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体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41296发布日期:2019-08-03 16:15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盖体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盖体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已知的烹饪器具(诸如电饭煲、电压力锅等)通常都具有烹饪米饭的功能。已知的烹饪器具通常通过发热丝或者感应加热装置将热量辐射到烹饪空间。烹饪器具的盖体上设置有蒸汽孔和供监测蒸汽温度的测温探针伸出的让位孔。

已知的烹饪器具在烹饪米饭等时,热利用率低,而且所烹饪的米饭香味不够浓郁。此外,需要在内盖上设置两个通孔,工艺复杂且成本较高。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盖体及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盖体。所述盖体用于烹饪器具。所述盖体包括内盖、远红外发热元件、蒸汽通道以及测温装置。所述内盖至少部分透光并且设置有蒸汽孔。所述远红外发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内盖上方,用于辐射远红外线。所述蒸汽通道的一端与所述蒸汽孔连通,另一端与外界连通。所述测温装置具有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设置在所述蒸汽通道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盖体在用于烹饪器具时,设置在盖体中的远红外发热元件向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辐射远红外线,热利用效率高。远红外发热元件向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辐射的远红外线能够对表层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可激发食物的香气。此外,将用于监测蒸汽温度的测温装置设置在蒸汽通道中,一方面,可以更灵敏地监测蒸汽的温度;另一方面,内盖可以只需要设置一个通孔,简化了制作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

可选地,所述盖体中设置有安装件,所述安装件设置有安装件通孔,所述安装件通孔邻近所述蒸汽孔,所述测温装置安装在所述安装件通孔中,以使得所述测温元件位于所述蒸汽通道中。以此方式,可以便于安装测温装置。

可选地,所述安装件通孔中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安装件与所述测温装置之间。以此方式,可以避免烹饪空间所产生的蒸汽经由安装件与测温装置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盖体的其余部分。

可选地,所述测温装置包括测温装置本体和安装部。所述测温装置本体中设置有所述测温元件。所述安装部从所述测温装置本体径向向外延伸,所述安装部在所述安装件上方抵靠所述安装件并且径向向外突出于所述安装件通孔。以此方式,可以便于固定测温装置。

可选地,所述盖体中设置有压靠件,所述压靠件在所述安装部上方压靠所述安装部。以此方式,可以便于固定测温装置。

可选地,所述盖体包括内衬,所述内衬位于所述内盖上方,所述内衬中设置有内衬通孔,所述内衬通孔与所述蒸汽口连通并且形成为所述蒸汽通道的一部分,所述内衬与所述内盖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以此方式,避免蒸汽经由内衬与内盖之间的间隙进入盖体的其余部分。

可选地,所述内盖为可拆内盖。以此方式,可以方便将内盖拆卸下来进行清洗。

可选地,所述盖体包括隔离件,所述隔离件至少部分透光并且位于所述内盖与所述远红外发热元件之间。一方面,隔离件能够使得远红外发热元件所辐射的红外线透过隔离件;另一方面,当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将内盖拆卸下来时,隔离件可以避免使用者碰触到远红外发热元件而发生烫伤或触电的危险。

可选地,所述远红外发热元件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和/或所述远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以此方式,热利用效率高。远红外发热元件向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辐射的远红外线能够对表层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可激发食物的香气。

可选地,所述远红外发热元件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90%,和/或所述远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5μm~15μm。以此方式,热利用效率高。远红外发热元件向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辐射的远红外线能够对表层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可激发食物的香气。

可选地,所述盖体包括反射件,所述反射件设置在所述远红外发热元件的上方。反射件可以将远红外发热元件朝向上方辐射的远红外线反射到腔体空间中,以提高远红外线的辐射量。

可选地,所述盖体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设置在所述远红外发热元件的上方。隔热件可以防止远红外发热元件的热量辐射到盖体的其他不耐高温的部分,

可选地,所述内盖的至少一部分由透明钢化玻璃、硅玻璃、锗玻璃中的至少一种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盖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时,所述盖体和所述煲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所述烹饪空间包括食物存放空间和所述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其中,所述盖体为上述任何一种盖体。所述远红外发热元件向所述腔体空间辐射远红外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在盖体中的远红外发热元件向腔体空间辐射远红外线,热利用效率高。远红外发热元件向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辐射的远红外线能够对表层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可激发食物的香气。此外,将用于监测蒸汽温度的测温装置设置在蒸汽通道中,一方面,可以更灵敏地监测烹饪空间所产生的蒸汽的温度;另一方面,内盖可以只需要设置一个通孔,简化了制作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盖体的仰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示出的盖体的截面示意图,其中移除了面盖;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以及

图4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及其盖体。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电加热器具。此外,烹饪器具除了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等其他功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煲体(未示出)。烹饪器具的煲体可以呈大体圆角长方体形状、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煲体中设置有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的内锅。内锅可以自由地放入煲体的内锅收纳部中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进行清洗。内锅用于存放待烹饪的食物,诸如米、汤等。通常,内锅的顶部具有顶部开口。使用者可以通过顶部开口将待烹饪的食物存放在内锅中,或者通过顶部开口将烹饪好的食物从内锅中取出。煲体中还设置有用于加热内锅的内锅加热装置。内锅加热装置可以在内锅的底部和/或侧部对内锅进行加热。内锅加热装置可以为电热管,也可以为诸如电磁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

烹饪器具还包括用于盖合在煲体上的盖体120。盖体120的形状与煲体的形状基本上对应。图1至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盖体120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20呈圆角长方体形状。盖体120能够以可开合的方式设置在煲体上,用于盖合煲体的整个顶部或者至少煲体的内锅的顶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20可以通过例如铰接的方式在最大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设置在煲体的上方。

当盖体120盖合在煲体上时,盖体120与煲体(具体地,与煲体的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烹饪空间包括食物存放空间和腔体空间。具体地,食物存放空间是指实际存放食物的空间。腔体空间位于食物存放空间上方。也就是说,当盖体120盖合在煲体上时,腔体空间是位于食物上表面与盖体120之间的空间。

如图1和图2所示,盖体120包括内盖123。内盖123的上侧设置有内衬121。内衬121的上侧或者说外侧设置有面盖(未示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盖体120中的各个部件及其位置关系中使用的方向性术语,诸如“上方”、“下方”、“上侧”、“下侧”、“向上”、“向下”、“之上”、“之下”等是相对于盖体120处于盖合位置时而言的。

如图4所示,盖体120中还设置有位于内盖123上方的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安装在内衬121与内盖123之间。更具体地,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安装至内衬121的下侧面,即面向内盖123的侧面。当然,远红外发热元件150也可以安装于盖体120的任何其他合适的位置。

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用于在烹饪过程中向腔体空间辐射远红外线。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向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辐射的远红外线能够对表层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从而激发食物的香气。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远红外发热元件150为含碳的加热元件。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优选地,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90%。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含碳量”是指碳元素的质量百分数。远红外发热元件150被构造为能够在烹饪过程中向腔体空间辐射远红外线。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在烹饪过程中会向腔体空间辐射多种波长的远红外线。其中,远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远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优选地,远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远红外线的主要波长为5μm~15μm。申请人发现,通过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优选地含碳量大于或等于90%)的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向腔体空间辐射主要波长为1.5μm~25μm(优选地主要波长为5μm~15μm)的远红外线,热利用效率高,可充分激发米饭香气溢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主要波长”可以理解为波长在该范围内的红外线相对于波长在该范围外的红外线在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红外线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远红外发热元件150为直接发热元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直接发热元件”是指元件本身能够将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电能)转化成热能的元件。具体地,远红外发热元件150为U形的含碳元件,其被封装在U形的石英玻璃管中而形成为U形的远红外电热管。远红外电热管可以通过例如卡扣结构可拆卸地安装至盖体120(例如盖体120的内衬121)。远红外电热管的直径可以为6mm~20mm。优选地,远红外电热管的直径可以为8mm~12mm,以便于安装。远红外电热管中的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两端设置有电极或者导线。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在通电之后能够直接发热而向腔体空间辐射远红外线。远红外电热管的功率可以是20W~1000W。优选地,远红外电热管的功率可以为20W~100W。当然,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和远红外电热管的形状不限于U形。例如,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和/或远红外电热管的形状可以为环形、梨形、半圆形、螺旋状、烛形等。此外,远红外发热元件150也可以为能够直接通电的电热膜,例如碳纤维电热膜等。

此外,远红外发热元件也可以为能够直接通电的电热膜,例如碳纤维电热膜等。远红外发热元件还可以为间接发热元件。即远红外发热元件本身并不能直接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转成热能,而是接收其他产生热能的部件所产生的热量的元件。例如,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远红外发热元件可以为从电热盘吸收热量的碳块。

内盖123至少部分透光。例如内盖12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透明钢化玻璃、硅玻璃、锗玻璃、透光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等透光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制成。可选地,内盖123为可拆内盖。内盖123可以通过诸如卡扣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至内衬121,以方便将内盖123拆卸下来进行清洗。一方面,内盖123可以将烹饪空间140与盖体120内部的电子元器件(诸如远红外发热元件150)隔离开,以避免盖体120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受到烹饪空间的蒸汽的影响;另一方面,内盖123可以使得远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红外线透过而辐射到腔体空间;再一方面,烹饪过程中在内盖123上产生的冷凝水可以吸收远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红外线而变成水蒸气,防止冷凝水滴落到烹饪空间的食物中。

如图1至图3所示,内盖123设置有蒸汽孔129。蒸汽孔129与烹饪空间连通。盖体120中还设置有蒸汽通道(未示出)。蒸汽通道的一端与蒸汽孔129连通,另一端与烹饪器具的外界连通。例如,蒸汽通道的另一端通过设置在面盖中的蒸汽出口与外界连通。可选地,蒸汽通道中还设置有微压阀组件。在烹饪过程中,随着烹饪空间中温度的升高,烹饪空间中会产生蒸汽。蒸汽可以通过内盖123上的蒸汽孔129以及与蒸汽孔129连通的蒸汽通道而排出,避免溢锅。

盖体120中还设置有测温装置126。测温装置126用于监测蒸汽的温度。测温装置126包括测温元件,测温元件设置在蒸汽通道中。测温元件可以是热敏电阻、铜热电阻等任何合适的测温元件。将测温元件设置在蒸汽通道中,一方面,可以更灵敏地监测蒸汽的温度;另一方面,内盖123中可以只需要设置一个通孔,简化了制作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这在内盖123为透光材料时是特别有益的。

下面将结合图2和图3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测温装置126及其安装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盖体120中设置有安装件125。安装件125位于内盖123上方。安装件125为固定在内衬121上的板状构件。当然,安装件125也可以为任何其他合适形状的构件,并且安装件125也可以固定在盖体120的其他任何合适的位置处。安装件125设置有安装件通孔127。安装件通孔127邻近蒸汽通道。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件通孔127位于蒸汽孔129的正上方并且邻近蒸汽通道。测温装置126安装在安装件通孔127中,并且测温元件位于蒸汽通道中。如此,测温装置126的测温元件可以监测来自蒸汽孔129处的蒸汽的温度。而且,以此方式,便于安装测温装置126

安装件通孔127中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28,第一密封件128位于安装件125与测温装置126之间,以避免烹饪空间所产生的蒸汽经由安装件125与测温装置126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盖体120的其他部分。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件128为由硅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的密封圈,其套设在测温装置126的外部并且与安装件通孔127过盈配合。

测温装置126包括测温装置本体126A和安装部126B。测温元件设置在测温装置本体126A中。安装部126B从测温装置本体126A径向向外延伸。测温装置126的安装部126B在安装件125的上方抵靠安装件125并且径向向外突出于安装件通孔127。以此方式,可以便于固定测温装置126,防止测温装置126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掉落。安装部126B可以围绕测温装置本体126A的整个周向延伸,也可以仅设置在测温装置本体126A的周向的一部分上。安装部126B可以与测温装置本体126A为一体构件,也可以与测温装置本体126A为分体构件并且连接至测温装置本体126A。

可选地,盖体120中还设置有压靠件122。压靠件122在测温装置126的安装部126B的上方压靠安装部126B,以进一步固定测温装置126,防止测温装置126向上移动。可选地,压靠件122与安装件125之间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等任何合适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

可选地,盖体120中还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32。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内衬121中设置有第一内衬通孔131。第一内衬通孔131与内盖123上的蒸汽孔129连通。实际上,第一内衬通孔131构成了蒸汽通道的一部分。来自蒸汽孔129的蒸汽能够经过第一内衬通孔131。第二密封件132设置在内衬121与内盖123之间。第二密封件可以为由硅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的密封圈。更具体地,第二密封件132包括安装部、连接部和密封部。安装部搭接在内衬121的顶部。密封部设置在内衬121与内盖123之间。密封部的截面可以为“<”形。连接部设置在第一内衬通孔131中并且连接安装部和密封部。第二密封件132可以防止蒸汽孔129处的蒸汽经由内衬121与内盖123之间的间隙进入盖体的其余部分。

可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盖体120中还设置有反射件160,反射件160设置在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上方,以将远红外发热元件150朝向上方辐射的远红外线反射到腔体空间中,以提高远红外线的辐射量。反射件160可以由不锈钢或铝制成。反射件160还可以由对远红外线的反射率较高的其他镜面材料制成,以进一步提高远红外线的辐射量。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反射件160设置在内衬121与远红外发热元件150之间。即反射件160设置在内衬121的下方并且设置在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上方。反射件160的形状与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形状大体相同,也呈U形。反射件160具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凹槽163,远红外发热元件150设置在第一凹槽163中。第一凹槽163的截面可以为抛物线形、下端未封闭的梯形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反射件160的下侧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卡扣161,远红外发热元件150通过卡扣161可拆卸地安装至反射件160。反射件160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向上延伸的反射件卡脚162。反射件160通过反射件卡脚162安装至内衬121。

可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盖体120中还设置有隔热件170,隔热件170设置在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上方,以防止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热量辐射到盖体120的其他不耐高温的部分,例如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PCB)。隔热件170可以由诸如电木、PPS(Polyphenylenesulphide,聚苯硫醚)塑料、PB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塑料、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的耐高温塑料制成。隔热件170也可以由耐高温隔热棉或云母板等材料制成。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隔热件170设置在内衬121与远红外发热元件150之间。更具体地,隔热件170设置在内衬121与反射件160之间。即隔热件170设置在内衬121的下方并且设置在反射件160和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上方。隔热件170的形状与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和反射件160的形状大体相同,也呈U形。隔热件170具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凹槽174,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和反射件160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二凹槽174中。第二凹槽174的截面可以为抛物线形、下端未封闭的梯形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隔热件170上可以设置有隔热件通孔175。隔热件通孔175的数量与反射件卡脚162的数量对应。内衬121设置有第二内衬通孔124。第二内衬通孔124的数量与反射件卡脚162的数量对应。反射件卡脚162依次穿过隔热件通孔175和第二内衬通孔124而将隔热件170和反射件160安装在内衬121的下侧。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件卡脚162在穿过隔热件通孔175和第二内衬通孔124之后折弯,以将隔热件170和反射件160安装在内衬121的下侧。

可选地,盖体120还设置有隔离件180。隔离件180设置在内盖123与远红外发热元件150之间。即隔离件180设置在内盖123上方并且设置在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下方。具体地,隔离件180在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下方安装至内衬121。更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离件180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向上延伸的隔离件卡脚(未示出)。隔离件180通过一个或多个隔离件卡脚安装至内衬121。

隔离件180至少部分透光。可选地,隔离件180的透光区域与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和内盖123的透光区域完全对应,以使得远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红外线尽可能多地透过隔离件180和内盖123,提高热利用效率。

一方面,隔离件180能够使得远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红外线透过隔离件180;另一方面,当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将内盖123拆卸下来时,隔离件180可以避免使用者碰触到远红外发热元件150而发生烫伤或触电的危险。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在盖体120中的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向腔体空间辐射远红外线,热利用效率高。远红外发热元件向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辐射的远红外线能够对表层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可激发食物的香气。

此外,将用于感测蒸汽温度的测温装置126的测温元件设置在蒸汽通道中,一方面,可以更灵敏地监测蒸汽的温度;另一方面,内盖123中可以只需要设置一个通孔,简化了制作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