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温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3479发布日期:2019-02-19 18:47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测温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测温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电压力锅因方便,快捷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但目前市场上多数的测温装置一般包括金属帽外壳以及设置在金属帽内的测温元件。金属帽的顶壁接触锅体底部来检测温度,并将检测值传递给控制模块。由于金属帽结构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导致测温误差大,不精准控温等缺陷,从而影响器具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温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测温装置的精确度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测温装置,包括:测温元件,用于测量待测温件的温度;保护套,测温元件设置在保护套内部,测温元件通过保护套与测温元件周向外侧的热源或者空气分隔开。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测温元件通过保护套与测温元件的周向外侧的热源或者空气分隔开。当测温装置处于热源周围时,保护套能够将测温元件同周向外侧的热源分隔开,以尽量避免外界的热源的热量传递至测温元件上,从而大大减小了外界的热源对测温元件所测得的测量值的影响。当测温装置处于较冷的空气中时,保护套能够将测温元件同周向外侧的冷空气分隔开,以尽量避免测温元件的热量被外界的冷空气带走,从而大大减小了外界的冷空气对测温元件所测得的测量值的影响。因此,上述结构能够减弱测温元件所受到的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从而降低测温误差,提高温度控制的精确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测温装置的精确度差的问题。

进一步地,当保护套处于磁场内时,保护套的温度不会升高。

进一步地,保护套由陶瓷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测温装置还包括:安装座,保护套可浮动地设置在安装座上。

进一步地,安装座与保护套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件以使保护套在不受外力作用下能够保持在上浮的初始位置,或者使保护套在不受外力作用下能够保持在下沉的初始位置。

进一步地,安装座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之间形成安装空间,保护套穿设在安装空间内,弹性复位件为弹簧,弹簧套设在保护套上,保护套的侧壁上具有阶梯面,弹簧的第一端抵接在阶梯面上,弹簧的第二端抵接在下安装座上。

进一步地,上安装座包括导向筒以及设置在导向筒的下端边沿处的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向外延伸,下安装座为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通过紧固件连接,导向筒以及第二安装板所围成的空间形成安装空间。

进一步地,测温装置还包括导热件,设置在保护套的端面上,导热件与待测温件贴合以将待测温件的热量传导至导热件上,测温元件位于导热件的内侧,并能够测量导热件的温度以得出待测温件的温度。

进一步地,保护套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的一端封堵有导热件,测温元件设置在安装孔内,测温元件的导线从安装孔的另一端伸出,安装孔的另一端设置有密封结构,用以密封导线与安装孔的孔壁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地,测温元件通过弹性装置压接在导热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用以盛放待烹饪的食物;锅盖,盖设在锅体上;测温装置,设置在锅体和/或锅盖上,测温装置为上述的测温装置。

进一步地,锅体包括外锅以及位于外锅内的内锅,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用以加热内锅,测温装置穿设在加热装置上,并且测温装置的测温元件能够测量内锅的温度。

进一步地,锅盖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面盖、内衬以及内盖,测温装置穿设在内衬上,并且测温装置的测温元件能够测量内盖的温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测温装置的实施例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测温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一的纵剖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二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安装空间;10、保护套;11、阶梯面;12、安装孔;20、导热件;30、测温元件;31、导线;40、安装座;41、上安装座;411、导向筒;412、第一安装板;42、下安装座;50、弹性复位件;60、紧固件;70、密封结构;80、弹性装置;90、锅体;91、外锅;92、内锅;100、锅盖;101、面盖;102、内衬;103、内盖;110、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测温装置包括测温元件30以及保护套10。其中,测温元件30用于测量待测温件的温度。测温元件30设置在保护套10内部,测温元件30通过保护套10与测温元件周向外侧的热源或者空气分隔开。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测温元件30通过保护套10与测温元件30的周向外侧的热源或者空气分隔开。当测温装置处于热源周围时,保护套10能够将测温元件30同周向外侧的热源分隔开,以尽量避免外界的热源的热量传递至测温元件30上,从而大大减小了外界的热源对测温元件30所测得的测量值的影响。当测温装置处于较冷的空气中时,保护套10能够将测温元件30同周向外侧的冷空气分隔开,以尽量避免测温元件30的热量被外界的冷空气带走,从而大大减小了外界的冷空气对测温元件30所测得的测量值的影响。因此,上述结构能够减弱测温元件30所受到的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从而降低测温误差,提高温度控制的精确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测温装置的精确度差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当保护套10处于磁场内时,保护套10的温度不会升高。上述结构使得即便在磁场环境下,保护套10也不会发热,从而保证测温元件30的测量值准确,不受磁场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测温装置的精确度。

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套10由陶瓷材料制成。上述结构既能够实现在热源周围时温升较小,实现隔热功能,又能够在磁场环境下不会发热,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温度控制的精确度。此外,陶瓷材料的获得较为容易,生产成本较低。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测温装置还包括安装座40,保护套10可浮动地设置在安装座40上。当待测温件放置至预定位置时,保护套10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向上或者向下浮动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从而实现保护内锅以及测温装置寿命的目的。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40与保护套10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件50以使保护套10在不受外力作用下能够保持在上浮的或下沉的初始位置。具体地,当待测温件放置于保护套10的上方时,保护套10相对于安装座40下沉。当待测温件从保护套10上拿开时,保护套10能够在弹性复位件50的作用下相对于安装座40上浮。当待测温件放置于保护套10下方时,保护套10相对于安装座40上浮。当待测温件从保护套10上拿开时,保护套10能够在弹性复位件50的作用下相对于安装座40上浮。上述结构简单,能够在待测温件移开时自动回位。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40包括相互连接的上安装座41和下安装座42,上安装座41和下安装座42之间形成安装空间1,保护套10穿设在安装空间1内,弹性复位件50为弹簧,弹簧套设在保护套10上,保护套10的侧壁上具有阶梯面11,弹簧的第一端抵接在阶梯面11上,弹簧的第二端抵接在下安装座42上。上述结构简单,方便安装。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安装座41包括导向筒411以及设置在导向筒411的下端边沿处的第一安装板412,第一安装板412向外延伸,下安装座42为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412与第二安装板通过紧固件60连接,导向筒411以及第二安装板所围成的空间形成安装空间1。上述结构简单,方便加工。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40与保护套10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以防止保护套10从安装座40中脱出。其中,限位结构的下表面形成上述阶梯面11。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测温装置还包括导热件20,设置在保护套10的端面上,导热件20与待测温件贴合以将待测温件的热量传导至导热件20上,测温元件30位于导热件20的内侧(轴向方向上的内侧),并能够测量导热件20的温度以得出待测温件的温度。上述结构使得测温元件30能够不直接与待测温件接触,从而保证测温元件30的寿命。此外,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感温杯来说,本实施例的导热件20的体积相对要小的多,因此大大减小了导热件受外界的环境的影响的程度,从而提高了温度控制的精确度。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套10上设置有安装孔12,安装孔12的一端封堵有导热件20,测温元件30设置在安装孔12内,测温元件30的导线31从安装孔12的另一端伸出,安装孔12的另一端设置有密封结构70,用以密封导线31与安装孔12的孔壁之间的间隙。上述结构能够将测温元件30放置在密闭的空间内从而进一步提高测温元件30的寿命。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套10的端部设置有安装导热件20的安装凹槽,导热件20过盈的卡设在安装凹槽内。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测温元件30通过弹性装置80压接在导热件20上。上述结构能够始终向测温元件30施加向导热件20方向的力,从而保证测温元件30能够始终贴设在导热件20上,进而使得测温元件30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

如图3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根据实施例一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90、锅盖100以及测温装置。其中,锅体90用以盛放待烹饪的食物。锅盖100盖设在锅体90上。测温装置设置在锅体90和/或锅盖100上,测温装置为上述的测温装置。由于上述测温装置具有测温精确的优点,因此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也具有上述优点。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锅体90包括外锅91以及位于外锅91内的内锅92,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110,加热装置110用以加热内锅92,测温装置穿设在加热装置110上,并且测温装置的测温元件30能够测量内锅92的温度。如果加热装置110为线圈盘,那么测温装置的保护套10能够保护测温元件30不受线圈盘的线圈的影响,从而使得测温装置的测量值更准确。如果加热装置110为IH加热装置,那么由于保护套10在IH加热装置所产生的磁场下不会变热,因此其内部的测温元件30也不会受到影响,从而使得测温装置的测量值更准确。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

如图4所示,实施例二的烹饪器具与实施例一的烹饪器具的区别在于测温装置放置的位置。具体地,在实施例二中,锅盖100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面盖101、内衬102以及内盖103,测温装置穿设在内衬102上,并且测温装置的测温元件30能够测量内盖103的温度。上述结构使得测温装置能够通过测量内盖103的温度得知锅体90内的温度。

优选地,测温装置的导热件20贴设在内盖103的外表面上。上述结构使得测温装置不必从内盖103上伸出,从而使得锅盖100的外观更加美观。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测温装置的导热件20的体积相对现有技术中的感温杯的体积要小的多,因此导热件20在较冷的外界环境下不易降温,这样贴设在导热件20上的测温元件30所测得的数据将会较为准确。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二中,锅体90包括外锅91以及位于外锅91内的内锅92,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110,加热装置110用以加热内锅92,测温装置穿设在加热装置110上,并且测温装置的测温元件30能够测量内锅92的温度。如果加热装置110为线圈盘,那么测温装置的保护套10能够保护测温元件30不受线圈盘的线圈的影响,从而使得测温装置的测量值更准确。如果加热装置110为IH加热装置,那么由于保护套10在IH加热装置所产生的磁场下不会变热,因此其内部的测温元件30也不会受到影响,从而使得测温装置的测量值更准确。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二中,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锅盖100还包括设置在内衬102与内盖103之间的钢盖,钢盖上设置有盖牙,内锅92上设置有锅牙,盖牙与锅牙配合以使锅盖100锁定在锅体90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