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器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4245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温控器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温控器组件和包括该温控器组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烹饪器具如煎烤机,其上的温控器组件通常采用五金件压片将温控器或热敏电阻进行压铆连接为一体,这种五金压铆的方式没有缓冲,加工过程容易使温控器或热敏电阻压损,出现质量隐患;为提升温控器或热敏电阻组装时质量的可靠性,采用塑胶座与五金件压片结合的温控器总成,但是对塑胶座的耐高温要求高,导致温控器组件的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控器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温控器组件的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控器组件,包括:温控器座;隔热垫,位于所述温控器座的上方,所述隔热垫的厚度为3mm~7mm,所述隔热垫的上表面设有凹位;感温元件,位于所述凹位处,且所述感温元件的上表面凸出所述隔热垫的上表面;和导热杯盖,罩设在所述温控器座和所述隔热垫上,并与所述温控器座相连接,且所述导热杯盖的内表面与所述感温元件的上表面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器组件,通过在温控器座和导热杯盖之间增设具有一定厚度的隔热垫,将感温元件置于隔热垫的上表面开设的凹位处,一方面,隔热垫具有一定的厚度,能够有效降低温控器座的温升,从而温控器座可选用耐温相对低一点的材料如电木、尼龙等,也能够满足温控器组件高温环境工作的需求,从而有效节约了温控器组件的材料成本,并且隔热垫的设置对温控器座起到保护作用,有效防止温控器座长期在高温环境下使用而老化;另一方面,将感温元件限位在导热杯盖和隔热垫之间,而无需直接将导热杯盖和感温元件进行压铆连接为一体,从而避免了两者直接压铆连接时因没有缓冲而导致感温元件被压损的情况发生,从而既保证了温控器组件组装时的质量可靠性,又节约了温控器组件的材料成本。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器组件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热杯盖为铝制导热杯盖;和/或,所述温控器座为塑胶温控器座、电木温控器座或尼龙温控器座;和/或,所述隔热垫为硅胶垫或橡胶垫。

导热杯盖采用传热性能好的铝制成,有效保证温控器组件感温的准确性,优选地,导热杯盖为铝拉伸件;隔热垫优选地采用具有良好耐高温性能的硅胶或橡胶制成,这样可以大大减小传递至温控器座的热量,从而使得温控器座可选用耐温相对低一点的材料如电木、尼龙等材料制成,也能够满足温控器组件高温环境工作的需求,从而有效节约了温控器组件的材料成本,并且隔热垫的设置对温控器座起到保护作用,有效防止温控器座长期在高温环境下使用而老化;温控器座也可选用耐高温性能良好的塑胶材料制成,以进一步防止温控器座长期使用而老化。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感温元件包括:热敏电阻和盖设在所述热敏电阻上的绝缘盖,所述绝缘盖的下表面与所述热敏电阻的上表面相接触,所述绝缘盖的上表面与所述导热杯盖的内表面相接触。

在热敏电阻上盖设绝缘盖,以保证温控器组件工作的安全性;绝缘盖的下表面与热敏电阻的上表面接触,绝缘盖的上表面与导热杯盖的内表面接触,以通过绝缘盖将导热杯盖的热量传递至热敏电阻,保证热敏电阻感温的准确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绝缘盖的边缘与所述隔热垫的边缘相连接,且所述绝缘盖能够翻转地扣合在所述隔热垫的上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绝缘盖的边缘与所述隔热垫的边缘通过可变形筋位相连接;或,所述绝缘盖的边缘与所述隔热垫的边缘通过转动轴可转动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凹位包括:开设在所述隔热垫的上表面的限位槽及开设在所述限位槽的底壁面上的凹槽,所述限位槽的形状与所述绝缘盖的形状相适配;所述热敏电阻向下插入所述凹槽内,所述绝缘盖扣合在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绝缘盖的上表面凸出所述隔热垫的上表面。

隔热垫的上表面开设有与绝缘盖的形状相适配的限位槽,限位槽的底壁面上开设有供热敏电阻插入的凹槽,限位槽和凹槽共同构成隔热垫上的凹位结构,热敏电阻向下插入凹槽内,翻转绝缘盖使绝缘盖扣合在限位槽内,实现绝缘盖与隔热垫扣合,且绝缘盖的上表面凸出隔热垫的上表面,以保证绝缘盖的上表面与导热杯盖的内表面充分接触,从而保证感温的准确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绝缘盖的下表面设有定位柱,所述隔热垫的上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定位柱对应的定位孔,所述定位柱插入所述定位孔内形成限位。

绝缘盖能够翻转地扣合在隔热垫的上方,装配简单,装配效率高;具体地,绝缘盖的边缘与隔热垫的边缘通过可变形筋位或转动轴连成一体,隔热垫上开设有两个定位孔,绝缘盖上设有两个定位柱,当热敏电阻穿入隔热垫上的凹位后,翻转绝缘盖,将绝缘盖上的定位柱套入隔热垫上的定位孔内卡紧,实现绝缘盖与隔热垫的牢固装配,装配简单,装配效率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感温元件为突跳式温控器。

感温元件采用突跳式温控器,突跳式温控器能够在其感应到温度达到预设值时及时断开,从而将烹饪器具的加热温度控制在安全温度范围内,从而保证烹饪器具的正常工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感温元件包括:热敏电阻和套设在所述热敏电阻外的绝缘套管,所述绝缘套管的内表面与所述热敏电阻的上表面相接触,所述绝缘套管的外表面与所述导热杯盖的内表面相接触。

绝缘套管的设置,以保证温控器组件工作的安全性;绝缘套管的内表面与热敏电阻的上表面接触,绝缘套管的外表面与导热杯盖的下表面接触,以通过绝缘套管将导热杯盖的热量传递给热敏电阻,保证热敏电阻感温的准确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热杯盖铆接在所述温控器座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热杯盖沿其周向设有多个向下延伸的卡爪,所述温控器座上沿其周向设有多个凹坑位,沿所述导热杯盖的周向对所述卡爪施加向内的作用力,所述卡爪卡紧在所述凹坑位内。

导热杯盖采用机械铆接的方式与温控器座连接在一起,组装方式简单,加工方便;具体地,在导热杯盖的周边设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向下延伸的卡爪,在温控器座的周边设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凹坑位,将隔热垫置于温控器座上,然后将感温元件放置于隔热垫上的凹位处后,盖上导热杯盖,然后沿导热杯盖的周向对卡爪施加向内的作用力,将卡爪压入温控器座周边的凹坑位内卡紧,实现导热杯盖与温控器座的可靠连接,组装简单可靠;当然,设计两个卡爪及两个与卡爪配合的凹坑位,同样能够实现导热杯盖与温控器座的可靠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温控器组件,并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温控器组件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为煎烤机或电饼铛。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温控器组件的导热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温控器组件的温控器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导热杯盖和图2所示温控器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温控器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绝缘盖未扣合在隔热垫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绝缘盖扣合在隔热垫上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温控器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E-E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9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温控器组件,10导热杯盖,101卡爪,102杯沿,20温控器座,201凹坑位,202支撑台,30隔热垫,300凹位,301限位槽,302凹槽,303定位孔,40热敏电阻,50绝缘盖,501定位柱,60可变形筋位,70突跳式温控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温控器组件和烹饪器具。

如图3至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控器组件1,包括:温控器座20、隔热垫30、感温元件和导热杯盖10。

其中,如图5和图9所示,隔热垫30位于温控器座20的上方,隔热垫30的厚度m为3mm~7mm,隔热垫30的上表面设有凹位300;感温元件位于凹位300处,且感温元件的上表面凸出隔热垫30的上表面;导热杯盖10,罩设在温控器座20和隔热垫30上,并与温控器座20相连接,且导热杯盖10的内表面与感温元件的上表面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器组件1,通过在温控器座20和导热杯盖10之间增设具有一定厚度的隔热垫30,将感温元件置于隔热垫30的上表面开设的凹位300处,一方面,隔热垫30具有一定的厚度,能够有效降低温控器座20的温升,从而温控器座20可选用耐温相对低一点的材料如电木、尼龙等,也能够满足温控器组件1高温环境工作的需求,从而有效节约了温控器组件1的材料成本,并且隔热垫30的设置对温控器座20起到保护作用,有效防止温控器座20长期在高温环境下使用而老化;另一方面,将感温元件限位在导热杯盖10和隔热垫30之间,而无需直接将导热杯盖10和感温元件进行压铆连接为一体,从而避免了两者直接压铆连接时因没有缓冲而导致感温元件被压损的情况发生,从而既保证了温控器组件1组装时的质量可靠性,又节约了温控器组件1的材料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导热杯盖10为铝制导热杯盖;温控器座20为塑胶温控器座、电木温控器座或尼龙温控器座;隔热垫30为硅胶垫或橡胶垫。

导热杯盖10采用传热性能好的铝制成,有效保证温控器组件1感温的准确性,优选地,导热杯盖10为铝拉伸件;隔热垫30优选地采用具有良好耐高温性能的硅胶或橡胶制成,这样可以大大减小传递至温控器座20的热量,从而使得温控器座20可选用耐温相对低一点的材料如电木、尼龙等材料制成,也能够满足温控器组件1高温环境工作的需求,从而有效节约了温控器组件1的材料成本,并且隔热垫30的设置对温控器座20起到保护作用,有效防止温控器座20长期在高温环境下使用而老化;温控器座20也可选用耐高温性能良好的塑胶材料制成,以进一步防止温控器座20长期使用而老化。

一个具体示例中,隔热垫30采用硅橡胶隔热垫30,温控器座20采用耐温性能相对低一点的材料如电木、尼龙等材料制成,硅橡胶隔热垫30的厚度m的设计值在3mm~7mm之间;当m的设计值为3mm时,温控器座20的温升约降低15℃;当m的设计值为5mm时,温控器座20的温升约降低20℃;当m的设计值为7mm时,温控器座20的温升约降低2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7所示,感温元件包括:热敏电阻40和盖设在热敏电阻40上的绝缘盖50,绝缘盖50的下表面与热敏电阻40的上表面相接触,绝缘盖50的上表面与导热杯盖10的内表面相接触。

在热敏电阻40上盖设绝缘盖50,以保证温控器组件1工作的安全性;绝缘盖50的下表面与热敏电阻40的上表面接触,绝缘盖50的上表面与导热杯盖10的内表面接触,以通过绝缘盖50将导热杯盖10的热量传递至热敏电阻40,保证热敏电阻40感温的准确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绝缘盖50的边缘与隔热垫30的边缘通过可变形筋位60相连接,或绝缘盖50的边缘与隔热垫30的边缘通过转动轴(图中未示出)可转动连接,且绝缘盖50能够翻转地扣合在隔热垫30的上方。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隔热垫30的上表面开设有与绝缘盖50的形状相适配的限位槽301,限位槽301的底壁面上开设有供热敏电阻40插入的凹槽302,限位槽301和凹槽302共同构成隔热垫30上的凹位300结构,热敏电阻40向下插入凹槽302内,翻转绝缘盖50使绝缘盖50扣合在限位槽301内,实现绝缘盖50与隔热垫30扣合,且绝缘盖50的上表面凸出隔热垫30的上表面,确保绝缘盖50的上表面与导热杯盖10的内表面充分接触,保证感温的准确性。

再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绝缘盖50的下表面设有定位柱501,隔热垫30的上表面开设有与定位柱501对应的定位孔303,定位柱501插入定位孔303内形成限位。

绝缘盖50能够翻转地扣合在隔热垫30的上方,装配简单,装配效率高;具体地,绝缘盖50的边缘与隔热垫30的边缘通过可变形筋位60或转动轴连成一体,隔热垫30上开设有两个定位孔303,绝缘盖50上设有两个定位柱501,当热敏电阻40穿入隔热垫30上的凹位300后,翻转绝缘盖50,将绝缘盖50上的定位柱501套入隔热垫30上的定位孔303内卡紧,实现绝缘盖50与隔热垫30的牢固装配,装配简单,装配效率高。

当然,绝缘盖50也可不与隔热垫30相连接,即将绝缘盖50直接盖设在隔热垫30的上表面,同样能够实现上述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感温元件为突跳式温控器70。

感温元件采用突跳式温控器70,突跳式温控器70能够在其感应到温度达到预设值时及时断开,从而将烹饪器具的加热温度控制在安全温度范围内,从而保证烹饪器具的正常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感温元件包括:热敏电阻40和套设在热敏电阻40外的绝缘套管(图中未示出),绝缘套管的内表面与热敏电阻40的上表面相接触,绝缘套管的外表面与导热杯盖10的内表面相接触。

绝缘套管的设置,以保证温控器组件1工作的安全性;绝缘套管的内表面与热敏电阻40的上表面接触,绝缘套管的外表面与导热杯盖10的下表面接触,以通过绝缘套管将导热杯盖10的热量传递给热敏电阻40,保证热敏电阻40感温的准确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导热杯盖10铆接在温控器座20上。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导热杯盖10沿其周向设有多个向下延伸的卡爪101,如图2所示,温控器座20上沿其周向设有多个凹坑位201,沿导热杯盖10的周向对卡爪101施加向内的作用力,卡爪101卡紧在凹坑位201内。

导热杯盖10采用机械铆接的方式与温控器座20连接在一起,组装方式简单,加工方便;具体地,在导热杯盖10的周边设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向下延伸的卡爪101,在温控器座20的周边设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凹坑位201,将隔热垫30置于温控器座20上,然后将感温元件放置于隔热垫30上的凹位300处后,盖上导热杯盖10,然后沿导热杯盖10的周向对卡爪101施加向内的作用力,如图4中B、C、D处的箭头所示,将卡爪101压入温控器座20周边的凹坑位201内卡紧,实现导热杯盖10与温控器座20的可靠连接,组装简单可靠;当然,设计两个卡爪101及两个与卡爪101配合的凹坑位201,同样能够实现导热杯盖10与温控器座20的可靠连接。

如图4和图5、图8和图9所示,导热杯盖10的下端设有沿其周向向外延伸的杯沿102,温控器座20上设有沿其周向向外延伸的支撑台202,导热杯盖10罩设在温控器座20上,导热杯盖10上的杯沿102支撑在温控器座20的支撑台202上。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图中未示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温控器组件1,并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温控器组件1的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烹饪器具为煎烤机或电饼铛。当然,所述的烹饪器具还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等烹饪器具,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器组件,通过在温控器座和导热杯盖之间增设具有一定厚度的隔热垫,将感温元件置于隔热垫的上表面开设的凹位处,一方面隔热垫具有一定的厚度,有效降低温控器座的温升,从而温控器座可选用耐温相对低一点的材料如电木、尼龙等,有效节约了温控器组件的材料成本,并有效防止温控器座长期在高温环境下使用而老化;另一方面将感温元件限位在导热杯盖和隔热垫之间,而无需直接将导热杯盖和感温元件进行压铆连接为一体,从而避免了两者直接压铆连接时因没有缓冲而导致感温元件被压损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