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体的制作方法_5

文档序号:9925006阅读:来源:国知局
0260]隔断装置2具有将多片板体11沿书桌3的顶板(物品)300的外周端部配置的结构。使相互邻接的板体11相连接。
[0261]此外,如图27、图28所示,隔断装置2通过顶板安装部件(物品安装部件)311来支承书桌3的顶板300,其中,所述顶板安装部件(物品安装部件)311在沿着顶板300的外周端部方向上设置于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的连接部分上。
[0262](板体)
[0263]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板体11结构的立体展开图。图29为板体11的板厚方向中间部的半截面图。图4是表示板体11的端部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板体11的直线部结构的截面图。图6是表示板体11的角部结构的截面图。
[0264]如图2所示,构成隔断装置2的各板体11具备板基材(基材)12、沿板基材12双面设置的缓冲材料(软性材料)13、覆盖板基材12及缓冲材料13的表皮材料14、以及固定部件30。
[0265]这里,如图29所示,L字形状的托架22由第一板部22a、第二板部22b和肋部22c—体形成,其中,所述第一板部22a沿着框架材料21A或21B设置于框架材料21A或21B的端部;所述第二板部22b与第一板部22a垂直,沿着框架材料21C或21D设置于框架材料21C或21D的端部;所述肋部22c沿着第一板部22a及第二板部22b设置于L字形状的托架22的折曲方向内侧。
[0266]L字形状的托架22的第一板部22a、第二板部22b上形成有内螺纹孔部29。此外,在沿着托架22的第一板部22a的框架材料21A或21B的基部21e、以及沿着第二板部22b的框架材料21C或21D的基部21e,在与内螺纹孔部29相对的位置上分别形成有贯通孔28。这些内螺纹孔部29及贯通孔28是安装之后举例表示的各种可选部件的可选部件安装部。
[0267](支承脚)
[0268]在如上所述的板体11的下部两端部的角部分别可安装支承脚50。该支承脚50通过与地板接触,将板体11竖立设置在地板上。
[0269]支承脚50整体具备在板基材12下部端部12P收纳于沟槽25内的下部支承部51、从下部支承部51的一端向上方延伸并在板基材12的侧部下端部12Q收纳于沟槽25内的侧部支承部52、以及比下部支承部51更向下方延伸的支承脚部53。
[0270]下部支承部51与形成框架20的下端部的沟槽25的底面的基部21e碰触并被固定。此外,侧部支承部52与形成框架20侧端部的沟槽25的底面的基部21e碰触并被固定。
[0271]下部支承部51及侧部支承部52上形成有使螺栓48插通的螺栓插通孔54。被插通到该螺栓插通孔54的螺栓48螺入内螺纹孔部29及贯通孔28中。由此,使支承脚50固定到板体11上。
[0272]支承脚部53比下部支承部51更向下方延伸,在其下端部,能够螺入高度调节螺钉49 ο
[0273](板体下部的连接)
[0274]图8是表示在板体11下部角部设置的支承脚50的连接结构一例的立体图。图30是表示邻接的板体11、11下部的连接结构的截面图。
[0275]如图8、图30所示,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的下部彼此以如下方式连接。
[0276]在支承脚50上,作为可选部件,可以卡止用于与邻接配置的另一板体11连接的连接部件55的一端。因此,在支承脚50上一体形成比下部支承部51更向下方膨胀的膨胀部56。
[0277]并且,在该膨胀部56上,在沿着板体11的厚度方向的支承脚50的中间部,形成有能够使板状连接部件55—端插入的缝隙57。缝隙57在膨胀部56的与另一板体11邻接侧的侧面56a及下表面56b开口。
[0278]如图30所示,在缝隙57上部,向上方凹陷地形成有使后述的连接部件55的突起部58A插入其中的插入凹部57a。并且,在缝隙57上部,在膨胀部56的侧面56a侧形成有与插入凹部57a邻接并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57b。
[0279]此外,在膨胀部56,沿着板体11的厚度方向贯通形成有卡止孔56h,该卡止孔56h用于对插入到缝隙57内的连接部件55卡止。
[0280]连接部件55在两端部分别形成有贯通孔55h。此外,在连接部件55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58A。此外,在连接部件55上,在两端部的突起部58A、58A之间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中央突起部58B。并且,在中央突起部58B与其两侧的突起部58A之间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卡合凹部58C。
[0281]突起部57b及卡合凹部58C在膨胀部56的侧面56a侧、中央突起部58B侧为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面57f、58f,在其相反侧为随着向上方延伸远离垂直面57f、58f的倾斜面57g、58g。由此,突起部57b及卡合凹部58C均形成为随着向下方延伸宽度尺寸逐渐变小的锥形。
[0282]通过将缝隙57的突起部57b嵌入到该卡合凹部58C中,能够容易地对连接部件55和支承脚50在板体11、11相邻接的方向上进行定位。
[0283]在连接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时,将形成有贯通孔55h的连接部件55的两端部插入到支承脚50的缝隙57中。分别将在两侧板体11上设置的支承脚50的突起部57b嵌入到连接部件55两端部的卡合凹部58C中。这里,突起部57b及卡合凹部58C均形成为随着向下方延伸其宽度尺寸逐渐变小的锥形。因此,通过将突起部57b插入到卡合凹部58C中,能够对连接部件55与支承脚50在板体11、11相邻方向上进行相互定位。由此,在连接部件55上形成的两端部的贯通孔55h与支承脚50的卡止孔56h连通。于是,使连接螺栓59插通/连接这些贯通孔55h及卡止孔56h。由此,通过连接部件55,使邻接的板体11、11在下端部被连接。
[0284](板体上部的连接)
[0285]图31是表示邻接板体11、11上部的连接结构一例的立体图。
[0286]如该图31所示,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各自的上端部可以通过上部连接部件(连接部件)61进行连接。
[0287]该上部连接部件61可以代替拐角盖40,安装在角部固定部件30C上。在上部连接部件61的两端部61a、61a形成有螺栓插通孔62。
[0288]此外,在上部连接部件61的中间部61b的下表面侧,向下方突出形成有间隔限制部63,该间隔限制部63限制在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上部配置的角部固定部件30C、30C的间隔。通过将间隔限制部63插入到在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上部配置的角部固定部件30C、30C之间,能够控制邻接的板体11、11的间隔。
[0289]在通过这种上部连接部件61来将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上端部进行连接时,进行如下步骤。
[0290]首先,将上部连接部件61放置于配置在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的上部的角部固定部件30C、30C。此时,使上部连接部件61的两端部61a、61a的下表面相对于角部固定部件30C的第二直线部38B插入到侧部板部36、36之间,并与连接板部37碰触。并且,通过将间隔限制部63插入到配置在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上部的角部固定部件30C、30C之间,能够限制邻接的板体11、11的间隔。更具体地说,通过将间隔限制部63两侧面63a、63a与角部固定部件30C的第一直线部38A的连接板部37碰触,能够对邻接的板体11、11的间隔进行适当地定位。该状态下,通过使插通到螺栓插通孔62的螺栓64穿过贯通孔28与内螺纹孔部29接合,将上部连接部件61、角部固定部件30C、框架材料21C(参照图5)、以及托架22的第二板部22b(参照图5)固定为一体。由此,可以连接相互邻接的板体11、11的上端部。
[0291](书桌)
[0292]然后,对书桌3与板体11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0293]如图26?图28所示,书桌3具备在上表面具有操作面的顶板300、以及在顶板300的前端侧(书桌3的使用者就坐于未图示的椅子上时与书桌3对面的那一侧)支承顶板300的支承脚302。
[0294]具备多片如上所述的板体11的隔断装置2以将顶板300的背面侧300a及两侧面300b围起来的方式在俯视视角下设置为大致=字形状。并且,顶板300相对于隔断装置2进行如下所述的连接。
[0295](书桌与板体的连接结构)
[0296]图32是表示顶板300的前部与板体11的连接部分的结构的纵截面图。图33是表示顶板300后部与板体11的连接部分的结构的横截面图。
[0297]如图27、图28所示,设置于顶板300前端部的支承脚302,其上端部302a通过未图示的螺栓303(参照图27)等被固定于顶板300下表面。支承脚302的下端部302b与地板碰触。
[0298]并且,如图28、图32所示,支承脚302的下端部经由支承脚连接托架(托架)91固定到板体11的下部。
[0299]支承脚连接托架91具有固定部92及延长部93,其中,所述固定部92通过焊接等一体固定于支承脚302下端部的侧面;所述延长部93从固定部92的端部延伸。支承脚连接托架91还具有下端壁94、侧壁部95及卡止部96,其中,所述下端壁94从延长部93的上端部向水平方向折曲,并沿板体11下端部配置;所述侧壁部95从下端壁94向上方延伸,并沿设置在板基材12的沟槽25内的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侧部板部31延伸;所述卡止部96从侧壁部95的上端向水平方向延伸。
[0300]在卡止部96上形成有贯通孔96A。从该贯通孔96A插通的螺栓97与形成有内螺纹的基部78螺合,该基部78设置在固定于板体11的框架材料21D上的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保持沟槽35内。另外,该基部78可以沿着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保持沟槽35移动到任意位置。也就是说,由此,支承脚302的下端部的支承脚连接托架91可以固定在板体11的任意位置。[0301 ]这样,通过在板体11的下部固定的支承脚连接托架91来保持支承脚302。并且,由于支承脚302的下端部可以移动到板体11的任意位置,因此能够根据板体11、顶板30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改变支承脚302的安装位置。
[0302]如图27、图28、图33所示,顶板300的背面侧300a通过设置在隔断装置2上的顶板安装部件311被板体11支承。
[0303]顶板安装部件311被设置在使隔断装置2的外周端部的沟槽25、25相对且相互邻接配置的两个板体11、11的连接部上。
[0304]这里,如图33所示,在邻接的板体11、11的连接部分中,经由下部连接部件55(参照图8、图30)及上部连接部件61(参照图31)连接的状态下,板体11的端部,也就是邻接的板体
11、11的表面的表皮材料14、14相互接触。
[0305]顶板安装部件311具备沿板体11的外周端部向上下方向连续的截面呈棱柱状的管状材料(杆体)312、以及从管状材料312延伸的支承托架316。
[0306]管状材料312在板体11、11彼此的连接部分,沿着相互邻接的一个板体11的沟槽25和另一个板体11的沟槽25的方向延伸,并配置在这些沟槽25、25内。例如,嵌入到在邻接的板体11、11的沟槽25、25中分别设置的直线部固定部件30S的连接板部32及侧部板部31、31之间。
[0307]如图28所示,在管状材料312中,在其上端部和中间部安装有由例如树脂等形成的垫片317。如图33所示,垫片317分别插在管状材料312与其两侧的板体11、11的沟槽25、25之间。
[0308]垫片317形成为例如由基部317a和从基部317a两端部垂直延伸的侧部317b、317b构成的截面=字形状。垫片317的基部317a被夹入沟槽25的底面与管状材料312的侧端面312a之间。此外,垫片317的侧部317b被夹入沟槽25的侧面与管状材料312的前后面312b之间。
[0309]通过该垫片317,能够抑制沟槽25内管状材料312的摇晃,并且使管状材料312与沟槽25嵌合变得紧密。
[0310]这样一来,通过将管状材料312嵌入相互邻接的一个板体11的沟槽25与另一个板体11的沟槽25之间,从而连接邻接的板体11、11。
[0311]如图30所示,管状材料312的前后面312b的下端部与连接部件55的中央突起部58B连接。该连接部件55与在两侧的板体11、11上分别设置的支承脚50连接。因此,管状材料312经由支承脚50被间接地支承在地板上。
[0312]如图27、图28、图33所示,支承托架316整体具备突出部313及支承板部314。
[0313]突出部313以从管状材料312延伸出来并穿过相互邻接的两片板体11、11的连接部分的间隙,且向板体11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外方)突出的方式与管状材料312设置为一体。这里,如图33所示,在板体11的外周部,覆盖板基材12及缓冲材料13的表皮材料14绕着板基材12的外周缘部卷入到沟槽25的内侧。由此,相互邻接的两片板体11、11表面的表皮材料14、14相互碰触。并且,支承托架316的突出部313从相互碰触的表皮材料14、14之间,以沿与板体11表面垂直的方向突出。由此,通过表皮材料14、14,使管状材料312不会露出。
[0314]支承板部314以从突出部313的上端折曲并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沿着顶板300的下表面的方式设置。在支承板部314上可以安装物品,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螺栓315(参照图27)等被固定在顶板300的下表面。
[0315]在如上所述的隔断装置2中,顶板安装部件311的管状材料312被嵌入相互邻接的一个板体11的沟槽25与另一个板体11的沟槽25之间。由此,能够最小限度地抑制管状材料312从相互邻接的两片板体11、11的间隙露出。并且,由于利用从该管状材料312延伸出来的支承托架316来支承物品,能够将可选部件、其他物品等安装在隔断装置2上。
[0316]这样,在板体11表面无需具备用于安装可选部件或其他物品的卡合沟槽,或着设置有卡止缝隙的支承支柱。由此,隔断装置2能够防止日常用具系统I的美观性受损。进而,可以实现隔断装置2的轻量化、结构简易化且成本降低。
[0317]此外,支承托架316的突出部313从相互碰触的表皮材料14、14之间突出。由此,管状材料312不会在相互邻接的板材11、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