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桥铝合金门窗型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0747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门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断桥铝合金门窗型材。



背景技术:

铝合金门窗作为现代建筑的常用门窗,具有重量轻、耐候性好等优点,当前房屋建筑中使用的门窗常用的型材是断桥铝合金门窗型材,该种型材一般是由内框、外框和穿条组成,而现有的市面上的断桥铝合金门窗普遍存在问题是传统断桥铝合金门窗气密性、水密性和隔声性能都很差,而门窗的密封、隔热性能是建筑物重要的效能因素,门窗型材的设计对门窗的气密性能、水密性能和隔声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建筑的发展急需发明一种水密性能、气密性能且隔声性能优良的型材。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桥铝合金门窗型材,可提升门窗的气密性,从而提升整体的水密性和隔声性能,坚固可靠,节约成本。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断桥铝合金门窗型材,包括由上往下依次连接的第一门窗框、中梃、第一开启扇、第二开启扇和第二门窗框,所述第一开启扇和第二开启扇的内侧设置有穿入齿接式胶条的胶条槽口,所述第一开启扇和第二开启扇的内侧向着穿入所述齿接式胶条的方向分别设置有对齿接式胶条进行限位的限位槽,所述齿接式胶条上相应的位置设有与所述限位槽相对应的凸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门窗框、中梃、第一开启扇、第二开启扇和第二门窗框的内侧和外侧之间各设有若干隔热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启扇和所述第二开启扇之间设有玻璃,所述第一门窗框与所述中梃之间设有玻璃,所述玻璃通过圆压线固定,所述玻璃与所述第一开启扇之间的缝隙、所述玻璃与所述第二开启扇之间的缝隙分别填充有保温材料,所述玻璃与所述第一门窗框之间、所述玻璃与所述中梃之间的缝隙填充有保温材料,从而降低了门窗的K值,达到高效保温隔热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材料为聚乙烯泡沫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中梃的内侧通过第一纱窗框与第一纱窗扇连接,所述第二门窗框内侧通过第二纱窗框与第二纱窗扇连接,所述第一纱窗扇与所述第二纱窗扇之间设有金钢纱网,采用所述纱窗框减少了纱窗型材的截面积,减少了门窗的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中梃与所述第一门窗框、所述中梃与所述第二门窗框的腔体与端面一致,没有大小面的区别,使得框梃通用,一料多用,制作时型材料头少、浪费小从而节省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断桥铝合金门窗型材,改变了传统的门窗的结构,增加胶条槽口,使用齿接式胶条,使门窗的气密性、水密性和隔声性能大大提升,结构简单、成本低进而使得用户的负担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中:

1-第一门窗框;2-中梃;3-第一开启扇;4-第二开启扇;5-第二门窗框;6-齿接式胶条;7-胶条槽口;8-限位槽;9-凸条;10-隔热条;11-玻璃;13-圆压线;14-第一纱窗框;15-第二纱窗框;16-第一纱窗扇;17-第二纱窗扇;18-金钢纱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见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断桥铝合金门窗型材,包括由上往下依次连接的第一门窗框1、中梃2、第一开启扇3、第二开启扇4和第二门窗框5,所述第一开启扇3和第二开启扇4的内侧设置有穿入齿接式胶条6的胶条槽口7,所述第一开启扇3和第二开启扇4的内侧向着穿入所述齿接式胶条6的方向分别设置有对齿接式胶条6进行限位的限位槽8,所述齿接式胶条6上相应的位置设有与所述限位槽8相对应的凸条9,增加所述胶条槽口7,引入所述齿接式胶条6改变了传统窗扇的结构,使门窗的气密性、水密性和隔声性能大大提升。

所述第一门窗框1、中梃2、第一开启扇3、第二开启扇4和第二门窗框5的内侧和外侧之间各设有若干隔热条10。

所述第一开启扇3和所述第二开启扇4之间设有玻璃11,所述第一门窗框1与所述中梃2之间设有玻璃11,所述玻璃11通过圆压线13固定,所述玻璃11与所述第一开启扇3之间的缝隙、所述玻璃11与所述第二开启扇4之间的缝隙分别填充有保温材料,所述玻璃11与所述第一门窗框1之间、所述玻璃11与所述中梃2之间的缝隙填充有保温材料,从而降低了门窗的K值,达到高效保温隔热的效果,所述保温材料为聚乙烯泡沫材料。

所述中梃2的内侧通过第一纱窗框14与第一纱窗扇16连接,所述第二门窗框5内侧通过第二纱窗框15与第二纱窗扇17连接,所述第一纱窗扇16与所述第二纱窗扇17之间设有金钢纱网18,采用所述纱窗框减少了纱窗型材的截面积,减少了门窗的成本。

所述中梃2与所述第一门窗框1、所述中梃2与所述第二门窗框5的腔体与端面一致,没有大小面的区别,使得框梃通用,一料多用,制作时型材料头少、浪费小从而节省了成本。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