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压力锅的锅盖及具有其的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26721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压力锅的锅盖及具有其的压力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烹饪器具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压力锅的锅盖及具有其的压力锅。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电压力锅基本都是带压力的烹饪方式,易熟易烂食物容易煮得太烂,相比饭煲煮饭效果易出现色泽暗淡,口感较差综合效果不够理想。或者采用电磁阀排气泄压达到常压烹饪效果,结构较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压力锅的锅盖及具有其的压力锅,能够使压力锅实现常压烹饪和高压烹饪两种模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压力锅的锅盖,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压力锅的锅盖,包括锅盖本体,所述锅盖本体上设置有限压阀,所述锅盖本体上还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将所述限压阀在常开状态和正常工作状态之间切换。

优选地,所述限压阀包括阀芯部和排气管,所述阀芯部具有封堵所述排气管的第一位置以及打开所述排气管的第二位置,当所述限压阀处于所述常开状态时,所述阀芯部始终处于所述第二位置,当所述限压阀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阀芯部能够在所述压力锅内的气压作用下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优选地,所述阀芯部包括用于打开和封堵所述排气管的阀芯以及设置在所述阀芯的径向外侧的阀芯体,所述阀芯体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能够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运动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上设置有凸起;

当所述第一驱动件处于第三位置时,所述凸起卡入所述凹槽内,所述限压阀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当所述第一驱动件处于第四位置时,所述凸起将所述阀芯体顶起,所述限压阀处于常开状态。

优选地,所述阀芯体呈开口向下的筒状结构,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阀芯体的底部,所述第一驱动件位于所述阀芯体的下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压力锅的推杆连板相连,并能够在所述推杆连板的带动下在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切换。

优选地,所述锅盖本体上还设置有浮子阀,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件,当所述限压阀处于常开状态时,所述第二驱动件能够限制所述浮子阀上浮。

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件为所述压力锅的推杆连板,所述推杆连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浮子阀相适配的通孔,当所述限压阀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通孔正对所述浮子阀,当所述限压阀处于常开状态时,所述通孔与所述浮子阀错开。

优选地,所述通孔与所述浮子阀为部分错开。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二驱动件和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的第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三驱动件的第一端相配合,在所述第三驱动件第一端的不同位置设置有第一阻挡结构和第二阻挡结构,当所述第二驱动件位于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驱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阻挡结构配合,当所述第二驱动件位于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驱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阻挡结构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阻挡结构和所述第二阻挡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三驱动件的上下两侧,且第一阻挡结构和第二阻挡结构距离所述第三驱动件第一端的端面的距离不同。

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件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弹性部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为所述第二驱动件提供向靠近所述第三驱动件的方向运动的偏置力。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驱动件第二端的第一按键,所述第三驱动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具有转轴,当按动所述第一按键时,所述第一按键推动所述第三驱动部件绕所述转轴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二驱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阻挡结构相配合;和/或,

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驱动件第二端的第二按键,所述第三驱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按键相配合的配合结构,所述配合结构构造为,当按动所述第二按键时,所述第二按键推动所述配合结构以及所述第三驱动件向远离所述第二驱动件的方向运动,当所述第三驱动件复位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阻挡结构相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三驱动件上设置有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构造为当所述第二按键复位时将所述第三驱动件也复位。

优选地,所述配合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驱动件上的斜面,所述斜面沿向所述第三驱动件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升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压力锅,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压力锅,包括如上所述的锅盖,所述压力锅具有两种烹饪模式,分别为高压烹饪模式和常压烹饪模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压力锅的锅盖,能够通过驱动机构使得限压阀在常开状态和正常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当限压阀处于常开状态时一直保持排气状态,从而压力锅实现常压烹饪(相当于饭煲烹饪)模式,便于烹饪易熟易烂食物,并且还具有色泽好、口感好的效果,提高了压力锅的多功能性和便利性,并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压力锅的锅盖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压力锅的锅盖的优选实施例中限压阀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压力锅的锅盖的优选实施例中驱动机构的第二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压力锅的锅盖的优选实施例中驱动机构的第一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压力锅的锅盖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二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压力锅的锅盖的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沿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压力锅的锅盖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1-限压阀;1-1-凹槽;2-浮子阀;3-推杆连板;3-1-通孔;3-2-顶杆;4-第三驱动件;4-1-第二阻挡结构;4-1-1-凸起;4-2-第一斜面;4-3-第一阻挡结构;4-4-转动支撑件;4-5-第二斜面;5-第一按键;5-1-第一驱动杆;6-第一弹性部件;7-第二按键;7-1-第二驱动杆;7-1-1-斜面;8-连接件;9-第一驱动件;9-1-连接孔;9-2-凸起;9-3-中心通孔;10-排气管;11-阀芯部;11-1-阀芯;11-2-阀芯体;12-锅盖本体;12-1-滑槽;13-第二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传统压力锅能够实现高压烹饪,在压力锅的锅盖上设置有限压阀1和浮子阀2,初始状态下,由于压力锅内外由浮子阀2连通,压力锅内外压力相等,随着锅内压力逐渐增加,浮子阀2被锅内压力顶起,即浮子阀2上浮,并穿进推杆连板3的通孔内,以卡住推杆连板3,避免锅盖在锅内压力较大时被误打开,锅内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当锅内压力达到限压阀1的预设压力值时,限压阀1的阀芯11-1被锅内压力顶起,排放部分压力,使锅内压力保持在预设压力值,达到高压烹饪的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锅盖的压力锅既能实现传统压力锅的高压烹饪,也能实现常压烹饪,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压力锅的锅盖,包括锅盖本体12,所述锅盖本体12上设置有限压阀1,所述锅盖本体12上还设置有第一驱动件9,所述第一驱动件9与所述限压阀1相接触,所述第一驱动件9能够将所述限压阀1顶起,以便所述限压阀1排气。传统压力锅进行高压烹饪时,锅内压力达到预设压力值后,限压阀1的阀芯11-1被锅内的气体顶起,从而达到排气限压效果,使锅内的气压保持在预定值,进行高压烹饪;而易熟易烂食物如果在高压烹饪模式下,容易煮得太烂,易出现色泽暗淡,并且口感较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压力锅的锅盖,能够通过第一驱动件9将限压阀1的阀芯11-1顶起,使限压阀1一直保持排气状态,即使得限压阀1处于常开状态,使压力锅实现常压烹饪。

如图6-7所示,所述限压阀1包括排气管10和阀芯部11,所述阀芯部11上设置有阀芯11-1,其中,所述排气管10固定在锅盖本体12上,所述阀芯部11相对于所述排气管10活动设置,使得所述阀芯11-1具有两个位置:封堵所述排气管10的第一位置和打开所述排气管10的第二位置,在所述阀芯部11被顶起之前,所述阀芯11-1将排气管10的一端堵住,使得所述限压阀1关闭;所述阀芯部11被顶起之后,所述阀芯部11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排气管10被打开,气体从排气管10排出。

如图2-3所示,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阀芯部11包括与所述阀芯11-1相连接的阀芯体11-2(参见图6-7),所述阀芯体11-2设置在所述阀芯11-1的径向外侧,并呈开口向下的筒状,在所述阀芯体11-2的底部设置有凹槽1-1。所述第一驱动件9设置在所述阀芯体11-2的下侧,在所述第一驱动件9上设置有与所述凹槽1-1相对应的凸起9-2,当所述阀芯部11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凸起9-2卡入所述凹槽1-1内,使得所述阀芯11-1能够封堵所述排气管10的上端,限压阀1处于封闭状态;当转动所述第一驱动件9时,所述凸起9-2的侧边对所述凹槽1-1的侧边产生推力,将所述阀芯体11-2向上推起,使得所述阀芯11-1向上移动到第二位置,排气管10的上端打开,进入排气状态。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件9为转盘,在所述转盘上设置有中心通孔9-3,所述排气管10穿过该中心通孔9-3,使得所述第一驱动件9能够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件9与所述推杆连板3相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一驱动件9通过连接件8与所述推杆连板3相连接。所述如图2-3所示,所述第一驱动件9设置有连接孔9-1,所述连接件8为L型结构,L型结构的一端插入所述连接孔9-1内,L型结构的另外一端连接所述推杆连板3。这样,当所述推杆连板3移动时,会通过所述连接件8带动所述第一驱动件9转动,从而使得所述凸起9-2对所述凹槽1-1产生推力,将所述阀芯部11顶起,进而使得所述限压阀1一直保持排气状态。

如图1-2所示,所述锅盖本体12上还设置有浮子阀2,所述推杆连板3设置在所述浮子阀2上方,且在推杆连板3上设置有通孔3-1,通孔3-1的形状与浮子阀2的形状相适配,当第一驱动件9上的凸起9-2卡入阀芯体11-2底部的凹槽1-1内时,浮子阀2位于通孔3-1的正下方,当锅内压力增大时,浮子阀2被锅内压力顶起,穿入通孔3-1内,可限制锅盖的打开,而当所述推杆连板3发生位移使得通孔3-1与浮子阀2错开后,可限制所述浮子阀2上浮,即限制所述浮子阀2穿入所述通孔3-1。

进一步优选地,当推杆连板3发生位移时,所述通孔3-1与所述浮子阀2为部分错开,即通孔3-1与浮子阀2仍有部分连通,这时,一方面,当锅内压力变大时,所述浮子阀2虽然受到锅内压力的作用,但是由于所述推杆连板3的阻挡,所述浮子阀2不会浮起来,即不会穿入所述通孔3-1,另一方面,由于所述浮子阀2没有上浮,同时所述浮子阀2的上端没有被完全阻挡,浮子阀2依旧保持排气状态。而传统压力锅在使用状态下,刚开始时,由于压力锅内外由浮子阀连通,压力锅内外压力相等,随着锅内压力逐渐增加,浮子阀被锅内压力顶起,即浮子阀上浮,并穿进推杆连板3的通孔3-1内,以卡住推杆连板3,锅盖不能被打开,同时浮子阀不能再进行排气了,使压力锅在高压状态下进行烹饪,并避免锅盖在锅内压力较大时被误打开。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压力锅的锅盖,推杆连板3沿着与所述浮子阀2垂直的方向移动后,使推杆连板3的通孔3-1偏离浮子阀2,这样,在限制浮子阀2上浮(被顶起)的同时,仍然能够起到排气作用,实现常压烹饪,避免喷水或溢出,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推杆连板3上与内锅锅牙(图中未示出)相接触的顶杆3-2一端设置有第一弹性部件6(优选弹簧)。所述锅盖本体还包括第三驱动件4,所述第三驱动件4与所述推杆连板3相邻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6和所述第三驱动件4的作用下能够使所述推杆连板3移动,以将阀芯部1顶起以及限制所述浮子阀2上浮。

如图4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驱动件4为板状结构,所述板状结构的第一端(靠近所述浮子阀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阻挡结构4-3和第二阻挡结构4-1,第一阻挡结构4-3和第二阻挡结构4-1在第三驱动件4第一端上的设置位置不同,优选地,第一阻挡结构4-3与第二阻挡结构4-1的设置深度不同,即第一阻挡结构4-3和第二阻挡结构4-1距离第三驱动件4第一端的端面的距离不同,从而,当推杆连板3的第一端与第一阻挡结构4-3相配合时,第一驱动件9上的凸起9-2卡入阀芯体11-2底部的凹槽1-1内,浮子阀2位于通孔3-1的正下方,压力锅可进行高压烹饪,而当推杆连板3的第一端切换至与第二阻挡结构4-1相配合时,推杆连板3发生位移,从而带动第一驱动件9转动,使得阀芯部1被顶起,浮子阀2与通孔3-1错开,压力锅可进行常压烹饪。

进一步优选地,第一阻挡结构4-3设置在第三驱动件4的上侧,第二阻挡结构4-1设置在第三驱动件4的下侧。第二阻挡结构4-1距离第三驱动件4第一端的端面的距离大于第一阻挡结构距离第三驱动件4第一端的端面的距离。优选地,第三驱动件4的第一端上侧凹陷形成凹槽,凹槽上远离第三驱动件4第一端的侧面为所述第一阻挡结构4-3,与该侧面相对的一侧形成开口,优选地,与该侧面相邻的两侧面的顶面具有第一斜面4-2,第二阻挡结构4-1为挡板,挡板优选与第三驱动件4的下侧面垂直,所述挡板的宽度优选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宽度相一致,进一步的,所述挡板上靠近推杆连板3的一侧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凸起4-1-1。第一弹性部件6设置在推杆连板3的第二端(远离第三驱动件4的一端)并为推杆连板3提供向靠近第三驱动件4的方向运动的偏置力,在第一弹性部件6的作用下,在常压烹饪状态下,所述凸起4-1-1与推杆连板3的第一端接触,在高压烹饪状态下,推杆连板3的第一端位于凹槽内,凹槽能够为推杆连板3的第一端提供容置空间且凹槽上远离第三驱动件4第一端的侧面能够限制推杆连板3向靠近第三驱动件4的方向运动,或者,推杆连板3的第一端也可以与第一斜面4-2相接触。

如图1所示,所述锅盖本体12上还设置有第一按键5,所述第一按键5位于所述第三驱动件4的第二端(远离浮子阀的一端)。第三驱动件4的中部两侧设置有转动支撑件4-4,转动支撑件4-4可转动地设置在锅盖本体12上。转动支撑件4-4优选呈圆柱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按键5设置有第一驱动杆5-1(优选圆柱),当压力锅处于高压烹饪状态时,即推杆连板3的第一端位于第三驱动件4的上侧,推杆连板3的第一端位于凹槽内,当用户打算从传统的高压烹饪模式转入常压烹饪模式时,按下所述第一按键5,则所述第一驱动杆5-1向所述第三驱动件4的第二端施加向下的力,在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三驱动件4的第二端绕转动支撑件4-4向下运动,所述第三驱动件4的第一端绕转动支撑件4-4向上运动,使得第三驱动件4的第一端越过推杆连板3的第一端,推杆连板3在第一弹性部件6的推力下向第三驱动件4的方向运动,直至与凸起4-1-1接触,而在推杆连板3运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驱动件9转动,使得阀芯部1被顶起,限压阀1处于排气状态,浮子阀2与通孔3-1错开,阻挡浮子阀2上浮,使浮子阀2处于排气状态,从而使得压力锅由高压烹饪状态转换至常压烹饪状态。

如图1所示,所述锅盖本体12上还设置有第二按键7,所述第二按键7位于所述第三驱动件4第二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按键7设置有第二驱动杆7-1(优选圆柱结构或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三驱动件4的上侧面上设置有第二斜面4-5(如图4所示),第二斜面4-5沿向第三驱动件4的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升高,当压力锅处于常压烹饪状态时,第二驱动杆7-1位于所述第二斜面4-5的较高的位置处。

如图4-5所示,在所述第三驱动件4上设置有第二弹性部件13(优选弹簧),第二弹性部件13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驱动件4,另一端固定在锅盖本体12,第二弹性部件13能够为第三驱动件4提供向靠近推杆连板3的方向运动以及第三驱动件4的第一端向下运动的偏置力。具体地,第二弹性部件13上与所述锅盖本体12相连接的一端高于与所述第三驱动件4连接的一端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9所示,锅盖本体12上还设置有滑槽12-1,该滑槽12-1沿与第三驱动件4平行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驱动件4的转动支撑件4-4位于滑槽12-1内,并可沿滑槽12-1运动。进一步优选地,滑槽12-1的一端封闭,一端开口,有利于第三驱动件4从开口端安装到滑槽12-1中。当压力锅处于高压烹饪状态时,转动支撑件4-4位于滑槽12-1的封闭端。

当压力锅处于常压烹饪状态时,即推杆连板3的第一端位于第三驱动件4的下侧,推杆连板3的第一端与凸起4-1-1接触,且此时的第一弹性部件6处于自由状态。当用户打算从常压烹饪模式转入高压烹饪模式时,按下所述第二按键7,则所述第二驱动杆7-1向下运动,由于第二驱动杆7-1与第二斜面4-5配合,使得第三驱动件4向远离推杆连板3的方向运动,转动支撑件4-4沿滑槽向其开口一侧运动,从而,推杆连板3的第一端与第三驱动件4的第一端脱开,松开第二按键7后,在第二弹性部件13的作用下,第三驱动件4向靠近推杆连板3的方向运动且第三驱动件4的第一端向下运动,使得推杆连板3的第一端自第二驱动件4凹槽的开口进入凹槽内,而在推杆连板3运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驱动件9反向转动,使得阀芯部1复位,通孔3-1运动至正对浮子阀2的位置,从而使得压力锅由常压烹饪状态转换至高压烹饪状态。

另外,压力锅在常压烹饪模式下可通过开盖动作自动恢复高压烹饪模式,具体地,在开盖时,旋转锅盖,所述第二驱动件3的与锅牙相接触的顶杆3-2受到锅牙挤压,所述推杆连板3向远离第三驱动件4的方向运动,第三驱动件4的转动支撑件4-4运动至滑槽12-1的封闭端后将停止,而推杆连板3在锅牙的挤压作用下继续运动,使得推杆连板3的第一端与第三驱动件4脱离,而当顶杆3-2不再受锅牙挤压后,推杆连板3在第一弹性部件6的作用下复位,使得推杆连板3的第一端进入第三驱动件4的凹槽内,而在推杆连板3运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驱动件9转动,使得阀芯部1复位,通孔3-1运动至正对浮子阀2的位置,从而使得压力锅由常压烹饪状态转换至高压烹饪状态。

进一步优选地,为方便推杆连板3的第一端与第三驱动件4的第一端脱开,凹槽的底面为斜面,第二驱动杆7-1与第二斜面4-5相配合的面也设置呈斜面7-1-1,能够减小运动阻力,使得运动更加顺畅。

另外,当压力锅在高压烹饪模式工作时,烹饪结束后,旋转锅盖,所述第二驱动件3的与锅牙相接触的顶杆3-2受到锅牙挤压,所述推杆连板3运动,带动第一驱动件9转动,进而第一驱动件9将限压阀1的阀芯部1顶起,使锅内与外界连通,可有效解决开盖吸锅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借用了压力锅中的推杆连板结构来实现常压烹饪和高压烹饪之间的切换,推杆连板结构也可以用其他结构来替代,只要能够实现上述功能即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压力锅,包括前面所述的锅盖。优选地,压力锅为电压力锅。所述压力锅能够实现常压烹饪(相当于饭煲烹饪)和高压烹饪两种模式,提高其使用的多功能性和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锅包括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锅盖,不仅仅能够实现高压烹饪,而且通过驱动机构使限压阀、浮子阀持续排气还能实现常压烹饪。通过按键操作或者旋转锅盖都可以取消常压烹饪模式恢复默认高压模式,实现双复位。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锅还能有效解决开盖吸锅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锅盖结构简单可靠,使用便利,装配容易,生产装配提高,成本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