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矮建筑屋面强风吸力动态抑制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967081阅读:来源:国知局
4-1,该环形套筒4-1与中心转轴1-2同心装配,流线型扰流板组件I可绕中心转轴1-2转动。扰流板支架4与设置在屋面上的预埋锚栓连接或者与预埋钢板焊接。
[0044]驱动电机5固定设置于流线型扰流板1-1内部,并与环形套筒4-1传动连接,使得流线型扰流板1-1可相对中心转轴1-2所在的轴线转动。
[0045]如图12所示,流线型扰流板1-1为长条形薄壁结构,横断面呈流线型,其迎风端的高程大于背风端的高程(H^Hk),在迎风面的厚度大于其另一侧(背风面)的厚度。流线型扰流板1-1的中面与水平面交角应在合理区间内。根据流线型扰流板组件I的刚度和强度需求以及流线型扰流板1-1转动力矩的要求,应设置一定数量的扰流板支架4和驱动电机5。
[0046]流线型扰流板1-1横断面长度Lp L2与中心转轴1-2离屋面高度H间的关系如式
(I)所示,即中心转轴1-2至流线型扰流板1-1的背风端的距离L2与中心转轴1-2离屋面尚度H间的关系满足:
[0047]L2sin0 <H (I)其中,Θ为流线型扰流板1_1与水平线的夹角,L1为中心转轴1-2至流线型扰流板1-1近侧墙端的长度;L2为中心转轴1-2至流线型扰流板1-1远离侧墙端的长度。
[0048]伺服控制模块3根据风速仪2测得的风速大小,向驱动电机5发出调节流线型扰流板组件I倾角的控制指令,假定流线型扰流板1-1与水平线的夹角Θ与风速V的关系如式⑵所示:
[0049]Θ = f (v) (2)
[0050]其中,Θ为流线型扰流板1-1与水平线的夹角,V为风速仪2所在位置处的实时风速,f()为夹角Θ与风速V间的函数关系。
[0051]简单起见,可在伺服控制模块3中,将此函数关系设定成简单的离散函数形式;并限定流线型扰流板1-1的倾角Θ范围。
[0052]当来流的运动遇到低矮建筑阻挡时,来流通常在屋面迎风前缘处分离,分离后的剪切层在逆压梯度的作用下,卷吸再附形成环流,如图1所示。当输入与输出该环流的流动能量达到平衡时,稳定的真空状态随即形成,这就是旋涡。旋涡将在屋面形成巨大的抽吸效应,在此作用下,屋面局部出现强劲的破坏性吸力。为减小这种破坏性吸力,需从源头上抑制或者破坏旋涡的作用。
[0053]在低矮建筑迎风前缘部位设置扰流板,一方面可促使扰流板下部的流动以射流的方式进入迎风前缘的旋涡,破坏旋涡内部的输入与输出平衡即真空状态;另一方面,正向射流可与靠近屋面处的旋涡逆流相抵,从而破坏环流的形成。综合作用下,旋涡的稳定形态被破坏,其诱导下的风吸力将大幅减小。作用原理如图2所示。
[0054]如下算例以一低矮建筑为例,通过Computat1nal Fluid Dynamics (CFD)技术对比了设置扰流板前后,建筑屋面风压系数的变化,以说明本实用新型专利中扰流板的有效性。简化起见,该算例采用二维模型和稳态求解。模型的基本尺寸及计算区域图3所示:低矮建筑高度为6m、跨度为15m;计算区域为180mX120m。入口风速设置为10m/s ;除入口和出口外,其他边界均设置4层渐变的边界层;流线型扰流板的局部流体网格分布如图4所示。本算例中,扰流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10°。图5和图6分别给出了设置扰流板前后,靠近迎风侧墙的屋面流线分布图;图7给出了设置扰流板前后屋面风压系数Cp的变化曲线。可见,(I)在屋面迎风前缘设置扰流板后,屋面边缘旋涡作用区域减小,作用强度减弱;
(2)在屋面迎风前缘设置扰流板后,屋面旋涡作用区内的风压系数显著减小。所以,本实用新型中所设置的扰流板可有效抑制低矮建筑屋面的旋涡作用,进而减小旋涡诱导下的强风吸力。
【主权项】
1.一种低矮建筑屋面强风吸力动态抑制装置,用于减小旋涡诱导下低矮建筑屋面的强风荷载,其特征在于,包括: 流线型扰流板组件(I),通过扰流板支架(4)与屋面固定连接,并与扰流板支架(4)传动连接; 风速仪(2),用于测量实时风速; 伺服控制器(3),与风速仪(2)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实时风速发出控制指令; 驱动电机(5),分别连接伺服控制器(3)和扰流板支架(4),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改变流线型扰流板组件(I)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实现屋面强风吸力的动态抑制; 外接电源出),分别连接风速仪(2)和驱动电机(5),进行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矮建筑屋面强风吸力动态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线型扰流板组件(I)包括: 流线型扰流板(1-1),设置于低矮建筑屋面迎风边缘处,所述风速仪(2)位于流线型扰流板组件(I)的下方; 中心转轴(1-2),位于流线型扰流板(1-1)内,并靠近流线型扰流板(1-1)外侧迎风面偏心设置; 所述流线型扰流板(1-1)绕中心转轴(1-2)在设定范围内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矮建筑屋面强风吸力动态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支架(4) 一端与屋面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环形套筒(4-1),该环形套筒(4-1)与所述中心转轴(1-2)同心装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矮建筑屋面强风吸力动态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支架(4)与设置在屋面上的预埋锚栓连接或者与预埋钢板焊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矮建筑屋面强风吸力动态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5)固定设置于流线型扰流板(1-1)内部,并与环形套筒(4-1)传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矮建筑屋面强风吸力动态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支架(4)和驱动电机(5)根据屋面迎风边缘长度设置多个。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矮建筑屋面强风吸力动态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线型扰流板(1-1)为长条形薄壁结构,横断面呈流线型,其迎风端的厚度大于背风端的厚度,且迎风端的高程大于背风端的高程。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低矮建筑屋面强风吸力动态抑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转轴(1-2)至流线型扰流板(1-1)的背风端的距离L2与中心转轴(1-2)离屋面高度H间的关系满足:L2Sin Θ < H 其中,Θ为流线型扰流板(1-1)与水平线的夹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矮建筑屋面强风吸力动态抑制装置,用于减小旋涡诱导下低矮建筑屋面的强风荷载,包括:流线型扰流板组件,通过扰流板支架与屋面固定连接,并与扰流板支架传动连接;风速仪,用于测量实时风速;伺服控制器,与风速仪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实时风速发出控制指令;驱动电机,分别连接伺服控制器和扰流板支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改变流线型扰流板组件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实现强风吸力动态抑制;外接电源,分别连接风速仪和驱动电机,进行供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有效减小旋涡诱导下低矮建筑屋面的强风吸力、构造简单、效果显著、性能稳定、节约工程造价等优点。
【IPC分类】E04B1/92, E04D13/00
【公开号】CN204876139
【申请号】CN201520527058
【发明人】董欣, 丁洁民, 赵昕, 庄翔
【申请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7月2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