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体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76865发布日期:2020-12-22 11:19阅读:86来源:国知局
煲体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煲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诸如电饭煲等的烹饪器具,大多设置有内锅和外锅。其中,内锅用于容纳烹饪的材料以完成烹饪等功能。外锅罩设在内锅的外部,并将加热内锅的加热装置容纳在其中,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在有的烹饪器具中,外锅通过卡合结构旋转卡合的方式装配固定。为了避免外锅反向旋转导致卡合连接松脱,一般还设置有定位五金片。定位五金片通过折弯或压平的方式设置在外锅的旋转路径上,以限制外锅反向旋转。然而,这样的装配操作需要专门的折弯或压平定位五金片的工序,工艺较为繁琐,生产效率较低。并且折弯或压平的操作不当容易导致定位五金片断裂或脱落,从而无法起到限位作用。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煲体组件和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煲体组件,其包括:

外锅,所述外锅具有外锅开口,所述外锅开口具有径向向外凸出的翻边,所述翻边上设置有沿径向向外凸出的第一定位结构,所述翻边上还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二定位结构;

煲体外壳,所述煲体外壳具有顶板,所述顶板具有煲体开口,所述顶板设置有所述外锅翻边可在其中转动的槽,所述槽沿周向延伸并且具有朝向径向内侧的开口,所述顶板上还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外锅翻边的转动轨迹上;以及

弹性限位结构,所述弹性限位结构设置在煲体外壳上,在所述外锅转动安装到煲体外壳过程中,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可挤压并通过所述弹性限位结构,在所述外锅完成安装到所述煲体外壳上后,所述弹性限位结构阻挡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反向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煲体组件,外锅通过翻边卡在槽内的方式沿竖向定位,弹性限位结构和第一限位结构分别对第二定位结构和第一定位结构沿相反的横向限位。由此,外锅可以通过旋转卡合这一个动作完成装配固定,而不需要折弯或压平定位片等的操作。操作简单,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装配的牢固性稳定可靠。

可选地,所述顶板设置有向下延伸并围绕一周的侧板,所述槽、所述弹性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侧板上。由此,可以方便地设置槽、弹性限位结构和第一限位结构等结构。

可选地,所述顶板的下方间隔设置有托板,所述托板与所述顶板之间形成所述槽。由此,可以通过设置托板方便容易地形成槽。

可选地,所述托板的背离所述顶板的表面设置有加强筋。由此,加强筋可以增加托板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托板的朝向所述顶板的表面设置有支撑筋。由此,支撑筋可以减小第一定位结构与槽的侧壁之间的缝隙,有利于使外锅沿竖向保持稳定。

可选地,所述托板位于所述煲体开口的边缘的径向外侧。由此,托板不会与外锅的侧壁产生干涉。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槽之间沿周向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沿周向的长度。由此,可以确保第一定位结构卡在槽内而不会从槽脱出。

可选地,所述翻边的边缘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加强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由所述加强结构径向向外凸出形成,所述第二定位结构竖向延伸凸出于所述加强结构。由此,可以增加翻边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沿着径向方向,所述弹性限位结构与所述煲体开口的中心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与所述煲体开口的中心的距离,并且所述弹性限位结构与所述煲体开口的中心的最小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与所述煲体开口的中心的距离。由此,可以确保弹性限位结构起到卡合限位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

如上所述的煲体组件,所述煲体组件包括内锅,所述内锅设置在所述外锅内;以及

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所述煲体组件上,当所述盖体盖合时,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之间构成烹饪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起到与上述煲体组件相同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立体视图,同时也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煲体组件;

图2为图1所示的煲体组件的外锅的立体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煲体组件的顶板的局部立体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煲体组件的外锅和顶板在组装过程中的局部剖切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煲体组件的外锅和顶板在组装过程中的另一局部剖切视图;以及

图6为图1所示的煲体组件的外锅和顶板在装配完成之后的局部剖切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煲体组件和烹饪器具。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其包括煲体组件10和盖体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烹饪器具,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炒菜等各种功能。

煲体组件10至少包括煲体外壳11和内锅12。其中,煲体外壳11大致围绕成圆角长方体的形状,其具有设置在顶部的顶板13。内锅12设置在煲体外壳11中,用于提供烹饪所需的空间。例如,煲体外壳11内可以设置直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并在顶板13上形成煲体开口(未示出)。内锅12可以经由煲体开口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其进行清洗。其中,顶板13可以是单独制作成型的中板(五金、不锈钢或塑胶材质等),也可以是与煲体外壳11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的结构。

另外,煲体组件10内还可以设置于实现烹饪功能相关的其他零部件,例如电源板或加热装置等(未示出)。

盖体20相对于煲体组件10可开合地设置。因此盖体20通常具有与煲体组件10形状相适应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20可以通过枢转轴(未示出)连接至煲体组件10,并且以绕枢转轴枢转的方式相对于煲体组件10开合。当盖体20相对于煲体组件10打开时,煲体组件10中的内锅12的开口露出,用户可以向内锅12中添加食材或从内锅12中取出烹饪好的食物。当盖体20盖合在煲体组件10上时,其覆盖在内锅12之上,并且和内锅12之间构成烹饪空间(见图2)。盖体20和内锅1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未示出),使烹饪空间能够保持良好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煲体组件10还包括如图2所示的外锅32。外锅32具有底壁321和侧壁322。底壁321大致横向延伸。侧壁322从底壁321的边缘向上延伸并围绕一周。由此,底壁321和侧壁322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并沿着从下向上的方向将内锅12以及用于加热内锅12的加热装置等包围在其中。换句话说,外锅32从下方和侧部将内锅12和加热装置与其他零部件隔离。这样可以减少烹饪时内锅12和加热装置与外界之间的热交换,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对内锅12的加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外锅32通过旋转卡合的方式连接至煲体外壳11的顶板13。

具体地,如图2所示,外锅32在侧壁322的边缘围成外锅开口323。侧壁322在外锅开口323处设置有沿外锅开口323的径向向外凸出的翻边326。进一步地,翻边326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径向向外凸出的第一定位结构324。另外,翻边326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结构325。第二定位结构325与第一定位结构324间隔设置,其沿竖向延伸。第二定位结构325用于与下文所述的弹性限位结构配合。

优选地,为了增加翻边326的强度,在翻边326的边缘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加强结构327。第一定位结构324由加强结构327径向向外凸出形成,第二定位结构325竖向延伸凸出于加强结构327。

图3示出了顶板13的部分结构。其中,顶板13包括煲体开口131。在顶板13的下方,设置有至少两个槽132。该至少两个槽132沿煲体开口131的周向间隔设置。优选地,槽132沿所述周向均匀间隔。槽132构造为沿所述周向延伸,并且其开口沿煲体开口131的径向方向朝内设置。

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顶板13的下方设置有托板14,其沿竖向与顶板13间隔。由此,在托板14与顶板13之间形成槽132的容纳空间。进一步优选地,顶板13的下侧面设置有向下延伸并围绕一周的侧板15。托板14设置在侧板15上。由此,可以方便地设置托板14。当然,托板14也可以直接地设置在顶板13上。

在至少一对相邻的槽132之间设置有一个弹性限位结构133,以便于与外锅32的第二定位结构325配合。其中,弹性限位结构133在受到径向挤压时能够弹性地变形,从而起到导向和限位的作用。具体地,弹性限位结构133沿周向延伸,并且其位于径向内侧的内侧面设置为引导面134。引导面134构造为,在沿着所述周向限定的第一方向f上,逐渐朝向径向内侧倾斜。

此外,在至少一个槽132的沿着第一方向f的后方还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135,其用于对外锅32的第一定位结构324限位。优选地,上述弹性限位结构133和第一限位结构135可以设置在侧板15上,以方便制作成型。

下面结合图4至图6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煲体组件的外锅装配方式进行介绍。

可以理解,在装配之前,首先将诸如发热盘等的加热装置固定地安装在外锅32内,形成一个组件。然后如图4所示,将外锅32的翻边326以外锅开口323朝向顶板13的方式从下方扣合在顶板13上。此时,外锅32的第一定位结构324抵靠在顶板13的下侧面上,并与顶板13的槽132沿周向错开。并且,第二定位结构325与弹性限位结构133沿周向错开。

然后,沿第一方向f旋转外锅32。随着外锅32逐渐旋转,如图5所示,第一定位结构324沿周向旋转移动并逐渐滑入对应的槽132。并且第二定位结构325滑动至弹性限位结构133的引导面134上。

其中,弹性限位结构133的引导面134构造为,沿着径向方向,其与煲体开口131的中心的最大距离大于该第二定位结构325在自然状态下与煲体开口131的中心的距离,并且其与煲体开口131的中心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二定位结构325在自然状态下与煲体开口131的中心的距离。由此,第二定位结构325随着外锅32的旋转逐渐贴靠在引导面134并沿引导面134移动。由于弹性限位结构133具有弹性,当第二定位结构325移动至引导面134与煲体开口131的中心的距离小于该第二定位结构325在自然状态下与煲体开口131的中心的距离时,弹性限位结构133在第二定位结构325的径向挤压作用下弹性变形。

如图6所示,随着外锅32进一步旋转,第二定位结构325移动至弹性限位结构133沿第一方向f的后方。此时第二定位结构325从引导面134脱离,并且弹性限位结构133在弹性的作用下恢复至自然状态。并且,由于引导面134沿第一方向f朝向径向内侧倾斜,当外锅32产生沿第一方向f的反向的旋转时,第二定位结构325将抵靠在弹性限位结构133沿第一方向f的末端,而无法贴靠在引导面134上移动。换句话说,弹性限位结构133沿第一方向f的反向对第二定位结构325限位,以限制外锅32沿第一方向f的反向的旋转移动。

此外,继续参考图6,沿着第一方向f,第一定位结构324抵靠在位于槽132的后方的第一限位结构135上。第一限位结构135限制外锅32沿第一方向f的进一步旋转移动。同时,第一定位结构324位于槽132内。槽132沿竖向对第一定位结构324限位,以限制外锅32沿竖向的移动。由此,外锅32相对于顶板13(也即相对于煲体外壳11)装配到位。

可以理解,为了确保当第一定位结构324抵靠在第一限位结构135上时,第一定位结构324至少部分地位于槽132内以实现沿竖向的定位,优选地,第一限位结构135与槽132沿周向的距离小于第一定位结构324沿周向的延伸长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结构135设置为与槽132分开的结构。然而,还可以将至少一个槽132的沿第一方向f的末端封闭,以形成该第一限位结构。由此,第一限位结构与槽132构成为一体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板14和顶板13形成的槽132将第一定位结构324夹持在其中,以对外锅32沿竖向限位。优选地,如图3所示,托板14的下侧面设置有加强筋141,以增加托板14的强度,避免外锅32对托板14的作用力过大导致其断裂失效。另外,在托板14的上侧面还设置有支撑筋142。该支撑筋142能够减小槽132的宽度,以夹紧第一定位结构324,从而减小外锅32沿竖向的自由移动的裕量,使其保持稳定。优选地,托板14相对于煲体开口131的边缘设置在径向外侧。如此可以避免托板14与外锅32的侧壁322的外表面产生干涉而影响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外锅通过第一定位结构卡在槽内的方式沿竖向定位,弹性限位结构和第一限位结构分别对第二定位结构和第一定位结构沿相反的横向限位。由此,外锅可以通过旋转卡合这一个动作完成装配固定,而不需要折弯或压平定位片等的操作。操作简单,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装配的牢固性稳定可靠。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