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管、加热底盘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56494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加热管、加热底盘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管、一种设有该加热管的加热底盘和一种设有该加热底盘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发热盘加热方式在现有家电产品中的应用已十分普遍,如电饭煲、压力锅、豆浆机和电炖锅等产品大都采用发热盘加热;在发热盘产品中,加热管作为其主要的发热结构,决定了发热盘的整体加热性能;对现有的圆形加热管来说,其结构设计已经趋于成熟,但是随着烹饪产品发展的多样化,使得发热盘及其加热管的形状也朝着多样化和复杂化发展;就非圆形发热盘而言,已有的圆形加热管难以满足此类发热盘在加热均匀性和加热高效性方面的要求,如果简单将加热管设计成非圆形发热盘相适配结构的方式,反而助长了加热管的传热不均匀现象,由此带来非圆形发热盘表面热分布不均匀的不良影响,从而阻碍了产品的市场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辐射更为均匀的加热管。
[000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加热管的加热底盘。
[0005]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加热底盘的烹饪器具。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管,所述加热管呈椭圆环状,所述加热管的尺寸满足下述关系式:
[0007]S0/D0:Sn/Dn = 0.8?1.2;
[0008]其中,所述加热管的任意一个横截面为基准横截面,SO为所述基准横截面的面积;DO为所述基准横截面的中心距所述加热管的中心的距离;Sn为所述加热管上除所述基准横截面外的其它任意一个横截面的面积;Dn为所述加热管上除所述基准横截面外的其它任意一个横截面的中心距所述加热管的中心的距离。
[0009]值得说明的是,此处所述椭圆环状指代由平滑曲线构成的非标准椭圆形或近似椭圆形;此处基准横截面的中心距加热管的中心的距离指代该基准横截面的面心与加热管的中心的距离,此处横截面的中心距加热管的中心的距离指横截面的面心与加热管的中心的距离。
[0010]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管,基于椭圆环状的加热管的中心到其各个截面的距离大小存在的差异,此处设置加热管的尺寸依照SO/DO: Sn/Dn = 0.8?1.2的关系变化,如此可使加热管上各个截面向加热管的中心的传热能力均匀,这样使得从加热管上各个截面到加热管的中心的热量分布状态更为相似,即使得加热管的热量在其所在该椭圆环围成的椭圆面中的分布更为均匀,从而提高产品的加热均匀性。
[0011]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加热管包括发热管段,与所述发热管段的冷端连接的第一连接管段,以及与所述发热管段的热端连接的第二连接管段;所述发热管段包括:第一发热管段,呈椭圆弧状;第二发热管段,呈椭圆弧状,所述第二发热管段与所述第一发热管段位于同一椭圆上,且分别位于所述椭圆的长轴的两侧;位于第一发热管段和第二发热管段的一端的第三发热管段,所述第三发热管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发热管段和所述第二发热管段连接;位于第一发热管段和第二发热管段的另一端的第四发热管段和第五发热管段,所述第四发热管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发热管段和所述第一连接管段连接,所述第五发热管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发热管段和所述第二连接管段连接;所述第三发热管段和/或所述第四发热管段和/或所述第五发热管段沿所述椭圆短轴的轴向延伸。
[0013]本实用新型将第三发热管段、第四发热管段和/第五发热管段中的至少一者设计成沿椭圆短轴的轴向延伸,从而使得第三发热管段、第四发热管段和第五发热管段至少一者位于第一发热管段和第二发热管段所在椭圆所围成的椭圆面内,相对于简单的椭圆形加热管而言,该设计使得发热管段上原本位于椭圆的长轴端处的部位形成向椭圆中心方向收缩的结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位于椭圆长轴端的发热管段与椭圆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即缩短了第三发热管段、第四发热管段和第五发热管段分别到椭圆的中心的距离,如此使得第三发热管段、第四发热管段和第五发热管段分别到椭圆的中心的热量分布状态,与第一发热管段、第二发热管段分别到椭圆的中心的热量分布状态更为相似,这样可以提高发热管段的热量在该椭圆围成的椭圆面中的分布更为均匀,从而提高产品的加热均匀性。
[001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四发热管段所述第五发热管段至少重叠第一连接管段与第二连接管段的管径之和的长度。
[0015]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第四发热管段与第五发热管段重叠指代,以第一发热管段和第二发热管段所在椭圆所围成的椭圆面作为水平面基准时,第四发热管段与第五发热管段在竖直平面上的投影相重叠,而两者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并不重叠,在立体结构中也并不相交。
[0016]由于第一连接管段和第二连接管段均不发热,且垂直于发热管段所在的平面,该结构通过设置第四发热管段与第五发热管段在竖直平面上的投影重叠,以使发热管段与两个连接管段围成几乎封闭的环形,这可以避免因加热管闭合不严而导致在开口处出现热量缺失的问题;另外,本方案中优选第四发热管段和第五发热管段至少重叠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的管径之和的长度,可进一步设置椭圆的长轴穿过该第四发热管段与第五发热管段的重叠区域,如此利用第四发热管段与第五发热管段重叠部位热量集中特点,以提高该重叠部位沿椭圆的长轴向椭圆的中心的传热能力,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椭圆的中心位置处热量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加热均匀性。
[001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三发热管段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四发热管段和第五发热管段中至少一者的横截面积。
[0018]基于第四发热管段和第五发热管段部分重叠的结构设计,此处设置第三发热管段的横截面积大于第四发热管段和第五发热管段中至少一者的横截面积,使得第四发热管段和第五发热管段重叠处的总横截面积大致与第三发热管的横截面积相当,以此避免由于第四发热管段和第五发热管段重叠处热量集中而造成第四发热管段和第五发热管段向加热管的中心传递的热量与第三发热管段向加热管的中心传递的热量失衡的问题,从而在避免加热管出现热量缺失问题的基础上,提高了加热管的加热均匀性。
[001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沿所述第一发热管段和所述第二发热管段所在椭圆的中心至其长轴端的方向,所述第一发热管段和所述第二发热管段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0020]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第一发热管段和第二发热管段的椭圆弧结构,沿第一发热管段和第二发热管段所在椭圆的中心至其长轴端的方向,第一发热管段和第二发热管段之间的相对距离逐渐减小。
[0021]相对于第一发热管段和第二发热管段为等截面管段的方案来说,其沿第一发热管段和第二发热管段所在椭圆的长轴端至其中心的方向,由于第一发热管段与第二发热管段之间的相对距离增加,则使得第一发热管段和第二发热管段向椭圆的长轴端传递的热量明显多于两者向椭圆的中心传递的热量,从而造成产品的热量分布不均匀。而本方案中设计沿第一发热管段和第二发热管段所在椭圆的中心至其长轴端的方向,第一发热管段和第二发热管段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即对于第一发热管段与第二发热管段之间相对较近的部位,通过降低第一发热管段和第二发热管段上该部位的横截面积以相对削弱该部位向椭圆长轴的传热能力,这使得第一发热管段与第二发热管段之间相对距离较小的部位到椭圆的长轴的热量分布状态,与两者之间相对距尚较大的部位到椭圆的长轴的热量分布状态更为相似,从而使加热管的热量在该椭圆环围成的椭圆面中的分布更为均匀,提高产品的加热均匀性。
[0022]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从加工工艺角度考虑,也可设计第一发热管段为等截面的管段,和/或设计第二发热管段为等截面的管段。
[002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沿所述第一发热管段和所述第二发热管段所在椭圆的中心至其短轴端的方向,所述第三发热管段、所述第四发热管段和所述第五发热管段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
[0024]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第三发热管段、第四发热管段和第五发热管段沿短轴轴向延伸的结构,沿第一发热管段和第二发热管段所在椭圆的中心至其短轴端的方向,第三发热管段、第四发热管段和第五发热管段的横截面与加热管的中心的距离逐渐增加。
[0025]相对于第三发热管段、第四发热管段和第五发热管段为等截面管段的方案来说,沿第一发热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