根据所附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叙述。其附图为

图1是一座简明表示的建筑物的立体图;图2a是一个在成型模(Formschalung)内的半制成品的沿垂直中截面剖取的侧视图;图2b是图2a所示半制成品的俯视图,部分被剖断;
图2c是一个在成型模内制作的半制成品的另一实施例的沿垂直中截面剖取的侧视图;图3是一个角部(肘形)件半制成品按透视法画的立体图;图3a是角部(肘形)件另一种设计方式的图;图4是梁(Balken)半制成品的立体图;图4a是梁半制成品另一种设计方式的立体图;图5是由半制成品制作的框架的立体图;图5a是由半制成品构成的框架的另一种设计型式的立体图;图6是详细表示的图5的框架的立体图;图6a,6b,6c是框架的各种型式的立体图;图7表示了按立体图画的图5和图6所示的框架,它由半制成品构成,在结合部位用喷射混凝土或灰浆固定。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由半制成品组成的构件的立体图,其中部分被剖断了;图9是沿图1中“IX-IX”剖开的剖视图;图10是一个可作为顶板使用的在成型模内的半制成品的垂直剖视图;图11是一个半制成品和一个墙板的垂直剖视图,在底面带有调整件;以及图12是一个通过图2c所示的半制成品和墙板互相限定的端部的水平剖视图。
图1简明地表示一座建筑物20,它由一个用非回收的模具2予制的构件1或1′组成。该非回收的模具由半制成品3或3′或3″制成,在下面图里要详细叙述的半制成品仅构成予制构件1或1′的端面(Stirnseiten)或窄面。
予制构件1可带有装窗用的开孔18或装门用的开孔18′。每个构件1都具有后面要详细叙述的锥状凹槽6,其中可用填料14充填。此外,在非回收的模具2内安放了移动用附件15,它可以是由结构钢制成的榫头(Zapfen)伸出在构件1上面而作为钢筋(Armierungseisen)用。建筑物20的顶部构件根据本发明同样可由予制构件1′组成,其制造也一样,非回收的模具由半制成品制成,半制成品也只是用在予制构件1′的端面或窄面。每个构件1′都有一个要进一步介绍的凹槽6′,两个相邻构件1′的两个互相毗邻的凹槽6′形成一个空间,其中可用填料14充填。
图2a用垂直剖视表示一个半制成品3的制作。可以看出,这里使用了在其横断面内有两个平面25和26的成型模10。在这两个平面25和26之间这两个面向内侧转入而呈两个倾斜平面27和28,并在上部由另一平面29与它两分别连接。平面27、28和29的作用在于在半制成品3内形成一个呈锥形凹槽的型面。该锥形凹槽用于充填填料14或安放图1表示的移动用附件15。
成型模10的端部用一个界墙30限定。向此成型模10内浇灌灰浆4或喷射混凝土。此外,将结构钢的钢筋5以及调准件17埋入其中。还可根据图2a或2b在端部将连接或运输用的搭环9埋入灰浆4中。
在图2c所示实施方式中,成型模10′要设计成主要由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31和32构成,并由侧壁30为界。然后在成型模10′内同样灌入灰浆或喷射混凝土,并将结构钢钢筋5、连接和运输用搭环9以及套管状调准件17埋在灰桨内。
在灰桨或喷射混凝土凝固变硬以后,将半制成品3从成型模10或10′中取出。
图4示例表示一根梁的半制成品,在其两端部有连接或运输用搭环9,在其外侧有锥形凹槽6。
根据图3和5可能制造时角部(肘形)件(Winkelstücke)8的半制成品3″,它又带有相应的锥形凹槽6、搭环9以及调准件17。图3a和图4a表示了套管17′它们装在半制成品3或3″的两端部。装配各件时,由扁钢或圆钢制成的成型件(Profilelement)17″可准确插入(套管17′);它可替代或补充调准件17。
由半制成品3″构成的角部(肘形)件8和用半制品3制作的梁可按图5组装到框架40(非回收的模具2)。这种框架40在图6更为详尽地表示。可看出在角部(肘形)件8或梁的两端部的搭环9用联接件(Verbindung)11互相联接起来,联接件11可是结构钢或铁丝。这样,整个形成一个临时框架40。其外侧四周带有锥状凹槽6,图中并表示了非回收的模具2。
根据图5a,也可以仅用半制成品3组装框架(非回收的模具2),半制成品各在角落处与斜接缝相连和装配在斜接缝上。因而框架40最好被作成不带角部(肘形)件。其优点是用户很容易将半制成品拼装成框架40。
在图6a中表示了这种框架的各另件该图表示了由半制成品3或3′组装成的非回收的模具并用联接件11将搭环9互相联接在一起。如果希望加快工作流程,可以在图6上沿整个模具在外面加窄钢带50,它像一个圈将半制成品扎在一起,这个圈最好放在槽51内也就是说在半制成品3或3″的锥状凹槽6内。
当该圈50尺寸足够时可以立即充填模具件(Schalungselement),因而节省了等待在另件9和11范围内的结合处的喷射混凝土凝固变硬时间。
图6b表示了用方材50′或钢梁将半制成品3或3′拼装和连接在一起,方材和钢梁与图6a中的钢带圈50起同样的效果。因而将半制成品有效地连在一起,可在当天或在连接后立即进行浇灌或充混凝土。还有一个优点是非回收的模具自重较大,这是由于钢梁或方材50′的附加重量而引起自重增加。当非回收模具很长时,应根据图6b在一定距离上加拉杆52以避免半制成品3或3′的侧壁折弯。拉杆52可是结构钢(圆钢),其两端用模具夹紧装置固定。其中的模具夹紧装置没有仔细图示。
根据图6c可以在半制成品的端部开孔19,孔贯通半制成品的壁厚并最好位于锥形凹槽6内。在装配半制成品3和3″时,圆钢制成的把手11′是按孔位弯曲,并在模具40内侧将其两端弯在一起从而将半制成品互相固定。这样就可省去在图6中表示的搭环9和联接件11。
在图6c中右下部表示了双排孔,其最好在锥状凹槽6内,这种方式更有利于调准和附加的固定。
根据图7,框架40内侧至少是在梁3和肘形件3″的互相限定的端部要用喷射混凝土7或7′或灰浆固定。使得非回收的模具具有抗弯曲刚性和稳定成型以及充填时不会上浮。
如果喷射混凝土7或7′或灰浆凝固变硬,就可按照图8用填料12如混凝土、轻质混凝土或其它建筑材料将非回收的模具2充满。也可以将该框架作为砖嵌建筑块的型箱充填。此外,这种框架可作为用于砖嵌建筑块或其它建筑块或所有种类填料的型箱。
按图8现已凝固变硬的部分是予制件1,可用于所有种类的建筑物20。
图9表示了沿图1中“IX-IX”的一个剖面。可以看出,两半制成品3的相对的两锥形凹槽6组成一个空间,可安装移动用附件如钢筋15,再向该空间充入填料14,将两个相邻的半制成品3以至于整个建筑物1互相联接。
根据图10可有一个用作成型模10″的另件,它有两个沿高度相互错开的平面33和34,由一个斜面35与此两平面分别连接。与图2a上结构型式相似,在两平面的端部各有一界限墙30。
用成型模10″可制成半制成品31′,后者用作非回收的模具的另件以根据图1制作顶板1′。与前述型式相似,半制成品3′带有加强筋5、运输和连接用的搭环9以及调准件17。在成型模10″内的灰桨4凝固变硬以后,可将半制成品3′由成型模10″中取出,因为它具有凹槽6′和其它的结构要素,成为制造构件1′的基体,与图3至图8的结构型式相似。
图11表示半制成品3的底脚部分,可以看出在锥状凹槽6内作为例子安放了一根贯穿的水平放置的金属型材13,在其下部是一用于调节高度的元件例如螺栓,因而可以相对于底板正确地调整构件1。
图12表示半制成品3′互相对靠的端部,如同它们根据图2c用成型模被制作。可以看出在大空间中填入填料14、安装移动用附件15和钢筋5,其中填料14可作承载支承。
此外,在所有的结构型式中,移动用附件13或15可作为分结构,或作为保护脚手架与工作脚手架的固定件,或作为所有型式提升机具的固定件使用,以便能对构件1或1′进行适当的移动。
为了制作在图2a、2b和2c中所表示的半制成品,可以浇注混凝土或灰桨如轻质混凝土,其优点是外墙无冷桥(Kltebrücken),也就是说各部分是绝缘的,更是绝热的。
因此,用成型模10′或10″制造的半制成品3或3′或3″可制成构件1或1′,其制造成本低,因而有利于降低建筑物20的成本。
权利要求
1.由予制构件构成的建筑物,这些予制构件尤其是墙板和顶板通过一个非回收的模具制成,该非回收的模具由半制成品制成,其特征在于,这些半制成品(3,3′,3″)只构成予制件(1,1′)的端面或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在搬移予制构件(1,1′)时可使用移动用附件(13,1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半制成品(3,3′,3″)有一个其断面可适于容纳填料(14)或移动用附件(13,15)的成型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成型端面是锥形凹槽(6)。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在成型端面内的填料(14)作为承载支承用。
6.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用成型模(10,10′,10″)制造半制成品(3,3′,3″),半制成品由灰桨(4)或喷射混凝土(7)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4和6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成型模(10)的横剖面是这样构成的,即在两个平面(25,26)之间有两个相互倾斜的平面(27,28),该两斜面由另一个平面(29)限制。
8.根据权利要求4和6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成型模(10′)有两个大多互成直角的平面(31,32)。
9.根据权利要求4和6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成型模(10″)有两个沿高度错开的平面(34,33),它两中间由一个斜面(35)与它两分别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和2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在各半制成品(3)中至少有一根钢筋(5),尤其是用结构钢制作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2和10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至少在半制成品(3,3′,3″)中安放连接和运输用搭环(9)。
12.根据权利要求1,2和11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在半制成品(3,3′,3″)中安放了调准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调准件可以是套管(17)、销、凹槽和榫头(Zapfen)。
14.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半制成品可制作成梁(3,3′)和角部(肘形)件(3″)。
15.根据权利要求11和14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若干梁(3,3′)和角部(肘形)件(3″)通过在搭环(9)部位先用至少各一根铁丝或结构钢连接件(11)被连接成一个框架(40)。
16.根据权利要求11和14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框架(40)内侧,至少是梁(3,3′)和角部(肘形)件(3″)互相邻接的端部用灰桨(4)或喷射混凝土(7,7′)固定。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非回收的模具(2)在喷射混凝土(7,7′)或灰桨(4)凝固变硬后可填充填料(Füllgut)(12)。
18.根据权利要求2和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带有可调高度元件(16)的移动用附件是水平安放的金属型材(13)、钢筋(15)以及用于提升机具和/或用于安全防护或工作脚手架的固定附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4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梁(3,3′)和角部(肘形)件(3″)用一个外环圈(50,50′)包围住。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外环圈(50)由结构钢制造。
21.根据权利要求19和20的建筑物,其梁和角部(肘形)件各有一个凹槽呈锥形,其特征在于,由结构钢制成的外环圈(50)安放在槽(51)内。
22.根据权利要求19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外环圈(50′)可构成方木材或钢梁。
23.根据上述一项或多项权利要求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梁(3,3′)之间给半制成品安放至少一根拉杆(52)。
24.根据权利要求23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结构钢的拉杆(52)至少在一端用一模具紧固装置而固定在相邻接的梁上。
25.根据权利要求14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在半制成品(3,3′,3″)的端部开孔(19),让连接把手(11′)从中穿过。
26.根据权利要求25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孔(19)布置在锥形凹槽(6)组成的周边凹槽(51)内。
27.根据权利要求25和26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至少在半制成品(3,3′,3″)的某一部位采用双排孔(19)。
28.根据权利要求12和13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在半制成品(3,3′,3″)的端部要留空处(17′),在装配半制成品时可将成型元件(17′)安放其中。
29.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一项或多项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半制成品(3)在端部延伸到斜接缝上并装配在一起。
30.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一项或多项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半制成品(3)由轻质混凝土制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座由预制构件构成的建筑物,这些预制构件尤指墙板或顶板,它们用非回收的模具制作,该模具由半制成品制作。这些半制成品仅构成预制构件的端面或窄面。
文档编号E04B1/04GK1145102SQ95192401
公开日1997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1995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1994年3月30日
发明者罗尔夫·施密特-卢茨 申请人:罗尔夫·施密特-卢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