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9817发布日期:2019-05-21 21:09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上盖组件及一种包括该上盖组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烹饪器具如电压力锅开盖需要两步,先旋转锁扣再按压开盖按钮,在锁扣没有旋转到位时,按压开盖按钮无法达到开盖目的,从而对使用者形成保护。

现有的烹饪器具,通过锁扣与开盖按钮的配合实现防止误开盖的目的,具体地,锁扣上设有缺口,合盖后,锁扣转动,带缺口的位置转动离开开盖按钮,开盖按钮移动的位置因被锁扣挡住而不能移动,最终不能脱扣,实现阻止开盖的目的;开盖过程,锁扣转动,锁扣带有缺口的位置转动到开盖按钮位置,此时开盖按钮不再被锁扣挡住,按压开盖按钮,开盖按钮能够移动,实现开盖。该模式对尺寸链的精度要求高,不容易保证机构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盖组件。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上盖组件的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上盖组件,用于与锅体盖合形成烹饪腔,所述上盖组件和所述锅体中的一个上设有解扣件,所述上盖组件包括:内盖,所述内盖上安装有连动滑块;锁扣,装设于所述内盖下方,且能够在所述连动滑块的带动下在锁扣位置和解扣位置之间切换地转动,所述锁扣或所述连动滑块上设有配合挡块;控制开关,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内盖上,所述锁扣或所述连动滑块转动时所述配合挡块拨动所述控制开关摆动;和复位件,所述配合挡块与所述复位件使所述控制开关在与所述解扣件发生干涉的锁定位置和与所述解扣件脱离干涉的解锁位置之间切换地摆动。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上盖组件,通过在内盖上设置控制开关,控制开关分别与锁扣(或连动滑块)和解扣件配合,解扣件用于解除上盖组件与锅体的扣合,具体地,解扣件可以为开盖按钮,也可以通过按压开盖按钮触动解扣件动作实现开盖,通过设于锁扣(或连动滑块)上的配合挡块拨动控制开关摆动,并通过配合挡块和复位件实现控制开关转动位置的转换,进而通过控制控制开关位置变化控制解扣件能否开启,也即通过控制开关的转动位置变化控制开盖能否进行,这种开盖方式对锁扣的转动角度的精度要求较低,尺寸链的关联性较小,有效降低了现有结构对尺寸链的依赖,更容易保证机构的稳定性。

具体地,开盖时,连动滑块带动锁扣转动至解扣位置(解扣位置,即:锁扣上的盖牙能够与锅体上的锅牙相分离的位置),配合挡块同步转动并拨动控制开关摆动,使控制开关摆动至解锁位置(解锁位置,即:控制开关远离解扣件移动至开盖位置所经过的轨迹),控制开关与解扣件脱离干涉,此时解扣件能够被推动,通过按压解扣件实现开盖功能;合盖过程中,连动滑动带动锁扣转动至锁扣位置(锁扣位置,即:锁扣上的盖牙与锅体上的锅牙旋转扣合的位置),复位件带动控制开关摆动至锁定位置(锁定位置,即:控制开关位于解扣件移动至开盖位置所经过的轨迹上),此时按压解扣件,解扣件因被控制开关挡住而不能脱扣,实现防止开盖的目的,从而使开盖顺序得以保证,避免误开盖问题的发生;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复位件带动控制开关摆动至解锁位置,并通过配合挡块拨动控制开关摆动至锁定位置,同样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上盖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控制开关具有转轴,所述内盖上设有供所述转轴装入的安装柱,所述复位件为套设于所述转轴外侧的复位弹簧,所述配合挡块拨动所述控制开关摆动至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中的一者,所述复位弹簧带动所述控制开关摆动至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中的另一者。

在转轴的外侧套设复位弹簧,以利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驱动控制开关复位,从而利用配合挡块和复位弹簧的共同作用,实现带动控制开关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可切换地摆动,最终实现控制解扣件能否开盖的目的,结构简单,稳定可靠。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复位件为设于所述锁扣或所述连动滑块上的复位挡块,所述配合挡块和所述复位挡块沿所述锁扣或所述连动滑块的转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配合挡块拨动所述控制开关摆动至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中的一者,所述复位挡块拨动所述控制开关摆动至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中的另一者。

通过设于锁扣(或连动滑块)上的配合挡块及复位挡块拨动控制开关沿不同方向摆动,从而带动控制开关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可切换地摆动,最终实现控制解扣件能否开盖的目的,结构简单,稳定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确保控制开关摆动位置的可靠性,可以既在控制开关的转轴上套设复位弹簧,又在锁扣或连动滑块上设置复位挡块;举例而言,可以利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驱动控制开关保持在锁定位置,避免当锁扣处于锁扣位置时,控制开关自由转动并偏离与解扣件发生干涉的锁定位置,从而确保整个开盖机构运行的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控制开关包括连接杆、连接于所述连接杆两端的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及连接于所述连接杆中部的转轴,所述控制开关通过所述转轴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内盖上;所述锁扣或所述连动滑块转动时所述配合挡块拨动所述第一限位杆摆动,所述配合挡块与所述复位件使所述第二限位杆在与所述解扣件发生干涉的锁定位置和与所述解扣件脱离干涉的解锁位置之间切换地摆动。

控制开关的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分别与锁扣(或连动滑块)和解扣件配合,通过设于锁扣(或连动滑块)上的配合挡块拨动第一限位杆摆动,通过复位件带动第一限位杆反向摆动并复位,实现控制开关转动位置的转换,从而实现第二限位杆摆动位置的转换,进而通过控制第二限位杆位置变化控制解扣件能否开启,也即通过控制开关的转动位置变化控制开盖能否进行,这种开盖方式对锁扣的转动角度的精度要求较低,尺寸链的关联性较小,有效降低了现有结构对尺寸链的依赖,更容易保证机构的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配合挡块设于所述锁扣上,所述复位件为设于所述锁扣上的复位挡块,所述内盖上开设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杆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与所述配合挡块及所述复位挡块配合,所述第二限位杆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孔与所述解扣件配合。

将配合挡块和复位挡块均设于锁扣上,依靠锁扣的转动带动配合挡块和复位挡块转动,从而利用配合挡块及复位挡块拨动控制开关的第一限位杆摆动,由于锁扣通常为圆环状或圆盘状,在锁扣上设置配合挡块和复位挡块的结构更简单,且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均穿过内盖上的限位孔与锁扣或解扣件配合,使得开盖机构运行的可靠性更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锁扣转动至解扣位置时,所述配合挡块沿解扣方向转动并拨动所述第一限位杆摆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所述第二限位杆摆动至偏离所述解扣件按压方向的解锁位置;所述锁扣转动至锁扣位置时,所述复位挡块沿锁扣方向转动并拨动所述第一限位杆摆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二限位杆摆动至位于所述解扣件沿按压方向的前方的锁定位置;其中,所述第一极限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沿解锁方向的前方。

上述设计也即通过配合挡块和复位挡块的摆动位置实现对控制开关运动位置的转换,具体地,利用配合挡块带动第二限位杆摆动至解锁位置,同时利用复位挡块带动第二限位杆摆动至锁定位置,从而确保整个开盖机构运行的可靠性;并且上述设计可以实现控制开关转动较小角度即可控制解扣件能否开启,因此控制开关的尺寸可以设计的更小,有利于减小整个上盖组件的尺寸,且利于上盖组件的轻量化设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锁扣转动至锁扣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杆、所述转轴及所述第二限位杆位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同一竖直面上。

上述设计以实现锁扣转动至锁扣位置时,第二限位杆正好摆动至解扣件的正前方,从而利用第二限位杆限制解扣件被推动;并且当控制开关转动至该位置时,第二限位杆对解扣件施加的限制解扣件被推动的作用力更可靠,以确保上盖组件处于合盖状态的可靠性,避免误操作开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连动滑块上设有延伸臂,所述配合挡块设于所述延伸臂上,所述复位件为设于所述延伸臂上的复位挡块,所述第一限位杆与所述配合挡块及所述复位挡块配合,所述内盖上开设有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杆穿过所述限位孔与所述解扣件配合。

可以将配合挡块和复位挡块均设于连动滑块上,依靠连动滑块的转动带动配合挡块和复位挡块转动,从而利用配合挡块及复位挡块拨动控制开关的第一限位杆摆动,同样能够实现利用控制开关的转动位置控制解扣件能否开启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上盖组件还包括:位置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控制开关的转动位置,并发送位置信号;和控制模块,与所述位置检测模块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位置信号,并根据所述位置信号控制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上述设计可以实现根据控制开关的转动位置控制烹饪器具的电器元件(如加热装置、开合盖提醒装置等)的工作状态,例如可以根据控制开关的转动位置控制加热装置的通断,也可以根据控制开关的转动位置控制开合盖提醒装置进行开合盖状态提醒等,具体可以根据产品需要进行合理设计与控制。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上盖组件,所述上盖组件盖设在所述锅体上。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烹饪器具,因其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上盖组件,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上盖组件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控制开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锁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开盖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合盖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9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内盖,101安装柱,102第一限位孔,103第二限位孔,20连动滑块,30锁扣,301配合挡块,302复位挡块,40控制开关,401第一限位杆,402第二限位杆,403连接杆,404转轴,50复位弹簧,60外壳罩,70解扣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如图1至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盖组件,用于与锅体盖合形成烹饪腔,上盖组件和锅体中的一个上设有解扣件70,如图1所示,解锁件70设于锅体的外壳罩60上,解扣件70用于解除上盖组件与锅体的扣合;上盖组件包括:内盖10、锁扣30、控制开关40和复位件。

具体地,内盖10上安装有连动滑块20;锁扣30装设于内盖10下方,且能够在连动滑块20的带动下在锁扣位置和解扣位置之间切换地转动,锁扣30(或连动滑块20)上设有配合挡块301;控制开关40能够转动地安装在内盖10上,锁扣30转动时配合挡块301拨动控制开关40摆动,配合挡块301与复位件使控制开关40在与解扣件70发生干涉的锁定位置和与解扣件70脱离干涉的解锁位置之间切换地摆动。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上盖组件,通过在内盖10上设置控制开关40,控制开关40分别与锁扣30(或连动滑块20)和解扣件70配合,通过设于锁扣30(或连动滑块20)上的配合挡块301拨动控制开关40摆动,并通过配合挡块301和复位件实现控制开关40转动位置的转换,进而通过控制控制开关40转动位置变化控制解扣件70能否开启,也即通过控制开关40的转动位置变化控制开盖能否进行,这种开盖方式对锁扣30的转动角度的精度要求较低,尺寸链的关联性较小,有效降低了现有结构对尺寸链的依赖,更容易保证机构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复位件为设于锁扣30(或连动滑块20)上的复位挡块302,配合挡块301和复位挡块302沿锁扣30(或连动滑块20)的转动方向依次设置,配合挡块301拨动控制开关40摆动至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中的一者,复位挡块302拨动控制开关40摆动至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中的另一者。

通过设于锁扣30(或连动滑块20)上的配合挡块301及复位挡块302拨动控制开关40沿不同方向摆动,从而带动控制开关40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可切换地摆动,最终实现控制解扣件70能否开盖的目的,结构简单,稳定可靠。

具体地,如图4至图6所示,开盖时,连动滑块20带动锁扣30转动(逆时针转动)至解扣位置(解扣位置,即:锁扣30上的盖牙能够与锅体上的锅牙相分离的位置),配合挡块301及复位挡块302同步转动并拨动控制开关40摆动并摆动至解锁位置(解锁位置,即:控制开关40远离解扣件70移动至开盖位置所经过的轨迹),控制开关40与解扣件70脱离干涉,此时解扣件70能够被推动,通过按压解扣件70实现开盖功能;如图7至图9所示,合盖过程中,连动滑动带动锁扣30转动(顺时针转动)至锁扣位置(锁扣位置,即:锁扣30上的盖牙与锅体上的锅牙旋转扣合的位置),配合挡块301及复位挡块302同步转动并拨动控制开关40摆动并摆动至锁定位置(锁定位置,即:控制开关40位于解扣件70移动至开盖位置所经过的轨迹上),此时按压解扣件70,解扣件70因被控制开关40挡住而不能脱扣,实现防止开盖的目的,从而使开盖顺序得以保证,避免误开盖问题的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开关40具有转轴404,内盖10上设有供转轴404装入的安装柱101,复位件为套设于转轴404外侧的复位弹簧50,配合挡块301拨动控制开关40摆动至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中的一者,复位弹簧50带动控制开关40摆动至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中的另一者。

在转轴404的外侧套设复位弹簧50,以利用复位弹簧50的弹力作用驱动控制开关40复位,从而利用配合挡块301和复位弹簧50的共同作用,实现带动控制开关40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可切换地摆动,最终实现控制解扣件70能否开盖的目的,结构简单,稳定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图6和图9所示,为了确保控制开关40摆动位置的可靠性,可以既在控制开关40的转轴404上套设复位弹簧50,又在锁扣30或连动滑块20上设置复位挡块302;举例而言,可以利用复位弹簧50的弹力作用驱动控制开关40保持在锁定位置,避免当锁扣30处于锁扣位置时,控制开关40自由转动并偏离与解扣件70发生干涉的锁定位置,从而确保整个开盖机构运行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控制开关40包括连接杆403、连接于连接杆403两端的第一限位杆401和第二限位杆402、及连接于连接杆403中部的转轴404,使控制开关40构造成倒山字形,控制开关40通过转轴404能够转动地安装在内盖10上;锁扣30或连动滑块20转动时配合挡块301拨动第一限位杆401摆动,配合挡块301与复位件使第二限位杆402在与解扣件70发生干涉的锁定位置和与解扣件70脱离干涉的解锁位置之间切换地摆动。

进一步地,如图1、图6和图9所示,内盖10上设有供转轴404装入的安装柱101,转轴404的外侧套设有复位弹簧50,复位弹簧50能够在自身弹力作用下驱动第二限位杆402保持在锁定位置。

在转轴404的外侧套设复位弹簧50,以利用复位弹簧50的弹力作用驱动第二限位杆402保持在锁定位置,也即利用弹簧50确保控制开关40转动的可靠性,避免当锁扣30处于锁扣位置时,控制开关40自由转动使第二限位杆402离开与解扣件70发生干涉的锁定位置,从而确保整个开盖机构运行的可靠性。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开盖时,连动滑块20带动锁扣30转动(逆时针转动)至解扣位置(解扣位置,即:锁扣30上的盖牙能够与锅体上的锅牙相分离的位置),第一配合挡块301及第二配合挡块302同步转动并拨动控制开关40的第一限位杆401摆动,使控制开关40转动,控制开关40的第二限位杆402摆动至解锁位置(解锁位置,即:控制开关40的第二限位杆402远离解扣件70移动至开盖位置所经过的轨迹),控制开关40与解扣件70脱离干涉,此时解扣件70能够被推动,通过按压解扣件70实现开盖功能;如图7至图9所示,合盖过程中,连动滑动带动锁扣30转动(顺时针转动)至锁扣位置(锁扣位置,即:锁扣30上的盖牙与锅体上的锅牙旋转扣合的位置),第一配合挡块301及第二配合挡块302同步转动并拨动控制开关40的第一限位杆401摆动,使控制开关40转动,控制开关40的第二限位杆402摆动至锁定位置(锁定位置,即:控制开关40的第二限位杆402位于解扣件70移动至开盖位置所经过的轨迹上),此时按压解扣件70,解扣件70因被第二限位杆402挡住而不能脱扣,实现防止开盖的目的,从而使开盖顺序得以保证,避免误开盖问题的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4和图6所示,配合挡块301和复位挡块302均设于锁扣30上,内盖10上开设有第一限位孔102和第二限位孔103,第一限位杆401穿过第一限位孔102与配合挡块301及复位挡块302配合,第二限位杆402穿过第二限位孔103与解扣件70配合。

将配合挡块301和复位挡块302均设于锁扣30上,依靠锁扣30的转动带动配合挡块301和复位挡块302转动,从而利用配合挡块301及复位挡块302拨动控制开关40的第一限位杆401摆动,由于锁扣30通常为圆环状或圆盘状,在锁扣30上设置配合挡块301和复位挡块302的结构更简单,且第一限位杆401和第二限位杆402均穿过内盖10上的限位孔与锁扣30或解扣件70配合,使得开盖机构运行的可靠性更高。

优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锁扣30呈环状,配合挡块301和复位挡块302均设于锁扣30的上端面上,且沿锁扣30的周向依次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锁扣30转动至解扣位置时,配合挡块301沿解扣方向转动并拨动第一限位杆401摆动至第一极限位置,第二限位杆402摆动至偏离解扣件70按压方向的解锁位置,如图4中的曲线箭头表示解扣方向;如图7至图9所示,锁扣30转动至锁扣位置时,复位挡块302沿锁扣30方向转动并拨动第一限位杆401摆动至第二极限位置,第二限位杆402摆动至位于解扣件70沿按压方向的前方的锁定位置,如图6中的曲线箭头表示锁扣30方向;其中,第一极限位置位于第二极限位置沿解锁方向的前方。

上述设计也即通过配合挡块301和复位挡块302的摆动位置实现对控制开关40运动位置的转换,具体地,利用配合挡块301带动第二限位杆402摆动至解锁位置,同时利用复位挡块302带动第二限位杆402摆动至锁定位置,从而确保整个开盖机构运行的可靠性;并且上述设计可以实现控制开关40转动较小角度即可控制解扣件70能否开启,因此控制开关40的尺寸可以设计的更小,有利于减小整个上盖组件的尺寸,且利于上盖组件的轻量化设计。

优选地,如图4至图6所示,锁扣30转动至锁扣位置时,第一限位杆401、转轴404及第二限位杆402位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同一竖直面上。

上述设计以实现锁扣30转动至锁扣位置时,第二限位杆402正好摆动至解扣件70的正前方,从而利用第二限位杆402限制解扣件70被推动;并且当控制开关40转动至该位置时,第二限位杆402对解扣件70施加的限制解扣件70被推动的作用力更可靠,以确保上盖组件处于合盖状态的可靠性,避免误操作开盖。

当然,也可在锁扣30上仅设置配合挡块301,并利用套设在控制开关40的转轴404上的复位弹簧50进行复位,同样能够实现利用控制开关40的转动位置控制解扣件70能否开启的目的。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山字形的控制开关40安装在内盖10上,并且其可以绕中间转轴404转动,两端两轴(即第一限位杆401和第二限位杆402)分别与锁扣30和解扣件70配合;其中,锁扣30通过其上部两个挡块(即配合挡块301和复位挡块302)拨动控制开关40,进而实现控制开关40与解扣件70的干涉与否,解扣件70是否能被按下决定产品能否开盖;具体地,如图4至图6所示,锁扣30逆时针转动到一定角度后(如图4所示),在复位弹簧50及左侧挡块(即配合挡块301)作用下控制开关40呈现倾斜位置,此时控制开关40另一末端(即第二限位杆402)不与解扣件70干涉(如图5和图6所示),解扣件70能够被推动,从而开盖;如图7至图9所示,锁扣30顺时针旋转时(如图6所示),锁扣30右侧挡块(即复位挡块302)拨动控制开关40逆时针转动,呈现竖直位置,其另一端(即第二限位杆402)因此转动到解扣件70的正前端(如图8和图9所示),解扣件70不能够被推动,从而无法开盖。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连动滑块20上设有延伸臂,配合挡块301和复位挡块302均设于延伸臂上,第一限位杆401与配合挡块301及复位挡块302配合,内盖10上开设有限位孔,第二限位杆402穿过限位孔与解扣件70配合。

可以将配合挡块301和复位挡块302均设于连动滑块20上,依靠连动滑块20的转动带动配合挡块301和复位挡块302转动,从而利用配合挡块301及复位挡块302拨动控制开关40的第一限位杆401摆动,同样能够实现利用控制开关40的转动位置控制解扣件70能否开启的目的。

当然,也可在连动滑块20上设有延伸臂,在延伸臂上仅设置配合挡块301,并利用套设在控制开关40的转轴404上的复位弹簧50进行复位,同样能够实现利用控制开关40的转动位置控制解扣件70能否开启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盖组件还包括:位置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位置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控制开关40的转动位置,并发送位置信号;控制模块与位置检测模块电连接,用于接收位置信号,并根据位置信号控制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上述设计可以实现根据控制开关40的转动位置控制烹饪器具的电器元件(如加热装置、开合盖提醒装置等)的工作状态,例如可以根据控制开关40的转动位置控制加热装置的通断,也可以根据控制开关40的转动位置控制开合盖提醒装置进行开合盖状态提醒等,具体可以根据产品需要进行合理设计与控制。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上盖组件,上盖组件盖设在锅体上。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因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上盖组件,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上盖组件的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当然,所述的烹饪器具还可以是其他压力烹饪器具,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盖组件,通过在内盖上设置控制开关,通过设于锁扣(或连动滑块)上的配合挡块拨动控制开关摆动,并利用配合挡块和复位件实现控制开关摆动位置的转换,进而通过控制控制开关位置变化控制解扣件能否开启,也即通过控制开关的转动位置变化控制开盖能否进行,这种开盖方式对锁扣的转动角度的精度要求较低,尺寸链的关联性较小,有效降低了对尺寸链的依赖,更容易保证机构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