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式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39082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可调式座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式座椅。



背景技术:

现有的座椅包括底座、与底座铰接的靠背。在使用时,使用者坐在底座上,且背部靠于背靠上,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通过转动靠背以调节至不同倾斜度,可提高使用舒适感。但在靠背调节过程中,往往需要人工将螺丝、螺母拆卸下来,然后再将背靠转动至预定位置,再通过人工将螺丝、螺母锁紧,从而造成靠背的调节较为费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式座椅,其通过采用底架、底座、第一驱动管、第一直线电机、固定杆、以及靠背的结合设计,可快速实现靠背的调节,从而可节省时间。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可调式座椅,包括底架、底座、第一驱动管、第一直线电机、固定杆、以及靠背;所述底架的两侧均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梁、铰接在支撑梁后端上的转动块;所述底座与该两支撑机构的支撑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管固定连接在该两支撑机构的支撑梁之间;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在该两支撑机构的转动块之间;所述第一直线电机铰接在固定杆与第一驱动管之间;所述靠背与该两支撑机构的转动块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直线电机的机体与固定杆铰接,所述第一直线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驱动管铰接。

所述第一驱动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架,该两连接架与该两支撑机构的支撑梁分别一一对应并固定连接在对应支撑梁上;所述连接架形成有开口朝下的空腔。

该可调式座椅还包括踏脚板、第二驱动管、以及第二驱动机构;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下端铰接在底架上的第一支撑杆、下端铰接在底架上的第二支撑杆、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三连接块、第四连接块、第五连接块、第六连接块、第七连接块、第八连接块、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位于支撑梁前方的踏脚板连接座;所述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沿着从底架前端至后端的方向依次排布;在同一支撑机构中,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其中一端与支撑梁铰接,第一连接块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接块位于两端之间的部位与第二连接块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块位于两端之间的部位铰接,所述第三连接块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的上端铰接,第三连接块的另一端与支撑梁铰接,所述第四连接块的其中一端与第二支撑杆位于上下两端之间的部位铰接,第四连接块的另一端与第五连接块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第五连接块位于两端之间的部位与支撑梁铰接,且所述第五连接块的另一端与第六连接块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第六连接块的另一端与第七连接块位于上下两端之间的部位铰接,所述第七连接块的上端与支撑梁铰接,下端与第八连接块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第八连接块的另一端与踏脚板连接座铰接,所述第八连接块位于两端之间的部位与第一连接杆位于两端之间的部件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其中一端与支撑梁铰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踏脚板连接座铰接,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其中一端与第二驱动管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接杆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铰接;第一连接杆上与第八连接块铰接的部位形成为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与第四连接杆铰接的部位形成为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杆上与支撑梁铰接的一端形成为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第二驱动管可转动地穿设于该两支撑机构的支撑梁上;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机体固定在底架上的第二直线电机、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三支杆;在同一第二驱动机构中,所述第二直线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支杆的其中一端铰接,第一支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杆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支杆的另一端与第三支杆的其中一端铰接,第三支杆的另一端与第二驱动管固定连接;所述踏脚板与该两支撑机构的踏脚板连接座固定连接。

该两支撑机构的第二支撑杆之间连接有加固杆。

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支撑梁前端铰接;所述支撑梁上与第一连接块铰接的部位形成为第三连接部,支撑梁上与第三连接块铰接的部位形成为第四连接部,支撑梁上与第五连接块铰接的部位形成为第五连接部,支撑梁上与第七连接块铰接的部位形成为第六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位于支撑梁前端与支撑梁后端之间;所述第五连接部位于第四连接部与支撑梁前端之间,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第五连接部与支撑梁前端之间,所述第六连接部位于第三连接部与支撑梁前端之间。

所述第八连接块与踏脚板连接座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与踏脚板连接座两端之间的部位铰接。

所述连接架的空腔用于供第四连接块穿设。

所述底座的两侧分别一一对应地与该两支撑机构的支撑梁固定连接,所述靠背的两侧分别一一对应地与该两支撑机构的转动块固定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采用底架、底座、第一驱动管、第一直线电机、固定杆、以及靠背的结合设计,可利用第一直线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的伸出、缩进运动,带动固定杆连同转动块转动,从而可带动靠背转动,以快速实现靠背的调节,因而,无需人工拆装螺丝,可节省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4为支撑机构的又一方向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原理图;

其中,11、底架;12、底座;13、踏脚板;14、靠背;21、第二驱动管;30、第二驱动机构;31、第二直线电机;32、第一支杆;33、第二支杆;34、第三支杆;40、支撑机构;41、第一连接块;42、第二连接块;43、第三连接块;44、第四连接块;45、第五连接块;46、第六连接块;47、第七连接块;48、第八连接块;49、支撑梁;51、第一连接杆;52、第二连接杆;53、第三连接杆;54、第四连接杆;56、第一支撑杆;57、第二支撑杆;58、转动块;59、踏脚板连接座;62、第一直线电机;63、固定杆;70、第一驱动管;71、管体;72、连接架;81、加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5所示,可调式座椅,包括底架11、底座12、第一驱动管70、第一直线电机62、固定杆63、以及靠背14;所述底架11的两侧均设置有支撑机构40;所述支撑机构40包括支撑梁49、铰接在支撑梁49后端上的转动块58;所述底座12与该两支撑机构40的支撑梁49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管70固定连接在该两支撑机构40的支撑梁49之间;所述固定杆63固定连接在该两支撑机构40的转动块58之间;所述第一直线电机62铰接在固定杆63与第一驱动管70之间;所述靠背14与该两支撑机构40的转动块58固定连接。而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利用第一直线电机62动力输出端的伸缩运动,以促使固定杆63连同转动块58相对底座12转动,从而可带动靠背14相对底座12转动,从而无需拆装螺丝,可方便快速的实现靠背14的调节。而在使用时,使用者坐于底座12上,且背部靠于靠背14。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通过第一直线电机62的动力输出端做缩回运动,并经固定杆63带动靠背14转动至水平位置,从而可与底座12配合形成床体,方便于使用者平躺休息,而通过第一直线电机62的动力输出端做伸出运动时,可经固定杆63带动靠背14转动至竖直位置,以方便于使用者倚靠于靠背14。具体的,所述底座12的两侧分别一一对应地与该两支撑机构40的支撑梁49固定连接,所述靠背14的两侧分别一一对应地与该两支撑机构40的转动块58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第一直线电机62的机体与固定杆63铰接,所述第一直线电机62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驱动管70铰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管70包括管体71;所述管体71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架72,该两连接架72与该两支撑机构40的支撑梁49分别一一对应并固定连接在对应支撑梁49上;所述连接架72形成有开口朝下的空腔。而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方便于避让运动部件同时,并方便于加工装配。

该可调式座椅还包括踏脚板13、第二驱动管21、以及第二驱动机构30;所述支撑机构40包括下端铰接在底架11上的第一支撑杆56、下端铰接在底架11上的第二支撑杆57、第一连接块41、第二连接块42、第三连接块43、第四连接块44、第五连接块45、第六连接块46、第七连接块47、第八连接块48、第一连接杆51、第二连接杆52、第三连接杆53、第四连接杆54、位于支撑梁49前方的踏脚板连接座59;所述第二支撑杆57、第一支撑杆56沿着从底架11前端至后端的方向依次排布;在同一支撑机构40中,所述第一连接块41的其中一端与支撑梁49铰接,第一连接块41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57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接块41位于两端之间的部位与第二连接块42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接块42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块43位于两端之间的部位铰接,所述第三连接块43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56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接块43的另一端与支撑梁49铰接,所述第四连接块44的其中一端与第二支撑杆57位于上下两端之间的部位铰接,第四连接块44的另一端与第五连接块45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第五连接块45位于两端之间的部位与支撑梁49铰接,且所述第五连接块45的另一端与第六连接块46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第六连接块46的另一端与第七连接块47位于上下两端之间的部位铰接,所述第七连接块47的上端与支撑梁49铰接,下端与第八连接块48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第八连接块48的另一端与踏脚板连接座59铰接,所述第八连接块48位于两端之间的部位与第一连接杆51位于两端之间的部件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51的其中一端与支撑梁49铰接,第一连接杆5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52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52的另一端与踏脚板连接座59铰接,所述第三连接杆53的其中一端与第二驱动管21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杆53另一端与第四连接杆54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接杆54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51铰接;第一连接杆51上与第八连接块48铰接的部位形成为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杆51上与第四连接杆54铰接的部位形成为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杆51上与支撑梁49铰接的一端形成为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接杆51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第二驱动管21可转动地穿设于该两支撑机构40的支撑梁49上;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0包括机体固定在底架11上的第二直线电机31、第一支杆32、第二支杆33、第三支杆34;在同一第二驱动机构30中,所述第二直线电机31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支杆32的其中一端铰接,第一支杆32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杆33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支杆33的另一端与第三支杆34的其中一端铰接,第三支杆34的另一端与第二驱动管21固定连接;所述踏脚板13与该两支撑机构40的踏脚板连接座59固定连接。

在使用时,第二直线电机31工作,并通过第一支杆32、第二支杆33、第三支杆34带动第二驱动管21移动,此时,支撑梁49连同底座12在第二驱动管21的作用下发生移动,而在此过程中,第二驱动管21还相对支撑梁49转动,然后带动第三连接杆53运动,使得踏脚板连接座59连同踏脚板13在第四连接杆54、第一连接杆51、第八连接块48、第二连接杆52的作用下而相对于底座12进行抬升或下摆,从而在踏脚板13抬升时利用踏脚板13放置腿部,以进一步提高使用舒适感。

所述连接架72的空腔用于供第四连接块44穿设。

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杆51与支撑梁49前端铰接;所述支撑梁49上与第一连接块41铰接的部位形成为第三连接部,支撑梁49上与第三连接块43铰接的部位形成为第四连接部,支撑梁49上与第五连接块45铰接的部位形成为第五连接部,支撑梁49上与第七连接块47铰接的部位形成为第六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位于支撑梁49前端与支撑梁49后端之间;所述第五连接部位于第四连接部与支撑梁49前端之间,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第五连接部与支撑梁49前端之间,所述第六连接部位于第三连接部与支撑梁49前端之间。所述第八连接块48与踏脚板连接座59的其中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52与踏脚板连接座59两端之间的部位铰接。

优选的,该两支撑机构40的第二支撑杆57之间连接有加固杆81,以提高结构稳定性。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