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门防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2750发布日期:2018-10-02 18:01阅读:6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体车库领域,尤其是一种安全门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立体车库是目前城市解决停车难的主要设备,现有技术中,部分立体车库设置有垂直升降或水平移动的安全门,安全门左右两侧或上下两侧设有上下或水平移动的导轨。当立体车库在运行时,安全门处于关闭状态,立体车库轿厢系统离开基坑。如果此时在安全门外等待排队入库的车主操作失误,误撞安全门,由于安全门两侧的导轨连接结构无法有效阻止安全门被撞开,因此车辆在发生撞击时极有可能会撞开安全门,掉入轿厢基坑,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立体车库的安全门在受到撞击时容易被撞开而导致事故车辆掉入车库基坑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门防撞装置,可将事故车辆拦截在车库外,避免事故车辆撞开安全门而掉入车库基坑,出现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安全门防撞装置,包括安全门,还包括固定在安全门上的挡杆和竖立于安全门两侧的挡杆支架,所述挡杆支架上设有容纳所述挡杆的卡槽,防止挡杆在受到冲击时滑落出挡杆支架,。

该安全门防撞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安装,适用于多种不同的立体车库安全门,通用性强。可降低车辆在撞击安全门后掉入车库基坑的风险,避免车辆受到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

进一步的,所述挡杆与安全门之间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将安全门和挡杆固定在一起。

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至少有两个。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挡杆的卡槽为开口朝上的U型槽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挡杆的卡槽为开口向上的L型槽结构,所述L型槽的一侧边设置在远离安全门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挡杆的卡槽开口上远离安全门的槽边上设有防止挡杆脱出的防脱钩。

进一步的,所述挡杆距离地面的高度为400-550毫米,该高度能够辅助安全门抵挡车辆的冲击,防止车辆掉入车库基坑。

进一步的,所述挡杆长度大于安全门宽度,增加安全门的防撞能力。

通过增设安全门防撞装置,可以有效提高立体车库安全门的防撞能力,增加立体车库的安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全门防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容纳挡杆的卡槽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容纳挡杆的卡槽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安全门;2、挡杆;3、连接件;4、挡杆支架;5、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安全门防撞装置,包括设于立体车库入口处的安全门1,用于隔绝停车区域和等候区域,所述安全门防撞装置设于停车区域内。所述安全门1的背面设有挡杆2,挡杆2的横截面为矩形,挡杆2的长度较安全门1宽度长约200毫米,以增加安全门1的防撞能力。所述挡杆2距离地面的高度为400-550毫米,该高度能够辅助安全门1抵挡车辆的冲击,防止车辆掉入车库基坑。所述挡杆2与安全门1之间设有六个等距水平排列的连接件3,连接件3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将挡杆2有效的固定在安全门1上。所述安全门1的两侧竖立有支撑挡杆2的挡杆支架4,所述挡杆支架4位于挡杆2下方且固定安装于地面,在安全门1受到撞击时能够承受来自门外的撞击力,提高安全门1的整体防撞强度。所述挡杆支架4上设有容纳挡杆2的卡槽5,以防止挡杆2在受到冲击时滑落出挡杆支架4,本实施例中的卡槽5为开口朝上的U型槽结构,且所述卡槽5开口的两个槽边上都设有防止挡杆2脱出的防脱钩。

本实施例中的安全门防撞装置适用于安全门垂直升降的立体车库,安全门1上设有上下移动的导轨。当立体车库在运行时,安全门1向下移动并关闭,固定在安全门1上的挡杆2也随之落下并进入挡杆支架4上的U型卡槽5内。此时,若等待在安全门1外的车主因操作失误,误撞安全门1,防撞装置便可抵挡住车辆的撞击,防止安全门1被撞开而导致车辆进入车库基坑的情况出现。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安全门防撞装置中容纳挡杆的卡槽5结构为开口向上的L型槽结构。所述L型槽的一侧边设置在远离安全门1的位置,同样的,该侧边上也设有防脱钩。采用该结构卡槽的安全门防撞装置不仅适用于安全门垂直升降的立体车库,同时也适用于安全门水平移动的立体车库。当立体车库在运行时,安全门1水平移动并关闭,固定在安全门1上的挡杆2也随之水平移动并进入挡杆支架4上的L型卡槽5内,该结构的卡槽5亦可有效避免挡杆2在受到冲击时滑落出挡杆支架4的情况出现。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