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部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173502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开口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口部装置,在固定窗、内开窗和外开窗中,使框架的零部件共用,并且也提高了设计性。在由上下横框架和左右纵框架组装成的框架(50)内装有隔扇(51),内框架(50b)在外框架(50a)的内周面上与其成为一体而构成框架(50),外框架(50a)由上下横外框架(60、61)和左右纵外框架(62、62)构成,横外框架和纵外框架是通过一方的端面顶在另一方的侧面上来固定,内框架(50b)由上下横内框架(65、66)和左右纵内框架(67、67)构成,上下横内框架和左右纵内框架的各自的两个端面以倾斜面状相互对接在一起并固定。
【专利说明】开口部装置【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在建筑物开口部设置的框架内安放隔扇构成的开口部装置,特别涉及利用内开窗的框架作为外开窗的框架的开口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建筑物开口部设置的开口部装置由在框架内安放隔扇而构成。隔扇由在框体内安放玻璃板等板件构成。这样的开口部装置例如有把内外隔扇以双槽推拉状安放的双槽推拉窗框、向室内侧打开隔扇的内开窗框、向室外侧打开隔扇的外开窗框等。此外,作为开口部装置大家知道的还有把板件直接安放在框架内的固定窗。
[0003]作为框架或框体支承板件的结构,大家知道扣板结构。扣板结构的构成是在框架或框体的室内侧面或室外侧面上形成立面,使扣板构件与另一侧面配合自如,用立面和扣板构件夹持板件。扣板结构具有把扣板构件设在室内侧的扣板结构和把扣板构件设在室外侧的扣板结构。其中例如专利文献I所例举的是具有把扣板构件设在室内侧的扣板结构的开口部装置。
[0004]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 - 54742号
[0005]在多种开口部装置中,尽可能共用零部件,由此可以实现降低成本。在共用构成框架的框架材料的情况下,因为打开隔扇的方向和扣板结构中所形成的立面的关系,往往不能直接共用。具体地说,在框架采用扣板构件设在室内侧的扣板结构的情况下,即使要在隔扇向室外侧打开的外开窗框上使用此框架,但由于在打开隔扇的一侧有框架的立面,也不能直接使用此框架。
[0006]所以大家知道的是,作为固定窗`框使用基本结构对应于外开的隔扇的框架时,SP使用在内周面的室内侧有立面的框架时,在框架的内周面上安装附件,使附件的内周面比框架的立面更靠向内周,并且在附件的内周面室外侧设置立面,这样可以实现扣板构件设在室内侧的扣板结构。
[0007]可是如这样构成,则在固定窗的情况下需要准备附件,使固定窗的成本增加。特别是在把多个开口部装置左右和上下并排配置的断桥窗中,由于固定窗的数量一般比打开窗多,所以如过固定窗的成本增加,则会导致整体的成本增加。此外,在对应于外开的隔扇的框架上安装附件的结构中,为了确保气密性和水密性的结构变得复杂,从这方面也导致成本增加。
[0008]此外大家知道,对于在固定窗上使用的扣板构件设在室内侧的扣板结构的框架,在内周面室内侧上安装具有立面的附件,能够构成可以装入外开的隔扇的框架,但是以往的开口部装置中,构成框架和附件的构件的端部呈倾斜面状,把连接的构件的端部对接,并且为了确保构件之间的气密性和水密性,把嵌缝材料等湿式的密封材料涂覆在连接部分上。可是如过使用湿式的密封材料,会因为老化而使止水性降低。

【发明内容】
[0009]鉴于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口部装置,使框架的零部件在固定窗、内开窗和外开窗上共用,并可以确保长期稳定的止水性。
[0010]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的开口部装置在由上下横框架和左右纵框架组装而成的框架内装有隔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由外框架和在所述外框架的内周面上与所述外框架成为一体的内框架构成,所述外框架由上下横外框架和左右纵外框架构成,所述横外框架和纵外框架通过一方的端面顶在另一方的侧面上来固定,所述内框架由上下横内框架和左右纵内框架构成,所述上下横内框架和左右纵内框架的各自的两个端面以倾斜面状相互对接在一起并固定。
[0011]按照权利要求1的发明,外框架可以与内开窗或固定窗所使用的外框架共用,并且通过设置容易形成的内窗,可以形成适用于外开窗的框架。
[0012]此外,本发明的权利要求2的开口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和内框架都把干式的密封材料夹在连接的框架材料之间而构成。
[0013]按照权利要求2的发明,由于在构成框架的框架材料之间不设置湿式的密封材料,可以确保气密性和水密性,所以可以使设计性良好。
[0014]此外,本发明的权利要求3的开口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架具有从与所述外框架的内周面相对的外周面突出的腿部,该腿部卡在所述外框架的内周面上。
[0015]按照权利要求3的发明,由于内框架通过腿部卡住并固定在外框架上,所以即使从外部对内框架施加力,也可以防止内框架从外框架上脱离。
[0016]此外,本发明的权利要求4的开口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在内周面的室外侧具有室外立面,所述内框架在内周面的室内侧具有室内立面,该室内立面比所述室外立面更向内周一侧延伸。
[0017]按照权利要求4的发明,外开的隔扇因为内框架而不干扰外框架。
[0018]本发明的权利要求5的开口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内框架的室外侧面上设置有框架气密构件,该框架气密构件抵接于所述外框架的室外立面。
[0019]按照权利要求5的发明,可以确保内框架和外框架之间的气密性。
[0020]本发明的权利要求6的开口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架具有支承所述框架气密构件的底端部的肋。
[0021]按照权利要求6的发明,在从外部对框架气密构件施加力的情况下,可以支承气密构件,使其保持与外框架抵接的状态。
[0022]本发明的权利要求7的开口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外框架上形成有与室外侧连通的排水口,所述框架气密构件具有与所述排水口相对的阻断部。
[0023]按照权利要求7的发明,在水从排水口倒流的情况下,可以由阻断部可靠地阻断水,使水不会进入到室内侧。
[0024]按照本发明的开口部装置,框架的零部件在固定窗、内开窗和外开窗中共用,并且还可以提高设计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正视图。
[0026]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纵剖面图。[0027]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横剖面图。
[0028]图4是图2中下框架和下框体附近的放大图。
[0029]图5是表示框架的框架组装工序的简要正视图。
[0030]图6是表示框体的框体组装工序的简要正视图。
[0031 ]图7是密封材料的正视图。
[0032]图8是与下框体对接的密封材料的正视图。
[0033]图9是另外方式的抵接部附近的放大剖面图。
[0034]图10是角块的侧面图。
[0035]图11是安装有密封材料的角块的剖面图。
[0036]图12是在下框和纵框的连接部分中用角块连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7]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纵剖面图。
[0038]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横剖面图。
[0039]图15是框架的正视图。
[0040]图16是图13中下外框架、下内框架和下框体附近的放大图。
[0041]图17是表示框架的框架组装工序的正视图。
[0042]图18是表示框架的与图17不同的框架组装工序的正视图。
[0043]图1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正视图。
[0044]图20是图19的A — A剖面图。
[0045]图21是图19的B— B剖面图。
[0046]图22是图19的C — C剖面图。
[0047]图23是图19的D — D剖面图。
[0048]图24是下框架和纵中间框架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0049]图25是固定金属零件的侧面图。
[0050]图26是表示固定金属零件的安装工序的俯视图。
[0051]附图标记说明
[0052]I 框架
[0053]2 隔扇
[0054]3 框体
[0055]4 板件
[0056]10上框架
[0057]11下框架
[0058]12纵框架
[0059]13框架桥材料
[0060]14隔热构件
[0061]15抵接气密材料
[0062]20 上框
[0063]21 下框
[0064]22 纵框
[0065]23桥材料[0066]23c凹状部
[0067]24扣板构件
[0068]26抵接气密材料
[0069]30框架密封材料
[0070]31密封材料
[0071]32 角块
[0072]32c限位部
[0073]50 框架
[0074]50a外框架
[0075]50b内框架
[0076]51 隔扇
[0077]52 框体
[0078]53 板件
[0079]60上外框架
[0080]61下外框架
[0081]62纵外框架
[0082]63框架桥材料
[0083]64抵接气密材料
[0084]65上内框架
[0085]66下内框架
[0086]67纵内框架
[0087]68框架气密构件
[0088]70 上框
[0089]71 下框
[0090]72 纵框
[0091]73桥材料
[0092]74扣板构件
[0093]80框架密封材料
[0094]8I 角块
[0095]82外框架密封材料
[0096]90 框架
[0097]91横中间框架
[0098]92纵中间框架
[0099]93桥材料
[0100]94扣板构件
[0101]95固定金属零件
【具体实施方式】
[0102]用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正视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是在建筑物开口部中安装的框架I内,装有开关自如的隔扇2。图1是从室内侧看开口部装置的图,所述开口部装置构成内开内倒窗框,可以进行以隔扇2的一个纵边侧为轴向室内侧打开的动作和以隔扇2的下边侧为轴向室内侧倾倒的动作。
[0103]把板件4装在框体3内构成隔扇2。在隔扇2上设置有把手6,使把手6转动例如90度的规定角度,可以把隔扇2以向内倒的状态打开,使把手6转动例如180度的更大的角度,可以把隔扇2以与把手6相反一侧的纵边侧为轴向室内侧打开。
[0104]图2表不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纵剖面图,图3表不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横剖面图。如这些图所示,开口部装置的框架I把上框架10、下框架11和左右纵框架12、12组装成方形。此外,隔扇2在把上框20、下框21和左右纵框22、22组装成方形的框体3内,装有由玻璃板等构成的板件4。
[0105]为了进行所述的两种开关,隔扇2在上下边和左右边均被转动支承构件5支承在框架I上。随着把手6的转动,上下边的转动支承构件5或左右边的转动支承构件5的支承状态被解除,利用保持着支承状态的转动支承构件5,可以把隔扇2以向内打开的状态打开。
[0106]用由具有隔热性的材料构成的框架桥材料1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上框架IOa和室外上框架10b,形成构成框架I的上框架10。同样,用框架桥材料1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下框架Ila和室外下框架11b,形成构成框架I的下框架11,用框架桥材料1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纵框架12a和室外纵框架12b,形成构成框架I的纵框架12。
[0107]在上框架10的室外端部,形成有从内周面IOc向内周一侧延伸的立面10d,在其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材料15,该抵接气密材料15抵接于框体3的室外侧面。在下框架11的室外端部也形成有立面Ild,在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材料15,此外在纵框架12的室外端部也形成有立面12d,在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材料15,各抵接气密材料15抵接于框体3的室外侧面。抵接气密材料15沿四周设置,把框架I和隔扇2之间沿四周连续地密封。
[0108]在上框架10的内周面IOc上沿长边方向设置有隔热构件14。隔热构件14被配置成跨越框架桥材料13,把上框架10的内周面IOc和上框20的外周面20d之间的空间隔断成室内外,并且前端部抵接于上框20,具有隔断冷空气提高隔热性的功能。在下框架11的内周面Ilc和纵框架12的内周面也分别设置有隔热构件14。特别是在下框架11中,隔热构件14构成排水通道的一部分。其详细内容在后面叙述。
[0109]用由具有隔热性的材料构成的桥材料2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上框20a和室外上框20b,形成构成框体3的上框20。同样,用桥材料2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下框21a和室外下框21b,形成构成框体3的下框21,用桥材料23连接金属制的室内纵框22a和室外纵框22b,形成构成框体3的纵框22。这样通过分别用框架桥材料13或桥材料23连接金属制的构件形成框架I和框体3,能够提高开口部装置的隔热性能。
[0110]使构成框体3的各框体材料的两个端部分别成为具有45度角的倾斜面状,分别把上框20和纵框22、下框21和纵框22对接在一起,用后面叙述的角块连接。在这样的连接结构中,为了把各框体材料的壁厚部分相互对接在一起,所以构成框体3的上框20、下框21和纵框22具有相同的断面形状。
[0111]框体3用扣板结构固定板件4。扣板结构是用框体3支承板件4的室内外面中的一个,用安装在框体3上的扣板构件24支承另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板件4的室外侧面被夹在上框20、下框21和纵框22的室外侧面,板件4的室内侧面被扣板构件24夹持。
[0112]在上框20的外周面20d的室内端部上,形成有向外周一侧延伸的立面20e,在其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材料26,该抵接气密材料26抵接于框架I的室内侧面。在下框21的外周面21d的室内端部也形成有立面21e,在其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材料26,在纵框22的外周面22d的室内端部也形成有立面22e,在其前端部保持有抵接气密材料26。这样沿四周设置抵接气密材料26,从室内侧抵接框架1,提高了气密性。
[0113]对从下框21到下框架11的排水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4表示图2中的下框架11和下框21附近的放大图。其中,对把进入到下框21内的水排到室外侧的排水通道进行说明。在下框21中,在夹持板件4的部分的内侧有时会进入雨水或露水。在下框21的内周面21c的室内端部,形成有卡住扣板构件24的卡止部21f。如进入到下框21内的水的水位超过所述卡止部21f,则水进入室内侧,因此需要有排水结构,即使水继续进入也能够保持水位使其不超过卡止部21f。
[0114]构成下框21的室内下框21a和室外下框21b的内周面在同一个面内,以跨越桥材料23的方式放置调整块25,在其上放置板件4。在室内下框21a的室外侧面上,形成有保持桥材料23的室内端部的室内粘结部2lg,在室外下框2Ib的室内侧面上,形成有保持桥材料23的室外端部的室外粘结部21h。桥材料23具有保持在室内粘结部21g上的室内固定部23a、保持在室外粘结部2Ih的室外固定部23b和在它们之间形成的凹状部23c。桥材料23在下框21的内外周方向并排配置两个。
[0115]两个桥材料23均被配置成凹状部23c向下方凹陷。即凹状部23c的底面靠近框体3的外周配置。桥材料23沿长边方向具有相同的断面形状。即凹状部23c沿桥材料23的长边方向大体全长呈槽状。在凹状部23c中,在长边方向形成有多个排水孔(未图示),可以把进入到下框21的内周面21c中的水排到下框架11的上面一侧。
[0116]在桥材料23上形成有凹状部23c,通过把凹状部23c的底面配置成靠近框体3的外周,可以在桥材料23的凹状部23c的底面和下框21的内周面21c之间确保足够的高度。因此,即使水继续进入下框21内,也可以使滞留在桥材料23上的水的水位达不到下框21的内周面。因此即使水继续进入下框21,也可以把桥材料23上的水的水位保持在不超过卡止部21f的状态。
[0117]此外,在不能充分确保从桥材料23到下框21的内周面21c的高度的情况下,在桥材料23上的水位快速上升时,会因水面到达调整块25,而使水滴飞溅,导致水进入室内侧。对于这种情况,由于调整块25的下面与下框21的内周面21c的位置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充分确保从凹状部23c的底面到调整块25的下面的高度,所以可以可靠地防止水进入室内侧。
[0118]水通过桥材料23从下框21排出,滴在下框架11的上面一侧。在下框架11上,在与桥材料23相对的位置设置有隔热构件14。隔热构件14具有固定在下框架11上的底端部14a、在底端部14a的上方还具有抵接在下框21的外周面21d上的抵接部14b、以及构成隔热构件14的上面的排水通道14c。
[0119]隔热构件14的排水通道14c被做成从室内侧向室外侧的下方倾斜的形状,并且与下框21的桥材料23相对。因此,从桥材料23滴下的水,在隔热构件14的排水通道14c上被导向室外侧。
[0120]在下框架11上,在比室外侧面更靠近室内侧的里面位置上形成有排水口 lie。排水口 lie与在隔热构件14上形成的排水通道14c的室外端部相邻,把由排水通道14c导向室外侧的水排到室外侧。
[0121]在下框架11的室外侧面上形成有遮挡面部lif.,从室外侧遮挡形成有排水口 lie的部分。在下框架11的室外侧面的里面的位置上形成有排水口 lie,并且在下框架11的室外侧面形成遮挡面部llf,提高了设计性,并且难以从室外侧看到排水口 lie。此外,由于没有设置排水阀零部件等,从这方面也可以使设计性良好。
[0122]由于用遮挡面部Ilf使排水口 Ile被配置成不直接露在室外侧,所以水难以从室外侧进入,即使假设水从排水口 Ile进入到下框架的室内侧,但由于空间被隔热构件14与室内侧隔断,所以不会使水进入室内侧。
[0123]下面对框架I的组装和框体3的组装进行说明。图5表示框架I的组装工序的简要正视图。如图5的(a)所示,构成框架I的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的两个端面分别与纵框架12的侧面上下端部对在一起。把干式的框架密封材料30夹在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的两个端部与纵框架12的侧面之间。把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与纵框架12的侧面对在一起后,在纵框架12上的与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对在一起的一侧的相反一侧用紧固螺钉固定,如图5的(b)那样组装成框架I。
[0124]图6表示框体3的组装工序的简要正视图。如图6的(a)所示,构成框体3的上框20、下框21、以及左右纵框22、22的两端面都被做成45度角,通过把连接的框体材料相互对在一起,可以做成相互成90度角。在框体材料连接的四个角部分别设置大体呈L字形的角块32。
[0125]角块32从连接的 上框20和纵框22或下框21和纵框22的各端面插入。插入到框体材料中的角块32从框体材料用铆接固定。在角块32上,临时固定有沿连接的框体材料的各端面的干式的密封材料31,通过把所述密封材料31夹在连接的框体材料各端面之间,可以确保框体材料之间的气密性和水密性。通过把角块32固定在各框体材料上,如图6的(b)那样,连接框体材料组装成框体3。
[0126]如图4所示,在构成下框21的室内下框21a上形成有方形的中空部21 i。中空部21?被室内侧壁21 j、上壁部21k、下壁部21m和室外壁部21η包围,室内侧壁21 j构成下框21的室内侧面,上壁部21k与室内侧壁21 j相邻并且构成下框21的内周面21c,下壁部21m与室内侧壁21 j相邻并且构成下框21的外周面21d,室外壁部21η与上壁部21k和下壁部21m相邻并且具有室内粘结部21g。从端部把角块32插入所述中空部21i。此外,上框20和纵框22也是与下框21断面相同的形状,具有相同的中空部,用于插入角块32。在形成中空部21i的室内侧壁21 j上,在上下中间位置形成有向中空部21i内突出的突起状的抵接部 21p。
[0127]接下来,对在框体3上使用的密封材料31进行说明。图7表示密封材料31的正视图。密封材料31分别设置在框体3的连接部分的四个部位上,但如前所述,由于构成框体3的各框体材料具有相同的断面形状,所以四个部位也使用相同形状的密封材料31。如图7所示,在与框体材料的中空部对应的部分,形成有用于穿过角块32的孔部31a。孔部31a的室内侧成为窄的室内侧部31b。[0128]图8表示与下框21对接的密封材料31的正视图。如此图所示,密封材料31的形状为大体沿构成框体3的框体材料的断面形状,用连接的框体材料的壁厚部分夹持。如前所述,由于形成下框21的中空部21i的室内侧壁21 j具有突起状的抵接部21p,所以角块32的室内侧面抵接于抵接部21p的前端面,角块32的室内侧面的位置被限制在比室内侧壁21 j更靠向室外侧的位置。
[0129]因此即使密封材料31的室内侧部31b的宽度为室内侧壁21 j的壁厚和抵接部21p的突出高度之和,也可以使密封材料31不干扰角块32,可以在室内侧部31b上具有能够确保气密性和水密性的足够的宽度。由此可以用密封材料31充分确保气密性和水密性。此外,通过确保室内侧部3Ib的宽度,在密封材料31被夹持在框体材料的端面时,可以防止向室内侧伸出,不会使设计性恶化。
[0130]在此对于下框21表示了抵接部21p和密封材料31的关系,但如前所述,由于上框20和纵框22也具有相同的断面形状,所以同样具有抵接部,对于连接上框20和纵框22的部分的密封材料31,也可以充分确保室内侧部31b的宽度,并得到同样的效果。
[0131]作为抵接部21p的结构,不限于图4所示的形状和配置。图9表示其他方式的抵接部21p的附近的放大剖面图。如图9的(a)所示,抵接部21p也可以做成具有一定的宽度。如这样使抵接部21p具有一定的宽度,由于在室内侧壁21j中形成有壁厚大的区域,因此在下框21的室内侧面安装某种零部件等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形成螺丝孔的区域使用。此外如图9的(b)所示,在与室内侧壁21 j相邻的上壁部21k和下壁部21m上形成抵接部21p,也同样可以把角块32的室内侧面限制在比室内侧壁21 j靠向室外侧的位置上。
[0132]接下来,对用角块32连接的框体材料进行说明。图10表示角块32的侧面图。角块32由插入连接的一个框的中空部的第一插入部32a、以及插入连接的另一个框的中空部的第二插入部32b构成,并大体呈L字形。
[0133]在由角块32的第一插入部32a和第二插入部32b形成的角部的两面,分别形成有缺口状的限位部32c、32c。图11表示安装有密封材料31的角块32的剖面图。如此图所示,可以把密封材料31安装在角块32上,使密封材料31相对于第一插入部32a和第二插入部32b成倾斜状。如图8所示,密封材料31的孔部31a的上边的边缘部和下边的边缘部成为中空部21i的内侧,做成比中空部21i小。通过把角块32插入密封材料31的孔部31a中,孔部31a的上下边缘部分别在角块32的角部被卡在限位部32c上。由此可以使密封材料31相对于角块32成临时固定的状态。
[0134]在连接框体材料时,预先把密封材料31临时固定在角块32上,之后把角块32分别插入连接的框体材料中。图12表示用角块32连接下框21和纵框22的连接部分的连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如此图所示,密封材料31被临时固定在角块32上与其形成一体。
[0135]下框21和纵框22的端面分别以45度的倾斜状形成。临时固定在角块32上的密封材料31的两面分别与下框21和纵框22的端面相对,通过把角块32的第一插入部32a和第二插入部32b分别插入下框21和纵框22,用下框21的端面和纵框22的端面夹持密封材料31。
[0136]角块32由于是连接框体材料的,对于框体材料的中空部几乎没有设定间隙。因此以限位部32c定位在角块32上的密封材料31,因角块32插入框体材料,而准确地被定位在框体材料的端面上。因此可以不需要把密封材料31定位在框体材料的端面上的操作,可以提高框体组装的操作性。此外,由于密封材料31被准确定位,也可以防止密封材料31从框体材料之间向室内侧伸出,防止使设计性恶化。
[0137]在此对下框21的中空部21i的结构进行了说明,此外,对下框21和纵框22的连接部分的连接工序进行了说明,其他框体材料也具有与下框21相同的断面形状,因此在框体3上形成的四个部位的角部都以相同的结构用角块32连接,并且把密封材料31夹在框体材料之间。此外,在角块32上形成的限位部32c的形状和位置不限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只要可以把密封材料31准确定位并临时固定就可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位部32c分别在角块32的两面上形成,但也可以在单面上形成。
[0138]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3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纵剖面图,图14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的横剖面图。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在框架50内装有隔扇51,所述隔扇51开关自如。隔扇51在框体52内装有板件53,通过操作把手55,可以以一个纵边为轴向室外侧打开。即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构成平开窗。
[0139]在外框架50a的内周面上有内框架50b与其一体化,构成框架50。其中,外框架50a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I相同。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I由于在室外侧面形成有立面20e、21e、22e,所以不能直接适应具有外开的隔扇的窗户。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通过把在室内侧具有立面的内框架50b设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I的内周一侧,就可以装外开的隔扇51。
[0140]外框架50a是把作为横外框架的上外框架60和下外框架61、左右纵外框架62、62组装成方形的。如前所述,外框架50a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I相同,把室内侧和室外侧的金属构件用框架桥材料63连接成一体。
[0141]内框架50b是把作为横内框架的上内框架65和下内框架66、左右纵内框架67、67组装成方形的。在上内框架65上形成有室内侧面向内周一侧延伸的室内立面65a,在其前端部上保持有抵接气密材料64,抵接于框体52的室内侧面。在下内框架66上形成有室内立面66a,在其前端部上保持有抵接气密材料64,抵接于框体52的室内侧面。在纵内框架67上形成有室内立面67a,在其前端部上保持有抵接气密材料64,抵接于框体52的室内侧面。
[0142]内框架50b的内周面和在外框架50a的室外端部形成的立面的内周端部大体为同一个面,内框架50b的室内立面65a、66a、67a比外框架50a的立面更向内周一侧突出。由于隔扇51装在比内框架50b的内周面更靠内侧,所以框体52的室内侧面与内框架50b的室内立面65a、66a、67a相对,使隔扇51以外开的状态保持在框架50上。
[0143]这样通过在室外侧具有立面的外框架50a的内周面上设置内框架50b,并且在内框架50b的室内侧形成室内立面,该室内立面比外框架50a的立面更向内周一侧延伸,可以把构成外框架50a的框架材料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框架材料通用,所以可以因共用零部件而实现降低成本。此外,内框架50b采用使各框架材料的端面成为倾斜面状并把它们对接连接的组装结构,所以可以简化零部件的结构和加工的形状,并且简化框架组装作业,可以实现进一步降低成本。
[0144]框体52由上框70、下框71和左右纵框72、72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室内侧和室外侧的金属构件用桥材料73形成一体。此外,板件53由设在框体52的室内侧的扣板构件74和框体52的室外侧面夹持并固定。
[0145]对外框架50a和内框架50b的框架组装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15表示框架50的正视图。如此图所示,外框架50a的上外框架60和下外框架61的两个端面分别顶在左右纵外框架62、62的侧面上,并且被固定。这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框架I相同。
[0146]另一方面,内框架50b的上内框架65、下内框架66和左右纵内框架67、67的两个端面分别被做成45度的倾斜面状,并相互对接在一起,把角块(未图示)插入各框架材料中,并且通过铆接固定进行连接并固定。
[0147]图16表示图13中的下外框架61、下内框架66和下框71附近的放大图。下外框架61在内周面的室内侧部分具有卡止部61b。另一方面,下内框架66具有从与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相对的外周面突出的腿部66c,所述腿部66c被卡在下外框架61的卡止部61b上。在比下内框架66的腿部66c靠室外一侧,形成有向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延伸的室外侧腿部66h。室外侧腿部66h的前端抵接于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并且与在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上形成的突片61d邻接。此外,从下内框架66的内周面向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用小螺丝固定,通过卡住腿部66c和用小螺丝固定,固定下内框架66和下外框架61。
[0148]通过在下内框架66上设置腿部66c和室外侧腿部66h,在从室外侧对内框架50b施加有使其倾倒的力的情况下,腿部66c承受力,在从室内侧对内框架50b施加有使其倾倒的力的情况下,室外侧腿部66h承受力,所以可以防止内框架50b从外框架50a上脱离。此夕卜,在把下内框架66用小螺丝固定在下外框架61上时,由于腿部66c卡在卡止部61b上,所以下内框架66以所述位置为支点在向室外侧倾倒的方向产生转动力,但因为室外侧腿部66h抵接于下外框架61的内周面,所以可以防止下内框架66转动。
[0149]下内框架66有中空部66d,在其室内侧壁66e的内面侧形成有突起状的抵接部66f。因此在用角块连接的内框架50b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可以确保密封材料在室内侧部分中的宽度,确保用干式的密封材料的可靠的气密性和水密性,并且防止密封材料向室内侧伸出,防止设计性恶化。
[0150]在下内框架66的室外侧面上形成有支承框架气密构件68的气密构件支承部66b。框架气密构件68具有支承在气密构件支承部66b上的底端部68a、从底端部68a向室外侧大量伸出的气密部68b、以及从气密部68b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的鳍状阻断部68c。气密部68b抵接于下外框架61的立面61a的前端部,确保下外框架61和下内框架66之间的气密性和水密性。
[015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下外框架61上形成有与室外侧连通的排水口 61c。框架气密构件68的阻断部68c与下外框架61的排水口 61c相对,并且把下外框架61和下内框架66之间的空间隔断成室内外。因此即使水从室外侧通过排水口 61c进入下外框架61内,但由于阻断部68c可以阻断水,由此可以使水不进入室内侧。
[0152]在下内框架66上,在气密构件支承部66b的下部形成有向室外侧突出的肋66g。肋66g从下方支承保持在气密构件支承部66b上的框架气密构件68。因此,即使框架气密构件68因来自外部的力被向下压,由于可以用肋66g支承,所以可以保持气密部68b对下外框架61的抵接状态。关于图16中所示的下外框架61和下内框架66的固定结构、下内框架66的中空部66d、以及框架气密构件68的结构,在框架50的上边和纵边也是相同的。
[0153]图17表示框架50的框架组装工序的正视图。首先如图17的(a)所示,预先组装内框架50b。内框架50b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框体3相同的工序组装。即把临时固定了框架密封材料80的角块81分别插入两个端部分别以45度的倾斜面状形成的上内框架65、下内框架66和纵内框架67,通过把该插入的角块81铆接固定,来把各框架材料固定。
[0154]然后如图17的(b)所示,从外周一侧把外框架50a的各框架材料安装到内框架50b上。构成外框架50a的上外框架60和下外框架61的两个端面,分别通过外框架密封材料82顶在纵外框架62的一个侧面上,在纵外框架62的另一个侧面一侧用小螺钉固定。由此如图17的(c)那样完成框架50。
[0155]此外,也可以用其他工序形成框架50。图18表示在组装框架50中以与图17不同的工序组装的正视图。在所述工序中,也预先组装内框架50b。然后如图18的(a)所示,把外框架50a中的上外框架60、下外框架61和一个纵外框架62三个进行组装,使外框架50a的一侧部位成敞开状态,从所述敞开状态的一侧部位把内框架50b滑动插入外框架50a中。把内框架50b滑动插入外框架50a中后,如图18的(b)所示,把纵外框架62固定到敞开的一侧部位上,如图18的(c)那样完成框架50。
[0156]在图18所示的框架组装工序中,在把预先组装的内框架50b滑动插入时,框架气密构件68与外框架50a边接触边滑动。框架气密构件68例如可以由半硬的材料制成,在这种情况下,在框架气密构件68滑动时不会产生过大的阻力,可以平滑地进行滑动插入的作业。
[0157]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是把窗户在纵向和横向连接而成的。图19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开口部装置的正视图。所述开口部装置由上下方向上的两个、左右方向上的两个窗户连接而成,上层的图中左侧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外开的平开窗,除此以外的三个都是固定窗。
[0158]在图19的开口部装置中,框架90在组装了上框架10、下框架11和左右纵框架12、12后,再设置从上框架10到下框架11的纵中间框架92、从一个纵框架12到纵中间框架92和从纵中间框架92到另一个纵框架12的横中间框架91,在框架90上形成的四个区域安装隔扇51或板件4。其中,上框架10、下框架11和纵框架1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此外,隔扇51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相同。
[0159]图20表示图19的A — A剖面图,图21表示图19的B — B剖面图,图22表示图19的C 一 C剖面图,图23表示图19的D — D剖面图。如这些图所示,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都用桥材料93把室内侧和室外侧的金属构件连接而成。
[0160]在横中间框架91的上面一侧和下面一侧,分别在室外端部形成有立面91a,在纵中间框架92的两个侧面上,分别在室外端部上形成有立面92a。此外,横中间框架91在室内侧具有可以固定扣板构件94的卡止部91b,纵中间框架92在室内侧具有可以固定扣板构件94的卡止部92b。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利用室外侧的立面91a、92a和室内侧的扣板构件94,可以夹持固定板件4。
[0161]如图20、22所示,在平开窗的部分,在上框架10、一个纵框架12、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的内周面上,分别安装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内框架50b。内框架50b的腿部66c、67c被卡在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的卡止部9lb、92b上。其中,上框架10和横中间框架91相当于横外框架,一个纵框架12和纵中间框架92相当于纵外框架,如图19所示,纵中间框架92的上端部顶在上框架10的侧面上并固定,上框架10的端部顶在一个纵框架12的侧面上并固定,横中间框架91的端部分别顶在一个纵框架12的侧面和纵中间框架92的侧面上并固定。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内框架50b把作为内横框架的上内框架65、下内框架66、以及左右纵内框架67、67的各自的两个端面做成倾斜面状,使其相互对接
并固定。
[0162]这样可以使本实施方式的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作为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横框架的上外框架60、下外框架61和纵外框架62相同的东西使用,通过把内框架50b安装在内周面上,可以与在室内侧设置扣板构件94的固定窗通用零部件,并且也可以低成本地设置平开窗。
[0163]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配置成如图19所示的窗,但关于连续设置的窗的块数和所配置的窗的种类,并不限于此,还可以连续设置更多的窗,此外,把平开窗配置在什么位置也可以任意选择。也可以设置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内开窗。对于外开窗,在图19中由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构成外框架50a的一部分,但根据外开窗的配置位置,来确定由上框架10、下框架11、纵框架12、横中间框架91和纵中间框架92中的哪个构成横外框架和纵外框架。
[0164]下面对纵中间框架92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图24表示下框架11和纵中间框架92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剖面图。纵中间框架92的上下端部分别固定在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的内周面上。为了所述的固定,使用固定金属零件95。固定纵中间框架92使用的固定金属零件95必须对上框架10、下框架11准确定位,并且牢固固定。可是在把固定金属零件95例如与沿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的长边方向形成的卡止部滑动配合等的情况下,定位的作业困难,此外为了使其滑动,也需要在零部件之间有一定程度的间隙,这样就存在不能利用卡住来牢固地固定的问题。所以在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装置中,通过使固定金属零件95转动,卡住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的卡止部,使安装固定金属零件95的作业变得容易,并且也可以通过卡住牢固地固定。
[0165]图25表示固定金属零件95的侧面图。如此图所示,固定金属零件95具有固定在下框架11或上框架10上的底面部95a、向底面部95a相对的方向延伸的一组固定面部95c、95c。固定面部95c、95c之间设定有间隔,使其分别抵接于纵中间框架92的左右的内周面,通过把底面部95a固定在上框架10或下框架11上,抵接于纵中间框架92的内周面。在固定面部95c上形成有螺丝孔,可以用螺钉将其固定在抵接的纵中间框架92的内周面上。
[0166]为了固定扣板构件,利用在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上形成的卡止部,把固定金属零件95固定在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上。如图24所示,下框架11的卡止部Ilg在室内侧和室外侧分别形成有倒L字形的突出片,通过把作为底面部95a的室内外端部的卡合部95b分别卡在构成卡止部Ilg的突出片上,来对固定金属零件95进行固定。
[0167]图26表示安装固定金属零件95的工序的俯视图。如图26的(a)所示,在固定面部95c相对于卡止部Ilg以俯视为45度角倾斜的状态下,固定金属零件95的底面部95a的宽度小于构成卡止部Ilg的突出片之间的宽度。另一方面,底面部95a的与固定面部95c平行方向上的宽度为可以卡住卡止部Ilg的宽度,其两个端部为卡合部95b、95b。
[0168]在图26的(a)中,由于固定面部95c相对于卡止部Ilg以俯视为45度角倾斜,所以可以把底面部95a放置在下框架11的卡止部Ilg之间的区域。此外,在底面部95a上形成螺丝孔,以底面部95a相对于下框架11的内周面Ilc转动自如的程度,对固定金属零件95进行临时固定。
[0169]如图26的(a)那样,用螺丝把固定金属零件95的底面部95a临时固定在下框架11的内周面Ilc上之后,转动固定金属零件95。如图26的(b)所示,固定金属零件95转动到固定面部95c与下框架11的卡止部Ilg延伸的方向相对。在这样的角度下,由于在卡合部95b和卡止部Ilg之间没有设定间隙,所以可以把底面部95a的卡合部95b牢固地卡在下框架11的卡止部Ilg上。由此把固定金属零件95固定在下框架11上。
[0170]在此对下框架11和固定金属零件95的固定进行了说明,但上框架10和固定金属零件95的固定也相同。在分别安装固定金属零件95的上框架10和下框架11之间配置纵中间框架92,通过分别用螺钉把固定金属零件95和纵中间框架92的上下端部固定,把纵中间框架92固定在框架90内。
[0171]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使用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适用于多种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开口部装置,所述开口部装置在由上下横框架和左右纵框架组装而成的框架内装有隔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是将内框架一体化在外框架的内周面上,所述外框架由上下横外框架和左右纵外框架构成,所述横外框架和纵外框架通过一方的端面顶在另一方的侧面上来固定,所述内框架由上下横内框架和左右纵内框架构成,所述上下横内框架和左右纵内框架的各自的两个端面以倾斜面状相互对接在一起并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外框架和所述纵外框架中的一方的端面和另一方的侧面之间、以及所述横内框架和所述纵内框架的相互对接的端面之间的至少一方夹有干式的密封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架具有从与所述外框架的内周面相对的外周面突出的腿部,所述腿部卡在所述外框架的内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在内周面的室外侧有室外立面,所述内框架在内周面的室内侧有室内立面,所述室内立面比所述室外立面更向内周一侧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在内周面的室外侧有室外立面,所述内框架在内周面的室内侧有室内立面,所述室内立面延伸到比所述室外立面更靠内周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框架的室外侧面上设置有框架气密构件,所述框架气密构件抵接于所述外框架的室外立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架具有支承所述框架气密构件的底端部的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框架上形成有与室外侧连通的排水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口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气密构件具有与所述排水口相对的阻断部。
【文档编号】E06B7/14GK103573110SQ201310288886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0日
【发明者】藤中康平 申请人:株式会社Lixil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