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把手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188256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门外把手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机动车的门外把手装置(1)具有:可固定在门内侧(4)上的把手载体(3);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把手载体(3)上的把手元件(12);以及凹槽壳体(5),其能够从门外侧(6)穿透门组块(8)进行安装且在安装状态下一直延伸至把手载体(3),在所述门外把手装置中应该创造一种解决方案,通过所述方案提供了一种更好的门外把手装置,并且通过所述方案使门外把手装置的空气声学符合车辆驾驶员和使用者的日益增强的舒适度意识。这一点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设置可安放在把手载体(3)上且构成为罩状的壳体元件(11),其与把手载体(3)和凹槽壳体(5)一起构成操作空间(17),所述操作空间可从门外侧(6)触及到并且朝门内侧(4)严密地密封,可从门外侧(6)操作的把手元件(12)在门外把手装置(1)的组装状态下设置在所述操作空间中。
【专利说明】门外把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的门外把手装置,其具有:可固定在门内侧上的把手载体;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把手载体上的把手元件;以及凹槽壳体,其能够从门外侧穿透门组块(Tiirausbruch)进行安装且在安装状态下一直延伸至把手载体。
【背景技术】
[0002]前述类型的门外把手装置例如从DE 101 09 106 Al已知并且包含可固定在门内侧上的把手载体,所述把手载体具有容纳部和把手沟槽-构造单元,所述容纳部用于与门锁共同作用的锁芯(Schlie β zylinder),所述把手沟槽-构造单元能够从门外侧通过门组块安装在把手载体的断面中,并且所述把手沟槽-构造单元可旋转地支承着可从门外侧操纵的把手元件。在已知的门外把手装置(把手元件构成为拉柄)中没有采取特别的构造方面的措施,来克服或减少机动车的外部噪音到车辆内部的传播,因此通过机动车的气体动力学的环流引起的噪音能够穿透门外把手装置的门组块传播到车辆内部中,这会影响车辆驾驶员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说明一种解决方案,其以构造方面简单的方式且成本低廉地将从机动车外部至车辆内部的噪音传播降至最低,并且通过所述方案使门外把手装置的空气声学符合车辆驾驶员和使用者的日益增强的舒适度意识。
[0004]此目的根据本发明在前述类型的门外把手装置中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实现,即设置可安放在把手载体上且构成为罩状的壳体元件,其与把手载体和凹槽壳体一起构成操作空间,所述操作空间可从门外侧触及到并且朝门内侧严密地密封,可从门外侧操作的把手元件在门外把手装置的组装状态下设置在所述操作空间中。
[0005]本发明的有利的且适宜的构造方案和改进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出。
[0006]通过本发明,以构造方面简单的方式提供了一种门外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好的空气声学方面的特征。在门内侧的侧面上的空间严密地被操作空间封闭起来,所述操作空间可从门外侧触及到并因此遭受大气影响,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门外把手装置,其符合高的舒适度要求并且使车辆内部防风地相对于门外侧隔开来。换句话说,与机动车外侧相连的操作空间朝门内侧严密地密封,因此声音以及大气影响都不能越过所述操作空间传播到车辆内部中。由于操作空间相对于车辆内部的严密密封,所述门外把手装置尤其降低了干扰性的、气体动力学的噪音,如同在环绕车辆时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一样,并且还因此防止声音不期望地传播到机动车的内部。
[0007]对于门外把手装置的模块化结构来说,例如为了简化维修工作,为了能够轻易地从门内侧触及到把手元件,本发明在有利的构造方案中规定,为了形成操作空间,由凹槽壳体构成的封闭边缘以及由把手载体构成的轮廓边缘紧密地贴靠在由壳体元件构成的支承边缘上。因此,可从车辆外侧操纵的把手元件设置在所述操作空间中,所述操作空间不是由唯一的构件构成,而是由多个构件组接而成,这最终有助于实现门外把手装置的模块化构造,并且简化朝操作空间的触及性以及把手元件的安装,其方式是:在固定操作空间之前,能够首先安装把手元件和把手载体,当壳体元件从门内侧安装在把手载体上并且从门外侧安装凹槽壳体时,才出现这种情况。
[0008]由于凹槽壳体、把手载体和/或壳体元件的由温度引起的延迟或制造公差或刚性,不能总是确保它们的各边缘以防风的方式相叠设置,所以本发明的构造方案中规定,在凹槽壳体的封闭边缘、把手载体的轮廓边缘和壳体元件的支承边缘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优选弹性结构的密封元件。所述密封元件在此能够构造得不受气候影响,以便例如抵抗湿气。为此例如提供TPV(即热塑性的硫化物)作为材料,其具有环境影响具有高的耐受度。
[0009]为了提高密封元件的密封效果,本发明在有利的构造方案中规定,所述密封元件至少逐段地具有从其内核横截面上突出来的压缩附加部位。所述压缩附加部位在其安装位置中在凹槽壳体、把手载体和/或壳体元件的边缘之间挤压,并由于其压缩增强了密封元件的支座。
[0010]尤其有利的是,所述把手元件具有至少一个杠杆臂,其自由端部在操作空间的外部可摆动地支承在把手载体上。因此,即使把手元件的布局和操作在操作空间中进行,设置在操作空间中的把手元件也不是支承在操作空间中。所述至少一个杠杆臂的支承更多地是在操作空间的外部进行,因此能够保护所述支承免受在操作空间内部出现的大气影响。这一点能够提高所述支承的使用寿命,至少降低了所述支承的故障率(Ausfallanft'Uligkeit)。
[0011]本发明在门外把手装置的构造方案中以有利的方式规定,所述把手元件的至少一个杠杆臂延伸穿过设置在操作空间中的通穿孔。以这种方式能够节省位置设置把手元件及其杠杆臂,因此使门外把手装置的构造空间保持较小。所述通穿孔在此能够设置在壳体元件和/或承载元件和/或凹槽壳体中,其中为杠杆臂设置的通穿孔适宜地在构成为上罩状的壳体元件中成型。
[0012]因为操作空间的通穿孔能够使气体动力学的/或由大气引起的影响一直传播到车辆内部中并且降低舒适度,因此本发明在构造方案中还规定,把手元件的所述至少一个杠杆臂具有在门外把手装置的安装状态下设置在操作空间中的横截面加厚部位,所述横截面加厚部位在把手元件的未操作状态下严密地紧密地贴靠在操作空间的通穿孔的边缘上。所述杠杆臂受功能影响必须具有比操作空间的通穿孔更小的横截面,因此把手元件在受操纵时能够移动。但因为尤其在把手元件的未操作状态下取决于操作空间相对于车辆内室的严密封装和密封,所以只在把手元件的未操作状态下贴靠在通穿孔上的横截面加厚部位在通穿孔上产生了密封效果。
[0013]为了使通过本发明创造的、门外把手装置的良好的气体动力学特性不受把手元件的支承的不利影响,本发明在其它的构造方案中规定,所述杠杆臂密封元件沿着操作空间的通穿孔的边缘进行设置。那么在把手元件的示操作状态下,杠杆臂其其横截面加厚部位以密封的方式贴靠在杠杆臂密封兀件,因此由凹槽壳体、把手载体和壳体兀件构成的操作空间防风地相对于门内侧设置,因此风声和大气影响不会越过操作空间影响车辆内部。对于杠杆臂密封元件来说,也可使及热塑性的硫化物TPV作为示例性的材料。
[0014]最后本发明在其它构造方案中规定,杠杆臂密封元件和密封元件构成为唯一的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即密封元件和杠杆臂密封元件的一体化结构)能够在唯一的制造工艺中成本低廉地制造,其中对于每个门外把手装置来说这个密封构件的安装与两个为实现密封而特定设置的构件相比能够更简单且更节省时间地解除(ausfdllt)。
[0015]应理解,以上提到的以及下面还将阐述的特征不仅能在各自提到的组合中应用,还能在其它组合中或者单独地应用,而不会离开本发明的框架。本发明的框架只通过权利要求来定义。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本发明的内容的其它细节、特征和优点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中得出,在所述附图中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在附图中示出了:
[0017]图1在透视的细节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门外把手装置;
[0018]图2在透视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门外把手装置的凹槽壳体、把手载体和锁
-1-H
心;
[0019]图3在透视的细节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门外把手装置的主要构件;
[0020]图4在透视的后视图中示出了把手载体,把手元件和壳体元件设置在所述把手载体上;
[0021]图5在透视的剖面图中示出了图4所示的且组装的构件;
[0022]图6在另一透视的剖面图中示出了图4所示的且组装的构件;
[0023]图7在透视图中示出了壳体元件和密封元件;以及
[0024]图8在细节图中示出了图7所示的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图1在透视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在组装状态下的门外把手装置I。门外把手装置I是为机动车的门2而设置的,并且包含可固定在门内侧4上的把手载体3以及可从门外侧6安装的凹槽壳体5。为了将把手载体3固定在门内侧4上,所述门内侧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具有两个固定突出部位7,它们例如固定螺纹器件的头部,所述头部又与把手载体3相啮合。在安装门外把手装置I时,把手载体3以这种方式稳定地拧在门内侧4上。所述凹槽壳体5随后通过门组块8从门外侧6推入门2中,并且然后借助其外边缘部段30表面齐平地平放在门外侧上。在此,凹槽壳体5在安装状态下一直延伸至把手载体3,并且逐段地插入在把手载体3中形成的孔口 9中。图2在扩大的视图中示出了凹槽壳体5和把手载体3,此外还示出了锁芯10,所述锁芯用来机械地打开相应的门锁。所述锁芯10能够借助卡口连接可拆卸地固定在把手载体3上,如图1所示。除了锁芯10以外,在把手载体3上还可设置其它构件,如同下面参照图3至8所述的一样。
[0026]图4在后视图中不出了图2的把手载体3,其中在此视图中省略了锁芯10。在图4的后视图中可看到,在把手载体3的上方区域中设置有壳体元件11,其在图1和2的把手载体的前视图中不可见。所述壳体元件11在门外把手装置I的组装状态下在把手载体3的背向门内侧4的侧面上设置在把手载体3上。
[0027]图3在细节图中示出了门外把手装置I的重要构件,其中只有凹槽壳体5可从门外侧6安装。门外把手装置I的所有其它构件通过把手载体3安装在机动车车门2的门内侧4上,所述把手载体3能够例如借助螺纹连接直接安装在门内侧4上。参照附图3,可摆动地支承在把手载体3上的把手元件12属于可安装在把手载体3上的元件。此外在图6的剖面图中可看到把手元件12,相反把手元件12在图1和2中由把手载体3遮盖并且在图3中由壳体元件11遮盖。为了可摆动地支承着把手元件12,所述把手元件12在其两个纵向端部上分别具有杠杆臂13,其各自由端14可旋转地与相应的摆动轴线15相连,因此所述把手元件12可围绕着水平轴线摆动。所述把手元件12能够与机械的杠杆系统耦合,以便机械地打开机动车车门2。备选地或附加地,所述把手元件12还能够与用来电动打开机动车车门2的系统相连。从现有技术已知用来机械地且电动地打开机动车车门2的结构措施,因此未对其实施可能性进行详细阐述。
[0028]把手元件12的各摆动轴线15从用来操纵开启机制的按键31开始延伸,并且可旋转地支承在把手载体3的上侧32上。在此,各杠杆臂13抗扭与相应的摆动轴线15相连。支撑在把手载体12的上侧32上的弹簧元件16设置在各个摆动轴线15上,因此所述把手元件12必须逆着弹簧元件16的弹力移动,以实现门的开启过程。各自的弹簧元件16的相应作用是,一旦操作过程结束并且不再有力施加到把手元件12上,则将把手元件回移到其未操作的起始位置中。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从门外侧6开始操纵所述把手元件12,其方式是:通过朝门外侧6拉动按键31,使用者穿过设置在凹槽壳体5中的进入孔35来操纵把手元件12。
[0029]把手元件12在上方并且朝门组块8局部地被把手元件3的上侧32遮盖,相反把手元件12朝下且局部地在背向门内侧4的方向上被罩状结构的凹槽壳体5封装。为了使把手元件12朝机动车内室(即朝门内侧4或相对于门内侧4)严密地封装或封闭,在根据本发明的门外把手装置I中设置有壳体元件11,其中所述壳体元件11可固定在把手载体3上。在门外把手装置I的组装状态下,所述罩状的凹槽壳体5、把手载体3和罩状结构的壳体元件11构成操作空间17。所述操作空间17只可从门外侧6触及到,并且容纳着把手元件12。在此,由把手载体3、凹槽壳体5和壳体元件11创造的操作空间17这样构成,即其相对于门内侧4严密地密封。操作空间17是一种中空腔,其只可在图6的剖面图中看到。在门外把手装置I的组装状态下,壳体元件11与把手载体3和凹槽壳体5 —起以上述方法构成操作空间17,所述操作空间只可从门外侧6触及到并且朝门内侧4严密地密封,其中可从门外侧6操作的把手元件12在安装状态下安放和设置在所述操作空间17中。通过壳体元件11的拆卸,能够从门内侧4触及到操作空间17。
[0030]操作空间17的严密密封通过以下方式来改进,即为了形成操作空间17,由凹槽壳体5构成的封闭边缘18和由把手载体3构成的轮廓边缘19密封地贴靠在由壳体元件11构成的支承边缘20上。作为门外把手装置I的单个零件,在图3中和图5、6中标出了相互贴靠且重叠的边缘18、19和20,其中图5和6示出了门外把手装置I在组装状态下的不同剖面图。如同尤其从图5和6的剖面图中可看到的一样,在凹槽壳体5的封闭边缘18、把手载体3的轮廓边缘19和壳体元件11的支承边缘20之间设置有密封元件21,以便提高操作空间17朝门内侧4的严密密封性。
[0031 ] 能够由热塑性硫化体(TPV)构成的密封元件2基本上追踪壳体元件的支承边缘20的轮廓走向。密封元件21能够以这种方式用来在壳体元件11和把手载体3之间实现密封,并且用来在壳体元件11和凹槽壳体5之间实现密封,因为支承边缘20既贴靠在凹槽壳体5的封闭边缘18上也贴靠在把手载体3的轮廓边缘19上。所述密封元件21以密封圈的方式构成并且跟随壳体元件11的外部边缘轮廓,尤其跟随壳体元件11的支承边缘20。
[0032]为了提高密封效果,密封元件21具有压缩附加部位22,其从密封元件21的内核横截面23上突出来。尤其明显地可从图8中看到所述压缩附加部位22。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压缩附加部位22只逐段地设置在密封元件21上。所述密封元件21的压缩附加部位22尤其只设置得用于凹槽壳体5或壳体元件11的叠起来的边缘18和20。
[0033]如同前面已提到的一样,把手元件3只有两个杠杆臂13,其自由端部14在操作空间17的外部可摆动地支承在把手载体3上。当然还可备选的是,把手元件12只通过唯一的杠杆臂13支承在把手载体3上。
[0034]由于把手元件12支承在遭受大气影响的操作空间17之外,所以可提供耐用的支承。为了支承把手元件12,把手元件12的各杠杆臂13分别延伸穿过设置在操作空间17中的通穿孔24。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各自的通穿孔24设置在壳体元件11中。备选地还可考虑的是,设置相应的通穿孔,用于把手载体3中的杠杆壁。如果不考虑把手元件12在把手载体3上的支承,备选地还可考虑的是,在相应支承把手元件12的情况下在凹槽壳体中设置通穿孔。
[0035]参照在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杠杆臂13具有横截面加厚部位25,所述横截面加厚部位在把手元件12未操作的状态下紧密地贴靠在操作空间17的通穿孔24的边缘26上,如同在图6的剖面图中所示的一样。在所述实施例中,各杠杆臂13的构成为轮缘状的横截面加厚部位25不是直接贴靠地各通穿孔24的边缘26上。相反,在各通穿孔24的边缘26和各相应杠杆臂13的各横截面加厚部位25之间设置相应的杠杆臂密封元件27,其沿着操作空间17的通穿孔24的边缘26进行设置。
[0036]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杠杆臂密封元件27设计成密封元件21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所述密封元件21和杠杆臂密封元件27作为唯一的密封构件33 —体地构成,如同尤其从图3、7和8中可看到的一样。所述密封元件21借助一体地成型在其上的杠杆臂密封元件27相对于把手元件12的支承将操作空间17密封起来,其方式是,在把手元件12的未操作状态下各杠杆臂13的横截面加厚部位25压向相应的杠杆臂密封元件27,其中所述挤压效果由弹簧元件16协助,因此横截面加厚部位25总是借助一定的力度在通穿孔24的边缘26的方向上挤压。
[0037]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操作空间17由把手载体3、凹槽壳体5和壳体元件11构成,它们都分别至少逐段地具有罩状且彼此协调一致的形状。在此,把手载体3和壳体元件11构成操作空间17的上方部段,相反凹槽壳体5定义了所述操作空间17的下方部段。为了减少零件的数量,在备选地变形方案中可考虑的是,把手载体3和壳体元件11构成为一体的构件并且定义了操作元件17的上方部段,但这阻碍了门外把手装置I的模块化构造,并且可能使把手元件12的设置以及对把手元件12的触及更加困难。
[0038]以上描述的发明当然并不局限于所述的实施例。在备选的实施例中,把手元件12例如能够只支承在唯一的摆动轴线15上。可看到的是,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中能够实施大量的、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容易理解的变形方案,而不会离开本发明的范围。包含在说明书中的和/或在附图中描述的内容以及与所述具体实施例不同、但对专业人员来说容易理解的内容都属于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动车的门外把手装置(1),其具有:可固定在门内侧(4)上的把手载体(3);可摆动地支承在所述把手载体(3)上的把手元件(12);以及凹槽壳体(5),其能够从门外侧(6)穿透门组块(8)进行安装且在安装状态下一直延伸至把手载体(3), 其特征在于, 设置可安放在把手载体(3)上且构成为罩状的壳体元件(11),其与把手载体(3)和凹槽壳体(5) —起构成操作空间(17),所述操作空间可从门外侧(6)触及到并且朝门内侧(4)严密地密封,可从门外侧(6)操作的把手元件(12)在门外把手装置(I)的组装状态下设置在所述操作空间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外把手装置(1),其特征在于,为了形成操作空间(17),由凹槽壳体(5)构成的封闭边缘(18)和由把手载体(3)构成的轮廓边缘(19)密封地贴靠在由壳体元件(11)构成的支承边缘(20)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外把手装置(I),其特征在于,凹槽壳体(5)封闭边缘(18)、把手载体(3)的轮廓边缘(19)和壳体元件(11)的支承边缘(20)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优选弹性构成的密封元件(2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外把手装置(I),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元件(21)至少逐段地具有从其内核横截面(23)上突出来的压缩附加部位(22)。
5.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门外把手装置(I),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元件(12)具有至少一个杠杆臂(13),其自由端部(14)在操作空间(17)的外部可摆动地支承在把手载体⑶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外把手装置(I),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元件(12)的至少一个杠杆臂(13)延伸穿过设置在操作空间(17)中的通穿孔(24)。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门外把手装置(I),其特征在于,把手元件(12)的所述至少一个杠杆臂(13)具有在门外把手装置(I)的安装状态下设置在操作空间(17)中的横截面加厚部位(25),所述横截面加厚部位在把手元件(12)的未操作状态下严密地紧密地贴靠在操作空间(17)的通穿孔(24)的边缘(26)上。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门外把手装置(I),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臂密封元件(27)沿着操作空间(17)的通穿孔(24)的边缘(26)进行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外把手装置(I),其特征在于,杠杆臂密封元件(27)和密封元件(21)构成为唯一的密封构件(33)。
【文档编号】E05B79/06GK104033049SQ201410077574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4日
【发明者】马提亚·洛, 莱因霍尔德·麦瑟夫, 威利·普特, 甘特·瓦斯特曼 申请人:胡夫·许尔斯贝克和福斯特有限及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